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國後,黨和政府在西藏的建設成就
西藏自治區成立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全國各兄弟省市的無私援助下,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西藏城鄉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初步形成「以拉薩為中心、地區行署所在地為次中心,縣城為基礎的三級城鎮體系,城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逐年加大,建築建材業得到快速發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由於受經濟十分落後、交通困難、物資奇缺、技術力量薄弱以及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制約和束縛,城鄉建設非常滯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進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後,為迅速改變西藏的落後面貌,中央從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技術工人、幹部和科技人員支援西藏建設。內地建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帶來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西藏的建築設計、施工、建材行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中央先後召開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對西藏的援助和投資力度,1984年和1994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別援助資金4.8億元和23.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48億元)興建43項工程和62項工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117項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為西藏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建築施工企業得到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數量和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目前,建築施工企業已發展到400餘家,從業人員達8萬餘人,各類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資質近70家,監理公司40餘家,工程招標代理機構近20家,工程造價咨詢機構10餘家。僅2004年就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8多億元,建築業增加值達42億元,約占同期國民總產值的20%;以水泥生產為龍頭的建材工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建材企業發展到近300家,建材工業總產值9.03億元,建材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建材逐步得到推廣使用,工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工程質量穩中有升。近年來,工程質量監督覆蓋面達98%以上,一次性合格率在96%以上,優良率達17%以上,建築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管理得到加強,沒有出現重大工程質量責任事故。「十五」以來,有2項工程獲得我國建築業的最高獎項——魯班獎,有10餘項工程獲得我區建築業的最高獎項——「雪蓮杯」獎。同時,涌現出一批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作品和「樣板工程」。建築建材業的快速發展,對拉動我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我區國民經濟中已經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藏式建築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無到有、日趨完善,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廟為中心,貴族、農奴主庄園為主體形成的居住區,沒有起碼的城鎮設施,沒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鎮道路凹凸不平。當時拉薩的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萬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在拉薩等地開始修建了一些供電、醫療、文教衛生、道路等公共設施,西藏城鎮建設開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後,先後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設高潮,拉薩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鎮先後建成了一批等級路面和現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設施,西藏城鎮得到了發展。特別是中央召開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隨著中央和全國各兄弟省市對口援藏力度的不斷加大,城鎮建設投資規模逐年加大,我區城鎮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和城鎮功能不斷完善,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區設市城市2個、縣城71個和建制鎮140個,城鎮人口約98萬人。七地(市)所在城鎮道路骨架、上下水管網已基本形成,城鎮道路達495公里,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4座,建成區綠化率已達23 %。 布達拉宮廣場 拉薩市金珠西路(趙德勤攝) 三、城鎮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發展迅速,極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供水、排水設施,居民飲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特別是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隨著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城鎮配套公用事業也相應得到較快發展。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城鎮日供水綜合能力達40多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785公里;城鎮供水普及率為60%;七地市所在地城鎮已有較完善的供排水設施。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液化石油氣進入尋常百姓家,城鎮液化氣年用量 1.1萬立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達80%。燃氣和太陽灶在許多城鎮得到廣泛普及,結束了長期依賴牛糞、柴火和煤油爐的時代,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城鎮公共交通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城鎮擁有公共交通營運車輛約1100多輛,計程車2000多輛。隨著電力事業的發展,極大改善了我區用電狀況,拉薩等七個城鎮「亮化」工程建設加快,一到夜晚城市夜空燈光亮麗,不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促進了經濟繁榮。這些建設成就,40年前是無法比擬的。 四、城鎮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龍頭作用不斷強化 城鎮建設更注重節能採暖,阿里地區被動式採暖房正逐步得到推廣 近年來隨著我區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城鎮規劃滯後於城鎮建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為此,在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指導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的無私援助下,我區城鎮規劃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龍頭作用不斷強化。經過全區城鎮規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城鎮體系規劃的終審工作,制訂了城鎮「非均衡」戰略,初步構建以拉薩市為中心、六地(市)所在地城鎮為次中心、其它城鎮為基礎的三級城鎮體系,為全區各城鎮協調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鎮、71個縣城所在地城鎮和部分重點建制鎮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審批工作,有效地發揮了城鎮規劃對城鎮建設的指導作用,促進了城鎮各項事業的有序發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為提升城鎮品位,加大城鎮規劃實施力度提供了依據,目前還正在組織編制全區縣及縣以上城鎮近期建設規劃,預計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完成了拉薩市布達拉宮周邊的保護規劃和八廓街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組織日喀則市、江孜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促進了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開展;編制了一批小康示範村規劃,推動了村鎮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區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編制工作正在開展,有望2006年初編制完成。 