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佘山歷史發展

佘山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5 17:06:27

A. 上海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佘山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B. 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的歷史

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一帶天主教傳入很早,在長達100多年的禁教時期,橫塘、張朴橋等村莊的天主教徒一直在地下狀態保持著自己的信仰。1844年,天主教在中國恢復合法地位後,江南代牧區的法籍耶穌會會長南格祿來到佘山,認為這里認為這里滿山竹林,環境幽靜,可以在這里為傳教區年老體弱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祈禱所。南格祿於1856年去世。1863年,繼任的法籍耶穌會會長鄂爾璧從徐家匯來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間供神父休養的平房,內設小堂。1864年,松江總鐸杜若蘭神父在山頂建造六角亭,供奉聖母像。山下張朴橋等地教徒開始上佘山朝聖。
1868年3月1日,江南代牧區主教郎懷仁祝聖了小堂和聖母像。這尊聖母像是由一位中國輔理修士陸省三模仿巴黎「勝利之後聖母像」而繪制的,改稱為「進教之佑聖母」。1868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來了數百名朝聖的教徒。當時小堂無法容納,只好搭起帳篷舉行彌撒。 1868年,安徽、江蘇2省多處地方發生教案(參見揚州教案),神甫和教堂遭到襲擊。甚至在中外關系一向較為和睦的上海街頭也出現仇視外國人的揭帖。耶穌會的法國傳教士們深感不安,江南代牧區耶穌會會長谷振聲神甫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聖母像前許願:江南代牧區如能平安度過危難,化險為夷,將在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9月,谷振聲向各位本堂神父發出公告,要求他們發動教徒捐資,早日建成大教堂,以感謝聖母的庇護。
佘山大教堂由耶穌會的馬歷耀輔理修士負責建築設計,1871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舉行奠基典禮,郎懷仁代牧主教舉行了有6000名教徒參加的露天大禮彌撒。眾多朝聖的教徒參與義務勞動,把笨重的建築材料從平地搬到山頂。到1873年4月15日,希臘式的山頂大堂建成,郎懷仁前來祝聖教堂,同時從半山腰到山頂修築了一條「之」字形的苦路,在每個拐彎處共樹立了14個苦路亭。當年5月1日和24日,郎懷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聖儀式。當時約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前來朝聖。從此佘山聖母成為江南代牧區的特別主保,當年五月被稱為佘山歷史上第一個聖母月。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餘人的、中國傳統風格的中山聖母堂。中堂正門兩側刻有一副對聯:上聯「小堂築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禮」,下聯「大殿臨峰頂,再登幾級求慈母恩」。門前有可容千人的廣場,設有欄桿、石凳,供教徒們休息、觀景,西面建有三聖亭(耶穌聖心亭、聖母亭、若瑟亭)。 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全體中國主教會議,6月12日,即會議閉幕日,剛恆毅率領全體中國主教舉行將中國奉獻給聖母的隆重典禮;次日,又率領15位主教赴佘山,再次奉獻中華於聖母。
受到中國第一次天主教公會議的推動,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頂大堂開始拆除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甫葉肇昌負責設計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聖了基地。修建工程歷時十年之久之久,到1935年11月16日才竣工,由當時的主教惠濟良主持祝聖彌撒。葉肇昌對工程管理十分嚴格,樁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時不符合規定即要返工;磚砌定質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須推倒重砌。 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國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冊封佘山教堂為宗座乙級聖殿(minor Basilica),這是遠東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聖殿。
1946年5月8日,羅馬教廷又加給佘山一頁特恩,准許給佘山聖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禮。南京總主教於斌和上海主教惠濟良為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像舉行加冕典禮,參加的教徒達1萬餘人。[5]。1947年5月18日,教廷新任駐華公使黎培理又代表全體中國天主教徒舉行了復獻禮,朗誦《奉獻中國於聖母誦》。 「文革」結束後,中國大陸的宗教活動得以恢復。1981年3月,佘山天主堂歸還給上海教區。1981年5月24日,山頂大殿舉行有5000人參加的復殿大禮彌撒,開始大修,至1984年結束,1985年舉行復祝聖典禮。
復殿之初,由於原鍾樓頂上的聖母托小耶穌銅像已經不知去向,臨時用鐵制十字架安裝在鍾樓上。2000年,上海教區發動信徒奉獻,又恢復了頂部的「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銅像。4月18日,金魯賢主教祝聖了佘山山頂聖母像。5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迎聖母儀式,並在山頂聖母大殿舉行感恩祭。
1982年,在佘山南麓創辦了一所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大修院——佘山修院。每年5月朝聖期間,修士們在中山堂設立服務處,給教徒們講解教理、教唱聖歌。

