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告訴人類必須爭取和平更是需要維護的和平與發展經濟
歷史告訴人類必須爭取和平,更是需要維護和平與經濟發展,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發展經濟,人類才能夠不斷的進步,過上幸福的生活。
B. 國際和平日的發展歷史
聯合國大會於1981年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1997年3月,中國人鍾文芳先生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世界息戰周」的構想,主張「息戰周內一切戰亂國家和地區都應無條件息戰」,「以給戰亂地區以停戰思考,提供緩和矛盾的契機,有效地推動世界和平」(據《世界名人與和平報》1997年3月18日報道)。2001年9月7日,聯大通過第55/282號決議,決定從2002年開始,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際和平日。大會宣布,國際和平日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呼籲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大會還號召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各組織、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通過教育和公眾宣傳等適當方式慶祝國際和平日並同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這正是鍾文芳先生提出的「世界息戰周」具體體現,並且,9月21日為鍾文芳先生的生日。
自國際和平日設立以來,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都舉行儀式,提請所有人關注、慶祝和紀念這一日子。同時,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機構、民間社會和宗教團體也紛紛舉行各種活動紀念國際和平日。在這一天,會進行根與芽的活動,人們還要放飛和平鴿。
多年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為實現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戰爭、恐怖襲擊、地區沖突等多種形式的暴力敵對活動依然存在,人類實現真正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遠。
C. 為什麼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分析國際形勢後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我們制定內外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和平與發展之所以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主要原因:
(一)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並且是造成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的傾向還遠沒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還遠沒有成為普遍的行為。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有的大國一意孤行地奉行單邊主義,追求建立單極世界。國際輿論指出,有的大國謀求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實質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論和價值觀重整世界。
(二)南北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主導地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象還很普遍,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惠。貧富懸殊愈來愈大。據美林證券公司和蓋普·楊公司發表的《2002年度世界財富報告》,盡管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但是全球財富繼續向少數富人集中,各國百萬富翁又增加了21萬人,人數達到710萬人,他們擁有的財富高達26萬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02年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披露,全球最貧窮的49個國家的人民經濟狀況繼續惡化。每天生活費用不到1美元的人數已經達到3.07億人,到2015年會增加到4.2億人。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力發展報告》,最富有國家與最貧窮國家收入之間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別是信息發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數字鴻溝"同樣令人擔憂。
(三)影響和平與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在增加,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出現新的緊張因素。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一是國際軍事力量對比失衡加劇,某些國家大幅增加軍費,積極擴軍備戰,強化軍事同盟,動輒進行軍事干涉,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威脅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及其他原因引發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斷。與此同時,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出現了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面。作為一大國際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的危害空前加大。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並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這個事件的發生及此後美國發動的全球范圍的反恐戰爭,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既合作又斗爭的組合。
但是,綜合判斷國際形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還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國際形勢走向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是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基本態勢。總的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是決定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題的根本因素。
第二,各種國際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世界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展。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組織和國際會議空前活躍。中國、俄羅斯、歐盟都承認世界多極化是一個趨勢。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加緊推行獨霸全球的戰略,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歐盟經濟一體化勢頭強勁,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歐、日都積極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在軍事和科技方面仍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優勢,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復興,重振大國地位;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際地位和作用穩步上升,始終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當然,多極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但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和一種價值觀念,不可能是"單極的"。一兩個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和少數大國瓜分勢力范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對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大的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在這種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當前大國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集中力量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依然是各大國的政策取向。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也是迴避不了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之多的共同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廣闊的生產力發展前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防不開科學。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當然,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增大了各國各地區經濟的運行風險。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運動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社會分化加劇,損害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等負面影響表示不滿和抗議。它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並促使全球化朝著更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發展。
第四,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崛起,和平力量還在繼續增長,聯合圖強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戰略抉擇,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主宰世界、任意擺布別國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人鼓舞的一個例子就是,2002年7月9日,非洲聯盟第一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非的德班召開,標志著非洲聯盟正式開始運轉。這是廣大非洲國家攜手應對經濟全球化和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聯合自強推進一體化進程和實現非洲復興的戰略舉措。非洲聯盟首任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強調,非洲聯盟的首要任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非洲人民之間的團結、穩定與通力合作,建立有效機制加快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一體化進程,加速非洲大陸的集體行動以及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其次是發展非洲國家之間各個層次的新型夥伴關系,動員各個國家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實現非洲大陸的繁榮富強。與非統組織相比,非洲聯盟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性機構,而是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洲性政治實體,肩負著促進非洲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使命。
