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機場發展歷史

機場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5 04:24:26

①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歷史沿革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於1958年03月02日投入使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首個投入使用的民用機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開通國際航班的機場(前三個開通國際航班的分別是上海龍華機場,1926年;昆明巫家壩機場,1937年;重慶白市驛機場,1939年)。機場建成時僅有一座小型候機樓,稱為機場南樓,主要用於ⅥP乘客和包租的飛機。
1980年01月01日,面積為6萬平方米的一號航站樓及停機坪、樓前停車場等配套工程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一號航站樓按照每日起降飛機60架次、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1500人次進行設計。擴建完成後,首都機場飛行區域設施達到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4E標准。隨著客流量的不斷增大,一號樓客流量日趨飽和。重新規劃的建築面積達33.6萬平方米,裝備先進技術設備的二號航站樓於1995年10月開始建設,並於1999年11月01日正式投入使用。二號航站樓每年可接待超過2650萬人次的旅客,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可達9210人次。二號航站樓投入使用的同時,一號航站樓開始停用裝修。
1993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200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達到2169萬人次;2002年,飛機起降率24萬架次,在1號航站樓改建未用的情況下,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已達到2715萬次。2004年11月09日,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全年旅客吞吐量達到3500萬人次。2005年12月23日,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2007年12月5日,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
2004年09月20日,整修一新的一號航站樓重新投入使用,專門承載中國南方航空公司航班。2008年春,配合首都機場擴建工程(T3航站樓)完工,一號航站樓(T1)封閉改造,中國南方航空公司轉往二號航站樓運營。在T1改造完工後,海南航空集團(國內航線)旗下的海南航空公司HU、大新華航空公司CN、天津航空公司GS、金鹿航空公司JD(2010年5月4日起更名為北京首都航空)取代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成為一號航站樓的獨家運營公司。
2005年01月29日,56年來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首次不中停香港的台商包機在機場降落。位於1號和2號航站樓東邊的3號航站樓和第三條跑道已經於2008年02月29日建成投入使用,將能承載空中客車A380等新型超大型客機。繼當年2月29日六家航空公司在新的3航站樓登機,3月26日又有20家航空公司轉至3號航站樓,轉場後3號航站樓承擔首都機場60%旅客吞吐量。
2002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2715.97萬人次,以第26位的排名首次躋身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世界前30大最繁忙機場行列。2004年,旅客吞吐量3488.32萬人次,排名世界第20位。2005年,旅客吞吐量4100.40萬人次,排名世界第15位。
2006年,旅客吞吐量4865.48萬人次,排名世界第9位,首次躋身世界前十大最繁忙機場行列。2007年首都機場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39.97萬架次、5358萬人次、119萬噸。2008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592萬人次,同比增長4.4%。
2009年11月30號,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本年度第6000萬名旅客,使得該機場成為世界第四大機場。
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23時59分,首都機場總客流量達65375095人次,飛機487918架次,貨物1475656.8噸。客流居世界第三位。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最新發布的消息,2010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7377萬人次,穩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
自2015年04月15日零時起,搭乘國際或地區航班從首都機場過境前往國際或地區,在首都機場停留不超過24小時,中途不離開機場口岸限定區域的旅客,可免除邊檢查驗手續。符合上述條件的旅客將改由地服人員採集旅客信息。信息採集時間由原來約45秒每人縮短至10秒每人,實現國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過境旅客信息採集,提高首都機場國際轉國際中轉能力與效率。據首都機場有關負責人介紹,享受24小時過境免辦邊檢手續政策的旅客范圍不存在國籍限制,外籍人士、中國內地居民和港澳台居民均可享受。航班路徑范圍可包括前往第三國、地區或返回來自國的中轉航線。

