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上海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建築類的弄堂文化、外灘建築群、廟宇的文化;生活類的習俗、節日、嫁娶、飲食、方言的文化;藝術文化類的滬劇、浦東說書、滑稽戲等上海傳統文化,帶你了解一個老上海的風情。
上海話又叫上海方言、上海閑話,俗稱滬語,是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的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有哪些文化歷史?常用的上海話你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上海方言】
上海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文化。那麼上海都有哪些節日習俗呢?本文為為你盤點了上海的所有節日習俗大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上海節日】
上海如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國際都市的水平,很多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沖擊,婚俗文化也是如此,上海結婚習俗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既有中國特色,想要在上海踏入婚姻殿堂的你,應該要了解一下【上海嫁娶文化】
上海位於我國長江三角洲,是一個沿江濱海的城市,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鄰近江湖密布,全年盛產魚蝦,市郊菜田連片,四時蔬菜常青,物產豐富。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所以形成了上海獨有的飲食文化。【上海飲食文化】
海派文化誕生於上海,但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並不完全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本質上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糅合了以江南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歐美的外來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後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海派文化】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在寺廟文化特色方面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寺院廟堂,是供著祖宗神佛著名歷史人物便於世人瞻仰祭祀的地方。那麼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寺廟,上海的廟會文化是什麼樣的?【廟宇/廟會文化】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那麼滬劇發展後有哪些藝術特色呢?【滬劇文化】
② 上海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地方
從多倫路一直到衡山路,都是上海著名的幾條馬路,那裡沉澱了百年老上海的歷史,濃郁的文化氣息、名人故居、海上舊里,都讓我們對此流連忘返~
行走路線:多倫路→山陰路→魯迅公園→靜安寺→衡山路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上海的一條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
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館咖啡(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里、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里,積淀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就沖這些夾雜了無數名人名字的簡介也應當去參觀一番呀。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是一座漂亮的花園洋房,安靜地隱藏在路邊的院子里,我走去門口探頭探腦之時已經是中午12點多了,大門也已鎖上。門口赫然寫著上午開放時間到12點,下午是一點還是兩點才再開放的,可是又不想等,於是厚著臉皮按了門鈴。
一位大叔應聲而來,雖然已經是午休時間,可仍是很和善地開了門讓我進,把館內的燈光打開,並且8塊的門票又讓我省成了5塊的學生票呢,裡面很多史料陳列,一點點仔細看過去,大叔還細心地為我一個人開了入口處的電視屏幕播放背景資料給我看,當時感動得要命,——誰知道這種一個人的展覽館我之後還遇到了好幾個呢。
全部細細看完了,後面又來了一個同樣是獨自一人自遊行的女孩進來參觀,我跟在里間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中飯的大叔道了謝先離開。
復前行,路邊見到指示牌,於是跟著拐進後面的里弄,又買了五元的學生票入場去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又是除了兩位中年的女工作人員之外,我是全館唯一的遊客。
對於30年代的這個革命文學團體,我並沒有什麼了解,可能也就僅限於魯迅的那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所談的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殷夫、李偉森、馮鏗五位左翼革命作家,於1931年2月7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上海龍華)事件了。看過了展覽,才真的意識到原來這些作家都是在多麼年輕的時候就被殘忍地結束了短暫的生命,尤其有一點印象的是,原來胡也頻就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丈夫。
我一個人在寂靜無聲而清涼的小樓里上下,只有木樓梯的點點咯吱聲作和,心想這一棟樸素的小樓,也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或許這就是上海的歷史底蘊的由來了。
