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言辭

歷史發展言辭

發布時間:2021-02-03 12:32:59

㈠ 作文簡述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歷史 1000字數限制

一. 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脈絡。
(二)方法與過程:
梳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脈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熱愛。
三. 教學重點:
掌握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脈絡。。
四. 教學難點:
內容的時間跨度大,信息量豐富。
五. 教學步驟: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一)先秦時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書》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辭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書》。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為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罷了。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
《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
2.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這是其中一部分 我再看看

㈡ 歷史上都有哪些宣言啊,例如日內瓦宣言這樣子的

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 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佔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後永遠獲得自由;公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海陸軍當局,將承認並保障這些人的自由,當他們或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時,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
政府的行政部門將於上述的元月1日,以公告宣布那些州或那些州的那些地區的人民當時尚在反抗合眾國,如果有的話;在那一天任何一州或其人民以大多數合法選舉人參加選舉出來的代表參加合眾國國會,同時沒有強有力的反證時,這種事實就是該州及其人民沒有反抗合眾國的確實證據。
所以現在我,合眾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以在反抗合眾國政府當局的武裝叛變時期被授權為合眾國海陸軍總司令的職權,作為一個適當的、必須的戰略措施以便鎮壓上述叛變,特於1863年元月1日,從上面第一次所說之日起至今足足一百天的期間,根據這樣的目的公開宣布現在反對合眾國者有如下諸州及某些州的下列地區及其人民:
阿肯色、得克薩斯、路易西安那(除去聖伯爾拿、普拉奎明、哲斐孫、聖約翰、聖查理、聖詹姆士、亞森湘、亞森普欣、得里保恩、拉伐什、聖馬利、聖馬丁以及奧爾良等郡,包括新奧爾良城在內)、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弗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和佛吉尼亞(除去西佛吉尼亞四十八個郡以及柏克立、阿康瑪克、諾珊普頓、依利薩伯、約克、安公主、諾福克等郡包括諾福克和朴茨茅斯兩城在內),這些除開的地區現在仍暫時維持本公告發出之前的原有狀況。
為著上述的目的,我利用我的職權,正式命令並宣告在上述諸州以及某些州的上述地區以內所有作為奴錄的人現在和今後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包括海陸軍當局在內,將承認並保持上述人們的自由。
我現在命令這些被宣布自由的人們,除非是必須的自衛,不得有違法行為;我勸告他們,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應當忠實地為合理的工資而勞動。
我進一步宣告在適當條件下,這些人們可參加合眾國的軍事工作,駐守炮台、陳地、衛戍區域以及其他地區,以及在各種軍艦上服役。
我真誠地相信這個舉動是一個正義的舉動,合於憲法的規定,根據軍事的需要。我祈求人類的慎重判斷和萬能上帝的恩典。 作為證明,我署名於此並加蓋合眾國國璽。

