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瓷器發展歷史

中國瓷器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5 14:39:13

1. 中國瓷器的歷史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

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最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直到如今。當時,各種顏色釉瓷和彩繪瓷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1)中國瓷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瓷器分類:

1、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

2、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bizenyaki)等。

2.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2)中國瓷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3.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 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中國瓷器發展史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4. 中國瓷器 的發展歷史誰知道 啊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中國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如果不夠詳細我們還可以再交流,下面是網路的地址,概述較為簡單。

5. 中國瓷器發展歷史

中華譽為陶瓷之國,景德鎮歷稱陶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影青瓷)這時更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趙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里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這件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系》中說得很清楚。

中國瓷器藝術的發展史

如果說,唐朝之前的景瓷生產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那麼唐末,五代之後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充足的瓷器實物證明了。本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鎮市區的黃泥頭、白虎灣、勝梅亭、盈田等地發現了很多的五代窯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碎片確切地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為多。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稱為"蟹殼青"的青釉,近似越窯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唐末,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超過越窯,冠於當世。

公元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的《陶記》稱,當時的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勝景。祖籍今樂平市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在他的《 齋隋筆》中就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的記載。當時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潔白細膩,體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顯光,所以有"瓊玖"、" 饒玉"的美稱。在品種方面,有日用瓷、化裝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紋生動清晰,質量很高。

元代統治中國時間並不長,但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卻是一個創新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景瓷生產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釉色裝飾貧乏,因此青花瓷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很高水平。
與青花同時,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下呈現紅色,燒制難度較大。此外,元代
元代景瓷生產的另一創新是在工藝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過去,瓷土原料配方單一,可塑性低,變形率高。元時,在景德鎮東北部高岑村的山上發現了新瓷土,將這種瓷土與過去的瓷土配合,變一元配方為二元配方之後,由於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燒成中的變型率,使瓷器質量有顯著提高,並且為製造大型器創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由於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這種瓷土統稱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為皇家燒造瓷器。由於此事是朝庭官府機構樞密院所管,許多瓷器上標有"樞府"兩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稱為卵白釉樞府器。這種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質量又有很大提高。
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有更快的發展。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且品種多,銷路也很廣。 明時的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上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的官員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譚》中也說:"在另一段記述中則顯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說,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

由於明末的戰亂,清朝初期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處於停滯狀態。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不僅恢復過來,而且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廣大瓷工和藝人們的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躍上了歷史的巔峰。瓷器"品質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產品暢銷國內外。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當時有一個叫"殷弘諸"的法國傳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洲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鎮鎮陶時所燒制的瓷器世稱"唐窯"。唐窯瓷器非常精美,其製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的瓷器》一書中就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製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瓷器裝飾僅高、低溫顏色釉就有57種;彩繪方面"山水人物花鳥寫意之筆,青綠渲染之制,四時遠近之景"無所不有,而且"規撫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設計上,則從"古札器尊 鼎鹵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應有盡有。

6. 中國瓷器歷史回顧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早在幾千年之前的商代中期,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瓷器的製作方法。而瓷器之一融合了火與土的藝術品的出現,也象徵著我國古人的大智與大巧。盡管瓷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見,但大家對於瓷器的發展史可能卻不甚了解,所以,今天小編就將帶大家回顧一下瓷器的發展歷程。


瓷器首先是由於使用需要而出現的,在商代時期,瓷器的燒制工藝還未從陶器中完全脫離出來,製作也比較粗糙,因此被叫做「原始瓷」。原始瓷可是說是由陶器向瓷器轉變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產物,與原始的陶器相比,它具有胎質細密,結實耐用的優點。因此逐漸替代陶器,也為後來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的秦漢時期,由於建築保存地不夠完善,我們很難考證瓷器在當時的應用與發展。接下來,在隋朝時期,盡管隋代較短,但青瓷與白瓷的窖燒技術在當時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了唐代以後,瓷器的燒制工藝可以說有了質的飛躍,真正的瓷器時代也自此正式開始。在唐朝,最著名的兩個燒制瓷器的窯就是越窯與邢窯,它們所出品的瓷器質地純凈透白,堅硬堅固,真正與陶器從本質上區分開來。


在五代十國時期,柴窯為比較著名的一個產地,它所產的瓷器以天青色為主,彷彿雨過天晴時天空的顏色一般,製作十分精美。而在五代,越窯產的瓷器一度成為了吳越王的御用器皿。接下來的宋朝,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宋瓷甚至已經聞名世界,著名的五大窯(定、汝、官、哥、均)也都在此時產生。到了明清時期,瓷器的發展有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青花、五彩白瓷逐漸取代了青瓷成為了新的主流。明代開辟絲綢之路後,瓷器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之一。清朝時期瓷器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有了幾千年的製作經驗與景德鎮的完美原料,清朝出品了不少精緻、華美的瓷器。

直到今天,陶瓷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在我國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瓷器文化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也希望我們的瓷器文化能夠越來越出彩,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

7. 簡述中國瓷器發展史

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等。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從顯微照相可見,青瓷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准了。
東漢之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產,如浙江越窯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紹興、餘杭、吳興等地也都設有窯場,形成獨自的窯系。所謂窯系,是指某一著名窯場與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窯場均生產某一種或幾種相同類型的產品,這些窯場就構成一個窯系,以主要和最有影響的窯場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其原因可能與這里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與黑瓷,到西晉晚期也生產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點彩,以打破青瓷的單色格調。
三國時越窯的產品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黃或青黃色少見;器型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香爐唾壺、虎子、水盂、泡菜壇等日用瓷。西晉時又出現了了扁壺、雞壺、燭台和辟邪等新產品。南朝時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蓮瓣或蓮花作為裝飾。從三國到隋統一前的數百年中,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的品種繁多,式樣新穎,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開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當時還有婺州窯、湘陰窯和豐城窯等著名窯址。
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大致是從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蓮瓣罐是北朝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產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4件蓮花尊。其體積最大的一件高約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貼花,飾飛天紋、寶相花紋、獸面紋和蟠龍紋。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層堆塑上覆下仰蓮瓣紋。
北方瓷器生產雖晚於南方數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產之後,便迅速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點,導致了白瓷的出現。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發展而言,是從單釉瓷向彩瓷發展的,無論是褐綠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琺琅彩,都是以白色為襯托,來展現各種色彩的艷麗與美妙的。所以,白瓷的產生,對瓷器的發展有及深遠的影響,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長沙窯的復彩瓷均有較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點都有出土,說明它的影響遍及國內外。從其產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棕櫚紋樣及書寫阿拉伯文等方面來看,可能出現了專門為外銷而生產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礎之上,出現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並稱於世的現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國瓷器生產承前啟後的轉折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釉里紅是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呈釉下紅彩的瓷器。釉里紅的燒成難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純正者少。釉里紅呈色鮮艷,白地紅花引人矚目,極受人們的歡迎。

8.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瓷復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制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三千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

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閱讀全文

與中國瓷器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