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水利發展過程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版[1]城西,權岷江上游340千米處。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西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鄭國渠
中國戰國時著名水利學家鄭國於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為秦築渠(韓水)三百里,號稱「鄭國渠」。
鄭國渠位於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修建。後來秦王發覺鄭系陰謀,怒欲殺之,鄭國說:「渠成亦秦之利。我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甚以為然,工程得以繼續進行。完工後灌渠全長300里,以谷口為起點,把涇水引入櫟陽的渭水,可澆灌關中農田4萬余頃。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靈渠
靈渠,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開鑿於秦代,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自古以來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1988年,靈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 水利發展歷史與水文水資源專業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專學知識,較強的計算屬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 水利工程管理的發展歷程
管理的發展過程 水利工程管理的概念在人們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也在不斷充實和改進。許多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化管理階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採用了現代化科學技術理論和現代化手段。 古代《水部式》就是唐代頒發執行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規, 對灌溉制度、分水比例、工程維修和管理行政等各方面都有明確規定。50年代初除保留原有的河道堤防、壩堰灌渠管理機構以外, 在新建成的一批水庫、閘壩樞紐工程交付使用時, 都分別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為了開展工程管理工作, 使之有章可循。1954年開始選擇官廳水庫和三河閘等工程, 制定管理規范, 印發全國參照制定各個工程的管理規范, 並舉辦培訓班, 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1956年為了便於分級管理,劃分了水庫、水閘等級標准。70年代初國際曾組織力量治理永定河官廳水庫水質污染問題, 從此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又增加了保護水質的新內容。70年代末、80年代初突破了技術管理的范圍, 管理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發展。規定水利工程管理任務為「安全、效益、綜合經營」;水電站的任務則是「安全、經濟、多發多供」。1983年在全國水利會議上制定了「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針,堅決把水利工作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要求對現有工程加強經營管理,進行技術改造, 大力提高經濟效益。80年代後工程維修加固開始試用水力振沖加固砂土壩體和壩基, 劈裂灌漿防滲加固均質土壩壩體, 在砂礫地基上試用高壓定向噴射灌漿構築防滲板牆等新工藝; 在防汛和調度系統中, 開始採用微波、短波通訊和電子計算機; 一些大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結合預報採用優化調度, 工程較多的流域水系和梯級水電站開始實行聯合優化調度; 在多泥沙河流上的一些水庫研究中採用了「蓄清排渾」的調度方式, 減少了庫區淤積, 延長了水庫壽命。
4. 水利的歷史記載
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系指捕魚之利。
約公元前104~前91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成《史記》,其中的《河渠書》(見《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該書記述了從禹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之後,感嘆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並指出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從此,水利一詞就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的含義。
現代由於社會經濟技術不斷發展,水利的內涵也在不斷充實擴大 1933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三屆年會的決議中就曾明確指出:「水利范圍應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給水、污渠、港工八種工程在內。」其中的「水力」指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鎮排水。進入20世紀後半葉,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環境水利和水利漁業等新內容,水利的含義更加廣泛。
因此,水利一詞可以概括為: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對自然界的水和水域進行控制和調配,以防治水旱災害,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研究這類活動及其對象的技術理論和方法的知識體系稱水利科學。用於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稱水利工程。
5. 誰有中國水利發展史的詳細介紹啊
搜索了一下發現中國抄的水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中國古代水利發展,一個是新中國的水利發展。古代的水利發展可從大禹治水說起,直到晚清至明國時期,新中國的水利發展就要從新中國成立那天說起了。
剛搜到一篇比較全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d790b0100dy1k.html
6. 中國水利發展史主要人物
大禹: 治水
李冰: 戰國時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內工程。容
郭守敬(元): 提出了六條水利建議。第一條建議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第二第三條是關於他自己家鄉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議;第四條是關於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一帶的水利建議的意見;第五第六條是關於中原地帶 (今河南省境內)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黃河北岸渠道建設的建議。
庄熊羆(漢): 龍首渠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征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