於華盛頓,1863年元月1日合眾國獨立第87周年。
拿破崙的人權宣言不滿路易十六召開的三級會議的人們憤而組成國民議會,並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議會,並且調集大批軍隊集結巴黎附近。民眾們推翻了國王,並且開始以新的理想來設計國家的方向。代表認為,無視、遺忘或蔑視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所以決定把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闡明於庄嚴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經常呈現在社會各個成員之前,使他們不斷地想到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以便立法權的決議和行政權的決定能隨時和整個政治機構的目標兩相比較,從而能更加受到他們的尊重;以便公民們今後以簡單而無可爭辯的原則為根據的那些要求能確保憲法與全體幸福之維護。
因此,國民議會在上帝面前並在他的庇護之下確認了十七條權利,它庄嚴宣布:
第一條 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
第二條 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
第三條 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託於國民。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
第四條 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
第五條 法津僅有權禁止有害於社會的行為。凡未經法律禁止的行為即不得受到妨礙,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
第六條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全國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預法律的制定。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公共職位和職務,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別外不得有其他差別。
第七條 除非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並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續,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動議、發布、執行或令人執行專斷命令者應受處罰;但根據法律而被傳喚或被扣押的公民應當立即服從;抗拒則構成犯罪。
第八條 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法前已經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
第九條 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以前應被推定為無罪,即使認為必須予以逮捕,但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種殘酷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第十條 意見的發表只要不擾亂法律所規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見、甚至信教的意見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條 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
第十二條 人權的保障需要有武裝的力量;因此,這種力量是為了全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此種力量的受任人的個人利益而設立的。
第十三條 為了武裝力量的維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賦稅就成為必不可少的;賦稅應在全體公民之間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攤。
第十四條 所有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由其代表來確定賦稅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認可注意其用途,決定稅額、稅率、客體、徵收方式和時期。
第十五條 社會有權要求機關公務人員報告其工作。
第十六條 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
第十七條 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 [編輯本段]《世界人權宣言》的歷史意義、特點和局限性
1948年在聯合國人權史上是極其重要的一年,該年聯合國制定了《世界人權宣言》。宣言本身作為宣言性質的文件,一開始並不具備法律效力,而需要一整套明確而具有執行效力的國際文件加以落實。在它通過後的幾十年中,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宣言的效力已經遠遠超過聯大通過的一般決議或其他的宣言,以至於許多國際法律工作者認為宣言是一個使聯合國會員國產生法律義務的規范性文件。它的多數條文中具體規定的個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條款,基本上被聯合國的人權公約,特別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其他的人權和刑事司法文書所採納,從而使宣言的內容獲得了法律的效力。
制定《世界人權宣言》的想法起源於世界各國對於日本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種種行為的反思。在同樣的動機下,與《宣言》同時通過的還有《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然也存在人權法律對戰爭狀態下軍隊的行為進行規范,但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明,這樣的一個法律體系並不充分,國際社會急需要在各國境內和和平時期對人民進行保護,同時也需要為人民提供跨國界和戰爭時期的保護。
宣言是根據憲章的精神,由當時羅斯福夫人擔任主席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負責起草的,並於1948年12月10日由聯合國大會的48個成員國通過。憲章關於全體人類的人權及其基本自由在宣言中得到了體現。該宣言包括1個序言段和30個條款。序言段講述了制定該宣言的必要性,其中三點值得注意:1)人的尊嚴和平等的權利是固有的;2)宣言確認了人們有反抗的習慣權利;3)人權是人民和國家共同的實現標准。
宣言的關鍵部分可以分為三組條款:第一組是人權的哲學基礎,它體現在宣言的第1條,即:「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第二組闡述了人權方面的一般原則,包括:不歧視原則(第2條);人人有權要求一種社會的和國際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本宣言所載的權利和自由能夠充分實現(第28條第1款);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在人們行使權利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第28條第2款)。第三組是包含了實體權利的條款(第3條至第27條)。宣言既包含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第3條至第21條),也包含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第22條至第27條)。其中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部分成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主要淵源。
《世界人權宣言》本身沒有強制力,但它與其他類型的宣言不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第一,因為宣言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接受和支持;第二,它的內容為聯合國制定的其他人權公約,特別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採納,從而具有了可執行性。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世界人權宣言》的歷史意義、特點和局限性。
宣言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件,其深遠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宣言對於解釋《聯合國憲章》中的人權條款具有權威的指導作用。由於《聯合國憲章》未規定具體的人權內容,在這種意義上,宣言填補了這一空白,宣言具體闡述了憲章規定的「人權及基本自由」的內涵。2)宣言是第一個在國際領域系統地提出保護和尊重人權具體內容的國際文件,具有開創意義。宣言第一次規定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還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權思想和原則,如對人權的承認是維護和平的基礎;人權應受到法治的保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國際環境是實現個人權利和自由的保證等等。3)宣言作為國際人權法體系的綱領性文件,是眾多人權文件的理論依據或思想基礎。宣言成為聯合國系統國際人權立法的基礎。從國際人權立法及實踐的發展來看,宣言作為人權的國際共同標準的主要組成部分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1966年的國際人權兩公約就是以宣言為基礎,是宣言的法律化;聯合國制定的其他人權公約也都基本上是對宣言的承繼、延伸和發展。另外,宣言對一些區域性的人權公約,如《美洲人權公約》、《歐洲人權公約》和《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的制定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宣言還直接影響了一些國家國內憲法的制定。
《宣言》有三大特點:1)權利主體的的普遍性、平等性和非歧視性。宣言所規定的人權是超越了階級、國籍、種族、性別等區別而由全世界所有的人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2)權力內容的抽象性。宣言的微妙之處就在於只是抽象地談人權,而迴避每項人權的具體含義和特質以及權利得以實現的社會條件。3)宣言內涵的多元性、不確定性。為了使宣言能夠獲得各國人民和政府的廣泛接受,宣言在技術上採取了上述及其抽象的方式,從而使得宣言的內容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導致雙重人權標准甚至多重人權標準的出現。
宣言對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巨大影響不言而喻,但其歷史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宣言的目的是試圖為全世界確立共同的人權標准,但由於宣言是當時東西方激烈斗爭的產物,因而從一開始它就被打上了強權政治的烙印,也為以後的國際人權斗爭埋下了伏筆。其次,宣言的主要內容反映了西方國家的人權觀,或者說意識形態。因為截止到宣言制定,占統治地位的人權思想和理論都是根植於西方國家世界觀、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並且宣言的倡導者和起草者也主要是來自西方國家。因此,盡管為了獲得廣泛的接受,宣言使用了極其抽象的語言,仍然難免被打上西方意識形態的烙印,這是不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的。另外,宣言把人權僅僅看成是個人的權利,而忽視、迴避集體人權,這顯然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現實情況不相符,或者說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實際情況不符。「二戰」以後,國際社會人權實踐的特點之一就是強調和保障集體人權,而民族自決權、發展權、和平安全權、環境權等被承認為人權就是這一特點的顯著證明。
盡管宣言存在著上述缺陷,但它畢竟是第一個國際人權文書,並以抽象人道主義形式反映了世界人民反對戰爭,要求和平,反對殖民主義,爭取人權,發展經濟、政治、文化、改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強烈願望,而且它的局限性和缺陷通過後來的國際人權文書不斷被克服和彌補,因此宣言仍不失為世界人民推進國際人權運動,改善世界人權狀況的經典性文獻。