功能逐步完善的西藏城鎮(趙德勤攝) 五、住宅建設成績喜人,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修葺一新的藏式民居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產資料都由「三大領主」控制,廣大農牧民沒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條件很差。自治區成立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房建設,特別是近年來,我區採取積極靈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集體、個人的積極性,加大住房建設投資力度,同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從1998年起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有力地支持居民購房、促進我區住房建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區積極響應中央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方針,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安居工程、集資合作建房)建設,同時積極培育引導房地產業發展,引進投資,在全區開發了3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小區10餘處,為拉動我區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預計「十五」期間,全區城鎮住房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近16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約11.6億元,全區城鎮累計新增住房建築面積約94.64萬平方米。「十五」期間,我區每年建成住房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全區城鎮住房存量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提高到 20.11平方米。農牧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較大改善,農民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90年的18.94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1.42平方米。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逐年改善。 民房改造使農民住上寬敞明亮的住房 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和推進民房改造工作,努力改善農牧民的居住條件。2005年3月,拉貢公路沿線民房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此次民房改造工程涉及拉薩市堆龍德慶、曲水和山南地區貢嘎三縣的1499戶6705人,計劃投資1.7億元。資金籌措採取農牧民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不足部分以貼息貸款、小額信貸、勞務投入、農戶互助等方式。此項工程已於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前完工。此外,各地區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民房改造工作,如林芝地區從2000年開始實施民房改造工程,僅2004年該地區共改造農房5896戶,建築面積約130萬平方米,投入改造資金7.2億元;昌都地區立足該地區實際,結合小城鎮建設,2004年已完成昌都、八宿、江達三縣1400戶民房改造工作,總建築面積達19.6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小城鎮建設和民房改造資金1.3億元。民房改造工程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了廣大農牧民的廣泛贊譽。下一步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民房改造工作的力度,擴大民房改造工作的覆蓋范圍,使農牧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使農牧區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西藏做出應有的努力。 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築 回顧四十年來的建設歷程,成就斐然,引以自豪;展望未來,催人奮進,前程似錦。在這新世紀新階段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對西藏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西藏的城鄉建設事業又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十一五」期間,我們將在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和建設部的總體指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節約型社會和構建和諧西藏的宏偉目標,認真做好各項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加快城鎮管理科學化、城鎮經營市場化步伐,深化城鎮公用事業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強化城鎮功能,突出城鎮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小城鎮和小康示範村,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研究產業政策,調整產業機構,積極引導建築建材企業做強做大,培育「龍頭」企業,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確保建築業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三是以開發建設節能省地型住房和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為重點,積極引導和培育房地產業的發展,加快住房建設,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加快民房改造步伐,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四是抓好建設行業科研和科技創新工作,在建築節能、太陽能的綜合利用、城市供暖供氣等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技立項,積極組織科研攻關,提高行業科技水平,為提高工程質量、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提供技術支持;五是在加強對全區建設行業的宏觀指導和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強行業人才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同時狠抓黨風廉政建設,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干興藏,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為推進我區建設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確保實現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拉薩作為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設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可以說每一個重遊拉薩的人對拉薩的發展變化贊不絕口。目前,拉薩市市區柏油路、水泥路達30餘條,縱橫交錯,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網路;拉薩市城區面積由原來的不足3平方公里發展到54.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不足3萬人發展到27.2萬人。其他地區行署所在地城鎮建設也已初具規模。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完善,城鎮建設也逐步向高層次發展,建成一條條高等級路面及其配套設施,一座座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同時,注重城鎮建設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有機結合,建成了一些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築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城鎮景觀。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先後投入巨資對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修繕。繼 1999年林芝地區八一鎮被評為「全國優秀園林城鎮」之後,2001年昌都鎮昌慶街改造工程榮獲「全國人居環境示範項目獎」,2004年日喀則後藏民族風情步行街榮獲「全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八廓街、布達拉宮廣場、扎什倫布寺廣場周圍環境整治和舊城區改造取得顯著成效,江孜歷史文化名城、雅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取得很大進展。同時,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加大建設與管理力度,重視加強城鎮綠化、美化工程,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鎮環境和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鎮環境建設的配套發展,使西藏城鎮建設逐步走上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道路。
2. 以經濟學原理的角度談談制約西藏發展的問題是什麼
