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督教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其發展演變過程
樓主你好: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希臘語:Παλαι?
Διαθ?κη、拉丁語:Vetus
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希伯萊語:????、希臘語:Ιησο??,拉丁語:Iesus)。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母親名叫馬利亞。基督教發端於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環境。1至5世紀基督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頒布米蘭詔書(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所允許的宗教。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為國教。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道。
耶穌宣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這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猶太教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穌的心意卻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耶穌復活的這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希臘語:Π?σχα、拉丁語:Pascha)(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羅馬教皇當時以太陽神的生日制定了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拉丁語:Christi
Natalis、希臘語:Χριστο?γεννα)(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宗教教徒的史學家認為,耶穌傳達的教義更加接近猶太教,而新約掃羅(又譯保羅,希臘語:Απ?στολο?
Πα?λο?、拉丁語:Sanctus
Paulus)對基督教教義做了較大貢獻,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於猶太人范圍。在蠻族之間傳播基督教,具有開化功能並能確保羅馬法的精髓和拉丁語於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地區流行。只有英國視羅馬基督教為異教信仰。在克洛維的統治之下,法蘭克人成為基督教徒,爾後並渡過萊茵河把基督教傳播給日耳曼人。拜占庭人則在保加利亞人和斯拉夫人之間傳播東正教。在公元第五世紀初期,聖巴特瑞克把基督教帶到愛爾蘭,然後傳播到蘇格蘭,再從北方返回英格蘭。在第六世紀後期,教皇格列高利(偉大者)派傳教士由南部進入英格蘭。在同一個世紀,英格蘭人再一次皈依基督教。
希望能幫到你。
Ⅱ 基督教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請盡量詳細。
展開基督教革新運動的旗幟
摘自:《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文選 1950-1992》 作者:吳耀宗
引 言
「中國基督教革新」是解放以後一個新鮮的口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的基督教曾經提出過好幾個口號。最初的一個口號是「國內佈道」,這是西方差會在中國宣教的全盛時期中--1918年,由中國信徒提出來的一個口號。提倡這個口號的人們都是熱心的基督徒,他們覺得外國宣教師到中國來替我們作工,中國的基督徒也應當在自己的園地里為那些沒有信主的人作工。他們最初的工區是雲南、西康那些偏僻的地方,後來在一個短時期中,也曾推廣到別的地方去,但這個運動不久就消沉下去。其次,是「中華歸主」和「本色教會」這兩個口號,這是1922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基督教大會所提出來的口號。所謂「中華歸主」,就是要使全中國的人都相信基督教。那時候,中國基督教的領袖們,像軍隊作戰一樣,把基督教已「佔領」和還沒有「佔領」的地區,都在地圖上清楚地表現出來。這是一個宏願,但也只是一個宏願而已。所謂「本色教會」,就是「一方面求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一方面發揚東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號」(已故誠靜怡先生的話),跟著這個口號同時被提出來的,是另一個口號,就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也有人寫作「自立」或「自理」。這兩個口號的提出,是在當時反基督教運動發出以後,它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基督教裡面「洋」字的涵義洗刷掉,因為當時的反教運動最主要的口號是「基督教是帝國主義的走狗」。但是,時代是不許可這個運動得到多大成功的。一方面基督教的領袖們對這個運動的認識還不深刻,另一方面在不久以後,所謂「國民革命」就叛變了革命,同帝國主義妥協,而基督教也就可以很舒服地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環境里。再其次,是基督教協進會在1931年所提倡的「五年奮進運動」。這是「九·一八」的前夕,國事蜩螗,民氣消沉,而基督教也受到一般情緒的影響。並且,「中華歸主」的口號喊了十年,還沒有什麼重大的進展,這就使基督教的領袖們深深地感覺到基督教本身的弱點。當時的口號是「求主奮興我的教會,先奮興我」。最近又重復提倡一個「奮進運動」。這個運動是四年前由基督教協進會發起的,解放後在名義上還存在著。
