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濟南歷史意義

濟南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5 05:31:13

『壹』 濟南戰役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二,濟南戰役及歷史意義

對濟南戰役的指揮者是誰的爭論,根本就不成其為爭論。

為什麼會持續爭論,筆者以為爭論者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即濟南戰役究究竟怎樣產生,究竟以什麼為目標的問題。在華東戰區,這一點具有實際意義。

之前,粟裕一直在晉冀魯豫與中原地區活動,簡單說,粟裕作為戰場指揮者的責任,是完成對晉冀魯豫與中原之敵的作戰預期,與華東沒有任何關系。而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責任,既要照應戰場指揮者實現作戰預期,還要策劃作戰資源的調配和保障,更要謀劃戰役的擴展和轉折。戰役指揮是遠高於戰場指揮的更高層次、更加復雜的經營(這是大兵團作戰特點所決定的)。而這個任務,恰恰就落在了華東的許世友,而不是中原的粟裕身上。

自國共全面戰爭爆發到濟南戰役之前,國、共兩方統帥部對戰場形勢做出的相似而又不同的評價,均是出於對整個戰爭態勢的戰略性判斷,並直接影響了蔣軍統帥部對據守和馳援濟南的軍事決策。這是濟南戰役的根本背景。我軍特別是在華東方面,自戰爭以來,其影響力已經擴展至中原地區,早已經處於完全主動的地位。所以,粟裕在劉陳鄧指揮下發動豫東戰役,還仰賴許世友在華東的動作。在此之前,粟裕等雖偶然有戰術上對蔣軍主動攻擊,卻總是出自戰略上的無奈或被逼迫,例如豫東就是為了自己的「軍令狀」而已;而從許世友在周村戰役結束後就策劃濟南戰役開始,華東我軍在戰役上的對敵進攻,已表現出為所欲為的態勢。

濟南戰役之所以是國共戰略決戰的序幕,是由於我軍發起的濟南戰役在國共第二次戰爭中,顯現出從未有的兩個極為顯著的特徵。

一是具備了強大的攻堅戰能力。在濟南戰役中,軍委明確指出「此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是攻克濟南,其次才是消滅部分援軍」。而兵敗睢杞的粟裕卻沒有這個膽量與能力,為了搞一個貌似「強大」的阻援兵團,拖延戰役開始時間達兩個月(7月16日-----9月16日)。在實際作戰中,許世友充分理解了軍委戰役指揮的戰略企圖,以東、西兩面的兩個主攻,將軍委原人為至少一個月的戰役縮短為8天,大大減少了傷亡,使得濟南戰役的指揮者究竟是誰很顯然凸顯了出來,阻援的粟裕兵團由此淪為了「雞肋兵團」。雖然其自以為指揮而沾沾自喜幾十年,但是歷史是不容情的。所以,縱觀濟南戰役的全局,貫徹軍委以攻城為主要目標的實現是非常成功的。其實,兵敗睢杞的粟兵團,既沒有攻堅的實力,也沒有阻援的資本,若攻城拖延日久,則粟兵團全軍覆沒也未始不可能。可以說,許世友再次拯救了粟兵團。

