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那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才有的呢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一)中醫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西周時期,《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雖然這種醫學分科只在宮廷中的設置,但其已經成為醫學分科的雛形。到春秋戰國時期,以扁鵲為代表的人物,正式提出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並採用「四診」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治療法則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據相關記載,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用四診法看病。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其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
『貳』 中醫中葯文化
有幾千年了。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版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權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中醫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特點是將中國歷朝歷代優秀的文化與醫學融合。學習中醫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對孔孟、老莊思想,甚至風水、佛學等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
『叄』 中醫歷史文化發展的心得體會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從而對炎帝神農氏在葯物的原始發現所作的貢獻予以肯定。這也是我所聽說的最早的關於中國醫學的故事。
中醫之所以延續至今,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支獨立的醫學,因為有悠久歷史的傳承。有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
中醫不斷發展,才不斷進步。學了醫學史,為中醫的高尚醫德所感動,為中醫的高超醫術而自豪。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一批傑出的名醫大家。像扁鵲、華佗、張仲景等。他們為中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醫學巨作,是中醫史上的一大奇跡。從學習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良好高尚的醫道。
雖然他們的專項不同擅長的從哪一方面著手看病不同但是他們都
是醫學的奠基者。把自己的醫學達到頂峰自己的醫學知識已經很好的,但是並不自傲自滿向其他人請教,我們後世的人把他們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結合吸取精華,我們同樣應該學習他們對於醫學的這種精神和對於醫學知識的追求,和那種處之泰然的態度。
《皇帝內經》
是保存下來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現在我們現代人應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療還有保養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賴於這本著作,可見它的實用之處和歷史價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們的先輩們都能有如此的智慧,中國五千年文化,岐山之術、杏林、懸壺濟世等詞現在是中醫的代表說法。我們也知道了,在中國這個博大的土地上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醫只不過是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同時也有個少數民族它們特殊的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學、苗醫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學習完中國醫學史,讓我們從中醫中了解到,怒則氣止,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憂則氣郁。久做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卧傷氣。
中醫的診斷方法是望診:醫生用自己的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舌像、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質的變化來診斷病情的方法。
問診: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修復、七聾八渴俱當辯、九問救病十問因,在兼服葯參機病。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
切診:指用手觸摸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雖然對中醫不是很了解但是從上的課程來講,中醫真的是現代醫學的起源和根本基礎,簡短的數數幾個字就可以把一個症狀說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帶水簡單明了卻字字對症,我不愛讀書,但是我想如果看上幾次醫書境界應該會提高很多吧。我們平心靜氣地回顧中國醫學史,我們細細的體會當年我們祖先那些偉大的發明和發現,我們沒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回顧歷史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中醫真的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理念,作為炎黃子孫的後代,我想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它,更好的理解和學習它,讓中醫學源遠流長,幫助更多的人類。
參考資料
http://wenku..com/link?url=CyL6Kf5ZT_8IVzrPW9MsE---vXu
『肆』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4)中醫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伍』 中醫的歷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5)中醫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陸』 中醫文化的當代百家
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葯罐子」煎葯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復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如今,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 2、堅決辨證施治,一切辨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 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 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決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五篇網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詢: 1、《何足道先生書:就「八老上書」致朱鎔基總理》 2、《鄧鐵濤再談辨證論治》 3、《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之路》 4、《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中醫葯理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5、《現代中醫學主張》。五個方向的倡導者:中醫現代化曾經是衛生部努力倡導的方向,容納了當今眾多院士;中西醫結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濟院士;復古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賈謙等;堅持辨證施治的學院中醫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鄧鐵濤;現代中醫學代表人物是聶文濤等。
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成為全世界關注中醫學的依據。
『柒』 中醫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捌』 中醫的歷史典故
岐黃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醫中聖手《孔子傳》載:「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聖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贊。
扁鵲盧醫 《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葯,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葯給人治病,每每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葯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杏林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穀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虎守杏林傳說,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叢中卧著一隻老虎。細看沒有吃人的兇相,一動不動,抬頭張嘴,大聲喘氣,流著淚,表情很痛苦樣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細看了老虎說:「明天此時你來此等候,我給你治病。」老虎點頭走了。第二天董奉把兩個鐵環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張口,鐵環用來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嚨里的骨頭,治癒了老虎的病,後來老虎為了報恩,就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揚像董奉那樣高超的醫術。
再世華佗華佗一次在途中,見有人出殯,他看見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還像活人的血,於是上前救治,終於救活在棺材裡假死的產婦,被人們譽為「神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演義》說他能為曹操開頭顱治其頭風病。後人用「再世華佗」來贊揚醫生的醫術高明。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蒼生大醫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玖』 中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五千年,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回形成。
自清朝末年答,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