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贛州的歷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縣始於此。
2、兩漢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南壄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於益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史稱新莽(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三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縣改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興平元年(194),孫策據江南,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雩都、南野三縣隸之。
3、三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始於此;析贛縣置平陽,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東北白鹿營地置陽都;後析陽都的陂陽地置陂陽,不久又改名為揭陽。廬陵南部都尉領七縣: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
4、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
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
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
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
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
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5、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
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6、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
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
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7、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省直接下轄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合並,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後遷贛縣,轄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
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昌,隨後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束。
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8、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設立贛州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寧都專區,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贛州專區領11縣(市):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專區。
1949年11月,贛州專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專區。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專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區,同時撤銷贛州專區,廣昌劃入,領19縣(市)。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恢復贛州專區。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
1994年南康、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縣級贛州市改為章貢區。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
(1)贛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贛州的部分歷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館
贛州城歷史悠久,繁榮於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1994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贛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其輝煌得益於由長江、贛江、章江、湞江、珠江共同構成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宋朝時期的贛州,因水路發達、資源豐富、經濟繁榮,成為全國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關古驛道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咽喉。它建於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率工匠用兩年時間擴展而成。驛道源起大余縣城,翻越梅嶺直到廣東省南雄市,全長約40千米,是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陸路中轉樞紐。今天的梅關古驛道專指梅嶺一段,約2.5千米,它歷經千年滄桑,是國內罕見、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
B. 贛州是全國十大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稱城,全國最適宜居住的十大城市嗎
全國十大文明城市:廣州 上 海 深 圳 杭 州 成 都 南 京 重 慶 濟 南北 京 沈 陽
國家歷史名城:
1994年經國務院版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7個:贛州、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全國最適宜居住的十大城市:上海 大連 北京權 廣州 成都 青島 杭州 桂林 珠海 廈門
贛州市榮獲2009中國魅力城市稱號
獲「長江中游十大魅力城市」和「中小城市魅力200強」兩殊榮「中部最佳投資城市」•••
千里贛江第一城