二在濟南戰役前,華東早已不再以消滅敵之有生力量為唯一作戰目的,永久占據大中城市(包括周圍的成片地域)在華東早已成為我軍作戰的主要目標之一。粟裕為「軍令狀」冒險發動豫東之戰,雖暫時攻下開封,卻既沒有全殲區兵團,也沒有守住開封(僅佇留三天而已)。而華東戰場則不同,在戰役展開前,軍委就明確攻濟南是為了拔除山東內地最後、最強大的一個據點,除掉橫亘在華東、華北兩大戰區之間的蔣軍最後一個關鍵據點,實現作戰目標,共產黨便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廣袤地域、擁有了鞏固且戰爭資源豐饒的可靠後方。因此,占據濟南,既是全面解放山東道路上的關鍵一戰,也是使中原各軍免除被動的關鍵,且有助於東野在遼西地域的戰役展開。其實,自膠東戰役開始,我軍打一仗就佔一塊地,不再是與國民黨反復爭奪,而國民黨則是敗一場即失丟一地,統治地域隨著敗仗而迅速萎縮。粟裕在豫東戰役的作戰思想仍然停留在「大兵團游擊戰」的思維上,這與許世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妄議,在當代軍史中,尚未看到有人將山東全境的大反攻與濟南戰役緊密聯系予以論述的。實際上,在華東經營的戰區,我軍的濟南戰役既是山東全軍攻城略土的閉門之戰,又是轉入戰略進攻的開門之戰。而許世友經營的濟南戰役,難能可貴地將對山東的戰略進攻直接推進到戰略決戰,成為許世友對整個解放戰爭進程的極為重要的貢獻之一。

相形之下,戰術戰略思想落後的粟裕,也能就只能在「回憶錄」裡面,塑造自己是「濟南戰役指揮者」的美好形象了。

『貳』 濟南的歷史

濟南名字的由來

濟南1904年開埠通商,是我國內陸城市開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濟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過千年,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說2600年,一說4600年,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表明濟南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淀的深厚。但千百年來,濟南的名字歷經變遷更改,濟南市區的面積也日益擴大。濟南名稱變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濟南發展的歷史。

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時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一樣),是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古時所說的濟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匯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濟南北部,由於年代久遠,它的河道已被現在的黃河河道所侵蝕,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但從人文這方面講,濟南和山東歷來被奉為禮儀之邦,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歷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歷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歷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面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面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朴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濟南街名的由來

「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如果是第一次來濟南的話,你也許會感到好奇:「濟南人怎麼想起用經緯來命名道路呢?」「為什麼濟南的經緯路與地理坐標的經緯正好相反呢?」這就要從濟南的開埠說起了。
1904年,為發展濟南經濟,當時的清政府將濟南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為限(今經一路),計東西長約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用以商貨轉輸、發展商業。同時,規劃了商埠區的經緯馬路。我們知道,遠古時代我國的紡織業即很發達,祖先把長的線稱為經線,短的為緯線。因此,依「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命名東西向道路為「經」, 南北向道路為「緯」,與經路基本垂直相交。經緯路的命名,體現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紡織物來命名道路,不僅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現在仍是獨具特色的。

『叄』 濟南戰役的意義

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華東野戰軍會同中原野戰軍南下隴海鐵路以南舉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肆』 濟南歷史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4)濟南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一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源於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的故道大約就是現在的黃河。

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並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聖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

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然而「濟南」作為地名,卻出現較晚。

西漢初年,設置濟南郡,郡治在東平陵。東平陵今屬章丘,位於今濟南以東大約二三十公里處。東平陵西側2公里,就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古城遺址。

城子崖古城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它創建於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當時應該是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時候,它是贏姓譚國的都城;商周時期,它是子姓譚國的都城。

春秋前期,齊桓公滅掉譚國,設置平陵邑。到了戰國,齊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東側,新建一座360萬平方米的東平陵城。

漢代,這座東平陵城成為濟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濟南國的都城。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做過濟南國的國相。

所以,上古時代,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今濟南以東的章丘一帶,只是到了西晉末年,才轉移到現在的濟南。論其原因,主要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

具體說,東平陵由於是漢魏時期的一座繁榮的大都市,人眾物阜,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過多,勢必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過度的開發,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而影響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問題日益突出,最終迫使人們放棄東平陵城,而將濟南郡治遷到歷城,也就是今日的濟南。