②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歷史沿革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原名成都雙桂寺機場,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設的一座軍用機場。最初道面為泥面,僅能供小型雙翼飛機起降。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曾進行擴建,用石灰、卵石拌合碾壓而成的跑道長1400米,可起降15噸以下飛機。
1956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將成都雙桂寺機場劃歸民航使用,並更名為「成都雙流機場」。1957年,成都市的民航飛行正式由廣漢機場轉至雙流機場,並開辟了成都至北京、太原、西安、重慶、昆明、貴陽、南充等航線。1987年7月,中國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在民航成都管理局試點。當年10月15日,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關於對成都管理局體制改革方案報告的批復》,按照「政企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將原民航成都管理局分為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管理局、中國西南航空和成都雙流機場。成都雙流機場因此成為中國民航第一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財務計劃包乾的經理負責制機場。1993年,成都雙流機場被國家批准為國際口岸機場。1995年11月30日,成都雙流機場被批准更名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先後於1959年、1967年、1983年、1991年、1994年、2001年、2003年和2009年進行了8次大規模改擴建。2003年,繼北京、上海浦東、廣州之後成為大陸第四個配備II類盲降系統的機場。
2008年5月12日,受汶川大地震影響,大量航班備降周邊機場,機場關閉直至當天下午6時。隨後,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為地震救援物資的重要中轉中心,大量救援物資通過空運運抵機場。截至5月29,機場共執行航班5901架次,保障急救飛行1415架次,中轉國內國際救災物資3萬多噸。5月31日上午8時45分,一架滿載救災帳篷的世界最大的客機空中客車A380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降落,這是該機型在中國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之後造訪的第四個機場。
2009年,全長3600米、寬60米的東跑道(02R/20L)以及配套滑行道、聯絡道、III類儀表著陸系統等修建完成,成都也成為了中國大陸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後第四個擁有雙跑道機場的航空樞紐。2009年11月19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
2011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雙雙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排第五位,其中,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達到2907.37萬人次,排名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第五位、城市第四位,世界機場第五十位;貨郵吞吐量達47.77萬噸,首次超過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第五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內城市通達率僅次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2012年7月28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開始試運營。8月9日4時,二號航站樓正式運行。機場該年度旅客吞吐量達到31,595,130人次(位居中國大陸機場第五、全球第四十六),貨郵吞吐量達到50.8萬噸(大陸第五),起降航班達到24.27萬架次(大陸第四),是中國第五個、中西部唯一一個全年客運吞吐量超過3000萬人次的機場,並且204.6萬人次的全年出入境客運吞吐量也居中西部機場之首。
2013年2月13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與新加坡樟宜機場一道榮獲亞洲航線大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最佳機場成就獎」。該獎項綜合考慮機場運營銷售、航線拓展、服務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旨在獎勵過去一年中發展最快的亞太地區機場。 同年9月1日,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證政策開始向符合條件的國際旅客開放。
2014年10月21日,由於從舊金山至成都的聯合航空9號班機臨時將機型從波音787-8更換為波音787-9,雙流機場成為787-9飛抵的首個中國機場。2014年12月20日,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設雙流機場站的成綿樂城際高速鐵路正式投入運營,由此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為航空高鐵一體化的復合型交通樞紐,旅客可直接在位於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負一層的雙流機場站乘坐和諧號動車前往成都南站、成都東站、德陽站、綿陽站、江油站、眉山站、樂山站和峨眉山站。截至2014年12月,成都機場已開通航線241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78條,通航國內外城市187個。