D. 如何理解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分析國際形勢後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我們制定內外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要完整准確地理解這一主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同過去相比確實已經並還在繼續發生許多重大的變化,不穩定、不可測因素增多,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事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這些新的挑戰主要是:
(一)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並且是造成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的傾向還遠沒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還遠沒有成為普遍的行為。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有的大國一意孤行地奉行單邊主義,追求建立單極世界。國際輿論指出,有的大國謀求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實質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論和價值觀重整世界。
(二)南北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主導地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象還很普遍,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惠。貧富懸殊愈來愈大。據美林證券公司和蓋普·楊公司發表的《2002年度世界財富報告》,盡管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但是全球財富繼續向少數富人集中,各國百萬富翁又增加了21萬人,人數達到710萬人,他們擁有的財富高達26萬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02年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披露,全球最貧窮的49個國家的人民經濟狀況繼續惡化。每天生活費用不到1美元的人數已經達到3.07億人,到2015年會增加到4.2億人。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力發展報告》,最富有國家與最貧窮國家收入之間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別是信息發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數字鴻溝"同樣令人擔憂。
(三)影響和平與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在增加,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出現新的緊張因素。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一是國際軍事力量對比失衡加劇,某些國家大幅增加軍費,積極擴軍備戰,強化軍事同盟,動輒進行軍事干涉,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威脅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及其他原因引發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斷。與此同時,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出現了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面。作為一大國際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的危害空前加大。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並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這個事件的發生及此後美國發動的全球范圍的反恐戰爭,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既合作又斗爭的組合。
但是,綜合判斷國際形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還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國際形勢走向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是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基本態勢。總的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是決定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題的根本因素。
第二,各種國際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世界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展。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組織和國際會議空前活躍。中國、俄羅斯、歐盟都承認世界多極化是一個趨勢。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加緊推行獨霸全球的戰略,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歐盟經濟一體化勢頭強勁,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歐、日都積極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在軍事和科技方面仍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優勢,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復興,重振大國地位;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際地位和作用穩步上升,始終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當然,多極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但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和一種價值觀念,不可能是"單極的"。一兩個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和少數大國瓜分勢力范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對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大的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在這種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當前大國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集中力量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依然是各大國的政策取向。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也是迴避不了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之多的共同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廣闊的生產力發展前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防不開科學。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當然,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增大了各國各地區經濟的運行風險。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運動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社會分化加劇,損害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等負面影響表示不滿和抗議。它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並促使全球化朝著更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發展。
第四,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崛起,和平力量還在繼續增長,聯合圖強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戰略抉擇,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主宰世界、任意擺布別國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人鼓舞的一個例子就是,2002年7月9日,非洲聯盟第一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非的德班召開,標志著非洲聯盟正式開始運轉。這是廣大非洲國家攜手應對經濟全球化和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聯合自強推進一體化進程和實現非洲復興的戰略舉措。非洲聯盟首任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強調,非洲聯盟的首要任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非洲人民之間的團結、穩定與通力合作,建立有效機制加快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一體化進程,加速非洲大陸的集體行動以及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其次是發展非洲國家之間各個層次的新型夥伴關系,動員各個國家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實現非洲大陸的繁榮富強。與非統組織相比,非洲聯盟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性機構,而是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洲性政治實體,肩負著促進非洲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使命。
E. 中國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不斷發展,國外就有人開始研究所謂「中國崛起」回的歷史軌跡,有關著述林林答總總。他們大都把歷史上一些大國爭霸的興衰規律作為依據,以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推導中國的發展進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特徵、國際形勢、中國國情和歷史經驗,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是基於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經驗的必然選擇,是基於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具體地說,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就是抓住世界總體和平的歷史機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創新,通過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和平途徑,謀求自身發展及與各國的互利共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既是對國家發展道路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國際社會的庄嚴承諾,還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對外戰略宣示。這就要求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全面把握發展機遇,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努力化解矛盾、摩擦。不僅我們這一代人,而且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F. 20世紀80年代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換的歷史背景