鄭國(戰國):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戰國末年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7. 重慶水利發展史
我國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最早是從深圳開始的。深圳特區成立之後,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多家管水的體制使得原本薄弱的城鄉供水、防洪等基礎設施更加滯後。1991年、1993年深圳連續兩次遭受嚴重的「水荒」和「洪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6億元。深圳市從城市發展的實踐和連續發生的洪旱災害中,深刻認識到水資源分割管理的弊端和水務統一管理的重要性,借鑒香港水務管理的經驗,於1993年7月組建了水務局,將原水利局、城管辦、規劃國土局、建設局行使的管水職能,全部歸並水務局統一行使,解決了「四龍」管水的體制弊端。開創了全國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的改革先河。
2000年5月上海借鑒國內外水務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率先在全國省級政府機構中第一個成立水務局。新建的水務局聚合水利、供水、排水 三大行業,歸並城市防汛、城鄉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地下水管理、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五大職能,開創了水務管理新格局。目前,上海水務內外關系基本理順,辦事效率提高;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水務建設管理市場初步培育,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水務企業逐步走上外有監督、內有約束、適度競爭的發展軌道。
湖北省武漢市2000年9月,在新一輪的機構改革中,組建了武漢市水務局,將過去市水利局、防汛辦的全部職能,市公用局、市市政局、地礦辦承擔的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等職能,全部歸並水務局。轄區內各區縣也相應成立了水務局。實現全市城鄉水務一體化的管理格局。
(二)三市進行水務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三市依照水的自然規律和中央治水的方針,成功地進行了水務體制改革,實行了水務一體化管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理順管理體制,精減了機構人員,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
三市組建水務局後,將相關部門的管水職能集中歸並到水務局,管理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水務局在業務上同時接受國家水利部、建設部、環保總局的指導。在城市水網建設、排水工程建設、污水治理、水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積極與規劃、建設、環保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了「一龍管水、團結治水」的局面。
在機構職能方面:一是機構精簡,人員精幹。如:上海市原有市一級涉水管理部門9個,共有涉水人員約210人,新組建的市水務局定編110人,精減100人,精簡率47%。符合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二是責權一致,便於協調。一個行業,多頭管理,就會職能交叉,責任不清,協調環節多,工作效率低,經常出現管理「越位」、「缺位」、「錯位」的現象。實現職能歸並符合中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三是力量集中,便於辦大事。三市在實行水務一體化體制後,整體力量得到集聚,上海集中力量,對臟臭黑的蘇州河進行了較徹底的治理,使水變清了,水質改善了,提升了沿河水景觀,使兩岸房價陡漲,帶動了房地產、旅遊、交通等產業的發展。深圳市的東江引水工程,在較短時間完成了主體工程,解決了深圳人民吃水難、吃優質水更難的問題。
2、加強了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管理,促進了水與城鄉建設的協調發展。
水是維系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資源,水務建設是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則是聯系兩者的主要橋梁。過去受部門、行業、城鄉分割體制的局限,各涉水部門雖有水規劃,但研究單一功能的多,兼顧綜合功能的少。多年來,沒有一個城鄉一體、全行業、全覆蓋的水規劃。規劃的局限性和滯後性,不但影響了水行業內部的建設協調,而且直接制約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三市成立水務局後,積極以規劃為龍頭,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家底,編制規劃。上海認為:水不但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和財富,更是文明素質、文化底蘊的象徵,代表和折射著城市品位和形象。一個高品位的城市需要有高品質的水與之相適應。他們以深化治水理念為先,以編制描繪水景觀藍圖為抓手,積極編制完成了《上海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綱要》和各項專業規劃,形成了較完備的水務規劃體系,使整個水務工作有目標、有措施、有保障。計劃「十五」期間投入360億元,今年投入73億元,按規劃目標全力推進「四大體系建設」(即水安全、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水景觀建設),在與時俱進中努力打造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水務建設新局面,促進水與城鄉建設協調發展。
3、加大開發建設力度,推進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為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提供了體制保證。三市根據水利基礎設施差、防洪不保安、供需不平衡、水環境差等問題,加大了投資建設和治理力度,使水問題得到了較徹底的解決。深圳市1993年_2001年底,投資46億元建起了防洪排澇工程安全保障體系,投資70億元興建了四座大中型水庫和提水工程、8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骨幹自來水廠。現全市自來水生產能力比1993年增長90%,城鄉供水普及率達96.7%,特區達100%。同時加大了城市污水處理,特區內已能完全滿足污水排放量的處理需要,實現了優質水飲用、差水工業用,保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供水需求。初步形成了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治理協調推進的局面。
4、加強了水務市場建設,拓寬了投融資渠道。
三市以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為依託,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在盤活水務存量資產、建立投融資體制、做大做強水務市場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上海水務局組建了水務資產經營公司,培育和規范了水務工程建設和水務設施營運兩個市場。2001年成立了上海水務集團,向國內外相繼推出自來水浦東公司轉讓部分股份組建中外合資企業、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等若干個招商項目,預期年內可實現融資近50億元的目標。
