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歷史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5 08:33:01

① 工業機器人起源於哪裡發展方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工業機器人起源於美國和日本,最初用於汽車生產線,現在的發展方向依然以汽車工業為主,擴展到了其它工業生產線。

② 微型機器人的發展史

機器人發展史簡介如下: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幹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194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48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1954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的機器人,並注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
1956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於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並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
1962年-1963年 感測器的應用提高了機器人的可操作性。人們試著在機器人上安裝各種各樣的感測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採用的觸覺感測器,托莫維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靈巧手」上用到了壓力感測器,而麥卡錫1963年則開始在機器人中加入視覺感測系統,並在1965年,幫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視覺感測器,能識別並定位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5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Beast機器人。Beast已經能通過聲納系統、光電管等裝置,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陸續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美國興起研究第二代帶感測器、「有感覺」的機器人,並向人工智慧進發。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它帶有視覺感測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麼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台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加藤一郎長期致力於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仿人機器人之父」。日本專家一向以研發仿人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的技術見長,後來更進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機器人和小型計算機攜手合作,就誕生了美國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機器人T3。
1978年 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機器人PUMA,這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廠第一線。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葯、送郵件。同年,他還預言:「我要讓機器人擦地板,做飯,出去幫我洗車,檢查安全」。
1998年 丹麥樂高公司推出機器人(Mind-storms)套件,讓機器人製造變得跟搭積木一樣,相對簡單又能任意拼裝,使機器人開始走入個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機器人愛寶(AIBO),當即銷售一空,從此娛樂機器人成為目前機器人邁進普通家庭的途徑之一。
2002年 丹麥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化的家用機器人。
2006年 6月,微軟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機器人模塊化、平台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捲全球。

③ 工業機器人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常見的是

您好
第一代機器人為來目前工源業中大量使用的示教再現機器人,通過示教存儲信息,工作時讀出這些信息,向執行機構發出指令,執行機構按指令再現示教的操作,廣泛應用於焊接、上下料、噴漆和搬運等。
第二代機器人是帶感覺的機器人,機器人帶有視覺、觸覺等功能,可以完成檢測、裝配、環境探測等作業。
第三代機器人即智能機器人,它不僅具備感覺功能,而且能根據人的命令,按所處環境自行決策,規劃出行動。
目前,在工業上運行的90%以上的機器人都不具備智能。在FMS中,目前應用的為第一代和第二代機器人。

④ 工業機器人的歷史沿革

已知最早的工業機器人,符合ISO定義是由「條例」格里菲斯P·泰勒於1937年完成並出版的Meccano雜志,1938年3月。幾乎完全是用吊車狀裝置建成的Meccano件和動力由單個電動機。運動五軸是可能的,包括搶而搶旋轉。自動化是用穿孔紙帶通電螺線管,這將有利於起重機的控制桿的運動來實現的。該機器人可以在預先設定的圖案疊積木。需要為每個所需的運動馬達的轉數,第一次繪制在坐標紙上。然後這個信息被轉移到紙帶上,從而也推動了機器人的單個馬達。1997,克里斯舒特建造的機器人的完整副本。
喬治·迪沃申請了第一個機器人的專利在1954年(1961年授予)。製作機器人的第一家公司是Unimation,由迪沃並成立約瑟夫F. Engelberger於1956年,並且是基於迪沃的原始專利。Unimation機器人也被稱為可編程移機,因為一開始他們的主要用途是從一個點傳遞對象到另一個,不到十英尺左右分開。他們用液壓 執行機構,並編入關節 坐標,即在一個教學階段進行存儲和回放操作中的各關節的角度。他們是精確到一英寸的1 / 10,000。Unimation後授權其技術,川崎重工和GKN,製造Unimates分別在日本和英國。一段時間以來Unimation唯一的競爭對手是美國辛辛那提米拉克龍公司 的俄亥俄州。這從根本上改變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幾個大財團的日本開始生產類似的工業機器人。
1969年,維克多·沙因曼在斯坦福大學發明了斯坦福大學的手臂,全電動,6軸多關節型機器人的設計允許一個手臂的解決方案。這使得它精確地跟蹤在太空中任意路徑拓寬了潛在用途的機器人更復雜的應 用,如裝配和焊接。沙因曼則設計了第二臂的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被稱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手臂。」 沙因曼,接收獎學金從Unimation發展他的設計後,賣給那些設計以Unimation誰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支持,通用汽車公司,後來它上市的可編程的通用機裝配(PUMA)。
工業機器人在歐洲起飛相當快,既ABB機器人和庫卡機器人帶來機器人市場在1973年ABB機器人(原ASEA)推出IRB 6,世界上首位市售全電動微型處理器控制的機器人。前兩個IRB 6機器人被出售給馬格努森在瑞典進行研磨和拋光管彎曲並在1974年1月被安裝在生產同樣是在1973年,庫卡機器人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機器人,被稱為FAMULUS,也1第一關節機器人具有6機電驅動軸。
在機器人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許多美國公司的興趣增加進入該領域,包括大公司,如通用電氣和通用汽車公司(這就形成合資 FANUC機器人與FANUC日本LTD)。美國創業公司包括Automatix和嫻熟技術,公司在機器人熱潮在1984年的高度,Unimation收購了西屋電氣公司 107萬美元。西屋出售Unimation以史陶比爾法韋日SCA的法國於1988年,還在進行關節型機器人用於一般工業和潔凈室應用,甚至買的機器人事業部,博世於2004年底。
只有少數的非日本公司管理,最終在這個市場中生存,其中主要的有:嫻熟技術,史陶比爾,Unimation,在瑞典 - 瑞士公司ABB阿西亞·布朗Boveri公司,在德國公司的KUKA機器人與義大利公司柯馬。

