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信的發展歷史

信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5 00:00:43

1. 通信的發展歷史

1、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1)信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2. 誰給介紹一下信的歷史

郵驛,中國古代官府設置驛站,利用馬、車、船等傳遞官方文書和軍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郵政雛形。
現代郵政,英國於19世紀前期在主要城市設置郵政機構,採用郵票形式作為郵資(寄遞費用)已付的憑證,為大眾寄遞各種郵件,是現代郵政的開始。
中國郵政,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的郵政、中華民國時期的中華郵政、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新中國建立以來為人民郵電事業及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郵政、為適應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而改革的郵政及未來與民生發展密切相關的郵政!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郵政通信網的基礎很差,網點稀少,設備陳舊。1949年底,全國(除西藏和台灣)只有 郵電局所26328個,每個郵電局所平均服務面積364.6平方公里,平均服務人口2.1萬人,業務種類僅有函件、包件、匯票等幾種,每人平均函件量僅有1.1件,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35億元,郵政業務收入6208.4萬元。
建國以後,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郵政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郵政網路四通八達,覆蓋全國、聯通世界,整體實力不斷增強,逐步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郵政發展道路。 主要表現在:通信能力明顯增強、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業務經營工作成效顯著、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對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強。
《國務院郵政體制改革方案》第一句話就指出:「郵政業是國家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郵政網路是國家重要的通信基礎設施」。這一定位,已經非常清楚地界定了郵政業所具有的公共服務屬性

3. 中國信息的發展歷史

http://www.xslx.com/htm/jjlc/cyjj/2002-11-4-10998.htm

4. 信的來歷

書信概述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產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信」在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如「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揚雄:《太玄經·應》);另外,「信」也有託人所傳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論是託人捎的口信,還是通過郵差郵遞的書信,以及近年出現的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都具有這種含義。用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和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運用文字述說事情原委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備相應的書寫工具;三是有人進行傳遞。親筆給親戚朋友寫信,不僅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面」的親切感;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預見,未來電子郵件這一新興的手段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在進行重新建構,書信的運用除傳統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個新的發展動向便是原先私函類中因為個人需要而向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知名學者等個人所發的事務性的信件,這一類信件的使用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我們將其稱為個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來源,它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對家鄉父老、對愛人、對朋友...)。還起到了報平安的深層含義。
此外

5. 書信的發展史

在人類文明史上,信佔有重要的位置。文字發明以前,人們主要採用口口相傳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傳遞給他人,這就是「口信」。文字產生後,信息的傳遞更多通過「書信」來完成,還有以不同實物作為特定含義的「物信」存在。如有寄紅豆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可謂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在我國,書信濫觴於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邊境傳至京都的「邊報」。考古學家吳汝浩和潘悠兩先生在考證後斷言,這是「侯伯和大將軍報告方國入侵的」。,《中國甲骨學史》!
可見,從殷商時代起,我國就開始以文字的形式來傳遞軍事信息,這也揭開了我國書信發展的輝煌篇章。春秋時期,列國紛爭,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書信外交,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漢以前的書信,正如許同莘在《公牘學史》中所說,「凡書於牘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沒有個人情懷的吐訴,只是些「陳政務以進君主」的陳詞濫調。兩漢時,隨著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等書信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書信從公函國書中擺脫出來,真正成為抒發個人情感的工具,為書信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
魏晉南北朝是書信繁榮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書信,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如問候有書,賀喜有書,求物有書,絕交有書,論字有書,就連見聞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懷談趣?信還成為人們交往中的一種禮儀方式,如當時流行的一種「月儀帖」,就是友朋間每月互通訊問,增進友誼的一種信件。此外,擅長寫信在當時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唐宋是書信的成熟期。這時的書信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個月沒有收到家書,就發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慨嘆。書信不僅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作用,許多文人的書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當時政治風雲的變幻聯在一起,使書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諷丑惡的犀利武器。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書信,則成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明清時代,政治專制使書信發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時期的家書,給嚴寒的書信季節增添了一絲春色。尤其是鄭板橋的家書,從思想到文風,都獨樹一幟,是封建社會家書中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對前人書信的整理、印行,功不可沒,如明人沈佳的《歷代名人尺牘精華錄》,清人王世貞的《尺牘清裁》等。「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書信發展的春天,白話書信的出現,則是書信大眾化的里程碑。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信不僅有平信、掛號信、航空信之分,還有(特快傳遞,賀年、賀喜的禮儀信函,發送廣告和賬單的商業信函,以及使用傳真技術的電子信函等等。

