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告訴我圖片的發展史高分懸賞
原始時代是壁畫啊
青銅時代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元號、花紋等。
春秋戰國時期,繪畫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長沙楚國遺址出土的《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青銅器上的花紋也變成了完整畫面,以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為代表。
秦漢時期,墓室壁畫、帛畫、木刻畫等都有精品存在,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漢代還有畫像石、畫像磚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圖片往往都帶有宗教色彩,這和那個時候佛教的傳入有關,那個時候的圖畫以人物為主。三國曹不興是我國佛像畫的始祖。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都很有名。
隋唐時期,山水、花鳥為繪畫的主題,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用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態。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由於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表現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出現並日益增多,代表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以上是中國的,接下來是西方的。
西方中世紀以前的就不說了,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差不多。中世紀就更不談,圖畫線條都很僵硬呆板。
文藝復興時期,即14至17世紀,繪畫提倡人文主義,此時的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三個人的畫作都很有名,你應該見過。
17至18世紀,歐洲盛行巴羅克藝術,與當時封建君主統治和天主教會勢力加強有關,畫作多使用誇張的造型和強烈的明暗反差,主題為國王和貴族的肖像畫。
18世紀盛行洛可可藝術,主題仍然是國王和貴族的肖像畫,但是變得豪華纖巧,色彩清淡恬靜,曲線柔和。
19世紀,繪畫的表現形式為嚴整性、和諧性以及理性的表現。拿破崙統治結束後,又注重感情表現、色彩筆法奔放。
19世紀前半期,浪漫主義盛行;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繪畫興起。
19世紀60年代起,印象派興起,因法國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20世紀,出現了「立體」和「表現主義」等流派。立體派突破西歐繪畫以透視為基礎的傳統。
19世紀以後,有了攝像機,於是就有了照片、錄像等一系列圖片。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後,計算機普及,就有了用電腦創作的圖片。
2. 照相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6世紀初,義大利畫家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發明了一種「攝影暗箱」。著名畫家達?芬奇在筆記中對它做了記載。他寫道:光線通過一座暗室壁上的小於L,在對面的牆上形成一個倒立的像。當然,它只會投影,要用筆把投影的像描繪下來。接著,又有人對「攝影暗箱」進行了改進。比如:增加一塊凹透鏡,使倒立著的像變成了正立像,看起來舒適多了;增加一塊呈45度角的平面鏡,使畫面更清晰逼真。然而,這時候的「攝影暗箱」雖具有照相機的某些特性,但仍不能稱為照相機,因為它不能將圖像記錄下來。
直到18世紀初中期,人們發現了感光材料,特別是達孟爾發現的感光材料碘化銀,彷彿給照相機的問世注入極有效的催產劑。於是,在「攝影暗箱」上裝上達孟爾的銀版感光片,就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機。照相機的問世轟動了世界。許多高官達貴要求拍攝自己的肖像照,盡管那時候要照一張相就像受一場刑罰一樣。初期的照相機體積龐大,十分笨重,攜帶十分不便。且照相時要選擇好天氣,必須在晴天的中午,讓照相的人在鏡頭前端端正正地坐半小時左右。為了讓自己的姿容永留人間,養尊處優的貴族們只好耐著性子忍受這一苦楚。新事物的產生,對世界必定產生一定的沖擊力。
1858年,英國的斯開夫發明了一種手槍式膠板照相機。由於其鏡頭的有效光圈較大,因此只要扣動扳機,就能拍攝。有趣的是,一次,維多利亞女王在宮廷內召開盛大宴會,邀請各國使節。斯開夫作為新聞記者也應邀出席了宴會。當斯開夫用他的照相機對准女王拍照時,被蜂湧而上的警衛人員撲倒,一時會場秩序大亂。事後,警衛人員才弄懂,那「凶器」原來是照相機。之後,隨著感光材料及攝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照相機也不斷地得到完善。
1946年,蘭德和寶利金發明了新型照相機。這種照相機可以「一次成像」。具體地說,拍攝以後,只需要短短的幾十秒鍾時間,一張照片就會從照相機內慢慢地「吐」出來。
科學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有更令人稱奇的照相機的發明。
3. 照相機歷史簡介
19世紀初,一個叫尼普斯的法國陸軍軍官,花了10年時間研究保存影像的方法終於在1826年成功地將他家窗外的景象拍攝在白錫板上。
這是世界上第1張照片,它的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第二年,他又和達蓋爾研究照相術,試圖把影像拍攝在玻璃板上。
不幸的是,尼普斯沒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就去世了。1833年,達蓋爾把玻璃板底片的靈敏度,提高到足以拍攝人像。後來,他又發明了銀版照相法——「達蓋爾照相術」。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