⑤ 簡述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前景
機器人技術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高技術領域。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科學家在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中提出了4個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以機器人為主導的自動化設備越來越受歡迎。工業機器人是實現我國
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技術手段。機器人可以改變人們未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斷定,未來機器人會像手機、電腦一樣,進入千家萬戶和社會各個領域。
現在以人為主導的生產模式,將來要變成以機器人為主導的製造模式。這雖然會減少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但新的智能製造模式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崗位。工業機器人是實現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技術手段。
放眼世界,以「數字化智能製造」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已經到來,而這個革命的主角就是工業機器人。在中國人口紅利減弱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化要創造新的競爭力必須進行變革,生產線上機器人的應用會越來越多。有專家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幾年內或將迎來井噴式發展,而非簡單的線性增長。
在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轉型過程中,機器人都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在工程機械行業,機器人往往在生產線上進行著點焊、弧焊、噴漆、裝配等工作,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還能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勞動強度。近年來,中國機械行業增速放緩,亟待升級轉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擺脫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必須加強生產線自動化水平,大力引進機器人將不可或缺。
盡管各大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陣痛,但不少具備實力、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已經在此陣痛中尋找到了新的出路。不少機械製造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應用焊接機器人和自動化焊接專機,近幾年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也已經不斷出現,並給用戶帶來顯著效益。隨著我國工業企業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並且逐漸成為自動化生產線的主要方式。這些舉措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轉變了員工的傳統觀念。
我國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裝備的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國內裝備製造業正處於由傳統裝備向先進製造裝備轉型的時期,這就給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研究開發者帶來巨大商機。據預測,目前中國僅汽車行業、電子和家電行業、煙草行業、新能源電池行業等,年需求此類自動化線就達300多條,產值約為60多億元人民幣。「十二五」期間,隨著機器人產業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及下遊行業的驅動,未來對機器人的需求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如前所述,2014年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吸引國際機器人產業巨頭紛紛在華建廠,全力拓展中國市場。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則是要與狼共舞,跟國際巨頭短兵相接,爭奪市場。
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復雜的競爭環境給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強勁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在發展中解決存在的問題,「中國製造」的機器人將走得更快、更遠。

⑥ 機器人是什麼世紀什麼年代問世的。

古代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⑦ 機器人的發展歷史及未來發展前景

歷史:

1920年,捷克作家卡羅·凱佩克( Capek): 《羅素姆的萬能勞工(Rossum』s UniversalRobots) 》
第一次提出「Robot」,中文譯做「機器人」。
40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製出搬運核原料的遙控式主從機械手。
50年代初,美國MIT發展的數控技術為機器人在控制方面做了准備。
1961年Unimation公司生產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取名為「Unimate」。
1962年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AMF)試制出「沃薩特蘭(Versatran)」工業機器人,意思是多用途搬運機器人。
60年代到70年代:機器人技術獲得巨大發展。
8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使機器人的應用達到了新的水平。
90年代,由於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和感測器科學的迅速發展,使得機器人的研究在高水平上進行。
進入21世紀,未來的機器人技術將向著具有行走能力、對環境自主性強、具有多種感覺能力的智能機器人的方向發展。
機器人學
機器人學是關於機器人技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包括力學、機械學、規劃系統、控制論、感測技術、計算機學、電子學以及人工智慧。
美國機器人專家W·E·Snyder曾對工科大學生說:「盡管只有少數人能成為機器人的設計者,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成為機器人的使用者,其中很多人將作出購買和應用機器人的決策。」

