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即墨悠久的歷史100字
即墨來歷史悠久,曾是山東半島源最古老的縣,因地鄰墨水而得名。夏、商、周三代這里為萊夷地,春秋時期屬萊子國,齊滅萊後歸齊國所屬,邑治設在今天的平度朱毛村。秦統一天下後設置即墨縣。北齊天保七年廢縣。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即墨縣,縣城遷至今址,沿用至今。198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從此,一座新城在黃金海岸興起。
Ⅱ 即墨的由來
由來
「即墨」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硯鎮大朱毛村一帶)地臨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
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齊國通商名衢,秦代置縣。漢初成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朝建城於現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把青島從即墨分割出去,歷史上先有即墨、後有青島,也有「千年即墨、百年青島」之說。
(2)即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據考古確認在6000年前,先民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
商、周時,即墨屬萊夷地。
秦統一中國,即墨始定為縣,屬膠東郡。
西漢時,今即墨市境內除含有古即墨縣的東南部外,尚包括壯武縣、皋虞縣、不其縣等地。
晉統一後,即墨、壯武兩縣的隸屬關系未變,不其縣屬長廣郡,且為郡治所在。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兼有原壯武、不其、皋虞三縣故地,屬萊州(東萊郡)。唐及五代時,屬河南道萊州。
元時,山東作為「腹里」直屬中書省,即墨先後隸益都路膠州、般陽府路萊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縣再次被廢,析地入掖縣、膠水(今平度市),約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前恢復建制。
清初,即墨縣屬萊州府膠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膠州升為直隸州,屬登萊青膠道,即墨縣隨屬。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佔膠州灣,強迫清廷劃出沿岸的部分土地為德之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縣仁化鄉的白沙河以南地區和里仁鄉的陰島地區。
民國元年(1912年),沿襲清末舊制,即墨縣隸屬於登萊青膠道膠州。
抗日戰爭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山東省境內的國統區設立行政督察區,即墨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析第八行政督察區的部分縣設立第十三行政督察區。即墨縣隸屬於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東兩縣也隨即全境解放。
1989年7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撤縣建市。
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山東省政府批復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
Ⅲ 即墨古城的文化教育
封建文化積累兩千春秋,至明清時期稍成氣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幾十年,成績斐然,前景燦爛。即墨的人類文明至少可以溯及4000年以前,這有今天境內已經發見的17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為證。從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石、骨、蚌、陶器等文物,充分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共和國建立之後,收藏各個歷史時期的各類文物達幾萬件之多,這在「齊魯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個「富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即墨刀幣」既是當時經濟發達的一個標志,也是文化繁榮的一個象徵。
秦漢之後,即墨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開始失落。自魏晉至宋元的1000餘年中,中國的封建文化得以長足發展而臻於鼎盛,然而即墨卻逡巡在「俗尤朴魯,人鮮文藝」的荒谷里。這一時期的文化星河洋洋燦燦,群星燦爛,但從中卻難以覓到即墨文化星座的光亮。唐詩五萬,竟沒有即墨人的一首;宋詞九千,而不見即墨人的一闋。
自明代中葉到清季的300餘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積累和升華,於是形成了一個空前的文學小氣候。士紳崛起,文人層出,著述之風蔚然,一時紛呈文采。同治《即墨縣志》收錄這一時期即墨人的各種著述215種,至少有698卷。《即墨詩乘》輯錄了251人的1198首詩作;《嶗山詩乘》編集了123人的2684首詩作。王邦直的《律呂正聲》、周如砥的《青藜館集》、藍田的《北泉集》、郭琇的《華野疏稿》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與此同時,其他一些文藝形式的創作和演出,如書法、繪畫、民間戲曲、歌舞等也頗為活躍。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即墨封建文化的「黃金時代」。