贛州,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贛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總面積39379.64平方千米,下轄3個市轄區、13個縣、2個縣級市、2個功能區,2019年戶籍人口為983.07萬人。 [1-3]
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百強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 [4-5] 和1個綜合保稅區。贛州鎢與稀土資源豐富,是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贛州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都市區。 [6-13]
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原中央蘇區所在地、萬里長征的起點城市,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守仁、辛棄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州主政過。贛州是中國魅力城市之一,有著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紅色故都、客家搖籃、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和世界風水堪輿文化發源地等美譽。 [6] [13-17]
2012年,國務院正式出台《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贛州成為中部首個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的城市。 [18-19] 2017年,贛州獲批成為江西省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C. 贛州習俗
贛州的民間風俗源遠流長,幾乎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傳承著頗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反映著贛州人的勤勞、聰慧、朴實、好客、講衛生等優良的性格特徵。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 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樣幾個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稱「過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夜,長者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到初一零點,家家鳴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輩拜尊長,尊長給小孩壓歲錢。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後,不出門和禁掃地習俗漸除,市區居民串家走戶,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各級領導親臨生產第一線走訪堅持工作的人們。舊習初二始,走訪親友,登門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從初一開始每日鳴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燈彩,什麼龍燈、鯉魚燈、車子燈、跑蚤燈、 搶泡龍、擺字燈,各色各樣彩燈晝夜玩耍,直至元宵節。十五日元宵節更是熱鬧、各色燈彩、高蹺、獅舞在各處街巷村鎮翩翩起舞,爆竹轟鳴,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舊時玩龍燈,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燈隊來時,無論機關商店都爭相鳴爆迎接,高喊「龍來龍來,恭禧發財」、「龍燈到府上,四季保興旺」、「龍燈轉個身,今年賺萬金」等,以示吉祥,然後主人請吃茶喝酒或贈送紅包。農村花燈游村過屋,燈籠火把劃破長空,更是熱鬧異常。
立春 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謂之「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以示慶賀。這一習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贛州人對春的嚮往和摯愛。
清明 舊稱「三月節」。宋元以清明出遊為「踏青」,故又稱「踏青節」。這天家家戶戶多用三牲(豬、雞、魚)、米酒、香燭紙箔進行基祭。鄉村還有插柳技勸「三月三草」於門前之習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功績;在此前後的一段時間,也有沿襲古時踏青習俗,組織青少年去郊外游覽者,渭之「春遊」。
立夏 贛南的瑤族和畲族都將狗視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相傳立夏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贛州人受這一習慣的影響,沿襲下來,立夏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頓米粉
肉和薤包子。
端午節 每年端午節前夕,贛州各處的農貿市場上都有艾草、楓樹葉、石菖莆、一掃光等鮮草出售。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用這些鮮草烹水洗澡,據說除了可以健身之外,還可以驅邪。舊時這一天,戶戶門插菖蒲、艾葉,兒童佩帶香包和絲網雞蛋,當午還在房前屋後灑雄黃粉,然後設筵席合家飲雄黃酒。贛州三面臨江,每年端午節,章江、貢江都有龍舟大賽,是時沿河兩岸,人們邊吃粽子邊為龍舟賽吶喊。一千多年來,從未間斷。
中元節 贛州人稱中元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為去世的親人備些紙錢,有的人還置些紙做的日用品,傍晚時,家家殺一隻鴨子,將鴨血濺在紙錢上,然後點燃香燭,將紙錢和冥物一同焚燒,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
重陽節 贛州人過重陽節時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戶戶都要飽食口頓「薯包」,那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交加上麵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來每到重陽節,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許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動手油炸,這一習俗一直彼沿襲下來
D. 贛州的古色 綠色 紅色文化有哪些
贛州紅、綠、古旅遊文化之旅
一、突顯贛州旅遊特點:紅綠古