『伍』 濟南戰役兵力 濟南戰役有什麼意義

華東抄人民解放軍山東兵團經過8晝夜連續作戰,以傷亡2.6萬人為代價,共殲國民黨軍104290人(其中俘敵61870人,起義2萬餘人,斃傷23420人),俘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等高級將領23名,繳獲各種炮800餘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繼掖縣、萊陽、周村、濰縣、兗州之後,繼續大規模攻堅戰。
濟南戰役本身,則完全實現了軍委確定的「此次戰役,以攻克濟南為主」的戰略戰役目標,開創了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10 萬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進一步削弱了敵軍士氣,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信心,增強了我軍攻克敵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信心。

『陸』 請問濟南地名的特殊意義是什麼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

『柒』 1948年濟南戰役對現代戰爭的意義

第一、解放濟南的勝利,首先應當歸功於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戰略思想和戰略指導,使我們粉碎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並使我軍轉入了進攻,最後造成解放濟南並解放全山東的勝利形勢。
第二,是由於各戰略地區軍民與各兄弟兵團的密切配合,牽制了大量敵人,使敵人無法迅速向濟南增援,尤其是冀魯豫及豫皖蘇廣大軍民直接配合作戰和全力支援前線,對此次戰役貢獻極大。
三,由於中共華東中央局和華東軍區的正確領導,以及華東黨政軍組織和廣大人民的支援。各地方兵團積極配合作戰,破壞鐵路交通,殲滅與牽制敵人;各地人民夜以繼日為我軍修路築橋,運送糧草、彈葯和傷員。這些都幫助促成了濟南的勝利。
第四,是我軍在新式整軍以後,各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指戰員階級覺悟空前提高,有旺盛的戰斗意志,能團結協同,服從指揮,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特別是攻堅能力有顯著的進步。我軍在睢杞和兗州兩大戰役之後不久,就能夠擔負起解放濟南的任務,進行大兵團的高度統一集中的攻堅戰和殲滅戰。
第五,是充分的戰役准備工作。睢杞戰役以後,我軍普遍進行了評功慶功,選舉人民功臣及英雄模範等,發揚革命英雄主義,開展立功運動。從上而下進行檢討和從下而上總結戰役經驗,學習攻堅戰術,改造俘虜,教育新戰士,准備後備力量。全軍進行了戰局學習,貫徹三查三整,建立與健全了各級黨委制,普遍成立了戰士委員會,進行了繳獲歸公、軍事民主、城市政策等教育。組織了供給、衛生、兵站、運輸等後勤工作。對戰時政治工作,宣傳鼓動、火線入黨、火線整編、火線評功、火線政治攻勢、戰役報道及思想指導等一系列工作,都在事先進行了研究並深入傳達布置, 使每個指戰員了解作戰意圖,了解如何為解放濟南與殲滅敵人而戰,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物質上准備大規模的連續持久的艱苦作戰。這些准備工作的實際效果,在戰役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這些只能是人民解放軍所獨有,是蔣介石及一切反革命軍隊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濟南解放戰,集中地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無比強大,特別是攻堅能力的強大。

『捌』 山東近代的歷史事件和意義是什麼

山東近代史山東,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於恢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名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下設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和92個縣級政權。1945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