③ 中國飛機發展史

中國飛機發展史如下:
1909年9月21日 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由馮如製造並駕駛在美國的奧克蘭市郊區試飛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撥款委任留日歸來的劉佐成、李寶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廠棚製造飛機。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3年9月 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任校長。
192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條民用航線——京滬航線京津段試飛成功。於5月8日投入運營。
1920年5月1日 中國第一個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雜志創刊。
1920年5月1日 中國最早的民間航空團體,中華航空協會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會長。曾主辦《御風》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軍閥為其「京漢航空線籌備處」作宣傳,在保定舉辦空中游覽,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機失事,機上14人全部遇難。這是中國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廣東航空學校第2期學員畢業,飛行教官丁紀徐在該期畢業典禮上進行了空中跳傘表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中跳傘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國第一所民辦航空學校——廈門民用航空學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國航空協會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開設航空陳列室,有模型、圖片以及飛機實物展出。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航空展覽。
1936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製造的風洞在清華大學進行首次開車運轉試驗。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聶鳳智兼旅長。下轄2個殲擊團、1個轟炸機團、1個強擊機團。
1951年4月18日 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在沈陽成立,段子俊任局長。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飛機廠試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練機成功,並通過國家鑒定。
1956年9月8日 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米格-17Ф型(殲-5),並獲批准批量生產。
1958年2月18日 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山東諸城上空擊落國民黨空軍RB-57A型主空偵察機1架。
1958年7月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殲教-1型噴氣式教練機在沈陽首飛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陽飛機廠製造的米格-19(殲-6)殲擊機首飛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南昌首次擊落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飛機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國航空學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沈元任理事長。該會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學報》、《航空知識》。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發動機廠試制的霹靂-1型空空導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
1964年9月 轟-5型飛機在哈爾濱飛機廠試製成功。1967年4月投入批生產。
1966年1月17日 國產殲-7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並於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產。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倉皇登上停放在山海關機場的空軍一架三叉戟型飛機,強行起飛外逃,後墜毀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上人員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國自行研製的殲-8型高空高速殲擊機設計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軍試用,1981年開始裝備空軍部隊。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導彈研究所和株洲發動機廠承製的「霹靂」-3型空空導彈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國第一個熱氣球在河南安陽首次自由飛成功,飛行員為劉連成、郝東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陽飛機公司試制的高性能殲擊機殲-8Ⅱ型飛機由試飛員曲學仁駕駛首飛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國第一艘熱氣飛艇「蜜蜂6號」在北京航空學院試飛成功。
1992年1月16日 國產直-9型直升機首飛成功。
固定翼飛機或定翼機(Fixed-wing aeroplane),常簡稱為飛機(英文:aeroplane),是指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或拉力,由機身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另一種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機。飛機按照其使用的發動機類型又可被分為噴氣飛機和螺旋槳飛機。1923年7月30日,中國第一架雙層螺旋槳敞蓋飛機由廣東飛機製造廠研製成功。

④ 中國民航發展史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⑤ 世界機場發展的歷史三個階段有哪些特點

機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功能到多種功能的專歷程,其發展歷史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早的飛機起降地點是草地,一般為圓形草坪,飛機可以在任何角度,順著有利的風向進行起降,周圍會有一個風向儀以及帳篷機庫,因為那時的飛機一般由木頭和帆布製成,不能承受風吹雨打、日曬雨
第二階段:1919年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東,飛行技術得到迅速應用,歐洲些國家率先開始對機場設計進行初步改進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大型噴氣運輸飛機投入使用,使飛機變成真正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⑥ 中國民航飛機的發展歷程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新中國民航從小到大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籌建時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並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航空,直接領導地區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1961年開始,民航系統認真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使民航事業重新走上正軌,並取得較大的發展。到1965年,國內航線增加到46條,國內航線布局重點,也從東南沿海及腹地轉向西南和西北的邊遠地區,新建和改建了南寧、昆明、貴陽等機場,並相應改善了飛行條件和服務設施,特別是完成了上海虹橋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的擴建工程。通用航空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穩步上升。1965年末,中國民航擁有各類飛機355架。1959年,中國民航購買了伊爾―18型飛機,標志著從使用活塞式螺旋槳飛機,開始過渡到使用渦輪螺旋槳飛機。1963年,中國民航又購買了英國的子爵號飛機,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只使用蘇制飛機的狀況。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務工作、黨政工作、幹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這一時期,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文革時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1971年9月後,中國民航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將工作重點放在開辟遠程國際航線上。到1976年底,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線已發展到8條,通航里程達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總數的41%;國內航線增加到123條。

