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導游詞)
泰姬陵
㈡ 中國文化遺產導游詞400字
親愛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我將熱情地為您們介紹!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位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村西的龍骨山。距北京市區48公里。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所以我們在游覽時應當不亂扔垃圾、不觸摸物品,這樣才能保護和欣賞到有著「人類遠古文化寶庫」之稱的中國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址。
首先,我們共同參觀一下「周口店第一地點」。這里俗稱「猿人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它是1921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共同發現的。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考古學家已下挖了40多米。到目前為止,共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尤其是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學家先後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遺址外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接下來,我們一起參觀「周口店第一地點」周圍的第五、七、八地點,它們是1929年被發現,在這兒里考古專家又出土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以及人工製作的工具和用火遺跡。發現的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發現的工具,可以推算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發現的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北京人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經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
最後,讓我們步入北京猿人展覽館,領略一下考苦學家們辛勤研究成果和保護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重要意義。根據對北京猿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遺跡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認為北京猿人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北京猿人頭部特徵較原始,但已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北京猿人已經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知道保護火種,火的使用完備了人的特徵。北京猿人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北京猿人的發現與研究,為人類進化理論提供了有利實證,解決了關於「直立人」是猿還是人的爭論,是中國科學家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偉大貢獻。事實證明,北京猿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態標准,而對火的使用,更加完備了其作為人的特徵。「直立人」是人類歷史的最早期,處於從猿到人進化過程最重要的環節,他們是猿的後代,後來人的祖先。北京猿人的發現,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寶庫。
這次旅途到此結束,祝大家愉快!謝謝!
㈢ 古代歷史文化頤和園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X導,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頤和園的風景名勝。版
請大家隨著我走。現在權,我手指的這個是著名的長廊。這個長廊可不一般。它全長700多米,分成273間。大家可以看到,每間的橫檻上都有許多五彩圖畫,畫得各式各樣,有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難怪被稱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這就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這片湖靜得像一面鏡子。遊船經常從這里經過,大家可以聽到船上遊人們的歡歌笑語。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聞名遐邇的萬壽山。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頤和園的全部風景。站在這里看,整個頤和園真可謂是無比壯觀。鬱郁蔥蔥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
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閣。
大家快隨我看看這美麗的石橋吧!這座石橋有17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姿態不一的活靈活現的小獅子。
這座在歷史上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一,每年接待遊客數百萬人。1986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也心動了吧!那就親自到頤和園看看吧!
㈣ 關於文化遺產的導游詞
世界遺產導游詞作文350字【一】
歡迎各位遊客加入陽光之旅行列。我是這里的小小導游,現在,我帶領大家共同游覽,希望各位遵守秩序,不要擁擠,禁止照相。祝願你們快樂地度過這美好時光!
明清的兩代皇宮,也叫「紫禁城」。它始建於1406年,距今已有600年了。經過多個朝代的建造現在這故宮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故宮,也是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我說完歷史,現在來說說它的布局吧。故宮南邊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邊是東華門,西邊是西華門,是結構精美的角樣。多面的城牆有10米多高,護城河寬52米,長800米,既壯觀有美麗。
文華殿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飯、居住和會見大臣的地方。坤寧宮和乾清宮是皇帝、太後正式居住的地方,除了這些場所,還有後三宮和東西六宮。故宮在196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的介紹完了,我相信大家對故宮也有些了解了吧。祝大家玩得開心!