然而,綜上所述的「文化」不是一個完全的概念,至多隻能說是「文化」內涵的某一方面而已。只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即墨的「文化」才進入了一個全面建設和發展時期,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學藝術、建築等全方位結構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逐步形成。教育從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之後,得以迅速地發展。1949年,全縣僅有2所中學,367所小學。1987年有中學114所,小學581所,其他各類學校9所,幼兒園598所。70年代以來,學齡兒童入學率一直在95%以上,1987年達到99%;1982年,全縣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占人口的260‰。科技事業更以嶄新的面目出現,且以迅疾的速度發展。50年代全縣的科技幹部不到100人,1966年達到1515人,1987年增至一萬多人;1978年至1987年全縣取得科技成果近300項,其中「紅麻短光照制種」、「對蝦人工育苗高產技術研究」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956年,即墨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全縣體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此後差不多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運動會,先後有7人11次破省、國家紀錄,1985年以來為國家輸送體育人才135名。衛生事業的發展表現在防病、治病技術水平的大大提高和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舊時代,縣內的傳染病和地方病猖獗橫行,1867年發生的一次「霍亂」,一下子就吞噬了5萬多人的生命。共和國建立之後,這些「瘟神惡魔」有的被治伏,有的被祛除。1984年,全縣90萬人口中「瘧疾」僅發病4例;1987年,麻疹的發病率降至0.3/10萬人,「白喉」自1970年以來再未見發生;「天花」早在1959年就已絕跡。嬰兒死亡率在1949年為20%,至1986年下降為1.23%;人口平均壽命1949年為35歲,至1986年達到70.54歲。文學藝術的成果更為燦爛奪目,僅1978年以來全縣作者發表的各類文藝作品就有800多篇(件),其中獲省級以上獎的就有20多篇,有19人被吸收為省各文藝協會會員,柳腔戲曲《王三賣魚》的創作演出榮獲全國電視戲曲片鷹象獎二等獎。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攝影等爭艷斗奇,先後推出一批新人和新作,廣播、電影、電視、圖書、文物、檔案等事業迅速發展,出現喜人景象。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開頭,社會主義的文化僅幾十年的歷史,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導下,即墨的文化事業前景燦爛。
Ⅳ 請詳細介紹即墨市的由來
由來
「即墨」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硯鎮大朱毛村一帶)地臨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
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齊國通商名衢,秦代置縣。漢初成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朝建城於現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把青島從即墨分割出去,歷史上先有即墨、後有青島,也有「千年即墨、百年青島」之說。
(4)即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據考古確認在6000年前,先民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
商、周時,即墨屬萊夷地。
秦統一中國,即墨始定為縣,屬膠東郡。
西漢時,今即墨市境內除含有古即墨縣的東南部外,尚包括壯武縣、皋虞縣、不其縣等地。
晉統一後,即墨、壯武兩縣的隸屬關系未變,不其縣屬長廣郡,且為郡治所在。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兼有原壯武、不其、皋虞三縣故地,屬萊州(東萊郡)。唐及五代時,屬河南道萊州。
元時,山東作為「腹里」直屬中書省,即墨先後隸益都路膠州、般陽府路萊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縣再次被廢,析地入掖縣、膠水(今平度市),約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前恢復建制。
清初,即墨縣屬萊州府膠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膠州升為直隸州,屬登萊青膠道,即墨縣隨屬。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佔膠州灣,強迫清廷劃出沿岸的部分土地為德之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縣仁化鄉的白沙河以南地區和里仁鄉的陰島地區。
民國元年(1912年),沿襲清末舊制,即墨縣隸屬於登萊青膠道膠州。
抗日戰爭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山東省境內的國統區設立行政督察區,即墨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析第八行政督察區的部分縣設立第十三行政督察區。即墨縣隸屬於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東兩縣也隨即全境解放。
1989年7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撤縣建市。
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山東省政府批復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
Ⅳ 請詳細介紹山東即墨市,最好有圖片,謝謝
即墨復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制,東瀕黃海,南依嶗山,1961年3月改屬煙台專區;1978年12月,改屬青島市;1989年9月,撤縣建市,仍屬青島市。是青島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素以「青島後院」著稱。
即墨歷史悠久,皋虞古城、王吉墓群、漢之壯武、雄崖古所、金銀書《妙法蓮花經》、即墨刀幣等文物古跡,已成為即墨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自然條件優越,山、海、島、泉等旅遊資源俱全。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2℃,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築了即墨獨特的旅遊魅力。
即墨市海陸空優勢得天獨厚,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僅15公里,與省內各大旅遊城市及全國重要城市均有交通聯系,市鄉公路四通八達,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
概況:
即墨市概況
區號:0532
郵編:266000
位置: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瀕黃海,南依嶗山。
全市人口:107.51萬
區劃:共有1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
圖片發不上去啊!!!!!!!!!