1971年,中國民航從蘇聯購買了5架伊爾―62飛機,1973年又從美國購買了10架波音―707型飛機,此外,還從英國購買了三叉戟客機和從蘇聯購買了安―24型客機。這樣,中國民航各型運輸飛機總數達到117架,能夠較好地貫徹「內外結合、遠近兼顧」的經營方針。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穩步發展時期。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於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蘭州(後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製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後,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重組擴張時期。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並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於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幹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已遷至咸陽,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六個地區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領導管理各民航省(區、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也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屬於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動機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管理與開發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八五」期間共完成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320億元,新建、遷建機場19個,改擴建機場15個,同時,新開工了一些大型機場建設項目。到1995年末,有航班運營的機場139個,其中能起降波音―747飛機的14個,起降波音―737飛機的81個。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九五」期間國家集中建設40個城市的41個機場。它們包括27個省會(首府)和3個直轄市的31個機場,以及深圳、廈門、重慶、大連、桂林、汕頭、青島、珠海、溫州、寧波等10個重要的開放和旅遊城市機場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的4個機場作為重中之重。到2010年,民航航班運輸機場將達到170個左右。同時,空中交通管制將實現程序管制向雷達管制的過渡,建設技術先進、可靠性高的民航通信系統, 進一步完善航路導航設施;與國際民航同步,規劃和實施新航行系統建設;按氣象自動化的要求建設氣象系統。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2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迅猛壯大時期。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⑴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的聯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合並後於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後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⑵民航政府監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7個地區管理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東北地區管理局、華東地區管理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西南地區管理局、西北地區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個省級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管。

⑶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省(區、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並劃轉;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並劃轉所在省(區、市)管理。首都機場、西藏自治區區內的民用機場繼續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7.7萬小時。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遊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幹,聯結國內127個城市,聯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路。民航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省),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

新中國民航55年的發展歷程證明:發展是硬道理。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民航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民航全行業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四中全會精神,認真研究如何從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航快速健康發展的能力入手,以制定民航「十一五」規劃 和2020年展望為契機,為實現從民航大國到民航強國的歷史性跨越而努力奮斗!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推動下,中國民航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質量和效益躍上一個新台階。

——人力資源。全行業共有員工約35萬人,其中有飛行人員12840人,適航維修人員16100名,管制員3600人。

——航空公司。目前擁有獨立航班運營代碼的航空集團或公司共24個,其中國營控股公司16個,上市公司6個,中(港)外合資公司5個,民營公司7個。2005年,我國(不含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進入全球旅客周轉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國航進入全球前20位。

——飛機。全行業運輸飛機982架,其中客機937架,貨機45架。通用航空飛機383架,教學校驗飛機140架。

——機場。全國共有航班運營機場147個(不含港、澳機場),起降波音737以上機型的113個(其中起降波音747機型的機場25個),起降波音737以下機型的機場34個。

2005年,民航航空運輸機場中,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7個,500-1000萬人次的9個,100-500萬人次的26個。首都、浦東和廣州三大機場旅客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4、44和45位。

——固定資產投資。「十五」期間,民航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820億元,其中中央政府資金2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機場建設707億元,空管建設70億元,安全設施建設13億元,科教信息30億元。「十一五」期間,民航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預計投資總規模為1630億元,其中機場建設1400億元,空管建設110億元,安全設施建設50億元,科教信息70億元。

——運輸規模。目前全國民航共有國內、國際和地區航線1257條,其中國內航線1024條(其中港澳航線43條),國際航線233條。每天飛行4023班,其中國內航班3602班,國際航班421班。國內、國際和地區航線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我國民航平均增長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兩倍多,運輸總周轉量在國際民航組織締約國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民航全行業擁有學歷教育學校5個,科研院所2個,科研基地11個。在校生規模和師資隊伍3.2萬人,其中學生2.7萬人,教職員工5千人,教職工中碩士以上學歷1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約300人。