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基督教革新運動,在意義上雖然和過去的幾個運動是一致的,但在內容和本質上卻是和它們不同的。解放以前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過去基督教的幾個運動,都是在這個社會意識形態下發動的,也沒有超過這個意識形態的范圍。解放後的中國,是打倒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以後的新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朝著社會主義道路邁進的中國。基督教革新運動是在這樣一個新環境、新意識下提出來的口號。它的目標不只是清算過去基督教個別的弱點,而也是要把中國的基督教基本地、全盤地改造,使它脫離了西方社會傳統的影響,脫離了中國舊社會思想的羈絆,恢復了耶穌福音本來的面貌,使基督教變成新中國建設中一個積極的力量。
動盪的時代中的基督教
解放前後的基督教呈現著混亂的、苦悶的情況。這一種情況的所以產生,是很容易了解的。在過去一百四十多年當中,基督教在中國所過的日子,比較是一帆風順的。庚子的義和團運動,和以後的幾次反教運動,都不過是樹葉上的微風,沒有震撼到基督教的骨幹。這個時期的基督教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是不可能有什麼基本沖突的,因為它的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所孕育而成的。中國的解放,卻給基督教帶來了一個不容易了解,而卻又非應付不可的現實。中國的解放是由共產黨領導著的,而共產黨是唯物的、無神的。這似乎是一個思想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它主要的是一個利害上的問題,因為共產黨要推翻現行的制度,而現行的制度,也就是基督教在裡面寄生著,受著它蔭庇的制度。反動派和帝國主義的宣傳,更加深了這一個懼怕和成見。現在,這一個革命的運動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了舊的統治,建立了新的政權。怎麼辦呢?有的人是彷徨的,有的是消極的,有的是等著看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將要來臨的是什麼。
忽然,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舉行了,《共同綱領》通過了。在政協會議裡面,有五位基督教民主人士的代表。共同綱領清楚地規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這一個事實,在基督教裡面普遍地鼓起了樂觀、希望的情緒。許多基督徒鬆了一口氣,他們曉得他們過去的憂慮是過分的、是多餘的。
但是,過了不久,許多基督徒樂觀的眼光,又被一陣黑雲遮蔽住了。從舊解放區和新解放區里不斷地傳來苦悶的聲音。教堂被借用或徵用了,《聖經》被沒收了,教會的許多工作受到阻礙了。這樣的情形並不是普遍地發生的;有些地方--尤其是大城市,是幾乎沒有問題的。也有些地方,經過相互了解以後,問題就解決了。然而問題既然發生,它們就常常會被強調、被誇大、被歪曲。於是,許多基督徒又陷在懷疑和苦悶的深淵里。
基督教為什麼會遭遇到困難
關於基督教所發生的困難,主要的責任是應當由基督教本身來擔負的。基督教同時代脫了節;基督教不但同時代脫了節,基督教並且發生了反時代的作用——這就是基督教所以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為什麼說基督教同時代脫了節呢?基督教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同一時代的產物;目前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儀式制度,大部分是受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中國的基督教除了這種影響以外,當然更受了一百年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影響。這一個復雜的情況,就使中國的基督教在中國的社會里,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現象。由於原始基督教的積極性與革命性,基督教對中國的社會曾經有過相當的貢獻。這個貢獻不只表現在基督教的教育、醫葯、慈善等社會事業上,也表現在基督教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基督徒;參加五四運動、救國運動,和其他的革命運動,也有不少的基督徒。為什麼基督教的積極性與革命性,在中國的社會里更有發揮的機會呢?那就是因為中國的基督徒同樣是中國的人民,而中國的人民,都受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的壓迫與剝削,因此,或多或少地,都有革命的要求。
然而,這只是事實的一面;事實的另一面,就是造成目前基督教所遭遇困難的原因。在基督教裡面,有許多言行不符、吃教貪污、門戶水火的弊病。有不少的基督徒不能在言行上為耶穌救人救世的福音做見證;相反地,他們生活的表現,常常使教外的人輕視基督教,甚至厭惡基督教。其次,是一些基督徒的「關門」主義。他們手捧《聖經》,虔心祈禱,以為天下的大事,都可藉此而得到解決。他們害怕「政治」;他們一口咬定基督教不應當同政治發生關系。其實,他們並不是害怕政治;他們所害怕的,主要的是他們所認為是「左傾」的政治。對維持現狀的任何東西,他們的顧慮是比較少的。由於他們的「關門」主義,他們對現實就不了解,而他們就同時代脫了節,變成保守的、甚至是反動的力量。再其次,是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基督教和帝國主義有沒有發生關系?基督教有沒有受到帝國主義的影響?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在下面做一個說明。在這里,我們只要指出: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的問題,是目前基督教對外關系的最主要的問題,也是基督教在解放後所以遭遇困難的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在個別的事件中,可能被誇張,被歪曲了,但這個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認的。