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西藏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闡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的深刻內涵時,明確提出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西藏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與西藏實際緊密結合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當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我們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選擇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正是自治區黨委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努力把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認識成果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轉化為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實際能力和行動的具體體現,它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個主題,繼承和發揚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新時期新階段西藏自治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克服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統籌發展,逐步改變發展不平衡,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等問題,從戰略的高度、理論的深度明確回答了如何繼續確保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很好地將這些原則要求貫徹落實到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局勢長治久安的偉大實踐中。回眸西藏半個多世紀的偉大歷程,在舊西藏百業凋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們黨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特別是經歷「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黨在西藏工作歷史上樹立新的里程碑後,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祥和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一個充滿生機的西藏正在向現代化邁進,一個嶄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發展速度備受矚目,西藏的發展質量令人贊嘆。站在這樣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又如何繼續譜寫西藏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篇章?如何實現更大的跨越呢?對此,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區情:西藏自治區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而很難恢復、甚至永遠不能恢復,而西藏自治區是傳統的農牧區,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群眾往往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搞飯吃」,保植被還是保「吃飯」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與此同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又為我們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區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中央關於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針和國務院制定的40條優惠政策、批准實施的180個項目,為我們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規劃開局良好、進展順利,青藏鐵路的作用越來越大,對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西藏各族人民思穩定、求發展,為我們今後發展打牢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學把握這些問題並站在時代前列,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西藏自治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燦爛的道路,標志著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發展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發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們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開創西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變西藏的城鄉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眾的生活。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明白無誤地闡明了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務,生態良好是根本大計。我們要實現生活富裕,就要不斷地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大力發展生產,而增強物質基礎,就要很好地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不能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而損害環境和健康,削弱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人類生存與發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時又必須保護自然,讓大自然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不僅使人類得到發展,也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進而實現自然界演化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持續。總之,生產必須發展,不發展就不會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須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態必須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生產發展為基礎,以人民生活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態良好為長遠大計。加快生產發展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文明發展道路的基礎環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西藏自治區,改變西藏的面貌靠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靠發展生產,鞏固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同樣靠發展生產。發展生產的內涵很豐富,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石,沒有經濟的發展,什麼也幹不成,對於西藏自治區來說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沒有經過近代化過程,近代化與現代化要兩步並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區又是在小農經濟發展極不充分的基礎上,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力還很不發達。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西藏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實。要進一步明確,無論任何情況下,加快發展的意識不能淡弱,加快發展的熱情不能降低,加快發展的力度不能減弱,加快發展的目標不能動搖。當然,也不能光考慮發展速度,更要講求發展質量。我們強調的生產發展,它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註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生活富裕是推動西藏自治區文明發展的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本質要求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中,黨的領導為西藏各族人民所擁護、所支持,黨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崇高的威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為了西藏人民,始終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奮斗。現在我們所走的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又再次體現了這一宗旨,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們黨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闊步奔小康的堅定信心和決心。生活富裕應當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質、道德修養、文化修養、身體素質等;三是環境方面,這主要指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水源、土地、野生動植物等。我們強調的生活富裕是物質、精神、環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滿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內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它讓280多萬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廣闊的前景。