⑦ 機場的歷史

最早的飛機起降落地點是草地,一般為圓形草坪,飛機可以在任何角度,順著有利的風向來進行起降,周圍會有一個風向儀以及機庫(因為當時的飛機一般是木及帆布製成,不能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之後開始使用土質場地域,避免草坪增加的阻力,然而,土質場地並不適合潮濕的氣候,否則會泥濘不堪。隨著飛機重量的增加,起降要求亦跟著提高,混凝土跑道開始出現,任種天氣、任何時間皆適用。

世界上最古老的機場目前有爭議,但成立於1909年、位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大學園區機場(College Park Airport)是世界上最老且持續經營的機場,雖然它只是個小型機場。

另一個被稱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機場是位在美國亞利桑納州的比斯比-道格拉斯國際機場(Bisbee-Douglas International Airport),此機場停放著美國史上第一架飛機。1908 年,道格拉斯航空俱樂部成立,滑翔機也隨之成立。那時的滑翔機是由兩匹馬拉動,飛過道格拉斯青年會大樓後方。1909 年,飛機開始裝設馬達和螺旋槳,亞利桑那州於是成為首架動力飛行的飛機的區域。該機場為美國第一座國際機場的地位經由羅斯福總統的一封信證實,信裡面總統宣布它為「美國的第一座國際機場」。

1922年,第一個供民航業使用的永久機場和航站樓出現在德國柯尼斯堡,這個時代的機場開始使用水泥鋪設的停機坪,允許夜間飛行和較
重的飛機降落。1920 年代後期,出現第一個使用照明設施的機場,1930 年代進場下滑照明設備開始使用,因此飛機起降的方向和角度開始有了固定的規定。國際民間航空組織標准化了照明的顏色和閃光時間間隔。1940 年代,坡度線進場系統開始使用,此系統包括兩排燈光,形成了一個漏斗狀圖案,標示飛機在機場滑翔坡的位置,其他的燈光則表示不正確的進場高度和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機場數目需求大增,盟軍利用有孔鋼板鋪設臨時跑道組成一個個戰地機場,主要供戰斗機或輕型聯絡機使用。而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有不少戰爭是與機場爭奪有關。最有名的當屬亨得森機場(今霍尼亞拉國際機場)。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機場的設計越趨復雜,航站樓聚集在一處,而跑道聚集在另一處,這樣的安排可方便機

呼和浩特市白塔國際機場
場設施的擴展,但也意味著乘客在登機時必須移動較長的距離。之後,機場所鋪設的混凝土開始有了導水溝槽,與飛機降落的角度垂直,有助於排水,避免影響飛機起降作業。

1960 年代後,機場的建設隨著噴氣式飛機的增加彭勃發展,跑道延伸至3,000米長,利用滑模機築出連續性的強化混凝土跑道。1960 年代初,現代化的機場航站樓開始使用空橋系統,乘客不必走出室外登機。由於噴射引擎帶來嚴重的噪音問題,使不少機場需要搬離市中心。

