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朝代的發展
1 中國歷史發展符合興亡周期律,平均每隔二三百年(或是土地兼並及內階級矛盾積累到無法解決容的地步,或是北方游牧民族或漁獵民族大舉入侵),進行一次改朝換代。
要提綱挈領的掌握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熟知中國各個朝代順序,可先背誦「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2 中國歷史發展各階段的特點:
(1)封建社會——西周、春秋
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士輔佐治理國家。
(2)游士社會——戰國
封建禮樂制度崩塌,百家爭鳴。
(3)郎吏社會——西漢至東漢中葉
建立太學,高者為郎,低著為吏。吏經數年地方任職,擇優異者選為郎。郎作一段時期侍衛,分派各地為官。
(4)門第社會——東漢中晚期至隋
九品中正制出現,士族門閥與庶族百姓對立。
(5)科舉社會——隋至清末
科舉取士,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6)現代社會——辛亥革命至今
向民主共和發展。
3 中國歷史發展是不平衡和總體螺旋上升的。先秦百家爭鳴是無與倫比的歷史高點,宋朝雖然武力孱弱,科技文化卻是另一個歷史高點。
Ⅱ 中國歷史發展簡史
把順序排好
十句話說盡中國歷史
1、 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3、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
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4、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5、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6、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8、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地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
10、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煙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
Ⅲ 中國歷史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50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Ⅳ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 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 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 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 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 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4)中國歷史的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文化
文學
從先秦始,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描繪了中華古代文學史的燦爛。
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
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繪畫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Ⅳ 中國發展史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Ⅵ 中國朝代發展史
東周暗弱,諸侯
前2070年,大禹建夏,其子啟廢公天下,立家天下,奴隸制正式興起;前1600年,夏王桀暴,成湯滅之建商,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殷,故商又稱殷商;後期,王紂暴,西伯姬昌自立文王,前1046年,文王子武王姬發於牧野大敗商軍,滅之建周,建都鎬京,史稱西周幽王姬宮涅好美姬,烽火戲諸侯,申侯勾結犬戎殺之,長子姬夷臼遷都洛邑,稱平王,史稱東周。
尾大不掉,先有春秋五霸,再有戰國七雄,七雄之一——秦國逐漸強大,秦主嬴政
一統天下,為秦始皇,是年前221年。前206年,秦滅,項羽劉邦之楚漢之爭始,劉邦勝,建漢,史稱西漢,劉邦是為漢高祖,於武帝時,大漢空前強盛。公元8年,王莽以新代漢,25年,劉秀興漢,史稱東漢,劉秀是為光武帝,184年,漢滅,分三國曹魏、蜀漢、東吳。
東西兩晉前後出現,北方有十六國,後,南北朝並立,南有宋、齊、梁、陳,北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周滅齊,581年,大丞相楊堅自立為帝,建國號隋,589年,滅陳。煬帝暴,618年,李淵滅隋建唐,626年,秦王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自立太子,後為唐太宗。唐朝歷武後廢唐建周、安史之亂、黃巢反唐後,氣數以盡,907年,節度使朱溫滅唐。
中國遂分五代十國,後周點檢趙匡胤960年建宋,史稱北宋,趙匡胤是為宋太祖,是時有遼、西夏、金並立,後金滅遼、宋(年代忘),趙構偏安稱帝,後,元忽必烈滅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1644年,後金天聰汗皇太極滅明建清,為崇德帝,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後,1912年,清滅,之後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Ⅶ 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夏(產生) —— 商(發展) ——西周+春秋戰國(結束)
封建奴隸社會:秦(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宋(加強)——元(強化)——明(發展)——清(頂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開始淪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甲午戰爭(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