深圳市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對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防洪排澇等甲類項目,按照 「劃分事權,分級管理」的原則進行管理,對涉及全市的重點防洪排澇和跨地區的水源工程,以市財政投入為主,對區域性的水工程由區、鎮、村分級投入,做到「四個輪子」一起轉。對乙類經營性項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利用社會資金進行建設。深圳市自來水廠已由自來水集團公司自行籌資建設經營,政府不再投資。寶安、龍崗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實行了政府零投資,全部由不同的投資主體自行投資建設、經營管理。水務市場化的推進,既保證了城市供水,又減輕了財政負擔,有力地促進了水務事業的發展。
事實證明,三市的水務體制改革是成功的,其成效已經正在逐步地顯現出來,其前景是光明的。
二、我市水資源及其管理現狀
(一)在水資源及開發利用方面,形勢嚴峻,問題突出
一是當地水資源短缺,用水浪費大。我市人均佔有當地水資源量為1651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6,根據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水緊缺指標」,我市屬中度缺水地區,西部地區的中小城鎮和東部部分山區缺水更為突出。另一方面用水浪費又相當嚴重,全市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達172 立方米,國內發達城市則為70-100立方米; 水重復利用率為30%,國內發達城市為60%以上;我市還有3/4的區縣(自治縣、市)縣尚未開展節水工作。
二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供需矛盾大。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水平大體只佔當地水資源量的7.6%,過境水量的0.59%,全市水利化程度也僅為3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個百分點。到2005年缺水27.56億立方米,到2015年缺水61.35億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水環境日益惡化。2001年我市污水排放總量為13.04億噸(不含火電排放量),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河流水質狀況以Ⅲ類、Ⅳ類為主,特別是枯水期的水質狀況更差。全市集雨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207條次級河流的污染狀況也非常嚴重,其中被嚴重污染且基本喪失水資源使用功能的河流佔1/4以上,總體上我市水質狀況呈惡化之勢。水質的不斷惡化,嚴重影響了人民身體健康,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四是洪旱災害嚴重,抗災減災能力弱。一方面市域內的長江、嘉陵江、烏江過境洪水幾乎年年成災,中小河流山洪頻發,汛期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而攔蓄洪水工程能力差、病害多,江河防洪工程量少、標准低、損毀重,加之非工程措施落後,防洪減災能力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全市均屬易旱區,十年九旱,受旱人口多、面積大,年年都有不同區域的農業減產減收和人畜飲水難、中小城鎮供水難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1998年的特大洪災、2001年的特大旱災給我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失。
(二)在城鄉水資源管理方面,體制不順、矛盾重重
我市受傳統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城鄉水資源管理體制存在「多龍管水,政出多門」的弊端。
本市涉及水資源管理的主要部門有市水利局、市市政委、市環保局、市地房局等。市水利局依法對全市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和保護,負責水源工程建設,擬定全市水長期供求計劃,水量調度分配方案;主管全市節約用水工作,組織水功能區的劃分,監測江河湖泊的水量、水質,審定水域納污能力,管理鄉鎮供水工作。市市政委主管城市的供水和排水工作,負責城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市地房局管理水文地質工作,負責地下水動態監測、評價和預報。市環保局管理污水防治,負責實施排污總量和許可證制度。
這種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分割管理體制,使水資源的流域性和完整性被分割,地表水與地下水無法統一調配,過境水與工程蓄水無法統一調配,水質管理和水量管理相分離,河道管理和水源地保護不相銜接,不同水管理機構的職能相互交叉重疊。水資源管理體制不順,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統籌規劃、優化配置和綜合效益,使區縣(自治縣、市)政府和供用水企業感到婆婆太多,無法適應,導致水資源管理的矛盾和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水源工程和供水設施工程規劃難協調、建設難同步,水資源調度與城鎮供水難以形成合力。
目前,我市興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為城鄉供水提供了水源保障。但由於目前水源工程、水資源調度由水利部門負責,城市供水主要由市政部門(或區縣建委)負責。這種部門分割的管理體制,十分不利於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已經和正在制約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①造成水庫的優質水用不上、水資源白白浪費的局面。如:永川市建委負責管理的城市供水系統,其城市供水水源點本可以直接設在水利部門管理的衛星水庫,通過管道直接進入水廠。但由於管理體制不順,規劃難協調,其城市供水水源點卻設在了該市臨江河上,由於該水源地水質極差,已經不能作為城市供水水源。作為補救方案,將衛星水庫的水,放入到臨江河,再通過取水點提水進入水廠。不僅造成了優質水用不上、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而且人為地增加了供水成本。
②造成重復投資,浪費巨大。如:南川市水利局為解決南川市城區供水水量不足的矛盾,爭取國家立項興建了肖家溝水庫和日供水能力3萬噸的城區供水管網系統,解決了城區的供水問題。但南川市建委又興建了一套日供水能力2萬噸的城區供水管網系統。出現了嚴重的重復建設,造成了巨額的資金浪費。
③不利於爭取水利部巨額資金的無償投入。目前,我市主城區飲水水源是長江、嘉陵江的Ⅲ類、Ⅳ類水,水質較差。今後,在三峽庫區形成後,由於水流減緩,水質污染必將更加嚴重。水利部門本可以根據《重慶城區水資源規劃》,爭取水利部巨額資金投入,在主城區周邊修建1-2座大型水庫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實行聯網調度,有效解決重慶主城區的優質供水問題,讓市民喝上清潔、衛生的放心水。但由於水源建設和城市供水在體制上的分割,致使規劃上難以協調、管理上難以同步、工作上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和制約了此項工作的開展。
二是無法有效控制水體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
水資源的量是基礎,但需靠質來體現其價值。控制污染的基本原理是污染總量不能大於江河湖泊的納污總量。而目前我市水質管理和水量管理是不統一的,江河湖泊水庫的納污能力和納污總量由水利部門制定提出,排污總量由環保部門制定提出,兩個總量的不一致,是導致大量生產排污使水質急劇惡化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治理污染目前只是考慮減少現行污染量,對已經積累的本底污染和由此產生的二次污染無法控制,沒有統一的部門對水質惡化負責。不統籌解決水資源管理體制矛盾,這些問題就難以解決。
