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常識大全
字體:大▼ 小 中 大 更多▼ 設置置頂 許可權設置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刪除 編輯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北宋書》、《南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巍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舊唐書》、《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書》、《遼書》、《金書》、《元書》、《明書》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❷ 關於中國古代史生活常識
中國古代史常識之一1、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系,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系人群的標記。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2、古人是怎樣取名的?
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人取名也越來越復雜,既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號」。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後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關羽,字雲長,意為「展翅入雲」;趙雲,字子龍,取「雲從龍」之意。「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託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後自號「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會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宋代以後,取別號之風尤盛。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有的古人名、字涵義相近或相輔,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岳飛,字鵬舉。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書上的名句或成語,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謂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為反義,例如曾點,字皙。(點,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還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稱為阿瞞,劉禪被稱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系。
同樣,古人在名、字、號的用法上也很有講究。名一般用於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在尊稱、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時直呼其名,是一種很不禮貌的做法。
3、古人在交往中,稱呼方面應遵循怎樣的規矩?
古人一向重視禮儀,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稱和相互稱呼方面,形成一套較嚴格的規矩。
一般來說,在相互交談或書信往來中,凡提到自己的則用謙稱或卑稱。在古人的自我謙稱中,使用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鄙人」,即自謙為見識淺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謙為無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聰明之自稱;「不肖」,即自謙為不賢之人。此外,一般男子自稱「臣」、「仆」,女子自稱「妾」、「奴」、「奴家」,年輕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學生」、「晚生」、「後學」,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稱「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見的自謙之詞。即使是地位尊顯的帝王和諸侯也有謙稱,一般自稱「孤」、「寡」。只是後來,「孤家寡人」漸漸成為帝王的專門自稱。
與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稱呼對方時,往往使用尊稱。古時常用的尊稱有:「父」、「子」、「長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對象不同,使用的尊稱也會有所不同。「父」,是對年長男子的尊稱,如仲尼父、伯禽父;「子」,多用來表達學生對老師的敬意,如孔子、孟子;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子」,如子產(公孫僑)、子貢(端木賜);「長者」,一般用來對有德行之人的尊稱,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都被人稱為「長者」。「先生」,古人對師長、老人、有德行者均稱「先生」。至於「公」、「君」和「足下」,它們運用范圍很廣泛。在古代官場中,還有一些專用的尊稱,如君稱臣作「卿」、「愛卿」,臣稱君作「陛下」。另外,人的字、號,也屬尊稱,但只能用於特指的個人。
4、什麼是避諱?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
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才日趨完備。避諱在社會上存在「國諱」、「家諱」和「『聖人』諱」三種。「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於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要求其統治下的臣民都必須遵守「國諱」,否則,一旦犯諱,就是「大逆不道」,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家諱」指避父祖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體現了封建倫理道德精神。「『聖人』諱」多數情況下指避孔子的名諱「丘」。此外,還存在一種「憲諱」,它是封建官場的下級官員為了巴結討好上司,主動避長官的名諱。
封建社會避諱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改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改用音近或義同的字來代替。如蘇軾的祖父名序,蘇軾將序改作「敘」。唐祖諱虎,故凡稱「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獸」。「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口」,或作「某」,或直書「諱」,如唐人撰《隋書》時,因避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王世充」為「王充」。「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的最後一筆不寫,如將孔子的名諱「丘」缺筆作「」。此外,還一種在口語中避正呼的避諱法。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如諱字屬入聲,則在口語中不可出現此音,而其他三聲仍可照念,但有時也會出現因避一字而四聲皆諱的情況。
由於避諱,甚至把別人的名和姓也改了。漢文帝名恆,春秋時的田恆就被改為田常;漢景帝名啟,微子啟則被改稱微子開;漢武帝名徹,蒯徹則被改稱蒯通;劉知幾著《史通》,後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竟然劉知幾改稱劉子玄(子玄是劉知幾的字)。
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專學的奠基人屬之一,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早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等。後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著有《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四十餘部,主編有《古代漢語》、《王力古漢語字典》等,翻譯有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詩集)等三十餘部。
