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深圳特區的歷史介紹
深圳特區介紹:
位置與面積:深圳市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陸域位置是東經113°46'~°37',北緯22°27'~22°52'。東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連,西至珠江口伶仃洋與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於東經113°52'~114°21',北緯22°27'~22°39'。深圳經濟特區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樂村,南臨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脈,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平均7公里,呈狹長形。
氣候:深圳市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3℃,最高氣溫為38.7℃,最低氣溫為0.2℃。每年4~9月為雨季,年降雨量1924.7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060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平均每年受熱帶氣旋(台風)影響4~5次。
土地與物產:深圳市耕地總資源244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9946.7公頃,林業用地7.97萬公頃。盛產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獼猴、大靈貓、金錢豹和穿山甲等;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類動物5種、爬行類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海岸與海洋資源:深圳市西部和西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東部和東南部是大亞灣、大鵬灣,海岸線長257公里,海岸資源豐富。可建深水港的主要有鹽田、媽灣、赤灣、大梅沙、土圍、西涌和大鵬灣等,可建中型港的主要有蛇口和塘仁涌等,可建小型港的有十多處。由於海域遼闊,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魚、蛇遛、蘭圓鰺、金色小沙丁、金錢魚、大眼鯛、帶魚、三刺鯛、盲曹和鱸魚等40種名貴魚種,還有蝦、蟹、貝類和藻類。
旅遊資源:深圳市是依山面海、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曲折蜿蜒的大鵬灣海岸線長70多公里,分布著大梅沙、小梅沙、溪涌、迭福、水沙頭和西沖等水碧沙白的海灘。海灘寬約30~50米,長約1000~3000米,沙質柔軟,海水清碧潔凈,是迷人的海濱浴場;梧桐山雄偉險峻,山上溪澗縱橫,有深不可測的梧嶺天池;深圳灣畔70多公頃的紅樹林是候鳥遷徙的中途站,可觀賞到品種諸多的候鳥。
地名由來:「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德勝門,只是規模小了很多。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鱗次櫛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曾幾何時,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圖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名符其實地叫響了。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
㈡ 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沿革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
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8-9]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
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10]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10]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9]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9]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9]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0]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0]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0]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10]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0]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10]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11]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㈢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了,為何把深圳建立為經濟特區
經濟是基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經濟更重要的了吧?因為經濟是基礎,它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來源。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只要強大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就會很強大。實力也會得到認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了,當年把深圳建立成為經濟特區,這是很正確的選擇。
把深圳建立成為經濟特區,通過歷史證明,這是很正確的選擇。我國的對外貿易也越來越發達,中國製造走向了世界,讓更多的國家使用到了中國的產品。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傳播了中國文化。深圳根據時代的需要,還有天然的地理位置符合了建立經濟特區的條件。
㈣ 深圳特區的建立和發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作用
深圳特區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是中國對外的窗口,從一無所有的小漁村,到現在國際化的大都市,基本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
㈤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歷程
1、1978-1985年,初創奠基和改革開放局部推進階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2、1986-1992年,經濟轉型發展和改革開放全面推進階。1986年開始,深圳特區進入一個探索在計劃經濟體制之外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全面進行市場取向經濟改革的新階段。深圳經濟開始起飛,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長,1987年突破50億元,1989年突破100億元。
3、1993-2002年,增創新優勢與跨越式發展階段。深圳經濟特區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過去主要依賴中央賦予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素質,增創新優勢。
4、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思想,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5)推動深圳特區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背景:
中國從1956年選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黨的八大對於如何以蘇聯為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從1957年開始,我們用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開始了『長達二十年左的錯誤』。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國務院召開務虛會。會議開了兩個月零3天,提出的新辦法、新路子,集中起來,就是一條:改革開放。這次務虛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央決策層唯一一次用如此長的時間集中地、大規模地深入研究改革開放的會議,對改革開放決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㈥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是否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第40周年,40年來深圳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到現在一個國際知名的大都市,這種變化是經濟發展給深圳帶來的,同時也是不斷改革開放給深圳帶來的。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這些改革的措施,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同時也有在文化、科技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等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方位的發展,這些好的政策在 深圳特區上有了一個明顯的成效,那麼促使了深圳的發展。同時深圳的發展也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現在的珠三角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方,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經濟的重要中心。所以經濟特區的成立是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的。
㈦ 深圳特區報的發展歷史
《深圳特區報》創刊於1982年5月24日,是深圳經濟特區權威媒體和第一大報。
1999年11月1日,內深圳特區報業集容團正式掛牌。
創刊僅19年,深圳特區報便高速成長為日出對開彩色40版以上,日發行最達45萬份,占據深圳經濟特區地位,並覆蓋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和98%以上縣的大型綜合性城市日報。
進入21世紀,深圳特區報以面向市場的姿態,銳意改革,積極參與傳媒業競爭,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實力不斷壯大。2001年8月1日是,深圳特區報業集團全新推出陽光媒體《晶報》。2002年元月,創刊僅5個月的《晶報》發行量一舉突破50萬份,成為深圳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迅速躋身深圳經濟特區的新主流媒體,創造了新聞史上的又一個奇跡。
今天,《深圳特區報》已發展成全資擁有《晶報》、《深圳青少年報》、《深圳周刊》等系列子報刊、主辦《深圳汽車導報》等報刊,參股並全面經營《香港商報》的多元化經營、實力雄厚的現代化報業集團。
在21世紀的南中國海,深圳特區報業集團這搜新聞航母正乘風破浪,揚帆駛向充滿陽光的明天。
㈧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㈨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深圳崛起的真正原因。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深圳如此快速的崛起呢?我覺得是高度的市場化,也就是由市場來選擇,由市場來決定。
不可否認,深圳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對深圳的扶持的確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作用,但是深圳能夠走到今天,其實靠的是市場化。
大家可以發現這樣一件事情,就是當年我們很多的人聽聞那邊改革開放了,然後大家紛紛去深圳發展,而在那個時候大家是怎麼去做生意呢,去找機會找創業的機會,而不是說看政府有什麼關系找點活干,也就是說在深圳大家本來就是奔著去做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