三是多龍管水人為地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有時往往一件事涉及到幾個部門,需要兩位以上的領導來協調。如我市水資源保護規劃,按國務院和市政府的規定應由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並組織實施,但在實際工作中,規劃部門、環保部門、市政部門等均有部分相關職能,在資料收集上、工作組織上、具體的實施中出現了許多問題,使得工作效率大為降低,管理力度大為減弱,無法真正實現水資源的科學管理。
四是沒有人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負責。
如從防洪角度考慮,當然是棄水保安,來年可能大旱但畢竟不是當務之急。從供水角度來說,城市是用水和排水高度集中區域,也是缺水問題最突出的地區、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區。由於分割管理,水利部門和城市管理部門各自均無法實現水的供需平衡,沒有人對水的供需平衡負責。同時,各供水水源地往往只顧本地用水,不管其他區域用水。因此,需從水資源系統及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來認識和研究水資源的管理問題。
五是難以真正節水。
一方面,市水利局作為本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該代表政府負責全市計劃用水工作,但城市節約用水和計劃用水又另有主管部門,這就造成了節水管理機構職能交叉,管理較亂。另一方面,多龍管水無法形成真正的節水機制,節水管理部門想推進節水工作,但賣水的自然想多賣,使得節水管理工作難以到位。1998年萬元工業產值耗水:上海為29立方米、北京為41立方米(均不含火電),而我市則高達172立方米。重慶市離建立節水型社會的要求還相差很遠。
三、改革我市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學習考察情況和我市水資源及其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現對改革我市水務管理體制提出如下建議:
(一)充分認識改革現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重要意義
改革現行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水資源自然屬性的客觀要求,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國內外水務一體化實踐反復證明了的成功經驗。
1、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水資源自然屬性的客觀要求。水資源具有循環可再生性、時空分布不均勻性、應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特點,而循環可再生性是區別於其他資源的基本自然屬性,水資源始終處在降水—徑流—蒸發的自然水文循環之中。這就要求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要形成一個水源—供水—用水—排水—處理回用的循環系統,即按照水的自然屬性要求把水資源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統一管理,而不能按城市與農村、地表水與地下水進行人為的分割管理。因此,對水資源必須進行符合自然規律的高水平的統一管理。
2、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城鄉水資源分割管理體制是受建國初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的限制而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水資源作為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到一定階段,這種分割的管水體制已經和正在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城市地區表現最為突出,必須對現行的管水體制進行改革。上海、深圳、武漢水務局的成立,正是三地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3、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要「改革水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 。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大水的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水價形成機制。」 在2002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江總書記指示,要「通過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黨和國家的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指明了方向。而成立水務局,正是貫徹黨和國家這些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
4、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國內外水務改革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經驗。從國際上看,國際上普遍認為現代城市要建立統一管理的道路網、電力網、水網和信息網四大網路,水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水網統一管理的科學基礎是水資源以流域為基礎的系統管理思想。發達國家的城市大多建立了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並取得了好的實踐效果,例如巴黎對水務的統一管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模式之一,得到聯合國的肯定和推薦。英國、法國、荷蘭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實行了涉水事務統一管理的體制。國外經驗表明城鄉水務統一管理有利於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從國內各地近幾年推進水務管理體制創新的情況和經驗來看,截至2003年3月31日,全國已有1009個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實施了水務體制改革,佔全國總數的42%,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二)理順管理體制,組建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水務局
城鄉水務統一管理是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它體現了政府機構改革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權責一致的原則,解決了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執法難、管理難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建立水務管理新體制不僅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而且時機條件已經成熟。
我市水務體制改革起步晚、進展緩慢,截止2002年4月底,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市)中,只有巫山縣、梁平縣、黔江區、南川市、秀山縣、酉陽縣、城口縣、墊江縣8個區縣(自治縣、市)實施了水務體制改革。因此,建議市政府早下決心,學習借鑒深圳、上海、武漢的成功經驗,加快我市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組建權威、高效、協調的水務局,將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業,防汛、城鄉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地下水管理、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五大職能,全部歸並到新組建的水務局,其好處在於:(1)有利於我市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綜合平衡,保障各類生產、生活用水;(2)有利於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3)有利於加強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質,保障城鄉居民喝上優質衛生水;(4)有利於爭取國家支持、籌集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我市的「城市凈水工程」目標。