《獨立宣言》原文翻譯: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接連不斷的傷天害理和強取豪奪的歷史,這些暴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想在這些州建立專制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迫切而極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而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對它們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便利廣大地區人民的其它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州立法團體召集到異乎尋常的、極為不便的、遠離它們檔案庫的地方去開會,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議會,因為它們以無畏的堅毅態度反對他侵犯人民的權利。
他在解散各州議會之後,又長期拒絕另選新議會;但立法權是無法取消的,因此這項權力仍由一般人民來行使。其實各州仍然處於危險的境地,既有外來侵略之患,又有發生內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我們各州增加人口;為此目的,他阻撓外國人入籍法的通過,拒絕批准其它鼓勵外國人移居各州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完全置於他個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耗盡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質。
他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的立法機關同意,就在我們中間維持常備軍。
他力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之外,並凌駕於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於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為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他還批准那些人炮製的各種偽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
在我們中間駐扎大批武裝部隊;
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他們殺害我們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遙法外;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
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征稅;
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制的權益;
羅織罪名押送我們到海外去受審;
在一個鄰省廢除英國的自由法制,在那裹建立專制政府,並擴大該省的疆界,企圖把該省變成既是一個樣板又是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進而向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樣的極權統治;
取消我們的憲章,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根本上改變我們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關行使權力,宣稱他們自己有權就一切事宜為我們制定法律。
他宣布我們已不屬他保護之列,並對我們作戰,從而放棄了在這里的政務。
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沿海地區,焚燒我們的城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他此時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都難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虜我們的同胞,強迫他們拿起武器來反對自己的國家,成為殘殺自己親人和朋友的劊子手,或是死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規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
在這些壓迫的每一陷階段中,我們都是用最謙卑的言辭請求改善;但屢次請求所得到的答復是屢次遭受損害。一個君主,當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為的烙印時,是不配作自由人民的統治者的。
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時常提醒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曾把我們移民來這里和在這里定居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們曾經向他們天生的正義善感和雅量呼籲,我們懇求他們念在同種同宗的份上,棄絕這些掠奪行為,以免影響彼此的關系和往來。但是他們對於這種正義和血緣的呼聲,也同樣充耳不聞。因此,我們實在不得不宣布和他們脫離,並且以對待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和我們作戰,就是敵人;和我們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們,在大陸會議下集會的美利堅聯盟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非經他們授權,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呼籲,說明我們的嚴正意向,同時鄭重宣布;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系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作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和、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
為了支持這篇宣言,我們堅決信賴上帝的庇佑,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神聖的名譽,彼此宣誓。

