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宋代的時候,為什麼我國的軍事工業有了很好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可能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慫的朝代。我們知道宋朝是中國歷代那麼多朝代中打仗最慫的一個朝代。但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宋朝雖然打敗仗,但是宋朝軍事工業的發展卻是歷史上最發達的。宋朝軍事工業之所以如此發達與當時宋朝的政治以及經濟發達有很大關系。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軍事工業要想能夠發展壯大,首先要有強大的經濟以及有力的政治制度在背後支撐。
三、宋朝戰爭在宋朝時期,戰亂也是挺多的。但是由於當時的國王從小就接受一些文人的知識,國王並不提倡打仗。宋朝打仗的歷史來看,我們也會發現,由宋朝國王主動挑起的戰爭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但是,經歷的戰爭還是不少的,所以逼迫宋朝不得不提高軍事水平。
Ⅱ 我國工業的起源以及發展歷史。。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時至今日終於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注意是完整,全球只此一家
Ⅲ 近代中國名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時間與狀態
一、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民族工業產生的兩條途徑:(1)手工工場引進機器,轉變為近代工業企業;(2)中小地主、官僚、商人、買辦、華僑等。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二、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b.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這個時期的民族工業具有如下特點:
a.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b.地區分布不平衡。
c.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
三、短暫繁榮: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1912―1919)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數年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火柴、毛紡織、榨油、造紙、玻璃等輕工業,都有一定的發展。艱難發展的重工業,在這個期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號稱近世商人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新式企業的發展與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新政時期有著不同的特徵。後者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重點是發展重工業;而前者則是以私人資本為主,側重於發展輕工業。輕工業的發展以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最為成功。
這個時期,民族工業的成功發展離不開如下的背景:
(1)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
(2)北洋政府的鼓勵
(3)「實業救國」熱浪的推動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
(4)一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5)傳統權力結構的松解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1946-1949)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3)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打擊。
(4)、繁重的捐稅負擔給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五、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Ⅳ 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
民族工業是在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近代民族工業從內洋務運動開始容,包括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企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Ⅳ 概述我國及全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世界汽車工業大致可以分為歐系、美系、日系、韓系。中國相對來說回要落後一些,但正屬於發展答期。
歐系不用說了,是汽車業的鼻祖,特別是德國車,賓士、寶馬、保時捷、大眾,哪個不是大名鼎鼎啊。
美系:美國人一向科技發達,經過激烈的競爭,眾多的汽車公司最終變成三大。本來美國技術是很發達的,但美國人適合創新,而不適於製造,所以汽車業並不算美國最好。
日系:日本人善於學習,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同時日本技術也很發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很有名氣的品牌。豐田、本田、日產等行銷全世界。
韓系:要說韓國人造車,比中國還遲,可是他們國家重視,加上善於學習,以性價比打入市場。雖然以前的質量很差,但現些年不斷改善,已成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可謂後起之秀。
中國車:中國因為一些國有企業固有的弊病,躺在合資的夢床上,漸漸失去了努力的動力,更別提創新了。倒是一些不是很大汽車企業,在困難的情況下,在合資車的夾攻下,不斷努力,不斷發展。
一句話:中國是汽車業大國,但不是強國。
Ⅵ 歷史,我國的工業發展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Ⅶ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Ⅷ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及階段
建國以來,我國企業發展戰略可分為明顯的二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以前,在
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的背景下,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實際上實行
的是大企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後,在「輕紡工業六優先」的政策指導下,我國
工業化開始走向正軌,相應的實行的是中小企業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又面臨著未來大中小型
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的一個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決策,關繫到今後我國經濟長
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局。
雖然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工業化實行的大企業發展戰略,但這並不排除歷史上
的曾經有過的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歷。加上改革開放後,以「鄉鎮企業」異軍
突起為代表的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我國一共經歷了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這其
中雖然也有一些好的經驗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訓,特別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們認真地總結。
1
.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大躍進」時期,我國出現了第一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
是在激進的「趕超』戰略(超「英」趕「美」
)的指導下,為進一步加速我國以重工
業為主的工業化進程,在大企業發展戰略仍然不能滿足「趕超」要求的情況下,不
顧一切地讓不適合重工業發展的中小企業也參與到重工業化進程中來而發生的,它
給我國剛剛走上建設之路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中
小企業發展的事例,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首先,重工業一般都是規模效益明顯的產業,不易採取中小企業的形式,而「大
躍進」時期先後出現的所謂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嚴重違反了基本的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規律。其次,中小企業
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穩定經濟、活躍市場、保障就業、促進技術進步
等,而當時人們完全忽視或根本就沒有這種認識和概念,中小企業成了實現某種政
治目的的工具。第三,這次失敗給中小企業造成了所謂「分散化」的壞名聲,破壞
了中小企業應有的聲譽,使人們對中小企業產生了誤解,影響了其正常的發展。
2