⑧ 簡述機場的歷史發展概況三個階段

到目前為止,機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功能到多種功能的歷程,其發展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早的飛機起降地點是草地,一般為圓形草坪,飛機可以在任何角度,順著有利的風向進行起降,周圍會有一個風向儀以及帳篷機庫,因為那時的飛機一般由木頭和帆布製成,不能承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隨著飛機材質從木頭、帆布發展到金屬材料,草坪機場阻力較大的缺點開始顯現。為避免草坪增加的阻力,土質機場開始被使用。但是土質機場不適合潮濕的氣候,一旦遭遇雨雪等天氣,跑道就會泥濘不堪,對飛機的起降造成重大影響。同時,隨著飛機製造材料的不斷發展以及飛機需要承擔的任務更加廣泛,飛機的重量也不斷增加,其起降要求亦隨著提高。在水泥、混凝土等新型建築材料硏製成功後,由水泥、混凝土製造的機場跑道出現了,這種新型的機場在任何天氣、任何時間皆可適用。
關於哪一個機場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場的問題,目前仍有爭議,但成立於1909年的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園區機場( College Park Airpor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老且持續經營的機場。另一個則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比斯比一道格拉斯國際機場( Bisbee- Doue las International Airport),1908年,道格拉斯航空俱樂部在此成立,其飛機主要是滑翔機,由兩匹馬拉動可以飛過道格拉斯青年會大樓後方。1909年,飛機開始裝設馬達和螺旋槳,亞利桑那州又成為首架動力飛機的飛行區域,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一封信中稱該機場為「美國的第一座國際機場」。
真正意義上的機場最早出現於1910年的德國,用於起降「齊柏林飛船」。這個機場只是一片劃定的草地,安排幾個人來管理飛機的起降,設有簡易的帳篷來存放飛機。很快帳篷變成了木質機庫,但仍然沒有硬地跑道,被被劃定的草地並不像一個機場,反而更像當時的公園或者高爾夫球場,當然,就更沒有用於與飛行員通話的無線電設備,也沒有導航系統幫助飛行員在惡劣天氣情況下起降。空中交通管制也僅僅是由一人揮動紅旗來作為起飛降落的信號。在這種條件下,飛機只能在白天飛行。由於這個時候的飛機在安全性和技術方面尚不穩定,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還未被社會所廣泛接受,使用用十分有限。直到1920年飛機還多是用於航空愛好者的試驗飛行或軍事目的飛行,並不搭載乘客,所以機場也只是為飛機和飛行人員服務,基本上不為當地社會服務。這一階段是機場發展的幼年期,只是「飛行人員的機場」。
第二階段:1919年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東,飛行技術得到迅速應用,歐洲些國家率先開始對機場設計進行初步改進,當年修建完成的巴黎勒布爾熱( Le Bourget)機場和倫敦希思羅( Hounslow)機場保證了巴黎至倫敦的定期旅客航班的開通,歐洲開始建立起最初的民用航線:1919年2月5日,德國的德意志航空公司開辟的柏林至魏瑪之間的每日定期民航客運是歐洲第一條民航飛機定期航線;1919年3月22日,法國的法爾芒航空公司使用「法爾芒一戈立德」飛機在巴黎和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之間開辟每周一次的定期航班飛行,是世界上第一條國際民航客運航線;1919年8月25日,英國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空運和旅遊有限公司使用德哈維蘭公司的D.H.16型飛機開通的倫敦至巴黎每日定期航線,是世界上第一條每日定期航班。隨著航空運輸的發展,機場大量建設起來,特別是在歐洲和美美國,機場建設得到了穩步而快速的發展。1920年至1939年之間,歐美國家的航線大量開通。同時為了和殖民地聯系,各殖民國家和殖民地之間開通了跨洲的國際航線,如英國開通了到印度和南非的航線,荷蘭開通了由阿姆斯特丹到雅加達的航線,美國開通了到南美和亞洲的航線,與之相伴隨的是機場在全世界各地大量出現。同時,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飛機對機場的要求也提高了,機場建設中出現了各種新興的需求,如航管和通信的要求、跑道強度的要求一定數量乘客進出機場的要求等。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出現了塔台、混凝土跑道和候機樓,現代機場的維形已經基本出現。這時的機場主要是為飛機服務,是「飛機的機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發揮的重要作用使航空業得到快速發展,也在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刺激了機場的發展。