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軍屯歷史意義

軍屯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3 11:34:26

⑴ 軍屯有哪些涵義

所謂軍屯,有兩層抄涵義,一是就其性質而言,是讓邊疆駐軍在守邊之餘從事農業生產,且耕且守。屯田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軍事行為。二是從參與屯田的人員和管理體制而言,其成員主要為軍人(包括被征發服役的戊卒),當然有時也以百姓或免刑罪犯充當。在管理上,屯田人員一般以部(校)為單位,採取軍事體制,由國家供給種子衣食,產品全部上繳。

歷史上,歷代中央政府基於對西、北少數民族如匈奴、羌、突厥、吐蕃等作戰的需要,一直將軍隊屯田作為主要的屯田形式。據歷史記載,秦王朝統一北方民族地區後,為了用鞏固在邊疆地區的統治,就曾在今青海省的民和、化隆、貴德、西街附近廣設屯田,讓駐軍一邊戍守,一邊屯墾。不過,軍屯政策的正式和大規模施行,則始於漢武帝時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後,匈奴勢力被逐出漠南和河西,漢武帝立即下令在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東南)至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一帶設置田官,以吏卒5萬多人進行墾殖。

⑵ 軍屯鎮的歷史沿革

軍屯鎮是古巴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公元前490年開明王朝營建的第一個城,距今已有內2500多年歷史。軍屯鎮容與廣漢、彭州和青白江等市區交界,距「西南食品城」僅2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集市貿易繁榮,商賈雲集,輻射面廣,頗具發展前景。先後被成都市和新都區授予「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和「成都市新都區科技示範鎮」。

⑶ 《三國志》的軍屯農有什麼用處

1、軍屯農的原理,具體抄是這么算的:
士兵數15000或以下時,軍屯農是農場Lv1的1倍——就是說一個軍屯農至少相當於一個農場Lv1
士兵數15000以上時,按比例增長,軍屯農是農場Lv1的(城中士兵數/15000)倍:
即20000兵時為1.33倍,30000兵時為2倍,60000兵時為4倍,90000兵時為6倍,……150000兵時為10倍
2、造軍屯農的意義
造軍屯農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而在游戲中正常的兵力分配也應當是前方多後方少,當前方城池兵力很多時造軍屯農就比
造農場收益大很多,而後方兵力少時造軍屯農就等於是給自己減產!
3、總結
①造軍屯農總是虧的,但有時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虧得更少
②造軍屯農的時機:即前面所講的士兵數22500及33750兩個建造點

⑷ 關於屯田有什麼歷史影響

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後 ,在國土西陲進行大規模屯田,以給養邊防軍,這就是邊防屯田。
首先,如果沒有屯田,歷代中央王朝統一西域的進程是難以實現的。西域地處祖國西陲,距內地路途遙遠,而以古代有限的技術水平,要想支持一支大軍從關內進入西域並耗費一定時間來完成軍事任務,從後勤如糧食保障上講,具有許多今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比如,公元前89年,漢武帝曾經派漢軍攻打投靠匈奴的車師,事後漢武帝自己評論這場戰役時說道:「漢軍破城,食至多,然而士卒自載不足以竟師(回師),強者盡食畜產,羸弱者道死數千人。」可見,如果不是事先在西域設立屯田點以儲備軍需,是很難一氣呵成地統一西域的。
其次,如果沒有屯田,西域的社會穩定是難以保持的。西域的地理特點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往往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一塊塊相互隔絕的綠洲,這造成了西域特有的政治格局,即各大綠洲往往會形成多個彼此不相統屬的政治勢力。在中央政府沒有統一西域前,它們往往相互攻伐,內亂不斷,給當地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正是有了中央王朝的駐軍,才確保了各城郭之間的安寧。而中央駐軍所需的一切物資,又幾乎全部依靠屯田來提供。
再次,屯田極大地節省了物資消耗。屯田是一種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其主要產品就是糧食。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屯田的目的不是為了聚財,而是為了消費。這里所講的節省物資消耗,是指因為有了屯田,就可以避免由內地向西域長途運輸物資帶來的巨大消耗。在古代的運載工具和道路狀況的條件下,長途運輸的物資消耗是巨大的。不論是在西域派軍駐守,還是在派兵從內地到西域展開軍事行動,都需要有巨大的物資支持,而消耗這些物資的主體,不是軍隊本身而是運輸物資的民夫。據學者研究漢簡得出的結論,漢代從關中運糧到河西走廊西部,每運到1石糧食,路途消耗的糧食竟多達10石,若要到西域,則會消耗更多。史書中對這種情況有很多記載,比如《漢書·主父偃傳》就稱:「起於黃腄、琅玡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而在西域當地開展屯田,且耕且戰,即完成了戍邊的任務,又自己解決了軍糧,節省了因長途運輸帶來的巨大消耗,也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負擔。
最後,屯田是新疆開發史上的重要篇章,對新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謂開發,即是指人對環境的利用、改造。屯田對於開發新疆有著諸多貢獻,概括起來分為兩大方面:一、開辟洪荒、拓墾農田、興修水利、修建城郭。歷史上新疆的屯田,都是拓荒開辟新的農田,這些地區大多都是以前沒有人煙的洪荒之地。開辟新墾區,需要在一定時期內組織起大量有技術的勞動力。而西域當地的各城郭,由於人口少、財力有限、技術不足,很難開發這些地區。而朝廷的軍隊,則可以解決這些難題。這些新辟的墾區,很多都成了後世各族居民的聚居區。二、傳播了漢地先進的生產技術。歷代朝廷為了使屯田獲得成功,都會有組織地將內地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到屯田區中,這就為先進技術傳入新疆提供了平台。實際上,如代田法、耦耕等眾多農業生產技術都是通過屯田傳播到西域的。又因為屯戍區還有自己的手工業者、醫生等各行各業的人員,所以,屯田區也是這些技術傳播到西域的重要途徑。