世界遺產導游詞作文350字【二】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陳導。今天我們要游覽的地方是著名的「長龍」——北京長城。
長城—是我國二十九種文化遺產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
長城是千百萬勞動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當時秦始皇多麼的自私,竟然只顧著自己,不顧他人。那個時候沒有挖掘機、沒起重機和推土機,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尾,後不見頭的萬里長城。
遠眺長城,它活像一條長龍。它全長13000里,修築在八達嶺上,又高大,又堅固。從北京出發,100米還沒到就來到了長城的腳下。每隔300米就有一個堡壘,是凹凸形狀的。城牆上鋪著成排的垛子,十分勻稱。
長城特別的寬敞,上面可以容納得下一輛小轎車呢!每天長城的遊客人生人海。
長城另一番風景就是長城腳下那鬱郁蒼蒼的樹木了,站在長城上,會令人陶醉於綠油油的景色當中呢。
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請大家各自坐車回家。
㈤ 名勝古跡導游詞
南昌新八一廣場導游詞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集南昌,首先我代表江西省四海旅行社全體員工給大家說一聲:一路辛苦了。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李,李XX,大家可以叫我李導或小李,年輕的朋友可以叫我「李哥」!呵呵!為我們駕駛這輛大巴車的師傅也姓李,今天我們要在此為大家演雙簧了。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景點是新八一廣場。在這里有兩點請大家注意:一、由於景點位於市內鬧市區,車輛較多,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二、停車場同樣的車可能會較多,請大家不要上錯了車,嫁錯了人哦!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贛M01234。
相信大家都是初到南昌,對南昌還不甚了解。那麼現在我就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南昌的概況。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它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南昌不僅是生態環境優美的「江南水鄉」,還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英雄城。
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南昌市內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市區錯落著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個人工湖,象四面明鏡鑲嵌在市中心,構成了美麗的城市風光。南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已發掘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古文化遺址近60處之多,最早有關南昌的文字記載見之於《禹貢》。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由於當年灌嬰在現在南昌這個地方沒有發現什麼特別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只是發現很多很大的樟樹,所以又把這里稱為豫章治郡,「豫」在古代就是好大的意思;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元、明、清歷代皆為江西省治。歷代冠蓋雲集,車馬如流,人文薈萃,商賈絡繹,樓台相望。「八一南昌起義 」,使她成為「軍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馳名天下。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內地八大重點開放城市之一。
南昌古老的名勝交融於奇妙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裝點著江南文化古城的獨特風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建設、城建、交通、科教發展迅速,處處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後,南昌旅遊業發展迅猛,許多古跡文物修復一新,江南名樓滕王閣又重建屹立於贛江之濱,給古城增添了無窮魅力。近年來,梅嶺、青山湖風景區等旅遊場所相繼開發,南昌成為中外旅遊者參觀、學習、游覽的熱點城市。
好,各位朋友,我們已經到達今天的第一個景點:八一廣場。請大家關好車窗,記住帶好您的貴重物品,依次下車,下車的時候注意小心碰頭!我們在這里停留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現在是9點半,請大家11點准時上車!
歷時三年多時間的創意、規劃、設計和施工,英雄城南昌的象徵——八一廣場的改造工程在2004年9月30日落成國慶首日正式對外開放。集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和休閑性於一體的全新八一廣場,成為南昌市在國慶期間獻給市民最有意義的一份厚禮。
八一廣場原名人民廣場,始建於1952年,伴隨著南昌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見證了這座英雄城的新舊嬗變。作為南昌乃至江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八一廣場對於弘揚「八一」精神,進行革命傳統和英雄主義教育,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造後的八一廣場分為紀念區、文化區和休閑區三個部分,工程總耗資6000萬元。與原廣場相比,新廣場發生了多項重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面積增大,廣場核心區由原來的5萬平方米增加到7.8萬平方米;紀念性更強,改造後的八一廣場以紀念塔為南北主軸,原紀念塔始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高約44米。當時,紀念碑高於周邊建築物,氣勢雄偉,成為南昌標志性建築。經過改造後,其形狀與原來保持一致,位置東移6米至新廣場中軸線上,同時增高8米左右,使其顯得更加挺拔、更顯雄偉,此外還增加了八塊大型軍史浮雕、軍史大事記、國家領導人題詞,以體現八一文化;同時,改造後的八一廣場也體現了更廣的群眾參與性,並使廣場周邊的交通更通暢,環境更優美。
不僅如此,與以前相比,現在的八一廣場還凸現出八大亮點。哪八大?別急,聽我一一道來。亮點一便是八一起義紀念塔長高了,由原來的45.5米升高到53.58米,而且做了24處修改,增加了抗震性,顯得更為雄偉、挺拔;其次是在假下沉式廣場中心地面安放有八一火炬和海陸空三軍組合雕塑,點出八一起義的主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在北部休閑區中央設置有一條長49米的玻璃軍史步道,上面記載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歷史。而八一浮雕、八一音樂噴泉、八一水幕電影、八一升旗儀式等新增加的以「八一」為題的融紀念、休閑等為一體的景觀,與上述所說的三大亮點一道形象深刻地詮釋著「八一」精神。
與普通的市政工程不同,由於南昌八一廣場改造工程是一項弘揚「八一」精神的政治性工程,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民心工程、也是推動南昌乃至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工程和標志工程,南昌市委、市政府對這一工程傾注了大量心血。整個廣場的改造經歷了四輪大的變更,規劃方案30多稿,製作模型26個,徵集社會各屆意見近6000條,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科學民主決策的程序並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好,廣場就講解到此,下面的時間大家自由參觀,注意11點准時上車,特別要強調的是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請大家11點准時上車.要逛街的也可以自由活動,不過要自己打車回去哦!