C. 上海佘山天主教堂的發展歷史

誕生背景: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一帶天主教傳入很早,在長達100多年的禁教時期,橫塘、張朴橋等村莊的天主教徒一直在地下狀態保持著自己的信仰。1844年,天主教在中國恢復合法地位後,江南代牧區的法籍耶穌會會長南格祿來到佘山,認為這里認為這里滿山竹林,環境幽靜,可以在這里為傳教區年老體弱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祈禱所。南格祿於1856年去世。1863年,繼任的法籍耶穌會會長鄂爾璧從徐家匯來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間供神父休養的平房,內設小堂。1864年,松江總鐸杜若蘭神父在山頂建造六角亭,供奉聖母像。山下張朴橋等地教徒開始上佘山朝聖。
1868年3月1日,江南代牧區主教郎懷仁祝聖了小堂和聖母像。這尊聖母像是由一位中國輔理修士陸省三模仿巴黎「勝利之後聖母像」而繪制的,改稱為「進教之佑聖母」。1868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來了數百名朝聖的教徒。當時小堂無法容納,只好搭起帳篷舉行彌撒。
興建大教堂:1868年,安徽、江蘇2省多處地方發生教案(參見揚州教案),神甫和教堂遭到襲擊。甚至在中外關系一向較為和睦的上海街頭也出現仇視外國人的揭帖。耶穌會的法國傳教士們深感不安,江南代牧區耶穌會會長谷振聲神甫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聖母像前許願:江南代牧區如能平安度過危難,化險為夷,將在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9月,谷振聲向各位本堂神父發出公告,要求他們發動教徒捐資,早日建成大教堂,以感謝聖母的庇護。
佘山大教堂由耶穌會的馬歷耀輔理修士負責建築設計,1871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舉行奠基典禮,郎懷仁代牧主教舉行了有6000名教徒參加的露天大禮彌撒。眾多朝聖的教徒參與義務勞動,把笨重的建築材料從平地搬到山頂。到1873年4月15日,希臘式的山頂大堂建成,郎懷仁前來祝聖教堂,同時從半山腰到山頂修築了一條「之」字形的苦路,在每個拐彎處共樹立了14個苦路亭。當年5月1日和24日,郎懷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聖儀式。當時約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前來朝聖。從此佘山聖母成為江南代牧區的特別主保,當年五月被稱為佘山歷史上第一個聖母月。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餘人的、中國傳統風格的中山聖母堂。中堂正門兩側刻有一副對聯:上聯「小堂築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禮」,下聯「大殿臨峰頂,再登幾級求慈母恩」。門前有可容千人的廣場,設有欄桿、石凳,供教徒們休息、觀景,西面建有三聖亭(耶穌聖心亭、聖母亭、若瑟亭)。
重建新堂: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全體中國主教會議,6月12日,即會議閉幕日,剛恆毅率領全體中國主教舉行將中國奉獻給聖母的隆重典禮;次日,又率領15位主教赴佘山,再次奉獻中華於聖母。
受到中國第一次天主教公會議的推動,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頂大堂開始拆除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甫葉肇昌負責設計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聖了基地。修建工程歷時十年之久之久,到1935年11月16日才竣工,由當時的主教惠濟良主持祝聖彌撒。葉肇昌對工程管理十分嚴格,樁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時不符合規定即要返工;磚砌定質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須推倒重砌。
教宗封聖: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國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冊封佘山教堂為宗座乙級聖殿(minor Basilica),這是遠東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聖殿。
1946年5月8日,羅馬教廷又加給佘山一頁特恩,准許給佘山聖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禮。南京總主教於斌和上海主教惠濟良為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像舉行加冕典禮,參加的教徒達1萬餘人。[5]。1947年5月18日,教廷新任駐華公使黎培理又代表全體中國天主教徒舉行了復獻禮,朗誦《奉獻中國於聖母誦》。
破壞:1966年「文革」中,大殿遭到嚴重破壞,鍾樓頂上的聖母托小耶穌銅像、彩色玻璃窗以及經折路上的十四次苦路像和耶穌山園祈禱像都被作為「四舊」被摧毀。
恢復:「文革」結束後,中國大陸的宗教活動得以恢復。1981年3月,佘山天主堂歸還給上海教區。1981年5月24日,山頂大殿舉行有5000人參加的復殿大禮彌撒,開始大修,至1984年結束,1985年舉行復祝聖典禮。
復殿之初,由於原鍾樓頂上的聖母托小耶穌銅像已經不知去向,臨時用鐵制十字架安裝在鍾樓上。2000年,上海教區發動信徒奉獻,又恢復了頂部的「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銅像。4月18日,金魯賢主教祝聖了佘山山頂聖母像。5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迎聖母儀式,並在山頂聖母大殿舉行感恩祭。
1982年,在佘山南麓創辦了一所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大修院——佘山修院。每年5月朝聖期間,修士們在中山堂設立服務處,給教徒們講解教理、教唱聖歌。