『玖』 濟南泉標的含義

在泉城廣場上,矗立著這座高將近四十米的泉標,成為濟南的標志和象徵。

整個泉回標的造型流暢別致,立體感答強,如水翻騰,而後一瀉而下,採用天藍色為主調,中間的明珠鑲嵌其中,構成了一個「泉」字。當然,是隸書的「泉」。

上面三個尖,刺破青天。那是趵突泉獨有的三股水,平地冒出一米還多,如同三朵巨大的花朵,鑲嵌在方型水池的表面上。

中間的明珠,象人的眼睛一樣,比喻泉水乃是濟南市的珍珠。湊巧,濟南還有著名的四大名泉群之一——珍珠泉。

泉標位於泉城廣場東西中軸線上,往東正對下沉廣場、荷花噴泉和名人長廊的中心,往西正對趵突泉東大門和門前的牌坊,是名副其實的中心點。

泉標位於廣場南北雙線的西線,往北正對省府前街,可以遙看省府南大門。

『拾』 濟南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鞏俐簡介

生日:1965年12月31日 籍貫:山東
出生地點:沈陽 星座:摩羯座
身高:168cm 體重:56公斤
最喜愛的季節:秋
最喜歡的顏色:黑、白、紅
嗜好:烹飪、看名人傳記
最喜歡的電影作品:《唐伯虎點秋香》
最喜歡的歌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鞏俐1965年生人,山東濟南人。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大學二年級時,她被首次執導的張藝謀選中,在影片《紅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兒。鞏俐的表演雖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顯示出良好的潛質。而隨著《紅高粱》的聲譽日隆,鞏俐也在海內外聲譽大震。1988年在影片《代號「美洲豹」》中她飾演護士,獲第十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89至1990年間,鞏俐又主演了兩部張藝謀執導的兩部影片《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舊時代深受家族壓抑的女性形象。

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影後,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她與張藝謀合作的影片還有《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其他導演合作過《霸王別姬》、《畫魂》和《風月》等。她還拍了不少香港娛樂片,像《古今大戰秦俑情》、《天龍八部》、《唐伯虎點秋香》、《西楚霸王等》。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後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據傳清照曾改嫁,後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清照的傳作風格及藝術特色: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
南渡後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託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凄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說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代表作
《夏日絕句》:"
《聲聲慢》:
"《醉花陰
漁家傲
一剪梅

千古名句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生平】
一、青少年時期。止於23歲南渡以前。這是他一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並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此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從此辛棄疾投奔南宋,官為江陰簽判。

二、青壯年時期:

1162年至1181年,從辛棄疾23歲到42歲,是一生中遊宦時期。這一時期的辛棄疾,雄心勃勃,壯志凌雲。他先後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陳抗金撫國方略。但他的意見並未被當權者採納。

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但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地「荒陋之氣」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帥任,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一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時期:

1182年至1202年,從43歲到63歲。這期間除了53歲至55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次遭彈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過,是他一生被迫歸隱時期。在長期隱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園,留戀山水,追慕陶淵明,寫了大量田園詞,山水詞,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的愛國激情在某些唱和贈答詞中,也有強烈表達。

四、晚年時期:

1203年至1207年,辛棄疾64歲到68歲四年間。辛棄疾64歲高齡時,仍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罷免。

辛棄疾自66歲秋,罷居鉛山後,雖屢見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樞密院都城旨要職,但總以年老多病,力辭未就,卒年68歲。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著作】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齊國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人。戰國時代名醫。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治療,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扁鵲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濟南名字的由來

濟南1904年開埠通商,是我國內陸城市開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濟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過千年,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說2600年,一說4600年,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表明濟南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淀的深厚。但千百年來,濟南的名字歷經變遷更改,濟南市區的面積也日益擴大。濟南名稱變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濟南發展的歷史。

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時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一樣),是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古時所說的濟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匯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濟南北部,由於年代久遠,它的河道已被現在的黃河河道所侵蝕,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但從人文這方面講,濟南和山東歷來被奉為禮儀之邦,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歷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歷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歷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面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面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朴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濟南街名的由來

「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如果是第一次來濟南的話,你也許會感到好奇:「濟南人怎麼想起用經緯來命名道路呢?」「為什麼濟南的經緯路與地理坐標的經緯正好相反呢?」這就要從濟南的開埠說起了。
1904年,為發展濟南經濟,當時的清政府將濟南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為限(今經一路),計東西長約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用以商貨轉輸、發展商業。同時,規劃了商埠區的經緯馬路。我們知道,遠古時代我國的紡織業即很發達,祖先把長的線稱為經線,短的為緯線。因此,依「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命名東西向道路為「經」, 南北向道路為「緯」,與經路基本垂直相交。經緯路的命名,體現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紡織物來命名道路,不僅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現在仍是獨具特色的。

閱讀全文

與濟南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