除了基督教本身應當負起的責任以外,一般人對基督教的成見,和地方幹部處理宗教問題的偏差,當然也是使基督教遭遇困難的原因。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國主義的工具;基督教是迷信的,反科學的,是人民的鴉片。這是一般人,尤其是受過唯物思想訓練的人,對於基督教的看法。基督教當然並不是完全如此的。然而,基督教普遍地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卻是事實。更不幸的,是一般人把基督教同天主教裡面的某些成分混合起來看,也把基督教同迷信反動的「會門」混合起來看。這就是使基督教除了它本身的弱點以外,更在一些與它不相乾的事上,代人受過。
怎樣應付困難
基督教在新時代中發生困難,這並不是一件特殊的事。中國的社會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階段。轉入新民主主義的階段,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一番徹底的調整與改造,基督教自然也不能例外。這個調整與改造,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許多問題。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難,就是這些問題的一部分。雖然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在一個轉變中的時代,一切問題的一般性是不應當被忽視的。
問題發生了,怎麼應付呢?在一個短的時期中,許多基督徒都為這一件事苦思著、焦慮著。他們幾乎不能想到基督教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華北五省,我們曾匯集了一百六十多件關於基督教的案件,送給有關當局處理。還有許多個別的案件,在可能范圍內,我們都送請地方或中央的當局處理。有些案件是迅速地滿意地解決了。有些案件,因為情形復雜,或公文來往費時,就拖延下去,或竟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地方和中央人民政府也會為這些問題發出若乾的指示。1949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為了貫徹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教堂的政策,特向所屬各級政府發布通令。1950年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發出「機關部隊借用教會房屋,應采協議方式」的指示。同年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主管機關對平原省人民政府所詢問關於城市地產房屋問題,予以詳細答復,其中數項是關於教會房屋的。同年2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內務部的指示,再向所屬機關發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教會教堂的通知。這些文件都證明了人民政府對這件事是關心的。然而,因為許多問題不是能在一個短時期內解決的,有些人便以為這件事沒有獲得應有的注意,其實事實並不如此。
1950年4月,基督教訪問團到北京去訪問,這個訪問團是由政協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中華全國基督教協會、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等五個單位的代表組織而成的。當他們訪問基督教團體工作完畢以後,他們就去拜訪若干政府首長和人民團體的負責人。他們也參加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宗教事務組的兩三次座談會。在他們的拜訪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同周總理的三次談話。參加談話的除了訪問團團員——鄧裕志、劉良模、塗羽卿、崔憲詳、艾年三和本文作者——之外,還有趙紫宸、陸志韋、江長川、王梓仲、高鳳山、龐輝亭、趙復三、凌俞秀靄、陳文潤、劉維誠、楊肖彭、鄧錫三、霍培修等京津方面基督教領袖,全體共十九人。我們拜訪周總理的目的,主要的是給他報告解放後基督教一般的情況,並請他幫助我們解決、目前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難。周總理對我們的報告,表示非常的關切。在聽取了我們的報告以後,他便表示他自己對基督教的意見。他承認了基督教過去對中國社會的貢獻;他認為:在新民主主義的階段中,唯心與唯物可以並存,那就是說,相信宗教的,和不相信宗教的,可以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長期合作;就是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只要基督教是人民所需要的,它還是可以存在的。當我們把基督教二十幾年來所提倡的自治、自養、自傳的理想告訴周總理的時候,他不但表示贊同,也表示嘉許,認為這是基督教今後必須遵循的途徑。但周總理談話的中心,卻在指出基督教同帝國主義在歷史上的聯系,和帝國主義在目前國際形勢中利用基督教去進行反革命工作的事實與可能。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這個題目,在參加談話的基督教人士當中,並不是完全新鮮的。然而,周總理所做的清楚的分析,卻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和鮮明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麼呢?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這個啟示就是:「基督教應當自動地肅清帝國主義在它裡面的力量和影響。」一個沒有參加談話的讀者,是不容易了解這句話的涵義的。為什麼基督教要肅清帝國主義的力量和影響呢?這一件事同基督教的許多問題,又有什麼關系呢?讓我們在下面對這些疑問做—個簡單的解答。
基督教與帝國主義