(一)以紅為冠:主題是——紅星照耀,壯懷激烈,打造十張紅色文化名片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將軍之鄉——贛南客籍將軍134名,興國將軍縣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沙洲紅井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長征第一渡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八子參軍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梅嶺三章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會昌城外高峰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寧都反 「圍剿」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信豐油山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尋烏調查
第一張紅色文化名片:長崗調查
(二)以綠為裳:主題是——詩意山水,生態畫境,打造十張綠色文化名片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東江之源、三百山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贛江之源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丫山風景名勝區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齊雲山、陽嶺風景區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上猶江風景區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翠微峰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小武當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章江之源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漢仙岩
第一張綠色文化名片:寒信峽
(三)以古為魂:主題是——千載人文,古韻悠悠,打造十張古色文化名片
一、客家搖籃——濃郁深厚的客家文化
1、贛南是客家搖籃;
2、客家人獨特的語言、文化;
3、東方古羅馬城堡——客家圍樓的大觀園。
二:宋城風采——蜚聲中外的江南宋城
1、全國有名的磚城;
2、北宋開啟、如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地下排水系統——福壽溝;
3、古街巷、古碼頭、古浮橋、古塔、壽量寺、灶兒巷、七里鎮等。
三、絲路重鎮——贛州,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粵海絲路陸路部分)的重要節點
1、大庾嶺的開鑿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粵海絲路陸路部分)的勃興;
2、「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3、海上絲綢之路給贛南帶來的影響。
四、釋道聖地——禪宗文化在贛南衍播光大
1、六祖惠能過化贛南;
2、八祖馬祖在贛南創叢林;
3、道教第三十五福地寧都翠微峰(金精山)、道教名師劉淵然被封「高道」。
五、石窟奇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江南獨一無二的摩崖石刻的佛龕造像
1、通天岩的自然景觀;
2、通天岩的摩崖石刻和佛龕造像;
3、歷史文化名人與通天岩
六、堪天輿地——堪輿文化的祖地
1、堪輿鼻祖楊筠松;
2、堪輿聖地——三僚、寒信峽、楊仙嶺;
3、堪輿文化的世代傳承。
七、「知行合一」——一代聖人王陽明在贛南立德、立言、立功
1、周敦頤、程顥、程頤在贛南(南安)創始宋明理學,周敦頤在贛州寫作《愛蓮說》;
2、王陽明「致良知」形成與南贛;
3、王陽明南贛的思想和文化影響。
八、名士風流——歷史文化名人留蹤贛南
1、名人留跡——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蘇東坡與八境台、辛棄疾與郁孤台、洪邁與建春門浮橋;
2、名人留文——朱熹、黃庭堅、楊萬里、文天祥、周必大、岳飛、洪邁、海瑞、解縉、戚繼光等歷史文化名人在贛南留下大量詩文;
3、名人留聲——客籍名人鍾紹京、綦毋潛、盧光稠、曾幾、魏禧、戴衢亨等的風采。
九、文藝奇葩——《牡丹亭》故事的發源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
1、湯顯祖在贛南演繹《牡丹亭》;
2、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於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彩、信豐古陂席獅犁獅、於都客家古文、贛縣東河戲等);
3、繁榮昌盛的美術和書法(《郁孤台法帖》等)。
十、主政贛南——蔣經國與贛南
1、蔣經國贛南六年;
2、「三禁」(禁煙、禁賭、禁嫖妓)和其他治績;
3、《新贛南家訓》。
E. 贛州客家文化具體歷史發展,各朝代的表現形式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有如分布在章貢區、龍南、安遠、信豐等縣的圍屋千餘座,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特,類型之廣乃是罕見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牆和眾多的宋代古跡遺存而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的贛州城區;有如在廣大城鄉保存完好而眾多的姓氏家譜、族譜,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據;有如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百餘種民間藝術;有如備受海內外客家人喜愛的贛南客家採茶戲;還有獨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贛州風水文化在國內外影響甚廣,自古江南交口稱譽的三大術數列為首位的就是贛州風水。
江西上猶,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傳統的客家文化項目瀕臨失傳。為此,上猶縣動員各級組織和社會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遺產,挖掘客家文化資源。「九獅拜象」是上猶獨具特色的大型燈彩,上猶縣投入巨資,組織民間藝人重新開發、拯救了這一客家文化遺產。
江西興國縣梅窖鎮的山水之中,鑲嵌著一座神奇而美麗的村莊——三僚。它被人們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近幾年,一批批省內外遊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聞媒體皆紛至沓來,尋找先人的蹤跡和山水的奧秘。
這個擁有四千餘人口的大村莊,大部分為曾、廖兩個姓氏。地處僻壤的三僚是因為風水大師楊筠松而出名的。楊筠松因救世濟貧而被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靈台地理之事,拜為金紫光祿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直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至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的楊筠松發現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像一個堪輿用的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於是,漂泊中的楊筠松帶著他的兩個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個茅棚定居下來,三僚也因此得名。從此,楊筠松就在這里授徒著書,創立和傳播他的堪輿理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內外。