前景:

雖然形形色色的機器人在各種場合有條不紊地做著不同的工作目前還只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但是,隨著近年來實用型家庭機器人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人預言,若干年後,此類機器人將如同現在的個人電腦一樣普及。人們可以利用它們來處理家庭中繁重、瑣碎和重復性的工作,比如打掃衛生、修剪草坪等等。

擦玻璃窗這個活兒,恐怕沒有多少人願意干。巴西聖保羅市著名的阿涅比會展中心,其主展館是一個鋼架結構建築,為了加強採光效果,建築師將拱形房頂設計成全玻璃結構。如此一來,要想保持總面積近2萬平米玻璃屋頂的清潔,可成了一件令人頭痛的問題。每逢雷雨過後,會展中心工程部就不得不聘請7、8名專業清潔工幹上一周時間,費時費力。今年初,工程部特地從德國訂購了兩個專業清潔機器人,代替工人來完成這項麻煩的工作。這兩個擦玻璃自動機懸吊在房脊上,沿著房頂的一根根鋼架靈巧地上下穿梭,獨立作業,僅用一天時間就能完成全部清潔工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布魯克斯教授認為,若干年後,機器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將會類似於今天的計算機。他在專業雜志《技術評論》上撰文:「我堅信,機器人今天所處的發展位置就像計算機1978年所處的位置一樣,不久的將來,家用型機器人就會進入普通百姓家,它們會幫助主人打掃房間、清潔地板、修理草坪,需要時還可以當門衛看家。」巴西聖保羅大學自動化研究所負責人卡洛斯也表示,大約10年之內,兼多種任務於一身的家用全能機器人就將開發成熟,投入成批生產。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快,家用型機器人將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照顧老人。德國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家用機器人。它不光可以幫主人做簡單的家務,如准備餐具、打掃衛生等,而且可以攙扶主人走路,提醒主人按時服葯,並能把掉到地上的物體揀拾起來。

對此,卡洛斯表示:「此類機器人具有的傳遞物體的功能可以幫助某些人,比如說老年人或者殘疾人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但機器人絕對不會完全替代真人進行護理工作。」他指出,目前所設計出來的機器人只能通過預先設定好的程序進行工作,面對復雜情況,它們不具備識別能力,更不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目前,全世界工程師和科學家仍在深入研究機器人。位於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試驗所遙控機器研究和應用小組的工程技術人員正在致力於開發有關程序,使機器人具備與人類思維過程相類似的人工智慧。

項目負責人尤因博士指出,目前,操控機器人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協商控制」和「反應控制」。相對來說,前者是一種傳統的具有優勢的控制方式,它以數學精度來構建路線和行為樣式,使機器人的行動形成一整套步驟。依次執行這些步驟,機器人就能達到活動的目的。這就好像是蒙著眼睛的海盜在尋找埋藏的寶藏:從A點出發,向北走36步,然後向東走12步,再往東北方向走4步到達X點,找到寶藏。

但這種方式的缺陷是,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干擾了機器人的進程(比如說,路線錯誤或者缺少行動細節),機器人就必須被迫停止,接受路線和行為計劃的重新編訂。「重訂計劃」如果多次反復進行,其花費將是相當昂貴的。此外,如果機器人在行進過程中碰到不可預料的障礙,如岩石或者洞坑,為了保證機器人的安全,還需要調入備用程序來取消本次行動。

「靈活控制」方式則擺脫掉路線和計劃編排,將重點放在現場周圍環境的觀察上,就好比是這樣:如果前方有岩石,那麼減速;如果發現地里有某一物體X,那麼挖尋。

同時,尤因博士還一直關注研究「行為基礎控制」。這是一種與「反應控制」相一致的控制方式。「行為基礎控制」允許機器人在實時觀察不可預料的、不斷變化環境的同時,仍能遵循計劃編排。它允許機器人有很大的靈活性,像人一樣通過改變計劃去適應變化著的環境。在宇宙空間探索中,這種控制方式顯示出了許多優勢,比如減少由於從地球上操作遠距離機器人所產生的通訊遲滯。

在談到機器人的明天時,尤因博士說,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並不意味著不遠的將來機器人就能像人一樣思考,但通過人工智慧的研究,它們能夠變得更容易溝通、更具獨立性、更加高效。

⑧ 何時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閱讀全文

與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