1、組建水務局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一是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原則。根據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管理的客觀要求,建立一條龍的管理模式。即由水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水資源權屬管理,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徵收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水質。」
二是政、事、企分開的原則。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和監督管理上來。企業單位按市場規律運作,並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自身建設。事業單位按政府授權進行工作,並對政府宏觀調控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持。
三是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各個管水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將管水職能交由一個部門承擔。公務員總數應比整個水管理機構的編制減少,但職責范圍應予擴大。重點加強城鄉水事活動的統一管理,水量和水質的統一管理等。
四是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的原則。積極加強水務法制建設,制定和修訂水務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加強行政執法工作。
2.水務局的管理目標
水務局是保障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機構,水資源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機構。水務局對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目標:應當是保障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城市洪水防禦,水環境與生態維護。在統一管理水量、水質、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建立3個補償機制:誰耗費水量誰補償、誰污染水質誰補償、誰破壞生態環境誰補償。同時,利用補償機制相應建立3個恢復機制:保證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證水質達到需求標准、保證水環境與生態達到要求。水務局應是這6個機制建設的執行者、運行的操作者和責任的承擔者。
3、水務局的主要職責
根據全國各地城鄉水務管理的成功經驗,城鄉水務局作為政府統一管理水資源的職能部門。總體上講,水務局的主要職責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在城鄉范圍內,負責水資源水量水質綜合規劃和監督實施;統一調配城鄉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統一實施取水許可和排(污)水許可制度,統一實施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擬定實施從源水、供水、排水到污水處理回用的水資源利用、保護和價格政策,統籌城鄉防洪、抗早、供水與排污、污水處理回用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事務;組織和指導全社會節約用水工作;指導和規范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等水產業的發展等。
(三)切實加強領導,積極穩步地推進我市水務體制改革
深化水務體制改革是治水思路和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涉及幾十年的傳統管理體制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涉及多個管水部門的職能調整,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水務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治水方針,把理順我市的管水體制擺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研究,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統一各方面的思想,協調各部門的關系,組織有關單位制定水務體制改革方案,本著總體推進、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市水務體制的改革,以徹底改變我市多龍管水的現狀,開創水務管理新局面
8. 中國水利工程的演變
回顧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餘年制,中國水利發展戰略隨著國情和水情條件的變化不斷適應性調整,以適應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快速變革的需求。深入分析國情和水情的演變,合理劃分水利發展階段,認清不同階段水利發展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使命,對於水利發展戰略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研究著眼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全局,在百年宏觀國情和水情演變背景下(即1949至2050年),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60餘年的水利發展歷程,展望未來40年的水利發展前景,科學劃分百年水利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判斷當前中國水利發展所處階段和制定水利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9. 水利史是記述人類社會什麼的歷史過程
我國是世界上發展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在數千年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回族勞動人民為征服自答然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消除水害,開發水利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我國極其豐富的史籍中,記載著水利事業數千年悠久的發展歷史。水利技術是生產力,水利事業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總結我國水利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科學技術成就,是研究我國歷史和科學技術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我國水利現代化建設也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