曾、廖兩姓子孫也操風水之術世代傳承。至明代,曾文 的後裔曾從政,廖王禹的後裔廖均卿同時為明成祖朱棣勘測皇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舉世矚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們兩人堪測營建的。曾從政還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柩還鄉榮葬。至明嘉靖年間,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紹定兩位有名的風水術士。
圍屋,是一種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於一體,住在圍內的居民,都是某一個共同祖先的後裔。圍屋內的人相見。互以宗親長幼相稱。因此,圍屋的第二大特點,就是「血緣性」。維持這種血脈關系的紐帶,便是每年定時進行敬宗祭祖活動,故圍屋內必設有「祖堂」這一公共建築。圍內實行族長管理制,統一管理圍內諸如交通、衛生、排水、糾紛等。他們平時各為家政,祭祖行禮時,便是一個大家庭,遇到外敵入侵,則整個圍民又是一個統一的戰斗集體。
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民國初年以後,便基本上不建了。現存最早的兩座圍屋是:龍南楊村烏石村的盤石圍(建於明末)和楊村的燕翼圍(建於清順治五年1658年)。從大量圍屋年代考察的比較看,一般年代越晚,圍攻屋的防禦設施越完善,形制也趨統一。現常見的那種四角構築炮樓的方圍屋,便是清代中期時開始流行的。
F. 贛州一中內歷史文化遺產的來歷
贛州一中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很多一一說來
1.廉泉、夜話亭
廉泉在地回方誌上記載為雷電所劈開答成泉,因當時的太守廉,故名廉泉。
夜話亭則是在北宋紹聖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惠州。路過贛州時,蘇東坡拜訪了當時著名的隱士陽孝本,兩人很是投機,一同遍訪當地名勝,在廉泉水邊通宵長談。後人懷念先賢,立了一塊高2米多的石碑,上刻「蘇陽二公夜話圖」,並建夜話亭
2.光孝寺
光孝寺為邱崇所建,邱崇唐高宗時受謫於虔州之武官,任職虔州指揮使。光孝寺一直為寺廟,曾有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內共產黨員會議在此舉行,光孝寺也曾是致用中學堂的一部分。
3.陽明院
是贛州一中的最為古老的教學樓了,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致用中學堂,建築為民國晚期
4.三潮井
最近才劃入贛一中的文物,贛州古井之一,每天早中晚會上漲三次,故名,可惜因為防空洞的原因斷流
G. 潮州和贛州哪個城市歷史久
從建制縣、州時間起算,潮州城市歷史都要久。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贛州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贛州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秦統一六國後的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
公元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南下五嶺,其中一軍駐守庾嶺界,設立南壄縣,隸屬九江郡。這是贛州境內建立政權之始。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置豫章郡,治南昌縣,轄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雩都縣為新增設縣。——此時有了贛縣。
589年(隋開皇九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
H. 贛州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1.贛州市內的章貢區來為贛源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贛州
章貢區集中了眾多宋代和民國時期文化景點,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贛州宋代古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岩、蔣經國舊居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
2.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贛州的瑞金市以及周邊幾個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因此,瑞金市被譽為「共和國的搖籃」。全年都有大批的遊客來到瑞金觀光旅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贛南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從瑞金.於都等地出發的。
I.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贛州>讀後感
1.你先來寫贛州的辛棄疾,曾經在贛自州做官,作了一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作為一個贛州人的驕傲;
2.你再寫蘇東坡也曾在這里做官,王陽明也是;
3.千年古城,虔誠~我們的城牆,還有贛州的福壽溝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4.而且贛州也是全國衛生文明城市啊,城市建設現在已經比較好了。
OK。。。大概的提綱
J. 寫江西贛州的傳統文化作文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斯、歐陽玄主修《宋史》、《遼史》、《金史》,江西人共主修五史.大型史學著作《三通》,即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元朝江西樂平人馬端臨的《文南通考》,《三通》的三位作者,江西佔了一位.還有好幾位作者有重要的史學著述.宋、元、明有三部大類書《冊府元龜》、《經世大典》、《永樂大典》,主編王欽若、歐陽玄、解縉都是大學者,都是江西人.再次是文學家多,前面已有介紹,這里補充一句的是,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有三家,即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文、史、哲是古代的三大學科.在其他學科也都有許多傑出人才,如自然科學家奉新人宋應星,天文學家婺源人齊彥槐,地理學家崇仁人樂史、吉水人羅洪先,農學家泰和人曾安止,醫學家樂安人董起潛、安福人王以斌、南昌人喻昌、新幹人洪金鼎,建築學家永修人雷發達,書畫家進賢人董源、徐熙、南昌人朱耷,音樂家永新人許禾子,風水學家寧都人曾文口、廖、廖均卿,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永豐人何心隱(原名羅汝元)等等,在全國都是各學科的第一流人物,甚至是開創性的人物.