㈢ 文言文歷史怎樣說

文言文的歷史
自從商朝產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寫甲骨卜辭以來,可以說就開始了文言文的歷史.我們知道文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音義都在變化.雖然我們不知道某個字在古代怎樣讀,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根據字形來識別它的意義,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點.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據字形理解語句的意思.有人據此認為漢字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不息,傳承至今,可以說漢字功不可沒.根據古代漢語發展史,結合古代文學史,在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散文,二是辭賦,三是詩歌,四是古白話.下面按朝代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分別敘述.
(1)先秦時期
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戰國初年語錄體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專題論文的《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另外還有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
諸子散文大多是哲學著作,故又稱為哲理散文,屬於論說文的范疇.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在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諸子簡介
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他以濟世愛民為己任,帶著與統治者在政治、哲學上的巨大差距,轉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基礎,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一整套儒學理論體系,真正構建了古老中華的核心次序,鑄造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精髓,鑄就了中華民族之魂.
孟子
先秦歷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 節用節葬」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別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游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因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為祭酒.晚年到楚國,春申君黃歇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失官後家居著書,死後葬於蘭陵.上有更多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後王」,同意武力兼並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改造才變善.這本身仍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韓非子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呂不韋
呂不韋,生年不詳,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庄襄王.庄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庄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匯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劉向
(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又名劉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新序》,西漢劉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僅存十卷.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厘為十卷.內《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採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新序》是歷史故事類編,是劉向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盡管《新序》中的許多故事采自諸子史傳,但就其材料取捨、思想內容來看,無疑體現了劉向本人的社會政治思想.這主要可以歸納為德治仁政思想、賢人治國思想、民本思想、從善納諫思想諸方面. 《新序》中的許多章節故事完整,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特別是有了虛構的成分.這說明,《新序》已經具備了小說的某些因素.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包括,春秋末到戰國初期的《左傳》和《國語》,戰國中後期的《戰國策》.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以《春秋》為綱,按魯國國君承繼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春秋時期魯國及其他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還記載了當時自然科學方面的日食、彗星、隕石和地震等多種珍貴資料.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但是,《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於記述戰爭,又善於刻畫人物,注重細節描寫,重視記錄行人辭令.
古代使者的通稱.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人稱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匯或成語.
晏嬰生年不詳,卒於前55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全書共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該書由西漢劉向考校最後定型.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左傳》偏重於記事,而《國語》偏重於記言.《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但不及《左傳》普遍完整.《國語》中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經過都是一筆帶過,而把重點放在大段的議論文字上.但《國語》也有情節生動曲折,極富戲劇性的敘事,描繪出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報任安書》)認為《國語》是寫《左傳》的左丘明所寫,後人多有異議.現在一般認為產生於戰國初年,作者不詳. 《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但因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總體上來說,由於《國語》以記言為主,雖然敘事和刻畫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學成就比《左傳》還是稍遜一籌.
《戰國策》
《戰國策》簡稱《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西漢末年由劉向編訂的.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2.詩歌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六義」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在民間歌謠的形式上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 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楚辭的文體特點.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二.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楚辭》中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還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楚辭體的詩,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楚辭》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國的民間文學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從政遭遇而寫出.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面富於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㈣ 哪位歷史人物對「辭」的釋義分為言辭和文辭

歷史人物對於辭世一分為言辭和文詞,最後告辭

㈤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㈥ 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

歷史演變早期的詩歌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漢語古詩在周邊國家的影響
漢詩,字面上的意思是漢語的詩歌。但這個概念主要是在漢語世界之外使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自然也深受漢語詩歌的影響。隨著佛教禪宗在這些國家的流傳,漢詩成了禪宗文學的最重要的形式。

