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子監"的由來什麼朝代才有的
隋朝就有了
國子監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始設於隋代.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鄭玄:「上庠為大學.」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漢代始設太學,隋代始設國子監.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
求採納
⑵ 「國子監」出現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隋唐來時期儒學教化的發展主要表現源在教化制度的創立方面,其足以影響後世教育的發展。
隋文帝楊堅非常重視振興學校。為了管理各級各類學校,他曾特設國子監,作為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國子監初名「國子寺」,593年改為「國子學」,607年又改為「國子監」,從此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⑶ 國子監是哪個朝代設立的主要用來做什麼
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
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盡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作為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先秦以前,五帝時稱成均,虞舜時稱上庠,周代稱辟雍,漢以後稱太學。隋朝初期,設立國子寺,不久改稱國子監,並同時賦予主管全國教育行政職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國教育事務職能。隋、唐等朝國子監內往往又設太學、國子學等。
(3)國子監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隋以後各朝都在京師長安、洛陽、開封、南京等設國子監。宋時,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為學生,在建太學前為國家最高學府。明初於京師應天府設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國子監立有校規,對監生的生活管束極嚴。
1393年,國子監的學生達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樂遷都後在北京增設北京國子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統稱為貢生或監生,明朝景泰時生員納粟納馬入監,稱之例貢,監生水平開始良莠不齊。
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立學部(民國以後改為教育部),廢除科舉制度,改辦新式學堂,國子監撤銷。祭酒只負責孔廟祭祀等事務。
⑷ 國子監的歷史對國子監的看法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1]
⑸ 國子監簡介
國子監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內府。明朝由於首都北容遷,在北京、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於是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⑹ 了解一下國子監的歷史,說說你對國子監存在的看法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版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1]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權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⑺ 國子監在歷史上是什麼地位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專又稱國子屬學或國子寺。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今江蘇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⑻ 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意義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版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權。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⑼ 孔廟和國子監有什麼歷史意義
孔廟
【文化遺產及其價值】
批准時間:1994.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國子監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具體的參加網路
http://ke..com/view/7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