Ⅵ 即墨從何時才被稱為「即墨」的以前叫什麼
即墨大汶口文化遺址 : 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存,距今在四千年至六千年之間。即墨市內被確認為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共有11處。其中,南阡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即墨大夫 : 姓名失傳,戰國時期治理即墨,剛正務實,政績卓著。齊威王嘉獎即墨大夫,「封之萬家」。舊時即墨建有「九賢祠」,即墨大夫被列為九賢之首。
皋虞古城遺址 : 在溫泉鎮東皋虞村北。皋虞縣為西漢所置,屬琅琊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膠東康王子建為皋虞侯,子孫相繼六代。新莽時,更縣名為「盈廬」。後漢時縣制廢除,入不其縣,再後入即墨縣。城址西北處為漢代王吉家族墓地。
鶴山摩崖石刻 : 鰲山衛鎮鶴山上,摩崖石刻計有10餘處。主要鐫刻有元長春真人邱處機、明清虛子陳景明、邑人藍田、明武進士周魯的題詞(詩)。
即墨刀幣 :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齊國刀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貨幣中的珍品。史載,即墨自古經濟發達,為齊國的第二大都鎮。
漢代金印 : 是一顆金質、龜鈕的正方形刻印,純金重97克,陰文篆書:「諸國侯印」。1979年秋,出土於漢代皋虞縣故地(今王村鎮)的小橋漢墓群附近。屬國家一級文物。
即墨縣印 :1978年春出土於即墨城中山街中端、古即墨城西門(瓮城)地下。此印系一次鑄成的長橛鈕銅制方印,印面朱文篆書:「即墨縣印」。這是唯一現存的即墨縣印。
《妙法蓮華經》 : 北宋金銀書《妙法蓮華經》是一部手寫佛經,共七卷,卷軸裝,六萬余字,被譽為「國寶」和「稀世珍品」。其各卷卷首均有金銀泥繪制的「經變畫」,畫風沿襲了唐代吳道子的「吳家樣」風格。各卷經文皆用金銀泥書寫,字體呈顏柳風格,經卷秉用的紙質是宋代精製的磁青紙,具有防蟲、防潮、不褪顏色的 《淳化閣法帖》 : 又稱《東書堂集古法帖》,一套10冊,16開本硬面拆迭裝,是明初在宋本的基礎上,續以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拓本而成的。首冊書有明代書法家祝允明的序,文徵明的題跋;蓋有鑒賞家董其昌、王士劍、邵桓的印證,為古代書法珍品
Ⅶ 即墨有什麼名勝古跡
即墨市位於中國山東半島西南部,東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依嶗山,近靠青島。
風景名勝
鶴山的景點有:招鶴回鳴「游嶗山不游鶴山乃為撼」/水鳴天梯,叮咚悅耳的水鳴聲./滾龍洞,爬過是蟲,滾過為龍。/聚仙門,相傳著名道人邱處機同道友初到此山時,尚無山門,便用雙手推開北面巨岩,才成其門,命名為「聚仙門」.鶴山曉鍾,游者爭相敲鍾,聞鍾,「鶴山曉鍾」遂成佳景。
鶴山是嶗山諸山中的最秀者,素有「嶗山魂」之譽。因山之東峰有石似鶴而得名,也有傳說,從前這里有群鶴棲息,因而當地士民以鶴名山。
田橫島
田橫島度假村依山傍海,山青水秀,島嶼形態獨具特色,具有神韻之美,是理想的海濱旅遊度假勝地。田橫島,因齊王田橫及其五百義士寧死不屈,集體自刎於該島而成為歷史名島。
齊王殿
位於田橫島南部,佔地近20畝。殿內祀田橫,田榮、田廣居左右。壁上的8幅壁畫記錄著田橫一生的重大事件。東殿是齊國文化展,內有歷代齊王的出土文物繪畫和徐悲鴻大師《田橫五百士》畫的復製品。
齊王田橫石雕像
登上田橫頂,是一個400多平方米的廣場,正中即是高高聳立、拔劍四顧的齊王田橫雕像。雕像底座高10米、基部四周刻有當時島上的生活場面,雕像高7.6米,是目前山東省最大的花崗岩單體雕像,「齊王田橫」四個大字為中國書法協會主席沈鵬所題。廣場北側是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田橫五百義士墓,並有田橫碑亭1座。
南國樂園
位於田橫島西南部,是根據南方風情建成的一個娛樂、健身場所。有踩水車、乘風破浪、同舟共濟、單橋相會等20多個娛樂項目。此園構築獨特、全部娛樂設施均由圓木搭建而成。游樂園中,彷彿置身南國,別有一番情趣。
海神廟
位於田橫島南部,祀海神娘娘。海神娘娘林默一生的傳說用壁畫展現在牆壁上。
Ⅷ 即墨的全部風俗有什麼