仕宦成群
在隋唐以前做官,要靠推薦.被推薦者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須要有相當的地位、身世和聲譽.江西那時世家大族少,做高官顯宦的也就少.如東晉陶侃出身貧民,做到大司馬兼八州刺史,是靠個人奮斗,是亂世出英雄.隋唐以後,科舉代替推薦,由科舉選拔人才,江西士人奮發,在朝中和地方上做官的漸次增多.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的28位,任副宰相的62位.任尚書、巡撫、翰林、御史的數以百計,在《二十四史》上列傳的有500餘人.上述人物中,當然也有不足稱道者,如嚴嵩等人,既貪污,又做了許多壞事,但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能奉公守法、清廉勤政,許多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不少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如歐陽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這些傑出人物.先賢、先哲、先烈們留下的文化遺存,雖經歷次浩劫,仍然保存了大量著述、文物、建築和遺跡,供後人學習和憑吊.
著述成山
江西是文獻之邦.這里的文指典籍,獻指宿賢,或稱文章節義之邦.江西有古籍1萬余部,有許多著名的文集、專集、全集傳世.據《四庫全書》記載,吉安、豐城、泰和、安福、臨川等縣,均有文集一二千部之多.有許多全國第一流的作品.至今中學、大學語文課本,所選江西人的優秀作品,佔有相當的比重.
志士成山
江西有一大批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漢晉以來,即擁有眾多的慷慨節義之士.宜春的陳重、鄱陽的雷義、南昌的徐稚,是其中的著名者.唐宋以後,節義之士更多.高尚的士風,必然影響民風、官風.各州縣方誌,普遍反映「民風強悍」,影響所及,歷代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綿延不斷.近現代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和紅軍革命戰爭的人士也特別多,以致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有近25萬人.
佛道成宗
江西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正一派在中國南方,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諸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晉代的許遜,在道教中形成萬壽宮系統,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許遜實際上是位治水專家,受到江西老百姓愛戴,各處建萬壽宮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凡有江西人到的地方,就有萬壽宮的存在,尤其明清時期,隨著江西商人的腳跡,萬壽宮遍布全國,它幾乎成了江西的象徵.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道教主張修今生,希望長生不老;佛教主張修來世,希望轉生西方極樂世界.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他放棄繁瑣的念經禮佛,提出「口念彌陀,心注西方,坐禪修定,息心忘知」十六字真言,代替念經禮佛,用簡單方法修行,從而使佛教普及化、大眾化,使佛教由上層人士傳入普通平民.至今,國內及日本、韓國仍有眾多凈土宗信徒.中國佛教最大的派別是禪宗,他們使佛教普及化、群眾化的步子走得比凈土宗更遠,他們既放棄念經禮佛,也不要坐禪修行,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在江西獲得很大發展.禪宗尊印僧達摩為第一代祖師,其駐錫地為河南嵩山少林寺,至唐代武則天時,第六代分為漸悟派的北方神秀和頓悟派的南方慧能.江西安福人行思和尚,到廣東韶州曹溪南華寺,拜六祖慧能為師,成為他的大弟子,被稱為七祖.行思回到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傳法,後分為三宗,他五傳至宜豐洞山良價,六傳至宜黃曹山本寂,稱為曹洞宗;七傳至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文偃,稱雲門宗;九傳至金陵清涼院法眼大禪師文益,稱法眼宗.另有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本為四川什邡人,師從六祖慧能另一位大弟子南嶽衡山懷讓,得法後,至江西傳法,廬山馬祖洞、靖安寶豐寺、鷹潭馬祖岩、贛州馬祖岩等,都是他傳法修行的場所,他創立的門派稱為洪州宗,其後分為溈仰、臨濟二宗.禪門五宗(曹洞、雲門、法眼、仰、臨濟)廣為傳播,為中國佛教主流.雲門、法眼二宗,至南宋時逐漸衰落,但卻傳入日本、朝鮮.時至今日,中國和東亞的佛教徒,仍多出自禪門五宗之下.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吉安凈居寺,雲山真如寺,九江能仁寺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受到國家保護,多年前即對外開放.近年來,宜豐洞山,宜黃曹山,宜春仰山,靖安寶峰寺等,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