⑸ 明朝在遼東都司轄境內開始實行軍屯,軍屯有什麼作用

自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在遼東都司轄境內開始實行軍屯。朱元璋對此極為重視,經常告誡臣下必須做好遼東等地的軍屯工作。即使在晚年,他還敕令肅王、晉王等遼東藩王,及時督率兵士屯種,並令一年當中要三次向他匯報軍屯情況:「五月,一報禾苗長養何如;七月,再報結實何如;十月,又報所收籽粒若干?」。以期「一歲三報,不惟使朕知邊儲虛實,而屯軍亦不至懈力矣。」

軍屯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衛所屯田的管理和衛的組織相同。衛指揮使設指揮一人,指揮同知二人,指揮僉事四人,分理衛所諸事。其中主要的項目是屯種。管屯田的也叫僉事。僉事以下管理屯田的,是千戶、百戶等。這是一般正常的編制。

遼東都司的編制除此之外,還專門設置了「管屯把總」以加強對遼東地區屯田的管理。二、遼東都司軍屯的作用遼東都司軍屯,對明朝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對東北政治、經濟的發展都起過重大作用。首先,通過軍屯,「強兵足食」。

⑹ 評價明代的軍屯改革

明代的軍屯改革評價:
1.明代軍屯的建置主要是設衛分軍屯田,並制定幾種極為重要的屯田法令,完備當時的軍屯制度。主要體現在軍屯的新增上 ,洪武以後增設的軍屯,其性質不外乎是腹里軍事據點、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要塞、水陸交通樞紐以及邊防地區,隨著軍屯的創設,衛所也有所改變和增設。
2.根據明代初年的軍屯法令,在屯地上進行生產的,是由各衛所撥出來的一部分旗軍,也叫屯田正軍,有別於屯田軍余。旗軍撥屯分數主要是遍地三七守屯,腹里二八,但這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在開始的時候,屯守分數是沒有嚴格准則的,因時因地都有些差別,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更定屯田法,守屯分數只有兩種:十之五和五之四,沖要衛所旗軍屯守中半,其餘的二分守城,八分屯種。其後,屯田法又有所改變,「詔天下衛所軍以十之七屯田」,七分屯種,三分守城這三七比例合乎一般所知的邊地守屯制度,但並未被嚴格執行。到了永樂二年,再次更定屯田法,只給了個原則,各地因地制宜。總體上看,明代衛所旗軍屯守分數一般的發展趨勢是屯田軍士分數逐漸減少,到宣德時期開始破壞,最後是名存實亡。
3.按明朝的軍政制度,正式軍役由特定的軍戶擔任,每軍戶出正軍一名,攜帶軍餘一名,在營生理,佐助正軍,供給軍裝,這個軍余是不當軍差的,也免雜差役,主要開種土地供給正軍和自養自食。軍余開種的土地不僅是荒地,也開墾新地,但這與屯地無關,軍余交納的也不是屯田子粒,因此,軍余不做防守正軍,也不做屯種屯軍。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軍余不僅被派做屯軍,而且還被挑選操備,成了防守的旗軍。這主要是因為屯軍失額,明代政府才採取了抑配軍余派種和頂種的辦法。派種多是因為有多餘土地或是在營空閑軍余多,而頂種則是因為屯軍失額、土地拋荒,頂種是一種以軍余代替正軍,進行屯田,交納屯田子粒的制度,不僅意味著軍屯制度的破壞,也代表著對軍戶的剝削加重,軍余撥屯還直接影響了正軍的生活和軍事制度的健全,加重人民供軍的負擔,破壞了軍屯的生產力。
4.軍屯分地是為保證屯軍進行生產,每軍授給一定畝數的屯地,一般都稱為『分』,由於各衛所土地肥瘠程度不同以及遠近不同,軍屯分地一分的畝數不一樣。不僅如此,屯軍實在耕種的分地畝數和法令上規定的也不完全一致。在此,王毓銓特地分析了分地短額的原因,他提出,雖然有了定製,但也存在未撥補的軍屯分地,以及『虛撥』現象,除此之外,總兵等官占奪,屯軍欺騙、典賣屯田也是短額的原因。

