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寧夏地區自古以來就為中華名族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及生活資源,試分析寧夏地
寧夏文化旅遊資源涵蓋了人文旅遊資源景系的幾乎所有景型,按照所反映文化的差異性可分為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黃河文化、邊塞文化、絲路文化、長城文化、六盤山文化、建築文化、考古文化、岩窟文化、影視文化等。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已經逐漸成為寧夏獨特的品位極高的多元文化旅遊資源。
西夏文化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紀,以黨項民族為主體,聯合我國西部漢、吐蕃、回鶻等多民族共同創建的一個比較強大而有影響的封建割據政權。從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到1227年被蒙古汗國所滅,共在位10位君主,疆域廣時包括今寧夏、甘肅,以及內蒙古、陝西、青海部分地區,方圓達2萬余里。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鼎足而立,稱雄一方。盡管西夏文化散落於西北地區大部分省區,但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卻在寧夏。由於實物缺乏、史料缺載,一度曾使西夏蒙上層層神秘的面紗,但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給人們帶來一次又一次驚喜,揭示了西夏那令人心馳神往的面目,西夏文明正被人們重新理解和認識。在黨項族建國的190年時間里,黨項族一方面充分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世代因襲、獨特的民族習俗,構築了民族文化的基礎,一方面又積極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開創了不朽的西夏文明,為西夏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發展現代旅遊產業提供了高品位的旅遊資源。
回族文化
寧夏是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被譽為中國的「穆斯林省」,有著豐富的回族文化旅遊資源,這種獨有的民族魅力和風情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回族在民族大融合中,始終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其風俗習慣深受伊斯蘭思想影響。同時,其他民族的某些風俗也不斷融入回民的社會文化中。從而使回族在宗教建築、飲食禮儀、服飾、文娛以及婚喪習俗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徵。寧夏回族人民的獨特風俗、多彩生活、肅穆的清真寺、虔誠的穆斯林、傳統節日為「塞上回鄉」增添了特色獨具的塞上風情。也為寧夏開展民俗風情旅遊,開拓國際、國內穆斯林旅遊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河文化
黃河在寧夏的流程達397公里,歷史上的黃河在中國其他地區均造成災害,唯獨「天下黃河富寧夏」,形成了人與黃河融洽相處的「塞上江南」的文化現象與奇異景觀。秦漢時代中央王朝就開始在此設置郡縣,並移民屯墾,開創了舉世聞名的引黃灌溉事業。在寧夏黃河與長城、大漠、絲路、綠洲等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形成組合景觀,其磅礴的氣勢是其他任何省份無以相比的。
邊塞文化
寧夏南接關隴,北接朔漠,西通西域,北、東、南三個方向與游牧民族活動局域接壤,成為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同時,富饒的寧夏平原是西北為數不多的糧食生產基地,物產豐富,具有鹽池這一重要的戰略物資出產,就成為西北少數民族獵取和控制的首選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拓境斥地、鞏固政權的用兵前沿。因此,邊塞文化也是寧夏文化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絲路文化
絲綢之路東段分為南、中、北三道,寧夏的南部正處於東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在古絲綢之路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戰國至唐宋,這條道路上的文化傳播與交匯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址。
長城文化
寧夏自古就是祖國西北的邊防戰略要地,境內修有1500多公里長的各朝各代和各種類型的長城,這些長城是經過幾百年至兩千多年大自然洗禮的古長城,因此寧夏素有「天然長城博物館」之稱。長城文化是寧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長城文化是北方農耕與畜牧兩種文化沖突、傳播、交流、變遷與融合的歷史。長城,也是多元文化的載體,從審美的角度,體現了長城雄偉、宏大而粗獷的壯美,也體現了長城的崇高美,涌動著生命的節奏。
六盤山文化
六盤山是西北名山,具有文化與生態旅遊價值。它地勢高聳,松柏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夏季涼爽宜人,是生態旅遊的天然蘊藏。同時它與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忽必烈、林則徐、毛澤東、王洛賓等歷史巨人和文化名人,有著不解之緣,又是文化旅遊的好地方。
建築文化
建築形式有反映民族風情的,如回族民居、拱北。有歷朝歷代的建築遺址,如西夏離宮、西夏寺塔。有體現不同宗教風格的,如清真寺、佛教寺廟。以各類塔、閣、廟、寺為代表的古建築,反映了寧夏歷史文化的久遠和先民們的聰明才智。
考古文化
寧夏境內的古人類遺跡、歷史文化遺存古生物化石為考古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眾多的場地,考古學與考古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考古水平的提高。因此開展考古文化旅遊的前景十分廣闊,將吸引更多考古愛好者的眼球。
岩窟文化
寧夏是中國岩畫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生活習俗等的重要圖畫材料,現已發現上萬幅岩畫,為古代活動在賀蘭山東麓的游牧民族所做。1991年10月在銀川召開的國際岩畫研討會更使賀蘭山岩畫名震海外。
寧夏石窟分布是以自然地理及其所形成的交通路線而相輔相成的,全區石窟遺址20處,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旅遊開發潛力,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重要匯聚地。