㈥ 武漢歷史文化 導游詞
此為復制的,慎用
武漢市歷史悠久,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
歷史上武漢最負盛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
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http://..com/question/40397789.html
㈦ 八大關歷史導游詞(非常簡單的)
中國歷史文來化名街
這里的第源一座建築——花石樓則位於八大關太平角的第二海濱浴場,最初是德國總督的夏季狩獵別墅,建於1906年,中世紀城堡式樣。
這一地區修築了大約10條道路,均以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連接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俗稱為八大關。
在這片區域中,有200多棟建築,包括了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丹麥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至於怎麼串聯,LZ按自己的想法組織下就好了
㈧ 織金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導游詞
織金縣位於貴州中部偏西——黔中經濟核心區,是貴州省畢節市下轄縣,北鄰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東靠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連安順市西秀區,南毗安順市普定縣,西南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市納雍縣。
織金縣地處烏江上游支流六中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縣城距省城貴陽157公里、畢節144公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 米,縣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時,無霜期327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織金縣轄6個街道、16個鎮、3個鄉、7個民族鄉,共18個居委會,556個村委會,4721個村民組,總人口136.40萬人(2014年),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水族等。
織金縣縣境在商、周時屬鬼方,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時屬大夜朗國。秦時屬巴郡漢陽縣,漢屬益州牂牁郡,蜀漢時屬南中牂牁郡平夷縣,蜀漢後期屬羅甸國。晉時屬寧州牂牁郡地,成漢時屬寧州平夷郡,後秦時屬寧州夜郎郡,宋齊時屬寧州平蠻郡。
梁、陳時屬寧州羈縻州。唐時屬羅甸國,宋時屬紹慶府腪州。元時屬八番順元宣慰司亦溪不薛地的雷坡、磨坡、高橋、市北洞長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升貴州宣撫司為貴州宣慰府,宣慰府時屬四川布政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宣慰府屬之,期間縣境為其轄地。崇禎三年(1630年),改貴州宣慰司為水西宣慰司。
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水西宣慰司下轄的隴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則溪之地始建平遠府,將則溪劃編里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將水西宣慰司下轄四府大定、黔西、平遠、威寧四府調整為大定、威寧二府,平遠府和黔西府均降府為州屬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府為州,大定、平遠、黔西同屬威寧府。雍正七年(1729年)威寧府降為州,大定州升府,威寧、平遠、黔西三州及畢節縣同屬大定府,雍正十年(1732年)因水城開采鉛礦置水城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將平遠州下轄歲稔、時豐、崇信劃歸水城廳,自此平遠州下轄慕恩、太平、向化、懷忠、興文、敦仁6里直到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建制,平遠州改為平遠縣,同時廢里甲設區,下轄6里改為9
織金
織金
個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平遠縣為織金縣,屬黔西道。民國四年(1915年)將原劃歸水城崇信里的鮓瓦雞場、白泥塘、狸聾、吹聾、格戛、住烏、扈家河劃歸織金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全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織金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安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再次調整行政區劃,織金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畢節)。民國三十年(1941年)第四行政督察區設置納雍縣,將織金西部部分地區劃歸納雍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織金和納雍兩縣定縣界,自此織金所轄區域基本定形至今。
㈨ 中國歷史文化導游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