⑺ 鄄城縣軍屯歷史

曾掩護馬本齋養病10多天
「馬本齋曾在我們村養病,前後來過兩回,都是我們村的村民給他打掩護,他才能安安心心地住下。」說起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張兆言等老人一臉的自豪。 「
馬本齋第一次到我們村時誰也不知道。」張兆蘇回憶,有天早晨,早起的村民打開大門後,發現大街上有許多扛槍的人正在睡覺,嚇了一跳,連忙緊閉大門。「當時都很害怕,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部隊,也不知道他們要干什麼。」張兆蘇說,後來才知道是馬本齋的抗日隊伍,他們是當天凌晨到達村裡,怕驚擾了百姓,馬本齋就下令部隊在街上過夜。「真是人民的好隊伍啊!」張兆蘇等人感嘆。
「馬本齋第一次在我們村住了3天,第二次住了9天,養好病就走了。」張兆言自豪地說,馬本齋在村中養病期間,是他為馬本齋燒的水、端的茶,「那時我只有十四五歲,別的活輪不到,只能燒水端給馬本齋,因此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了接觸和交流。」
軍屯村的村民以曾掩護馬本齋養病為榮,而馬本齋的後人也並沒有忘記軍屯村村民。「這個月8號,馬本齋的兒子要來我們村探望,這讓我們都很自豪。」張兆言激動地說。
建抗日小學,播抗戰火種
軍屯村的回民學校,前身是抗日小學,第一堂課就是在如今已91歲高齡的張開桃家裡開講的。 老人說,村裡成立學堂,目的就是為了向村民宣傳抗日,鼓舞民眾的抗日熱情。由於最初沒有上課地點,張開桃就把家裡兩間屋子騰了出來作為學堂,他的哥哥張開先就是第一任老師。 「
那時只有張開先一名老師,我們這些人都是他的第一批學生。」張兆言指著房間里接受牡丹晚報記者采訪的幾名老人說,第一批學生只有20多人,他們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明白了寧死不做亡國奴的道理。
「東方紅,太陽升。麻雀飛出窩,公雞走出籠。哥哥大,扛長槍;弟弟小,拿小刀。練本領,打東洋,救中國。日本人,戰沈陽,王阿毛,運日本,汽車開到黃浦江,一車日本全死光。」張兆剛老人依然能熟練地背誦當時的課文。對於當時所學的很多內容,老人們現在還記憶猶新。
「當時學習抗日內容是要殺頭的,為了糊弄日本鬼子,我們想出了許多對策。」張兆言說,鬼子和偽軍三天兩頭就會去掃盪、檢查,為了不讓鬼子發現學習的內容,他們就把學堂搬進了村裡的清真寺,「鬼子來了,我們就把課本藏在蒲團下,拿起經書朗讀。」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愛家、愛國、愛民族的意識猶如一粒粒火種,深深地植入軍屯孩子的心靈。
「從成立抗日小學到如今已經70多年了,學生和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學校變得越來越好,如今還有了三層的教學樓。」軍屯回民學校第11任校長張廣位說,村裡共出了博士生6人、大學生160餘人,抗日小學播下的科學文化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為村子的發展做著新的貢獻