.第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文革」期間,在農業機械化和為國防服務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再次興起了大力
發展重工業型的地方「五小」工業的浪潮。並在各地經濟「自成體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為戰,重復建設,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結構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閉式的國民經濟體系。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造成的影響雖然沒有上次大,
但教訓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與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相同的經驗教訓之外,還帶有如下幾個
新的不容忽視的問題: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獨立的工業生產體系中,各地中小企業
不僅具有重化工工業的特點,而且還具有重復建設、結構雷同、
「小而全」等特徵,
從而引起了地區間的資源爭奪戰,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②沒有解決當時日益嚴
重的就業問題。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工作上的失誤,當時城市就業形勢已非常嚴峻。
然而,重工業型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於其資本有機構成高,吸收的就業量有限,
因此沒有起到其應有的解決就業的作用。從而導致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的解決就
業問題的方式
--"
上山下鄉」
。③中小企業成為復制古董,重復舊技術的典型,完全有
背於中小企業應在技術創新上起中堅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開始由「重」向「輕」的戰略轉變,走上了正確的道
路。在「輕工業六優先」的政策引導下,在農業實行承包制和允許農民經商辦企業
過程中,壓抑已久的中國農民的創造精神迅速以興辦「鄉鎮企業」的形式迸發出來,
城市則出現了大批的個體戶,迎來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第三次大發展。
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與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帶著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經濟發
展階段要求的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為主的正確的產業選擇,給長期處於徘徊中
的國民經濟帶來了活力,人民生活開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業問題得到極大的緩
解,農民進城辦工商企業的願望也得到大的滿足。之後,中小企業一直在我國國民
經濟中發揮著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總結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應該說是經驗多
於教訓。
從經驗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以重工業產業為主的違反經濟規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業走向了以輕工業(特別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
的正確的發展道路。由於產業選擇正確,這次中小企業的興起保持了長久發展的勢
頭,道路也是越走越寬,徹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現象。
②極大地緩解了城鎮就業的壓力,避免了「上山下鄉」的作法;同時還為農村
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找到了一個好的出路,促進了城市化的加速發展。
③作為中小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體制「外圍優先」改革戰
略的重大成果,給我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戰略的重大成果,給我
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
作用。
這次中小企業發展的教訓主要有:①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後,各地中小企業
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這一方面引發了嚴重的資源大戰,
另一方面還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
的影響。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導下,有些不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資源型產業領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開采、煉焦、煉油等領域出現了過多的中小企業(煤炭和石油開采
業中有些零星礦點讓中小企業去開采是可以的,但這些小的資源開采企業實際上在
開採的後期都嚴重地違反了開采范圍的限制,對只有大企業才能有效開採的富礦、
大礦進行違法開采)
,它們的過度發展既破壞了環境,又浪費了國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寶貴資源,給今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
以上就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簡單歷程。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又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戰略又面臨新的抉
擇。一方面,由於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重化工化的任務又重新擺在了我們
的面前,大企業及企業集團已顯示出明顯的發展優勢;另一方面,隨著國有企業改
革的深入,下崗分流力度加大,就業壓力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獨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現。
因此,如何選擇下一步企業發展的戰略就顯得尤其事關重大。
從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來看,它們兩者在國民經濟中有許多密切的關
系,又都有彼此無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一個形象的說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企業
體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顆樹:大企業是樹的主幹,中小企業是樹的枝葉。
目前我國整個企業體系的現狀是:主幹不強、枝葉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發展。只發展主幹(所謂關鍵的「少數」
)
,讓枝葉枯萎不行;只發展枝葉,沒有主
乾的強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問題就在於如何兼顧,讓他們都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
優勢,這樣才能使國民經濟企業體系這顆「樹」繁榮昌盛。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確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經過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放小」如何做,還有待我們認真的
思考。通過以上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在借鑒國外中小企業發
展好的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我們將提出如下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
展的對策建議。
Ⅸ 簡述我國的汽車發展歷史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創建期,成長期,全面發展期,高速發展期。
一、創建期,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開工建設,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載貨汽車走出生產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製造汽車的歷史。1966年以前,我國在汽車工業中共投資了11億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
四、高速發展期,我國從1999年至今,高速發展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技術。整車技術大幅度提高。中國汽車工業也由原來的散亂,格局差的局面變成現在的大集團為主的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新格局。這也標志著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Ⅹ 我國工業歷史最悠久的工業基地。
這三個分工不同,優勢也不同,遼中南是最悠久的重工業基地,其他兩個是綜合性工業基地,而興起的珠江三角洲是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