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星照耀中國,中紅軍渡過大渡河有什麼重大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來紅軍的源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專過大渡河,屬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強度大渡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強渡大渡河為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② 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這些事件有何意義與影響
1、巧渡金沙江使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2、飛奪瀘定橋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憑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礙消滅紅軍的企圖。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重大勝利。
3、搶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強度大渡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途中巧渡金沙江的巧妙之處:
1935年,為了跳出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粉碎蔣介石欲將紅軍殲滅於川、黔、滇地區的計劃,中央紅軍決定實行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後,他們准備搶渡金沙江,奪取戰略轉移的主動權。英勇智慧的紅軍,用一連串「巧招」實現了這一戰略意圖。
4月初,中央紅軍南渡烏江後,直奔貴陽,一度打到離貴陽城20公里的飛機場。毛澤東的作戰意圖是「調虎離山襲金沙」,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因為西進雲南、渡過金沙江,必須調出滇軍,掃除主要障礙。
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看到紅軍直逼貴陽,自己身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急令滇軍主力緊急增援,又嚴令湘軍、桂軍等各路軍隊對紅軍堵截。
正當國民黨軍紛紛向貴陽以東集中時,中央紅軍主力突然由清水江地區急轉南下,以每天60公里的行軍速度,向雲南方向疾行,逼近昆明。
為保住昆明,「雲南王」龍雲讓尚在曲靖以東的孫渡縱隊取捷徑趕往昆明,並調集雲南各地民團前來防守。這樣一來,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禦力量就大大削弱了,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月29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紅1軍團接到命令,立即派紅4團向祿勸、武定、元謀急進。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了解到,國民黨的「中央軍」還沒有去過這幾個縣,決定由先頭分隊化裝成執行任務的國民黨「中央軍」,智取祿勸、武定、元謀三縣。
紅4團一天中沒費一槍一彈就巧取三城,為大部隊直插金沙江贏得了時間。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率領中央縱隊先遣幹部團一部,一晝夜行進100公里,於5月3日晚搶佔了金沙江皎平渡口,紅軍在皎平渡口一共只找到6艘木船,大船可渡30人,小船隻能渡11人。而且,當地還有「夜不渡皎平」的舊俗。
這6艘木船,承載著兩萬紅軍的性命,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前途。為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劉伯承等直接指揮,嚴格渡河紀律,不爭不搶,保持秩序,確保渡江安全。
他們還找到漢、彝、傣、納西等各族船工36人,殺豬宰羊一天管6頓飯,每天給每個船夫5塊大洋工資。船工受紅軍政策感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習俗,6艘船連續擺渡7天7夜,幫助紅軍勝利渡過金沙江。
5月9日,2萬多人的紅軍部隊全部渡過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騎。兩天後,當國民黨軍先頭部隊趕到金沙江邊時,只看到岸邊留下的幾只破草鞋,紅軍已不知去向,渡船也沒找到一艘,只能望江興嘆……
③ 紅星照耀中國,紅軍渡過大渡河有何重要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來軍的自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三五年五月,我們工農紅軍渡過金沙江,經會理、德昌、瀘沽,來到冕寧。我們紅一軍團一師一團,擔負了光榮的先遣任務。軍委為了加強領導,充實力量,特派劉伯承、聶榮臻兩同志分別擔任先遣司令和政委,並把軍團的工兵連、炮兵連配屬一團指揮。當時,我在一團當團長。
(3)強度大渡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英雄壯舉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④ 強渡大渡河歷史背景
在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失敗後,不得已中央提出轉移,一開始原想和湘西的賀龍專會合、在反圍剿時期也屬已經派出任鄙時、蕭克帶領六軍團先行開路。後來被蔣介石識破、在紅軍必經路上設下重重防線。不得已紅軍轉向貴州、想在那裡找到落腳點。可是中央軍和黔軍、滇軍抓住不放、在貴州繞了一圈後徑向雲南以擺脫追軍。(期間曾希望從四川過江北上立足、也被老蔣識破、結果損失一軍團兵力,有折南下。)雲南有強大的龍雲、後又有追兵不敢久留,只好渡江北上入川,不能入川東(四川軍閥實力強大),走山路以避開中央軍和川軍的圍追堵截、所以紅軍一直沿川康邊境走、聽到川北有實力強大的紅四方面軍趕緊去會合、希望在川陝一帶有所作為。不料會合後張國燾見一方面軍人少、就想奪中央權、非要強迫中央一起南下。中央就乘機帶領7000人的陝甘支隊去找報紙上看到的劉志丹的陝北紅軍去了。
⑤ 強渡大渡河 簡介
強渡大渡河
中文名稱: 強渡大渡河
發生時間: 1935年5月24日-25日
發生地點: 西康省冕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地區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准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7時強渡開始,快接近對岸時,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控制了渡口。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佔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系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七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階死角作掩護,沿台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事件意義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⑥ 強渡大渡河的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版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權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⑦ 強渡大渡河戰役的作用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內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容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強渡大渡河」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⑧ 強渡大渡河反映歷史事件
紅軍萬里長征與陝北的紅軍勝利會師
⑨ 飛奪瀘定橋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一次重要的戰略作戰行動,它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飛奪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件簡介
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5日,事情經過如下: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瀘定橋簡介
公元1705年,康熙皇為了國家統一之大業,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判西藏准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此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院批准瀘定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