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徠卡單鏡頭旁軸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光學旁軸取景器。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機生產主要是引進德國技術並加以仿製,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徠卡相機仿製了L39介面的35mm旁軸相機,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製造出了旁軸相機。
PENTAX的前身旭光學工業公司1923年開始生產鏡頭,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對光學儀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尼康、賓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學儀器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軍隊訂單,為侵華日軍生產望遠鏡、經緯儀、飛機光學瞄準儀、瞄準鏡、光學測距機等等軍用光學儀器。
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軍隊訂單已經不再有,戰後軍工企業為生存不得不轉向民用品的生產,光儀廠商尼康、佳能、賓得都先後開始了照相機生產。
1952年賓得引進德國技術並引入德國「PENTAX」品牌,生產出了「旭光學」的第一部相機。1954年,日本第一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旭光學-賓得公司製成。
1957年作為日本照相機的後起之秀,又製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鏡光學取景的單反照相機。此後美能達、尼康、瑪米亞、佳能、理光等公司爭相仿製、改進單反照相機及鏡頭技術,從而推動了民用照相機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世界單反照相機技術重心逐漸由德國轉移到了日本。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得益於SMC技術,此後賓得鏡頭的光學素質達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多隻賓得鏡頭被職業攝影師們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國頂級鏡頭蔡司鏡頭,成就了賓得相機一時的輝煌。
雖然幾乎所有廠商生產的照相機鏡頭都聲稱採用了SMC技術,但是實測證明,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還是賓得鏡頭。
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
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
2018年9月,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第62次會議作出了對中國無人機產品有利的決定,將無人機歸類為「會飛的照相機」。
(3)照片發展的歷史擴展閱讀:
為照相機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
1、達蓋爾
達蓋爾(1787年11月18日——1851年7月1日)是法國美術家和化學家,因發明銀版照相法而聞名。達蓋爾出生於法國法蘭西島瓦勒德瓦茲省。
他學過建築,戲劇設計和全景繪畫,尤其擅長舞台幻境製作,也因此聲譽卓著。1851年他在距離巴黎12千米的Bry-sur-Marne逝世,他的墓上有一座紀念碑。
2、吉羅拉莫·卡爾達諾
吉羅拉莫·卡爾達諾(Girolamo Cardano, 1501年9月24日 ~1576年9月21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數學家、物理學家、占星家、哲學家和賭徒。
古典概率論創始人, 在他的著作《論運動、重量等的數字比例》(Opus novum de proportionibus) 建立了二項定理和二項系數的確定. 他一生寫了200多部著作,內容涵蓋醫葯、數學、物理、哲學、宗教和音樂。
3、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
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法語: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年3月7日-1833年7月5日),「涅普斯」又譯「尼埃普斯」,法國發明家。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路易·達蓋爾。涅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
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
1825年,涅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
並於1824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餐桌」,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1829年與路易·達蓋爾達成夥伴關系,共同研究攝影術。1833年7月5日,涅普斯意外死亡。1839年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宣布路易·達蓋爾獲得攝影術專利。
4、奧斯卡·巴納克
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年-1936年),德國照相機設計家,生於德國布蘭登堡州里諾夫鎮。1911年被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聘請擔任照相機設計師。
巴納克在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電影膠卷設計小型照相機。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24×36毫米的原型萊卡相機(Ur-Leica)—35毫米照相機的鼻祖。