基督教的本身就是一個宣教運動。使徒保羅就是基督教的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宣教師。一個相信了基督教,被耶穌的福音所逮住了、變化了的人,是不能不把他所感受到的東西宣揚出去的。保羅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就是這個意思。基督教最初傳到中國來,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以外,是完全出於這種純潔的動機的。一直到現在,大多數從外國到中國來的宣教師,至少在他們主觀的意圖上,也是抱著一種純潔的目標的。但是,盡管基督教是一個崇高的宗教,是救人救世的福音;盡管多數的宣教師和其他基督教的負責人士,主觀上是要服務中國人民,沒有宗教以外的企圖;基督教是可能被人歪曲,被人利用的。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種主義,任何一種學說,都是可以被人歪曲利用的。基督教的歷史和世界文化思想的歷史,都可以充分證明這個事實。基督教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西方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這些國家大多數都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裡培養出來、傳播出來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深深地受到這些國家的文化的影響的。如果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當然就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物質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影響的。
基督教傳到中國不久以後,帝國主義便開始在中國活動。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依靠了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特權,而不平等條約的訂立,有不少是由於教案的糾紛。在這樣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基督教,就必然地被一般人看做「洋教」。外國的宣教師,受了不平等條約的蔭庇,住在高樓大廈,養尊處優;有的時候,他們還會依勢凌人,作威作福。基督教學校里的教育,甚至教會醫院里的服務,都帶了洋氣。如果這一種洋氣,不過是單純外國的氣氛,那還不是太壞的;但所謂洋氣,是同帝國主義分不開的。過去基督教學校教育的奴化成分,就是一個例子。
外國宣教師所宣傳的宗教又怎樣呢?似乎宗教是宗教,宗教裡面不可能羼雜其他的成分。但事實並不如此,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宗教所追求的是絕對的真理,然而,任何時代的宗教,都不是絕對的真理,甚至不是相對的真理。歷史上許多的罪惡,是借宗教的名義而行的;而帝國主義,就是這些罪惡中最毒辣的一種。
但是,帝國主義同基督教的關系,究竟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認識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日本侵華戰爭--這是帝國主義,這是大家所能看得見的。但是,基督教裡面的帝國主義,卻往往是看不見的。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究竟怎樣發生了關系呢?帝國主義並不只是飛機和大炮,也不只是間諜和其他秘密的工作,這都是可以看得見的。還有一種無形的帝國主義,那就是帝國主義通過文化、思想、教育甚至神學所發生的影響。舉一個眼前的例來說吧。美國侵略朝鮮、台灣,這是帝國主義,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在中國的基督徒裡面,有許多人曾經對美國的物質文明,對美國的所謂自由、民主,對美國式的生活,表示無限的嚮往。他們從這個嚮往中產生一種對美國文化的錯覺與幻想。現在呢?這個錯覺與幻想是部分地被打破了。在過去的兩個月中,基督徒的團體和個人,在上海、南京、鎮江、廣州、韶關、北京、西安、太原、蘭州等地都曾發表宣言,反對美帝侵略台灣、朝鮮,反對美機大量屠殺朝鮮和平居民,反對美機侵略我領空及其暴行。這是一種鮮明的表示,這個表示證明了中國的基督徒們,已經開始認識美帝國主義的真面目。
但是,這個帝國主義又怎樣在基督教裡面發生了它的作用呢?讓我們說得具體一點,坦白一點吧。絕大多數的美國宣教師是反蘇反共的;絕大多數的美國宣教師對中國革命的態度,是反對的或懷疑的。即使他們表示同情,這個同情也是有限度的。他們對於美國又怎樣呢?無疑地,他們不承認美國的社會制度有什麼基本上的毛病,即使他們承認它有些毛病,他們認為這些毛病是可以改善的。他們當然不承認美國是帝國主義的國家。至於美國一般的國策呢,他們即使不能完全同意,他們至少是基本上同意的。他們認為美國式的生活是最寶貴的;他們認為實行美國式的生活的,就是一個「自由世界」;他們不惜用任何的代價,去保證這個「自由世界」的存在與發展。
Ⅲ 關於基督教的發展歷程
基督教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抄)
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更正教會)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基督教馬龍派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圖片說明: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Ⅳ 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
宗教
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藉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戰亂中誕生的《天風》雜志,1945年2月創辦於成都,主辦機構是基督教聯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後,改用「天風社」的名義出版。 1949年以後成為中國基督教會的機關刊物,它的命運與中國的時代變化緊密相連。因而可以有效地觀察分析一批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主張與立場,進而探討時代變革中基督教與政治、基督徒與社會的關聯與互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Ⅳ 基督教的歷史發展概況,急!