左聯的展覽里多次提到了公館咖啡,這是左聯成立之前成員們多次聚集籌劃的所在,而後來我在街尾所見的已是只剩了一塊牌匾標示此處原為公館咖啡。至於那與魯迅先生交好的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先生在上海開立的內山書店,也只是如今一家工商銀行門口的一個牌。
③ 上海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④ 上海的發展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
⑤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5)上海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
⑥ 上海的歷史文脈
近代上海歷史文脈,最重要的有以下六個方面:
1.近代租界的典型
近代中國共有過26個租界,上海租界最具有典型意義,時間長、面積大、制度完備、人口多、影響大。西方人將租界作為自己的家園來經營,因此,所有他們覺得有必要引進的西方文化,都被陸續引進了。這里是西方不同風格建築的展示區,也是帝國主義冒險家的樂園,沙遜、哈同為其著者。這里還是流氓、大亨逞凶肆虐的地方,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最為著名。
2.現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
在整個中國,上海是市政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種先進的市政設施,如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的使用,不但遠比內地城市早,比其他通商口岸也早得多。
3.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
上海開埠時人口二十多萬,到1949年,已超過500萬。在1935年,上海已是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人口80%以上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移民將中國不同區域飲食、戲曲等文化帶入上海,在上海建立了眾多同鄉組織,到1911年,上海已有此類會館、公所60多個。
4.多功能經濟中心
在19世紀中後期,上海就是中國的航運中心、外貿中心、金融重鎮,到20世紀30年代,發展為集航運、外貿、金融、工業、信息中心為一體的多功能經濟中心。
5.近代中國文化事業中心
上海是近代中國文化事業中心,新式教育、報紙、新型出版業、廣播、電影等,出現時間都比較早,而且數量多。近代上海也是全國文化人才最多最為密集的城市。日後在中國教育、新聞、出版、學術、藝術等方面有所造詣的知識分子,很多在上世紀初都在上海活動過。
6.政治活動大舞台
晚清時期,強學會、農學會、自立會、中國教育會、光復會、預備立憲公會、政聞社、同盟會中部總會;民國初年,成立或主要活動在上海的黨團至少56個,包括中國社會黨、中華民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自由黨等。1919年,中國國民黨在上海正式成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還有很多政治團體相繼成立或者活躍在上海,如 「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 (國民黨改組派)、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等等。
⑦ 上海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景點有哪些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豫園
中共「一大」會址 東方明珠 國際會議中心
上海博物館 朱家角 磁懸浮列車
東方綠舟 海灣旅遊區 浦東高橋濱江森林公園
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 大洋海底世界 外灘人行觀光隧道
外灘「情人牆」 浦江游覽 陸家嘴中心綠地
世紀廣場 上海科技館 上海老街
佘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海洋水族館
新天地 龍華塔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上海大劇院 魯迅公園 南京路步行街
孫中山故居 徐家匯天主教堂 世紀公園
上海野生動物園 龍華寺 玉佛寺
靜安寺 上海體育場 共青森林公園
法華塔 濱江大道 古漪園
匯龍潭 嘉定孔廟 上海影視樂園
秋霞圃 醉白池 曲水園
方塔 上海圖書館 大觀園
太陽島國際旅遊度假區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老城隍廟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西佘山園 東灘候鳥 澱山湖風景區
橋鄉金澤 上海自然博物館 唐經幢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東佘山園 天馬山 歐羅巴世界樂園
瀏河島度假村 人民公園 上海植物園
錦江樂園 桂林公園 陳毅廣場
龍華烈士陵園 杜莎夫人蠟像館 龍華旅遊城
七寶老街 上海動物園 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上海美術館 國際禮拜堂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臨江公園 真如寺
宋慶齡故居 魯迅故居 潮音庵
中華民族大觀園 欽賜仰殿 三甲港海濱
上海民族文化村 桃源民俗村 周公館
宋慶齡陵園 松江清真寺 濱海旅遊度假區
佘山滑索道 金鰲山 崇明學宮
壽安寺 月湖 普濟橋
崧澤古文化遺址 白雲觀 吳興寺
東海影視樂園 蘆潮港 徐光啟墓園
江灣體育樂園 沐恩堂 小桃園清真寺
聖母大堂 文廟 長興島、橫沙島
華夏旅遊文化區 鄒韜奮故居 沉香閣
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 步高里
復興公園 瀑布鍾 外灘城市雕塑群
證券大廈 南翔磚塔 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
華夏文化公園 黃炎培故居 鶴鳴樓
川沙古城牆 黃浦公園 劉海粟美術館
上海馬戲城 上海國際賽車場 陶行知紀念館
銀七星滑雪場 上海音樂廳 萬佛閣
二嚴寺 通津橋 華亭東石塘
⑧ 介紹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封建王朝,佔領上海城,堅持斗爭十八個月。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充分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