1925年萊卡相機I型正式在德國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出產。奧斯卡·巴爾納克本人是最早的萊卡攝影家,1920年,韋茨拉爾市發生洪水災難,他用原型萊卡相機拍攝了一系列韋茨拉爾洪災的照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照相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達蓋爾
4. 照片的歷史發展
化學和光學經過幾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及針孔照相機的發明,給世界上第一張照版片的出現提權供了良好的契機。1826年,法國科學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名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攝的方法則是通過在針孔照相機內的一塊瀝青金屬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把感光紙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後經顯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圖片。在信息時代很多照片都是以數字形式保存,數碼相機高速發展,而傳統的使用膠卷的相機逐漸減少。
首先從內容和主題上說,畫面中是什麼、表現了什麼含義、從那個視角表現的什麼、反映了作者的什麼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總之要上升到一個高度),然後從照片本身光與影的運用把握中說明他的明暗阿、對比阿、映襯阿、主題景物在畫面中的位置阿、遠近大小等等構圖上的問題,最後就是說明他照相的技術,是不是抓拍的准、是不是清晰、是不是突出主題與主體景物、或者是否經過電腦處理等。
5. 簡單敘述照相技術的發展歷史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6. 照片的歷史發展
化學和光學經過幾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及針孔照相機的發明,給世界上第一張回照片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答1826年,法國科學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名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攝的方法則是通過在針孔照相機內的一塊瀝青金屬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把感光紙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後經顯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圖片。在信息時代很多照片都是以數字形式保存,數碼相機高速發展,而傳統的使用膠卷的相機逐漸減少。 首先從內容和主題上說,畫面中是什麼、表現了什麼含義、從那個視角表現的什麼、反映了作者的什麼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總之要上升到一個高度),然後從照片本身光與影的運用把握中說明他的明暗阿、對比阿、映襯阿、主題景物在畫面中的位置阿、遠近大小等等構圖上的問題,最後就是說明他照相的技術,是不是抓拍的准、是不是清晰、是不是突出主題與主體景物、或者是否經過電腦處理等。
7. 攝影發展史有哪些
1826年,尼埃普斯創造了最早的照片《日光畫》。
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銀版照相專法。
1841年,塔爾伯特為屬自己的卡羅式攝影法申請專利,第一次實現了同一張負片製造出很多張照片。
1842年,約翰.赫歇爾發明了藍曬法。
1845年,塔爾伯特出版了《自然的畫筆》,這是第一本攝影畫冊。
1849年,大衛.布魯斯特設計了雙鏡頭儀器,可以觀看立體照片。
1855年,英國人羅傑.芬頓因拍攝克里米亞戰爭而成為第一個戰地攝影師。
1861年,麥克斯韋使用色彩分離手段第一次拍攝了彩色照片。
1888年,喬治.伊斯門推出柯達相機,第一次使用捲起來的負片。
1890年,雅各布.里斯開始用閃光燈拍照。
1895年,倫琴發現了X射線,拍攝了第一張透視照片。
1907年,奧古斯特與魯美艾爾使用奧托克羅姆干板拍攝了經濟實用的彩色照片。
1940年,艾德文.蘭德發明並使用了寶麗來膠片。
8. 照相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6世紀初,義大利畫家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發明了一種「攝影暗箱」。著名畫家達•芬奇在筆記中也對它做了記載。他寫道:光線通過一座暗室壁上的小孔,在對面的牆上形成一個倒立的像。當然,它只會投影,要用筆把投影的像描繪下來。
接著,又有人對「攝影暗箱」進行了改進。比如:增加一塊凹透鏡,使倒立著的像變成了正立像,看起來舒適多了,增加一塊呈45度角的平面鏡,使畫面更清晰逼真……
但是,這時候的「攝影暗箱」只能成像,卻不能將圖像記錄下來。
18世紀中期,人們發現了感光材料,特別是達蓋爾發現的感光材料碘化銀。於是,在「攝影暗箱」上裝上銀版感光片,圖像就被記錄下來了。從此,也就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機。
照相機開始的時候體積很大。像一個大木箱。20世紀20年代後期,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的單反相機,這時候的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羅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專業的攝影人員,他們帶著相機去旅行,出現在全世界的各個地方,包括風光無限美好的風景區和彈片橫飛的戰場。匈牙利著名戰地記者帕卡曾經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是它能揭露戰爭」。他是一個熱衷於攝影的人,二戰期間,經常背著德國產的萊卡相機輾轉於各國戰場,即便是死在戰場的那一刻,他的最後一個動作仍然是按下相機的快門。
9. 照相機發展的歷史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