❹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❺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所必須知道的常識
【禮教】
《金剛經》是(佛教)著作
唐朝六渡日本宣揚佛教為當時兩國邦交做出巨大貢獻的是(鑒真)
道教創始於(東漢)注1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其中祭祀活動被稱為(吉禮)注2
按照古人的飲食禮儀,在上一道燒魚時應該(魚尾向著客人)
俎是古時的一種禮器,為祭祀時使用,用途是(宰殺和擺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為美德,其中悌指的(尊敬兄長)
古人講究尊稱禮節,談到對方父親一般稱為(令尊)
古人講究謙辭禮讓,談到自己兒子一般稱為(犬子)
古人稱呼自己父親的侄女婿為(堂姐夫/妹夫)
古人稱「拙荊」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稱「連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個詞語中用來稱呼對方妻子(令困)
【歷史常識】
下列年代相對最早的一個朝代或時期是(漢)
東晉和西晉的順序是(先有西晉後有東晉)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個省不在三省之列(下書省)注3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時間順排列應為(夏商周)
曾經東征高麗的隋煬帝名叫(楊廣)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地點大澤鄉在哪個省(安徽)
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間的治平局面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國號是(貞觀)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太祖)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墨子屬於(墨家)
莊子屬於(道家)
提倡「兼愛,非攻」的是(墨家)
【琴棋書畫】
被稱為酒仙的是(李白)
「說琴諫國王」所說的是(鄒忌諫齊王)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樂器是哪一類(吹奏樂器)
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橫笛的正確口型應該是(嘴角向兩邊)
古人所稱的「鍬秤」指的是哪種物品(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宮)
以下哪一個是象棋中不會出現的走法(象四進五,士二進四)
關於象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兵和卒只允許前行,不能後退和平移)
以下關於象棋的說法,哪個是正確的(象棋起源較早,戰國時期就已有記載)
關於圍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圍棋的棋子分數量同的黑白子)
圍棋開局的落子規則是(執黑先行)
圍棋的棋盤圖案是(橫豎十九條直線)
圍棋棋子緊鄰的直線交叉點成為(氣)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是(筆墨紙硯)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被譽為「書聖」的是(王羲之)
被譽為「草聖」的是(張旭)
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注4
著名的《女史箴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顧愷之)
「夢幻西遊」四個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三十二畫)
「唐」(十畫)
「朝」(十二畫)
「長安」(十畫)
【唐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首膾炙人口的《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出自(《長恨歌》)
被稱為樂府雙壁的是《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古詩名句「夕陽無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黃昏)
古詩名句「前山鳥飛絕」的下句是(萬徑人蹤滅)
古詩名句「舉杯邀明月」的下句是(對影成三人)
古詩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的下句是(收取關山五十州)
古詩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句是(道是無晴還有晴)
古詩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的下句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古詩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下句是(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詩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風)
古詩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下句是(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詩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的下句是(贏得青樓薄倖名)
古詩名句「今日聽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暫憑杯酒長精神)
古詩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的下句是(誰家新燕啄春泥)
古詩名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下句是(一片孤城萬仞山)
古詩名句「可憐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古詩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下句是(無人知是荔枝來)
【古代常識】
下列哪個稱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注5
古代所稱「垂髫」只說女子(十三歲)
古代稱20歲的少年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古語所稱「按圖索驥」的驥是(良馬)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鄉試會試院試殿試)注6
下列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的是(史通)
五嶽之說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稱為(南嶽)注7
古代地理所稱「陽」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謚號」指的是(帝王所專用的稱號)
我國古代四大藝術是指(棋琴畫書)
人們所稱的「三伏」出現在農歷的(六月)
下列屬於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興旺」形容家境繁榮,其中六畜指(豬馬牛羊犬雞)
左遷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說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長城修建後關內關外的說法中「關」指的是(山海關)
古代「上元節」是指(元宵節)注10
古代「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喝的是(菊花酒)
古語所稱「細軟」是指(錢財)
凌晨1:00至3:00古代稱為(丙夜)
古時的二更相當於現在的(1-3點)
在我國古代,下列哪個時段指現在的19:00-21:00(黃昏)
我國農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晦日)
【工藝建築】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關於白玉的是(水井)
