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曰甲午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甲午戰爭後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條約》,中方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日本還要求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並且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該規定有利於列強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將中國改良道路徹底堵死,清政府徹底垮台,從此中國國力日漸衰退,財富大量外流,國家主權完全喪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使封建專制徹底失敗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決心。甲午中日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⑵ 甲午戰爭是怎麼回事 甲午戰爭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抄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⑶ 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意義
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意義:
戰爭的結局使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發生了質的變化內。同容時甲午戰爭也加速了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解體,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戰後,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戰爭的結局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⑷ 甲午戰爭的意義
《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5)《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災難。
《馬關條約》對中外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3)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⑸ 甲午戰爭有什麼意義
影響:
1、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
2、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3、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4、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日甲午戰爭背景:
1、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並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2、清朝方面
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3、歐美方面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幹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⑹ 甲午中日戰爭的意義
打碎了大清帝國海上稱霸東亞的迷夢,粉碎了滿清洋務派船堅炮利可以救國的迷內夢,打爛了滿容清的豐厚庫存,《馬關條約》開創了帝國主義在我國經濟侵略的先河,加重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完成了倭奴的原始積累,奠定了倭奴的現代科技、現代工業、現代教育、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依據美國購買阿拉斯加才750萬,馬關條約賠償倭奴的三億八千萬兩白銀足以買下三百個日本!所以,中日世仇,除了倭奴認罪賠償外無法化解。
⑺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意義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一: 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 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破產。
2. 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甲午戰敗,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
4. 甲午戰敗,使清政府的"大國形象"掃地。
5.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政治方面:①.使中國社會矛盾復雜化: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②.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使中國日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只能在夾縫中成長,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先後興起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
在經濟方面:①巨額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緊搜刮人民,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大借外債。西方國家通過給清政府附帶有政治條款的貸款,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③在華投資設廠被正式寫入條約文本,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從此,西方列強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地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⑻ 甲午戰爭有什麼意義
⑼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談談甲午戰爭的歷史影響與啟示
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湔雪三國干涉之恥,一方面提出「卧薪嘗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劃;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
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清朝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1885年中法新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清朝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
「鎮遠」艦被日軍擄走,維修後開回日本
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朝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知識人都在對這場給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眾多方面帶來巨大沖擊的戰爭進行反思,相關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這些相關的研究從多個層面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當年這場戰爭的三個當事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雖然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但這場戰爭是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成歡驛戰役、平壤戰役等是在朝鮮的國土上進行的,更何況在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戰爭支援,故韓國應算是這場戰爭的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又陷入復雜的緊張之中,中日、韓日之間的外交往來幾陷停頓。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斷發出好戰言論,一時間戰爭烏雲似乎又籠罩在東亞上空。在這種情況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無疑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