元宵節踩街 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傳統。是日,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煙花爆竹;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成群結伴湧上街頭,觀看民間表演的龍燈、舞獅、高蹺、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動。近幾年來,這種傳統的"踩街"活動,已由民間的小規模自發性分散表演,發展成了有組織大規模的隆重節慶活動。 正月十五這天,整個即墨城區到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本市居民與鄰近地區趕來觀光的遊客10多萬人,聚集在幾條主要街道和市政府門前的中心會場周圍,觀賞場面恢弘波瀾壯闊的"踩街"活動。伴隨著震天動地的新春鑼鼓聲和悠揚悅耳的嗩吶笙笛聲,一輛輛裝點精美華麗、五彩繽紛的彩車,載著現代企業文化形象與傳統民間藝術情趣,向人們緩緩駛來。彩車上那"雙龍騰飛"、"鳳凰展翅"的優美造型,"飛機凌空""火箭待發"的偉岸雄姿,以及"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振興即墨,科教興農"等標語口號光彩奪目,處處炫耀著改革開放以來繁榮昌盛的大好形勢和預示即墨經濟再次騰飛的宏偉藍圖。展示民間歌舞的秧歌隊、高蹺隊、旱船隊載歌載舞,歡騰跳躍,人們舞的是太平盛世,唱的是豐收喜悅。"豬八戒背媳婦"、"姜老背姜婆"、"老媒婆說親",扮相詼諧滑稽,讓人樂不可支,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和笑容可掬的"濟公活佛"顯得風度翩翩彬彬有禮,不住地向沿途觀眾作揖拜年,恭賀新禧。少年兒童表演的"大頭娃娃舞""童子鼓",更是活潑可愛稚趣盎然。元宵節彩車巡遊暨民間歌舞表演活動,既不失傳統文化韻味,又具有現代生活氣息。 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每年公歷3月18日舉辦,歷時3天。 田橫民俗祭海活動有著500多年的歷史。祭海(上網)節這天,周戈庄村幾乎家家賓客盈門,整個村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充滿了濃厚的節日氣氛。臨時搭建的碩大松門披彩掛紅,顯得富麗堂皇、蔚然壯觀;海灘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纓)在春風中獵獵飄揚;修葺一新的漁船上張貼著等吉慶對聯。偌大的一個東海灘人聲鼎沸萬頭攢動。幾十張「一」字排列的供桌,擺滿了三牲(整豬、整雞、整魚)及精心製做的面壽桃糕點等祭品,尤其是那幾十頭颳得光亮披紅戴花的整豬和製作在壽桃上的「孔雀開屏」、「荷花仙子」、「鯉魚躍龍門」等匠心獨居的手工藝品,久久吸引著人們贊嘆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圍中,身著古典勁裝的鑼鼓手,把歡快的鑼鼓敲得震天動地,跑旱船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歡呼跳躍,熱鬧非凡,歡樂的氣氛象涌動的春潮,一浪高過一浪。隨著祭祀儀式主持者一聲令下,海灘上,漁船上,成百上千掛鞭炮依次燃響,雷鳴般的鞭炮聲伴隨著鏗鏘激越的鑼鼓聲,響徹整個港灣,把祭海(上網)節推向了高潮。近幾年來,在鎮政府及文化部門的主導下,祭海活動已由當初一個漁村--周戈庄村自發形成的民間祭祀活動演變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祭海活動;在形式上已由傳統的祭神,演變為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內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動的盛大節日--「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為進一步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推動海洋民俗旅遊和經貿招商活動的開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現由田橫鎮人民政府、青島民俗博物館、即墨市文化局、即墨市旅遊局共同策劃主辦。共組織了十餘項大型文化活動,主要有:盛大的祭奠儀式、民俗文化大集、書畫攝影作品街頭展、現場書畫表演、民舞巡遊、武術魔術表演、燈謎有獎競猜、太平盛世唱大戲、海景焰火晚會、斗雞表演、香餑餑麵塑大賽暨展銷、民俗攝影邀請賽、琳琅滿目的商品交易等。 馬山文化旅遊山會 馬山廟會由來已久,而且會次之多在即墨當屬首家。其中有農歷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廟會、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齊廟會、九月九日的玉皇廟會,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雲庵廟會。 