建設良好生態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長遠大計。面對未來發展的重重壓力,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把「生態良好」納入文明發展道路之中,既體現了西藏自治區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又關乎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生態良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特徵,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因素是重要發展成本的意識,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安排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重視資源環境指標,既努力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發展和綠色共贏,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關系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問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我們一定要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支持、參與的喜人局面,使文明發展觀念在廣大群眾中生根開花,使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3. 西藏的歷史背景
西藏地方千年的歷史,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叫做「三個高潮」「兩個低谷」。第一個高潮是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積極加強與唐朝的聯盟,引入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反映了唐蕃時期藏漢民族的友好交往。
第二個高潮是公元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元朝統一中國後,也結束了藏族地區分裂割據、四百年混戰的局面,西藏地方進入了國家施政體系。
第一個低谷是從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到13世紀中葉元朝統一以前「分裂割據,戰亂不已」的四百年。
第二個低谷是16世紀中葉以後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於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統治,由於英國的兩次入侵,西藏進入封建農奴社會「長期停滯」的四百年。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和平解放之前。
西藏的歷史文化:
中國西藏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傳佛教文化藝術是西藏文化藝術的主體。西藏文化藝術的發生、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與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七世紀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時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時期的高度發展和清代的繁榮鼎盛四個歷史階段。
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
4. 為什麼說西藏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第一,因為我抄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襲,現在正在大力搞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公有化。
當然,最為中國一部分的西藏,也要進行社會主義。
第二,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國家必須讓西藏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社會的輿論。
第三,社會主義有很大的優越性,我過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緣故,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5. 理解新西藏走上了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新西藏走上了一條正確發展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藏發生了歷史性的轉內變。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容,為徹底將帝國主義勢力驅逐出西藏創造了條件。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一舉結束了延續幾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78年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西藏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進入21世紀以來,西藏的發展駛入快車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取得新進展。經過60多年的建設發展,西藏各族人民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新西藏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西藏的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大團結之路
6. 賀鵬是誰
賀鵬個人檔
中文名稱:賀鵬性別:男
昵稱:若離
年齡:20
出道時間:2000年
星座:巨蟹座版
身高:不穿鞋1.73
體重權:60公斤
國藉:中國
語言:國語,英語
收集物品:吉他
座右銘:只做自己
臨睡時的習慣:聽歌
自己最大的缺點:失眠
生氣是會想做什麼:不生氣
欣異性從何處看起:眼神
如果改行會從事何種職業:幕後音樂者
最討厭的事:被誤會
最喜歡的事:沒被誤會
最喜歡的動物:可愛的都喜歡
最喜歡的飾物:黑、白、
最喜歡的刊物:樂譜
最喜歡的樂團:很多
最喜歡的國家:中國
最喜歡的數字:6,7,9
最喜歡的食物:好吃的都喜歡
最喜歡的飲料:可樂
7. 一帶一路在西藏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黨中央著眼世界局勢,從國家發展大局作出的一個戰略部署。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在區域經濟平衡方面,呈現出東快西後、沿海強內陸弱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程度較低。「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整合民族地區的積極因素,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融入性,為地域經濟發展打開諸多戰略空間和政策利好。西藏作為我國的西南屏障,是對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是發展邊貿經濟的重要區域,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發揮好地域優勢和特色顯得尤為重要。
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西藏已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也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但從現狀來看,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落後於全國其他地方。為了確保西藏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在「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下,堅持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族團結為保障,以民族特色為核心,實現大發展。西藏目前有樟木、普蘭、吉隆、日屋、亞東五個國家級口岸,有日臻成熟的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那曲物流中心,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可以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以鐵路通道為主線,通過發展特色貿易和文化旅遊,打好特色牌,把中央關於西藏發展的決策部署和西藏實際緊密結合,共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打好民族文化旅遊牌
旅遊是當前世界各地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很多地方旅遊產業的發展取得了成就,成為地域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西藏地理位置特殊,處於我國的西南邊陲,外與印度、不丹、緬甸、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內與青海、四川、雲南、新疆相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的豐富性,使西藏具備了世界級旅遊品牌的基礎。西藏的旅遊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裡取得了很大成效,現已初具規模。盡管西藏在全國旅遊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但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旅遊業具有很強的資源潛力和發展後勁,價值不可估量。
一個特定的區域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較大的經濟收益,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做大地方優勢產業。獨特的民族文化產業是西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發揮區域旅遊特色的一個著力點,啟動和發揮這些民族文化資本的積極作用,成為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必然選擇。