⑻ 官渡之戰有哪些歷史意義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許多次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曹操以少數兵力戰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

袁紹集團當時佔領北方大部地區,人口眾多,糧食充足。在地理形勢和物資儲備上,袁紹都占著優勢。然而由於袁紹縱容豪族,任意兼並土地,使河北地區的社會經濟不但得不到發展,反而受到更加嚴重的摧殘和破壞。袁紹由強轉弱以至最後失敗的根本原因,正在這里。

作為交戰另一方的曹操,雖然也屬於地主階級,但是比袁紹在農民戰爭中接受的教訓要多一些。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厲行法治,打擊豪強,推行屯田政策,獎勵農業生產。這些政令實施的結果,使原來中原地區的殘破情況,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轉。這是曹操能夠轉弱為強最後戰勝袁紹的重要原因。

就戰略形勢來說,在戰爭初期,袁、曹雙方力量的對比差別是很大的。袁紹在人力、物力上,擁有壓倒的優勢,在戰略上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曹操兵力弱,裝備差,在戰略上處於被動防禦的地位。但是,曹操能夠運用對方的矛盾和弱點,選擇適當時機去打擊他的敵人。在白馬、延津兩仗中,曹操局部地削弱了袁軍的優勢。隨後,為了保存軍力,准備決戰,曹操固守官渡陣地,使袁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最後,許攸來降,告知袁軍屯糧情況。曹操緊緊抓住時機,親領精兵偷襲烏巢,焚燒了袁軍的全部軍糧。這就使得戰局急轉直下,大獲全勝。

官渡之戰,曹操打垮了袁紹,從而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曹操又進一步地改善了屯田辦法。由於人民的辛勤勞動,河北地區的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曹氏父子建立魏國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官渡之戰是使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的戰爭。這次戰爭對後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關於這次戰爭,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戰爭;在戰略上是符合由於「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原則的重要戰例之一。這次戰爭展示了若干帶有原則性的軍事策略,如速決戰、主動性、靈活性等等,給我們遺留下某些戰爭的經驗和教訓,它在我國軍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⑼ 軍屯鍋魁的歷史由來:

軍樂鎮抄原名軍屯鎮、90年代初地名普查因與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鎮重名,取軍屯鎮之「軍」及本地別名樂興場之「樂」更名為軍樂鎮,而新都區軍屯鎮與「軍屯鍋盔」並無關系。軍屯鍋魁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鍋魁就是當年軍中干糧逐漸演變而成。

⑽ 明代軍屯的介紹

軍屯是「寓兵於農」的政策。
明代軍屯的規模之大實歷代從未有過,為了促進軍屯的發展,朝廷調撥耕牛、農具和種子,初期土地不徵收稅糧。
洪武六年(1373)各地軍屯月糧完全自給且有盈餘,朱元璋曾誇口:「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衛所是明代兵制的核心編制單位,明代衛所制保留了府兵制的特點,就地解決軍隊糧餉問題,「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辟。」。明代軍屯分為常操軍、屯軍兩種。,就地區分布而言,有邊屯有營屯。
洪武二十二年(1389),涼州等十一衛有屯軍33500人,屯地16300餘頃。
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後,有軍隊180萬人以上,到了永樂二年(1404),「天下通計,人民不下一千萬戶,官軍不下二百萬家」。
永樂二年(1404),又一次公布屯田法:「守城軍士視其地之夷險要僻,以量人之屯守為多寡。臨邊而險要者則守多於屯,在內而夷僻者則屯多於守。地雖險要而運輸難至者,屯亦多於守。」宣德以後,屯糧的作用越來越小,軍餉要靠戶部庫銀支給。
嘉靖年間,梁材指出:「軍餉不敷,一切仰給有司;有司不敷,近又仰給內帑;內帑不敷,將來何所仰給乎!」嘉靖時,屯軍破產流亡,九年(1530年)由於土地荒廢嚴重,方日干建議南京鎮南等衛「荒蕪屯田,不拘軍民僧道之家,聽其量力開耕,待成熟之後照舊納糧,令永遠管業,不許補役復業者爭告」。

閱讀全文

與軍屯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