我國被稱為「建築業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生了火葯爆竹,最初用來(驅散瘟疫,鎮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葯)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最早的手工藝品是(瓷器)
著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
【茶酒中葯】
龍井茶屬於(綠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視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述茶藝的著作是(唐代陸羽的《茶經》)
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
以下最早在中國出現的酒是(黃酒)
「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發生在(三國時期)
「交杯酒」一般出現在哪種場合(結婚喜宴)
中草葯里的「三七」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莖)
中草葯里的「甘草」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根)
中草葯人參主要功效是(補氣固元,生津安神)
中葯配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一般不可同時入葯的是(乾草和甘邃)
下列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葯是(金銀花)
提出「望聞問切」等醫療手段的是(扁鵲)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古代所稱的「杏林高手」是指(醫術高明之人)
【游戲知識】
魔族門派中只收男弟子的門派是(獅駝嶺)
人族門派中只收女弟子的門派是(女兒村)
一隻召喚獸出戰多場卻沒有損失忠誠度和壽命,可能是因為(是在擂台切磋)
戰斗中捕捉怪物的快捷鍵是(Alt+G)
召喚獸是否聽從主人的召喚出戰,取決於它的(忠誠度)
能夠提高防禦力的寶石是(月亮石)
下列具有補充氣血功效的裝備特技是(氣歸術)
下列具有補充魔法值功效的裝備特技是(凝氣決)
五行相剋相生注11
【注釋】
道教創始於東漢,創始人為張道陵,奉老子為教主,大家勿將道教和道家兩個概念混淆。
中國古代「五禮」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
關於六部:[吏部]其職責為官職任免升調[戶部]其職責為土地稅收戶口 [禮部]其職責為典禮科舉學校[刑部]其職責為司法刑獄案件
[兵部]其職責為軍事軍隊邊防[工部]其職責為工程營造水利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主要是唐朝之前的(畢竟游戲的時代背景為唐朝,考試題目不應超越歷史)為大家羅列一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第一部葯典《神農本草經》第一部神話小說《搜神記》第一部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我為大家整理如下
類別 含義 類別 含義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而立之年 30歲
孩提 2—3歲的兒童 不惑之年 40歲
垂髫 幼年(又叫總角) 知命之年 50歲
豆蔻 女子13歲 花甲之年 60歲
及笄 女子15歲 古稀之年 70歲
加冠 男子20歲(又叫弱冠) 耄耋之年 80,90 歲
頤之年 100歲
6.古代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
等級 含義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 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7.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8.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9.古代官職詞語
類別 拜除 遷翟 左遷 罷黜 徵辟 出徙 乞骸骨
含義 受官 陞官 降官 免官 招聘 京官調任地方官 大臣辭職
10.古代主要節日
類別 含 義 類別 含 義
元日 正月初一
七夕 七月初七,婦女乞巧
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上元 正月十五,又叫燈節
中秋 八月十五
社日 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重陽 九月初九
寒食 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冬至 節氣的起點
清明 四月初。掃墓。祭祀
臘日 臘月初八
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日的晚上
11.天地萬物都存在著金、木、土、水、火五種屬性,稱之為五行。而五行之間又有相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補充】
還有些其他科舉考試中題目所涉及的方面
1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分古琴和古箏兩種版本
[廣陵散]作者為嵇康,古箏演奏
[平沙落雁]琵琶演奏
[梅花三弄]笛子演奏
[十面埋伏]琵琶獨奏
[夕陽蕭鼓]琵琶獨奏
[漁樵問答]古琴名曲
[胡笳十八拍]作者為蔡文姬,枇杷古曲
[漢宮秋月]琵琶演奏
[陽春白雪]琵琶套曲
我國的三大國粹:中國畫,中國醫學,中國京劇
我國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我國的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藤王閣,大觀樓
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水經注〉〉是漢代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
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提出了圓周率計算方法割圓法
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關於科舉考試題目所涉及的知識甚廣,收集整理上有一定難度,借鑒了游戲論壇的的幾位作者的文章,但我撰寫此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充玩家對於題目的認知廣度,作者學識畢竟有局限性,有不當錯誤之處請各位指出和我交流討論,在此感謝一直為我提供幫助的廣東區清輝圓的夢幻西遊玩家。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乾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乾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陞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❻ 中國歷史常識的內容提要
進一抄步適應廣大海外漢語學襲習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需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權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對《中國文化常識》、《中國歷史常識》和《中國地理常識》進行改編。
《中國文化常識》、《中國歷史常識》和《中國地理常識》改編本是一套面向世界各國漢語學習者的普及型、口語化的文化輔助讀物,適用於海外對中華文化和漢語感興趣的各類人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編寫的中英文對照版基礎上,此次改編又增加了中文與俄、德、法、西班牙、日等外文的對照版本。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高等教育出版社對《中國文化常識》、《中國歷史常識》和《中國地理常識》進行改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對原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增刪,修訂了部分數據,重新遴選和修改了插圖,並翻譯出版英、德、泰語版本;華語教學出版社翻譯出版俄、西班牙等版本。此次改編力求在原書強調科學性、思想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作進一步創新。希望本系列讀物成為您了解中國的窗口,成為您通向漢語世界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