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倫敦黃金市場的發展歷史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版界黃金交易的中心權,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香港的交易。市場黃金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
1982年以前,倫敦黃金市場主要經營黃金現貨交易,1982年4月.倫敦期貸黃金市場開業。現倫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
Ⅱ 英國首都倫敦的歷史發展有哪些值得借鑒的
主要是他的產業發展,還有他的轉型方面值得借鑒
Ⅲ 倫敦有幾百年的歷史
倫敦誕生(公元50年) 在《羅馬書》中有關倫敦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內London)這一名容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倫敦由此而誕生
今年2011年,所以已有1961年
Ⅳ 倫敦城巿歷史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版倫敦的規模權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
Ⅳ 英鎊的發展歷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
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2013年2月22日穆迪信評公司正式宣布調降英國債信評級,由Aaa降至Aa1,繼2011年的美國、2012年的法國之後,如今調降輪到了英國。這是英國首次失去權威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其實,穆迪早在去年2月就將英國主權和央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歷經一年的觀察,終於正式出手調降。回顧穆迪於1978年3月授予英國政府債券Aaa最高評級,標准普爾與惠譽都給予英國AAA最高評級,但後兩者對英國的評級展望均為負面,估計他們亦將重新評估英國。
穆迪總結此次降調評級的關鍵動因有三;首先是英國中期增長前景持續疲弱,穆迪預計,今後五年都將持續疲弱增長。其次,中期增長前景有限對政府財政整頓方案形成挑戰,這將持續到下屆國會。最後更糟糕的是,英國債務高企且還在不斷增加,政府資產負債表消化能力逐漸惡化,而這種形勢在2016年前不可能扭轉。
Ⅵ 英國發展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400萬常住居民舉行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將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公投已塵埃落定,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英國的統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6)倫敦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現今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Ⅶ 倫敦著名建築和歷史文化
倫敦有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托威爾城堡(建於1087年)、聖保羅教堂(高110米)、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東南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倫敦是世界著名都市、是英國的首都、是金融、文化、藝術、教育的中心。她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擁有計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和著名建築,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她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眾多的世界著名大學、學院和其它教育機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深造。倫敦交通發達、地鐵、火車、地面公共汽車連接成網,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公共汽車二十四小時月醫務。倫敦還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風味食品,地處市中心的中國城(唐人街)聚集著眾多的中國餐館和中國商場,它是中國人活動的中心。
倫敦旅行可說是十分便利,一張地鐵券便可跑遍全城,游覽城內的風景名勝,白天,你可以參觀具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塔橋、古跡與王宮,累了可隨處找個公園小憩一下,或是喝個悠閑的英式下午茶,到了夜晚,不管是音樂歌舞秀、各式劇碼、音樂會、酒館或是夜總會,都能將你的夜晚帶入最高潮。
此外,絕不能錯過的購物樂就是周末市集,有別於豪華百貨公司與精雕細琢的購物櫥窗,這里更多了民間地方色彩,以及熱鬧歡樂的氣氛,不論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古董、叛逆前衛的龐克行頭、精細的手工藝品,或是便宜俗俗賣的衣物配件,都可以在倫敦各大小市集中一網打盡。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17萬,居全國首位。它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倫敦交通發達,古跡繁多,有「英國旅遊中心」之稱。倫敦以它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於世界名城之林。
倫敦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歷代王朝建都之所在。這里的名勝古跡和現代化建築多姿多彩,美不勝收。倫敦是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市區中最高的建築是郵政電信塔,高189米。
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綿延300多公里,兩岸風景秀麗。28座建築風格不同的橋梁把泰晤士河兩岸連成一片。滑鐵盧大橋是英國人為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崙而命名的。最漂亮的大橋是倫敦塔橋,這座塔橋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在兩個巨大的橋墩上建有5層樓的高塔。橋面是開啟式的,每當有高過橋面的船隻通過時,橋面可分開吊起。連接雙塔頂層的是一條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橋,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
倫敦市是圍繞著倫敦城逐步發展而成的。倫敦在行政上分為33個區,倫敦城單獨是一個區。城外的12個市區叫內倫敦;內倫敦以外的20個市區叫外倫敦。倫敦城加上內外倫敦合稱大倫敦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內倫敦主要行使行政、金融、貿易和文化職能。倫敦最早是羅馬人所建,公元1世紀左右,英國在羅馬的支配下成立了倫敦尼姆行政總部,並計劃以泰昭士河做為重要的運輸通道。然而要聯系河道兩岸就要有橋,所以便選擇了在倫敦塔到城區一帶建橋,其後那裡迅速發展為當時的重鎮。
倫敦從古代羅馬帝國以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悠久傳統,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歷史遺跡在訴說過去,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歷盡多年風霜的痕跡。如果到倫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尋游覽,一剎那間,您會覺得似乎是回到了數百年前。同時,這里又是超短裙的發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時裝由此走向世界各國。
許多人仍然相信,英國是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國家,白人占絕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初次訪問倫敦的客人大概會對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東方人而感到驚。作為過去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不僅收納了舊殖民地的遺產,也收納了大量的移民,由此產生了各種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條件之一。
Ⅷ 英國歷史的發展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復列顛制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Ⅸ 倫敦有多少年的歷史
差不多2000
公元50年(羅馬帝國)。當時倫敦被稱為倫底紐姆(Londinium)。1801年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