1. 剛開始,基督教是猶太人的宗教,教會是猶太人私下聚會,因為羅馬人迫害嚴重。
2. 猶太人為了生存,與羅馬人妥協,迫害很多猶太先知,耶穌是其中之一。
3. 從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大帝支持基督教到狄奧多西大帝立基督教為國教開始,基督教就不再是猶太人自己的宗教,而是羅馬大家的宗教。這時期的教會已經由羅馬人為主導,教會協助政府制定製度。
4. 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佔領而滅亡,各地基督教會協助協調當地貴族與日耳曼蠻族的關系。
5. 基督教會協助日耳曼蠻族制定製度,並由此保存下來了古希臘及羅馬學術文化。
6. 日耳曼蠻族開始信奉基督教,教會權力再度擴張,教皇另成體系,權力甚至於比國王還大。
7. 基督教會開始不斷地將古希臘及羅馬的學術融合進基督教的教義中而形成其神學體系。
8. 15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厭惡教會的腐敗......
9.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各種新教派成立......
10. 17世紀的科學革命......
11. 18世紀的啟蒙運動......
12. 19世紀的浪漫主義......
一直到現在的理性、科學,現在的教會已經轉型成一種救助、教育、佈道(宣揚正道)的組織。
Ⅵ 基督教的發展歷史,從基督教的發展歷程得到什麼啟示
基督教來發展是通過清朝,明自朝的時候通過國外逐步傳給我過的 通過外國人在中國建起了一座一座的基督教發展錯,一座座都在集中,叫做最帥這個歷史充分說明了外國人在中國發展的已經歷史已久了 紅,做一個中國人可以 小心點
Ⅶ 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聖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後,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後,耶穌復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聖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處世的規范,是永恆的真理。《聖經》分為《新約》和《舊約》兩部分。《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耶穌對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於猶太教的看法,並做出了解釋說明,作為自己信仰的一個重要依據。《舊約》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和歷史以及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新約》包括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歷史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裡,博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節)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只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並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力反抗。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涌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奧古斯丁,以及馬丁.路德、閔采爾、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現在,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唯有耶穌是救主,是真神,是中保,跟隨真神往永生,【約3: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太3:2】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願你多去基督教堂,認識真神,明白真理,耶穌愛你。
Ⅷ 基督教發展史。
關於基督信仰的歷史我都可以講給你,不知道你想知道哪一段?多詳細?
基督教會始於拿撒勒人耶穌宣講的天國與悔改之道,大約公元31年的春天,在巴勒斯坦尼亞。從公元31年到公元65年,信仰者從最初的五百,增長到三十萬左右,遍布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公元65年開始,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成為非法信仰,對所有信徒進行迫害。71年所有猶太人(早期基督徒都是猶太人)被迫離開巴勒斯坦尼亞。
具體基督徒在二世紀有多少人沒有記載,不過在迫害期仍然以很快的速度增長。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成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公元313年羅馬帝國允許米蘭赦令頒布,信仰自由,基督徒不再被迫害。公元380年,羅馬帝國承認基督信仰為帝國核心信仰。
公元431年,亞述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廷。公元451年,希臘正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廷。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仍然扶持天主教廷。帝國君主與教宗互相認可,形成最高權力。基督信仰在之後開始腐朽,從六世紀到十二世紀成為黑暗時期,基督信仰沒有在宗教上得到彰顯。
十三世紀開始有人質疑教宗的全權和天主教會專政,或許是十字軍的失敗導致的。內容很復雜,故事很多,你想知道了我可以慢慢具體講。十四世紀維格列夫在英格蘭教導天主教的錯誤信條,並翻譯英文聖經。十五世紀初,揚胡斯帶領捷克人反對教廷專政。十六世紀出了馬丁盧瑟(有些時候翻譯成路德),信義宗出現,逐漸各個國家各自有了自己的新教會。十六世紀中葉,英國亨利八世建立聖公會,脫離天主教。
後面故事就復雜了……總之新教會越來多,宗派也變得很多。
你如果哪一段希望我擴展講,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