農歷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賜號"慧覺禪師"得道之日。"慧覺禪師"是明代馬山東麓山東村人,姓劉,名貞潔(字恆清),萬曆末年,奉明神宗之詔,入京師講道。崇禎年間,回白雲庵授徒講道。後來人們為紀念她,自發地將六月二十八日這天作為廟會,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改革開放後,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民意,廟會得以恢復,並將馬山廟會正式定名為"青島馬山文化旅遊山會",會期從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為時3天。 如今的山會由過去迷信色彩濃厚的民間廟會,變為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的文化旅遊山會。山會以旅遊觀光為主,突出表現了馬山的地質科學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宗教(道教)活動以聚仙宮、白雲庵為正式活動場所,且有專職神職人員住持。 每次山會期間,都有專業和民間的文藝團體在即墨大夫雕像前的廣場上,演出精彩的戲劇、曲藝、歌舞、雜技等文藝節目。 天井山廟會 天井山廟會,因其豐厚的傳統民俗文化內涵和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吸引著眾多的遊客。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三日(傳說這天是"黑龍王"的生日),遠近賓客紛至沓來。 過去的天井山廟會,迷信色彩比較濃厚。人們了感激"黑龍王"行雨靈驗,造福鄉里,恩澤四方的功德,每年都舉行規模盛大的廟會。趕會隊伍前面由樂隊開路,人們手執旗羅傘扇,用八人大轎抬著"黑龍王"坐像,風、雷、雲、雨使者與各種儀仗緊隨其後。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龍神祠前更是香煙繚繞,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隨後便是隆重的祭祀儀式。 現在的廟會,除傳統的民俗活動外,逐漸充實時代文化新風,本市和外地的文藝團體爭相來此獻藝助興,小商販更是聞訊蜂擁,數萬遊客把這座小山變成了一個傳統民俗活動與現代文化娛樂相結合的大舞台。 東京山廟會 東京山,位於鰲山衛鎮東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鷹嘴,故又名"鷹嘴山"。此山面臨鰲山灣,西與東嶗之秀鶴山毗鄰,風景優美,海光山色得天獨厚。每年的廟會,更為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東京山的"狐仙廟",始建於百餘年前。傳說這里的"狐仙"極為靈驗,有求必應。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廟會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廟會為最盛。從凌晨開始,就有遊客陸續上山,加之商販及外地的遊客,最多時一天可達5萬之眾,可謂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個較古老的地方劇種,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從山東境內廣泛流傳的"本肘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源於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於膠東地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多年來,即墨柳腔劇團有一大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獲獎,其中柳腔《王三賣魚》,被青島電視台製作成電視戲曲片,榮獲1985年中國首屆戲曲電視片"鷹象獎"二等獎。由於柳腔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即墨市除有專業柳腔劇團外,不少村莊都有業余柳腔劇團。 即墨九獅圖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是即墨民間藝人於1924年創作編排的,第二年的元宵節期間首次於即墨城演出,深受群眾歡迎。此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節目保留至今。 