美國聯邦政府以更好地保衛美國國防及美國利益為由,撥巨資進行專項資金建設和改進了數百個機場,其中最大的和最好裝備的機場由政府接管,確保機場設施最為先進,以保證適應大型軍用飛機的使用,同時繼續鼓勵私人建設機場。美國政府對機場建設的支持一起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機場數量最多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更成熟的航空技術及飛行技術,加上全世界經濟復甦的推動,國際交往得到增加,航空客貨運輸量快速增長,開始出現了大型中心機場,也叫航空港。194年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成立,標志著對世界航空運輸進行統一管理的機構的出現在它的倡議下,52個國家在美國芝加哥簽署的《關於國際航空運輸的芝加哥公約》成為現行《國際航空法》的基礎。它在國家機場設計方面和空中交通規程標准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ICAO標准和推薦的規程包括跑道特性、機場燈光和大量有關安全的其他范疇。20世紀50年代,ICAO為全世界的機場和空港製定了統一標准和推薦要求求,使全世界的機場建設有了大體統一的標准,新的機場建設已經有章可循。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大型噴氣運輸飛機投入使用,使飛機變成真正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航空運輸成為地方經濟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這種發展也給機場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它要求全世界范圍內的機場設施必須提高等級。一方面,先進的飛機性能要求各個機場的飛行區必須有很大改進,不僅是跑道、滑行道、停機坪的硬度和寬度、長度,還涉及飛機起降設施水平的提高、空管系統的改進等。另一方面,載重量更大、航程更遠的噴氣飛機的使用,也造成乘機旅行、客流量和貨運量的增加,原有的候機廳不能滿足需要而要重新設計或改擴建,以滿足新增加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機場需要改進,而改進大量的機場需要數額巨大的資金,以以美國政府執行的方針為代表,他們在確保機場基金的情況下採用向用戶徵收(包括旅客)機場使用費的辦法獲取機場改擴建所需資金,促進了機場設施等級和水平的提高,機場得到的有效改進20世紀60年代後,機場的建設隨著噴氣式飛機的增加彭勃發展,跑道延伸至3000米長,並利用滑模機築出連續性的強化混凝土跑道,現代化的機場航站樓開始使用空橋系統,旅客不必走出室外登機逐步出現了固定式旅客登機橋、候機樓與飛機間的可伸縮式走廊;出現了因候機樓面積擴大而供旅客使用的活動人行道(電梯)和輕軌車輛;出現自動運送行李和提取系統;出現了在候機樓與遠處停放飛機之間的運送旅客的擺渡車;也出現了許多新建或擴建的先進貨物處理設施。但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由於噴氣飛機發動機帶來的嚴重噪音問題,不少機場開始搬離市中心。
總而言之,得到了技術改進提升的機場的發展,不僅保證了航空運輸行業日益發展的需求,而且還帶動了機場所在地的商業、交通、旅遊、就業等,它為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但是機場的發展也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矛盾和問題,如隨著飛機起降速度的增加,跑道、滑行道和停機坪都要加固或延長;候機樓、停車場、進出機場的道路都要改建和擴建;航班數量的增加使噪音對居民區的干擾成了突出問題等。但無論如何機場還是成了整個社會的一個部分,因而這個時期的機場是「社會的機場」,這種情況要求機場的建設以及管理要和城市的發展有協調的、統一的、長期的考慮。

⑨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歷史沿革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始建於1907年,它的前身是建於1921年3月的民國虹橋機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軍隊佔領。
解放後,重建虹橋機場,此後一直作為軍用機場,直到1963年,被國務院批准再次成為民用機場,並於1963年底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該工程於1964年正式交付使用。
1984年3月,上海虹橋機場候機樓工程再度擴建,同年9月30日擴建工程完工。擴建後的候機樓,使用面積比過去擴大了一倍。1988年,上海民航進行重大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機場和航空公司分營,上海虹橋機場從同年6月25日起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1988年12月,上海虹橋機場候機樓第三次擴建,於1991年12月26日完工。

閱讀全文

與機場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