影視文化
一部《紅高粱》讓中國電影走上了世界,文化名流張賢亮先生精心打造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是運用現代思維改造古軍駐址,充分體現了現代思想理解的古樸、原始、荒涼、粗獷,是中國西北最大最著名的影視基地。在此設置的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眾、獲得國際和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故被譽為「中國一絕」。鎮北堡影視城保留和復制了在此拍攝電影電視劇的場景,擁有電影資料陳列館,並有錄像廳、餐廳、導游、攝影、馬隊、駱駝隊等娛樂設施,現已成為自治區著名的人文景觀。一部《賀蘭雪》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和了解了曾經燦爛輝煌過的西夏王朝,也使西夏皇城成為寧夏又一處影視文化基地。2005年中國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在銀川召開,將寧夏影視文化旅遊又推向了一個高潮。
除此之外,首府銀川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和全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現代城市的時尚元素不斷富集,都市文化特色也日益鮮明。融歷史、傳統、民俗、工業、科技、會展、文藝等文化形態於一體,成為一座現代氣息濃厚的歷史文化名城。
❷ 寧夏的歷史由來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❸ 寧夏的歷史文化
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3)寧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共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❹ 寧夏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銀川,和大部分首府一樣,有一個世界穆斯林城,沒建好,況且商業化嚴重
看民俗,去吳忠,網上說的旅遊景點,那隻是景點,商業化嚴重,為什麼很多人都嚮往歐洲小城?因為那裡是一塊處女地,很少開發,不為經濟效益,所有東西都保持原貌。吳忠也是這樣的一座城市,只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下,容易被歧視。城區面積60平方公里,遍地的清真寺風格迥異,進去了解一下沐浴、禮拜,你會感到穆斯林的虔誠。觀賞一下回族的武術,記得世博寶鋼大舞台上那精彩的表演,絕對不是花架子,還有穆林扇,剛柔並濟的舞蹈。60平方公里能塞下什麼?旅遊的樂趣在於尋找,不是嗎?甚至當地都鮮為人知的地方也比比皆是。蘭州的黃河低頭看,鄭州的黃河抬頭看,吳忠的黃河就在眼前。不能再說了,保留神秘感。
民俗文化:吳忠各地(一半以上人口是回族),永寧中華回鄉文化園
黃河水韻文化:吳忠黃河兩岸及108塔、鳥島、大峽谷,中衛沙坡頭,平羅沙湖,石嘴山星海湖,千年古渠秦渠、汗渠、唐渠,涇源老龍潭(其實寧夏平原處處有水,用Googleearth看看就知道了)
紅色文化:六盤山,鹽池
古文化:靈武水洞溝古人類遺址,賀蘭賀蘭山岩畫,西夏王陵,董府,高廟,海寶塔,承天寺
飲食文化:吳忠大街小巷(寧夏美食的發源地,一個徐州人對這里的美食難以忘懷),張裕國際酒庄
自然景色:蘇裕口國家森林公園,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影視文化:鎮北堡影視城(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紅高粱、大話西遊、周迅版畫皮等)
特色農業:硒砂瓜、枸杞、紅酒、灘羊(正宗的幾乎沒了,很貴),二毛皮
寧夏其實很美,個人覺得沒到過吳忠就沒有到過寧夏!
❺ 關於寧夏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❻ 寧夏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寧夏境內約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春秋戰國時期,羌、戎內 和匈奴等少數民族容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大 批移民來此,帶來了中原的科技、文化等知識,與少數民族一起大規模開發引黃灌區, 使這里成為谷稼充實、民眾富裕的綠洲。11 世紀初,黨項族李元昊在此建立大夏國(史 稱西夏),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1227年 當西夏被蒙古滅後,西夏豐富的文化內涵 從此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豐富、龐大的文 化之中。19世紀出土了西夏文字與大量西 夏文物。
❼ 寧夏歷史上都有哪些文化名人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❽ 寧夏有沒有一些歷史遺跡
寧夏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寧夏中衛沙坡頭簡介:
寧夏中衛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寧夏平羅沙湖簡介:
沙湖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寧夏六盤山風景區簡介: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風景。
❾ 寧夏的歷史文化景點有那些
寧夏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寧夏中衛沙坡頭簡介:
寧夏中衛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寧夏平羅沙湖簡介:
沙湖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寧夏六盤山風景區簡介: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
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風景。
❿ 寧夏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寧夏,簡稱寧,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自回治區首府為銀川。答
寧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東鄰陝西省,西、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南部和東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
寧夏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