九獅圖的表演陣容由12人和9隻獅子道具組成,其中4人手執2隻"母獅",7人各執1隻"子獅",另1人手執綉球,引誘獅子起舞。群獅舞動時,配以歡快激越的鑼鼓聲伴奏,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合著節拍,歡騰跳躍,時而翻滾撲球嬉戲,時而搖頭擺尾扭動腰身,一舉一動都把真獅雄健威武的兇猛習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九獅圖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圓場"兩部分。"走街"為行進舞蹈,在行走過程中表演"龍擺尾"、"扭繩"、"雙對獅"等動作。"圓場"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門斗"、"綉球戲獅"、"群獅撲球"等舞蹈動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藝人於民國初年,集流傳於即墨民間的"解門大鼓"、"高門漁鼓"、"李門咣咣"三種曲藝形式之大成,通過融會貫通而創造的。其唱腔優美韻味十足,伴奏悅耳動聽,語言風趣生動,所唱書目章回銜接緊湊,充滿懸念,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經過幾代藝人的創新與發展,使這種曲藝形式日趨豐富完善。 即墨大鼓屬"東魯派"的一個支派,採用墜琴伴奏,唱詞講究韻轍,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種。表演形式以唱為主,間以評白,其評白沿襲東魯大鼓的特點,在運用即墨方言的基礎上稍帶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時期就活躍於城鄉民間,每逢農閑、年節和廟會,特別是正月元宵節期間,各村的秧歌隊便走街串巷進行流動演出,一直延續至今。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擊樂和管弦樂兩部分。打擊樂通常用於"大場"伴奏,管弦樂一般用於"小場"伴奏,主要樂器有二胡、嗩吶、笙等。其主要樂曲《趕廟》、《秧歌曲牌》、《旱船調》被載入《山東民間歌曲選集》。 即墨復姓 周朝時都由官名而來 古人以地名為姓戰國有即墨成齊國人(山東) 單一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將田單守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晏子春秋·內篇問》記載:「即墨氏,據齊將田單守即墨,支孫氏焉。」在史籍《風俗通義·佚文》中引《姓解》記載:「即墨氏,漢有即墨威為咸陽令……漢有單父令即費,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在史籍《漢書·儒林傳》也記載:「戰國城陽相即墨成,齊國人。」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以邑為姓氏者有崔氏、盧氏、鮑氏、來氏、即墨氏、棠氏、檀氏、晏氏、梁邱氏等二十三氏。即墨氏族人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即氏、墨氏者。
Ⅸ 為什麼說青島的歷史實際上是即墨的歷史
人們抄總是說青島的歷史就是即墨的歷史,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島在古代的時候是圍繞著墨城發展而來的,後來因為戰爭才把青島和墨城分割開來了,歷史上是先有墨城後有青島的,所以青島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即墨的歷史。
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青島這一個名稱,而是即墨。在秦朝的時候,青島這一塊並沒有發展得那麼快速,即墨只是一個縣城,後來在隋朝的時候,才慢慢的發展起來,成了一個大城市。而即墨非常出名,是因為它接近於墨水河,所以才會稱為墨城。河流是人類的發源地,因為有水才有生命所在,才能夠進行各種生命活動。一座大城市正是從河邊開始的,慢慢地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壯大了城市的規模。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的戰爭問題,被迫把青島強行與墨城分割開來的話,青島至今與墨城仍然是一個整體。因此,青島的歷史也就是即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