D. 佘山的來源

一說王母斬蛇造「佘山」。相傳很久以前,上海一帶沒有土地。當時峨嵋山有青、黃兩條巨蟒經過千年修煉同時得道升天。有年八月十五,它們偷飲了三口瑤池仙水成了真龍,仍不知足,繼續偷喝,被王母娘娘派人打出瑤池,放逐東海棲身。一路上,它們互相埋怨、鬥打,鬧得昏天黑地,連降3月暴雨,地上百姓頓遭大難。東海龍王急稟玉帝。玉帝與王母大怒,命雷公雷婆火速轟擊。在雷電轟擊下,他們隨即現出了蛇形,墜地而亡,變成了兩座山。青蛇墜落西邊,成了西蛇山,黃蛇墜落東邊,成了東蛇山。後人因「蛇」字不吉利,遂改稱「佘山」。
二說佘太君到過此地而名。傳說宋朝佘太君曾到這里住過,人們仰慕楊家功業,遂以太君之姓名山。
三說東漢佘姓將軍隱居此地而名。傳說東漢有一名佘姓將軍,功成名就後,隱居此片幽寂的山林。後人便以將軍之姓名山。現東佘山有佘將軍廟。

佘山之名最早的歷史記載,當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雲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雲間志》,亦稱《紹熙雲間志》,是一本專門記載南宋及較早時期今上海淞南地區地名的地方誌,成書於紹熙四年(1193年)。「雲間」,即華亭縣,今之上海松江區。元代置華亭府,旋改稱松江府。最早出現上海這個稱謂是在元朝,當時上海縣還是松江府下面的一個縣城,受松江府管轄,如今則恰恰相反,歷史開了一個玩笑,兒子當了老子。明代《徐霞客游記》一書,記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訪友的足跡。

E. 為什麼佘山命名為佘山

一說王母斬蛇造「佘山」。相傳很久以前,上海一帶沒有土地。當時峨嵋山有青、黃兩條巨蟒經過千年修煉同時得道升天。有年八月十五,它們偷飲了三口瑤池仙水成了真龍,仍不知足,繼續偷喝,被王母娘娘派人打出瑤池,放逐東海棲身。一路上,它們互相埋怨、鬥打,鬧得昏天黑地,連降3月暴雨,地上百姓頓遭大難。

東海龍王急稟玉帝。玉帝與王母大怒,命雷公雷婆火速轟擊。在雷電轟擊下,他們隨即現出了蛇形,墜地而亡,變成了兩座山。青蛇墜落西邊,成了西蛇山,黃蛇墜落東邊,成了東蛇山。後人因「蛇」字不吉利,遂改稱「佘山」。

二說佘太君到過此地而名。傳說宋朝佘太君曾到這里住過,人們仰慕楊家功業,遂以太君之姓名山。

三說東漢佘姓將軍隱居此地而名。傳說東漢有一名佘姓將軍,功成名就後,隱居此片幽寂的山林。後人便以將軍之姓名山。現東佘山有佘將軍廟。

佘山之名最早的歷史記載,當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雲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雲間志》,亦稱《紹熙雲間志》,是一本專門記載南宋及較早時期今上海淞南地區地名的地方誌,成書於紹熙四年(1193年)。「雲間」,即華亭縣,今之上海松江區。元代置華亭府,旋改稱松江府。最早出現上海這個稱謂是在元朝,當時上海縣還是松江府下面的一個縣城,受松江府管轄,如今則恰恰相反,歷史開了一個玩笑,兒子當了老子。明代《徐霞客游記》一書,記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訪友的足跡。

閱讀全文

與佘山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