6. 相信的發展歷史

2010年6月27日:創辦《相信》雜志組,張煜淅任主編,主創人員編輯20餘人。
2010年7月27日《相信·謊言號》創刊號發行首日。雜志發行不到九個小時,下載量已破九千。平均每小時便有一千多人下載了《相信》,也就是每分鍾有二十個人下載了《相信》。雜志發行當日下午,便突破萬人大關。發行第二日,更是突破三萬人次!2010年7月30日《相信》寫家文學院獨家支持,發行下載量突破四萬。
2010年8月2日:新浪發行《相信》電子期刊,龍源網與讀客網同步發行。
2010年8月2日,截止20:03分,僅新浪下載量突破7萬,共計11萬。
2010年8月2日,截止22:01分,僅新浪下載量突破10萬,共計16萬。
2010年8月22日,《相信·光芒號》合作魅麗文化(許願樹),可在線閱讀。 一期雜志下載閱讀量逾越20萬。
2010年8月29日:《相信·光芒號》發行,與新浪、龍源期刊網、魅麗文化、《青芒》雜志等數十家媒體論壇合作。
2010年9月:相信三期主題《相信·我愛你》號發行。
2010年11月:《相信·圈號》發行,與新浪、龍源期刊網、魅麗文化、午茶網等數十家媒體論壇合作。 2010年12月:《相信·異鄉號》發行,與新浪、龍源期刊網、魅麗文化、午茶網等數十家媒體論壇合作。
2011年1月:《相信·新年特刊》發行。

7. 信息的發展歷史

信息是物質的來一種屬性,信自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之中。它反映著物質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徵和狀態。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構成了各種不同物質的不同特徵,表達各自不同的信息。因此,信息可以分為自然信息、生命信息、社會信息等。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信息包括知識、情報和文獻。

8. 信的發展歷史

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是1486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的。在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從英國到印度的航船必須繞過好望角,航程風急浪險,耗時六個月左右。海員們都希望給親人捎回平安家信,但是難得碰到返回英國的船舶。於是,他們約定在好望角的一塊巨石下放置信件。石頭上刻著:「請在下面找信件!」這樣,所有前往印度方向去的船都在這里停靠,海員們把家信放在石頭下面;所有駛回英國方向去的船也派人在這里上岸,把石頭下面的信件取走捎回英國。後來人們就把這塊巨石命名為世界上最早的「郵局」。這塊巨石現存放在開普敦博物館里,作為歷史紀念物
郵政源於我國。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所謂"置郵傳命",即通過郵遞而傳達命令。"郵"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現了。到秦末漢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傳遞政府公文。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一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驛站才給全部裁撤。驛站撤消前,我國民間也同時存在公共的寄信機構,叫"民信局",明永樂年間(1403-1425)創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業。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9. 信的歷史【信的歷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還有它的發展歷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所謂"置郵傳命",即通過郵遞而傳達命令。"郵"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現了。到秦末漢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傳遞政府公文。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一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驛站才給全部裁撤。驛站撤消前,我國民間也同時存在公共的寄信機構,叫"民信局",明永樂年間(1403-1425)創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業。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10. 信的演變歷史

口信——書信——密碼信——電子信件

閱讀全文

與信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