㈦ 關於歷史的詩句

洛陽故城
詩人:崔塗 全唐詩庫—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牆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本篇選自《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一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

㈧ 有關「銘記歷史」的演講稿怎麼寫

當歷史鴉片戰爭爆發前的第一槍

中國開始淪為兩半的社會,我們必須記住

不要忘記國恥,振興中華歷史前面的宏偉

圓明園遺址無數珍寶被洗劫一空時

我們要記住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當歷史在前面的日本鬼子進入中國境內

30萬人大肆屠殺

不要忘記,要記住我們的國恥,振興中華

當在眼前的歷史

「中國人與狗不得承認的時,我們必須記住

勿忘國恥,歷史是如此之大興國

海外學生侮辱他人的門聯它在那裡只為一個目的是警告我們

勿忘國恥,振興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了自己的柳條湖的沉陽郊區一些鐵軌附近,對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突然在中國東北沉陽市城市居民軍攻擊,開始了瘋狂的侵略戰爭。東北河流,山脈在短短四百萬平方公里個月在那裡所有的下跌,到水深火熱的數百萬人,亡國滅種威脅的國家所面臨的。九一八事變標志著的開始全規模侵略的日本軍國主義,是的開始點,中國人民抗日戰,中國民族不屈不撓開局部戰爭宏偉的世界戰爭的序幕。

在國家危機時,中國共產黨以堅定意志和模範事跡成為民族凝聚力,強有力的鼓勵,挽救民族危亡和組織者發揮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吹響了軍號的救恩,提出在秋季東北領土戰爭的第一面國旗,敵人不平等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直接導致建立武裝敵後的%B0%D7%C9%BD%BA%DA%CB%AE&FR = qb_search_exp」標題=「東北部」目標=「_blank」>山和一個艱難的抗日游擊戰爭,派出大批幹部到東北,組建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在長達14年的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楊靖宇,趙尚志,兆林,周保中,%D5 %D4%D2%BB%C2%FC&FR =「趙一曼」的目標= qb_search_exp「稱號=」_blank「>趙一曼,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共產黨英勇獻身,這是中國共產黨拯救,中國人民全民抗戰的號召,迅速動員和武裝,%CD%F2%D6%DA%D2%BB %D0%C4&FR = qb_search_exp「的標題=」團結「目標=」_blank「>團結,團結,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1931年9月18日是國家的罵名,我們一定不會忘記的悲慘歷史的土地佔用,必須不被遺忘的國家分工和侵略者的妥協和讓步的慘痛教訓之後,迫在眉睫的危險,和所有的人都在漲起來血與火的歲月的一部分,以往抗日戰爭開始以來中國民族覺醒,生動地展示了中國人的國家自豪感完整性,民族團結意識,國家的英雄精神,國家的自我信念,國家創新精神和國家的奉獻精神,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發了中國人民誓戰斗,直到光榮贏得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紀念九一八事變,就是要記住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我們希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斗爭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經歷過戰爭和重要的洞察力,要牢牢把握發展的首要任務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定,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應該毫不動搖地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堅定不移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九一八事變一小撮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策劃和製造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日本人民,歷史不能忘記,但不能被篡改和否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而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不忘記過去,記取教訓,為了避免歷史悲劇重演,中國政府一貫重視中日關系,始終堅持的原則中日友好和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們希望日本政府和領導人在歷史上,精神的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以維護中日友好,維護在亞洲大局的穩定和發展,為了認真對待歷史問題,把對那場侵略戰爭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實到行動上,推進21世紀的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的發展。 BR /> 75多年後,在中華民族遭受侵略,壓迫,奴役不見了,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的好是,改革和開放起來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我們正面臨著既有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新挑戰,全體中國人民應該時刻警惕,自我完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和落實胡錦濤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6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同志,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以更好地促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偉大的復興光輝事業,更好地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㈨ 歷史上善於言辭的人的事例50字以內

艾瑪 我么諸葛亮大大舌戰群儒 乃可以自行網路啊 多得不要不要的
你要是嫌這個講厭了 我可以再提幾個 你看看需要哪個再網路一下詳細就好了
藺相如完璧歸趙啦
晏子使楚的故事啦
張儀蘇秦合縱連橫啦

太多咯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言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