1、美蘇戰略均勢制約了戰爭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
3、國際競爭的重專點日益轉向經濟和屬科技領域
4、現代戰爭的巨大消耗成為制約戰爭的因素
5、科學技術取代戰爭成為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
6、世界經濟的紐帶把各國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G. 20世紀戰爭與和平發展的歷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H.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依據及歷史意義
【分析角度一】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客觀依據
(1)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主要依據是:①科技與革命迅猛發展,科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以科技和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突出,和平與發展也就成為當今國際形勢發展的主流和基本趨勢;②冷戰後,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取代武力對抗;③戰爭與和平的力量對比方面,和平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發生世界大戰的因素基本不復存在。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上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天下仍不太平。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依然存在並有新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2)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條件。人類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和平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維護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要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須消除過大的南北差距,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
【分析角度二】用哲學原理分析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1)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冷戰結束後,影響和平與發展的因素在不斷增加,恐怖主義危害上升,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霸權主義又有新的表現,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因邊界、宗教、領土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的基本趨勢。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能看支流;看總體和全局,不能為局部和支流所迷惑。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但是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是世界局勢的基本特點,所以,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2)霸權主義是指某些國家對外關系中奉行的踐踏別國主權,違反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的政策和行為。霸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強權政治。當今世界的強權政治雖然不再赤裸裸地主張弱肉強食,但憑借勢力,構成強權,力圖按本國利益和意志支配別人、主導世界,仍然是當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基本點,決不可能是什麼仁慈霸權和新型帝國。
威脅世界和平、阻礙世界共同發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國家推行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所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是反對西方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在當前尤其是要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同時,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分析角度三】美國霸權主義的新變化、新表現「先發制人」
新表現主要是:①在國際政治格局上,由兩極爭霸變為一極稱霸、單極霸權、單邊外交,更加霸道,連其歐洲盟國都難以忍受;②在理論上,美國的新霸權主義鼓吹其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以全面推行西方價值觀為重要內容,強調其霸權主義所具有的道德基礎與合法依據;③在實質上,日益露骨地侵犯別國主權,主要是富國、強國、大國欺負窮國、弱國、小國;④在形式上,美國新霸權主義重視運用外交手段、經濟制裁、軍事干預等多種形式。軍事干預不再以武力征服、佔領土地為目標,甚至忌諱「佔領」的提法,而是通過軍事干預來懲罰以致強制改造那些違反美國霸權秩序和西方人權主張的國家,並按照美國的價值觀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⑤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美國自身在政治、經濟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霸權利益,永遠保持美國領導整個世界。
【分析角度四】美國「先發制人」的打擊政策
霸權主義新理論:①新干涉主義。人權高於主權,人權無國界,發達國家有權超越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部的所謂「人權」問題,包括「人道主義干涉」等,實質是借口人權干涉別國內政,推行西方價值觀念;②「先發制人的打擊權」。美國如果認為某個國家對其構成威脅,有權力在這種威脅、危險真正發生和實施之前就予以打擊、消除,包括使用核打擊,實質上是以任意打擊別的主權國家來追求美國所謂的絕對安全;③新帝國理論。即美國是新型帝國,仁慈的帝國,是以帝國強權推翻專制統治,給別國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權,從專制政權下面解放別國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會;④霸權穩定論。世界上只有服從一個美國超級霸權,才是穩定的。任何可能發展成為與美國抗衡的國家,都是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者」,也是對世界和平穩定與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戰。美國有權力、有責任消除這種挑戰。聯合國之所以軟弱,原因在於多極。只有美國的單極霸權,聯合國只有服從美國單極霸權的意志,才能成為能夠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國際權威組織。
【分析角度五】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的四項主張
(1)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不是僵硬地反對某個國家,而是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既反對大國霸權主義,也反對地區霸權主義;既反對舊霸權主義,也反對新霸權主義。同時約束自己,永遠不稱霸。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是堅持獨立自主不怕壓,不怕霸權主義制裁,不允許任何國家、任何人干涉中國內政,也反對任何國家干涉別國內政。
(3)中國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就要努力發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霸權主義是憑借實力在世界上橫行霸道,只有實力強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權主義。
(4)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對霸權主義的堅定力量。中國國防建設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正常需要,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是和平與發展力量的發展。
I. 以中國近代史為素材來看和平與發展關系
1.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即世界范圍內的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世界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只有維護世界和平,才能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保證世界各國集中精力加快發展,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上面;而發展是戰後乃至更長時間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發展有助於阻止和消除一個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因素,減少軍事沖突的誘發因素。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和平,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條件。
J. 為什麼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在當今社會里,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使國家更加的強大,而一個強大的國家也就可以維護和平,和平問題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的的含義和原因 (運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分析和平是主流) 世界維持總體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飽嘗戰亂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3.正確認識當代世界和平局面 一方面,和平是主流,另一方面,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 結論: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新的世界戰爭的艱巨任務.但我們相信,經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 (二) 發展問題 1.發展問題的含義. 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謀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恆的課題.發展問題也稱為南北問題 2. 發展成為當代世界主題的的含義及原因. 在當代,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是因為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發展是主線. 可見,戰後50多年,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均為罕見.同樣,我們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嚴重性. 3.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 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的同時,落後、貧困、危機、債務這些抹不掉的陰影總是與人類相伴隨,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的任務更顯得迫切和艱巨. 結論:我們應該抓住發展的主線加快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發展關鍵要靠自己. (三)和平與發展的關系(辯證統一的關系) 1.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2.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可見,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