西藏旅遊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效主要基於四大因素。
一是中央和地方對西藏旅遊業的重視和扶持,這是政策保障。2006年以來,西藏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旅遊法規和政策相繼健全,旅遊產業化發展意識得到強化,旅遊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尤其是2010年1月召開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西藏發展的戰略定位,提出在西藏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與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其中,明確提出要將西藏作為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給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
二是穩定局面有利於經濟的平穩增長,是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西藏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政治開明穩定的新時期,穩定局面的延續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三是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是旅遊業發展的吸引力。文化旅遊是經濟發展的一個依託。在發展文化旅遊過程中,要看到民族文化是西藏文化旅遊的魂。為促進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央也在大力扶持西藏民族文化的發展。比如,從1989年至1994年,中央撥款5500萬元和大量的黃金、白銀等貴重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2001年中央又撥款3.3億元啟動對布達拉宮的二期維修以及對羅布林卡、薩迦寺的修繕工程。據統計,中央每年對西藏文物保護事業的日常經費達到400萬元-500萬元。中央的扶持政策和西藏的特色文化相結合,目前開發出包括游覽觀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宗教朝拜等一系列旅遊產業,成為西藏做強文化產業的基礎。
四是在基礎設施上取得很大改善,西藏在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進行大量投資。以機場、公路等為重點的交通建設取得突破,大部分國道和省道改造相繼完成,林芝和阿里機場通航、日喀則機場改擴建以及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等,使西藏旅遊產業交通方面的瓶頸限製得到突破,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西藏旅遊資源眾多。全區文物點達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據統計,西藏擁有29處極品旅遊資源。
這些旅遊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在這些優勢資源的基礎上,西藏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優勢。
第一,高原自然景觀的價值。西藏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自然特徵,構建了特有的高原自然景觀。西藏的自然景觀主要有山峰和湖泊。山峰數量與高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布在西藏,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現已對外開放的山峰有44座。由於海拔的高度,西藏多數山峰終年覆蓋著冰雪,組成高原壯麗的雪山群落,形成地球中低緯度地區罕見的壯觀冰川,使西藏成為全國冰川最多的地區,共發育有冰川22468條,總面積達28645平方公里。西藏是我國最大的自然湖泊密集區,大約有1500多個湖泊,面積達到2.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諸多湖泊根據不同的水系和特點形成了三個區,即藏東南外流湖區、藏南外流-內陸湖區、藏北內陸湖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納木錯和羊卓雍錯等。高原湖區的特殊景觀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民族民俗風情的特殊性。西藏特殊的宗教信仰、建築藝術和風俗習慣都成為吸引遊客的因素。比如,遊客來到西藏往往被傳統的禮俗禁忌、婚喪嫁娶、藏式食品、民族工藝品所吸引,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和風韻獨特的舞蹈、音樂等都成為旅遊業宣傳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載體,同時也為旅遊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撐。
綜上所述,旅遊業的發展必將對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積極作用,有利於西藏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於交通運輸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利於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有利於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實現。鑒於旅遊業具有的特殊輻射帶動功能,西藏應在良好的歷史機遇下,充分挖掘旅遊特點和民族特色,打好「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族旅遊經濟這張牌。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打好區域特色邊貿牌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鼓勵下,西藏邊貿進入大發展時期。西藏邊貿除了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還在對外貿易中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地位,同時出口商品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以跨境民族為主體,以邊界區縣為重點,以整個自治區及相鄰省區經濟發展為依託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貿易發展新格局。無論從歷史、地緣還是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優勢,西藏的對外邊貿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優勢。
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近代歷史上,殖民者入侵西藏,大肆掠奪資源和葯材。在侵略者的壓制和傾銷之下,西藏的對外邊貿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和平解放之後,西藏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關懷與政策鼓勵之下,對外邊貿有了迅速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因此,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利好之下,大力發展和增強西藏的邊貿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西藏應適應發展的需要,加大投資和優化力度,力求發展的持續推進。
首先,大力加強邊貿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西藏的邊貿口岸從總體上看,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當前的邊貿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食宿條件和郵政通信等方面。比如,在邊貿過程中有些商品是有保鮮期的。如果貨物連基本的倉儲和運輸條件都跟不上,不利於邊貿的發展。所以,必須及時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夯實已經存在的基礎,西藏邊貿才能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其次,發展邊貿,必須注重優化產品結構,注重發展民族特色產業。西藏充滿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在對外邊貿過程中,民族特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成為一個方面。當前,西藏的邊貿產品主要有林芝市的高原特色農產品、昌都市以肉和乳品為重點的產品、山南地區以藏毯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產品、那曲地區的蟲草以及阿里地區的「兩絨一毛」深加工產品。雖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邊貿產品,但仍需提高。要根據邊貿市場的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不同類型的出口商品基地,尤其要保證產品的多樣性和高質性,帶動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繁榮西藏經濟。
再次,積極利用「一帶一路」的政策利好,加強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互信,為邊貿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了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所提倡的「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的目標,西藏必須在全國統籌中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瞄準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廣闊市場,迅速完善邊貿體系,在與世界的經濟往來中搶得先機,把握主動。
總之,面對「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其為西藏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同時, 也不能盲目樂觀,要緊密結合西藏特點,聯系西藏實際,從思想到行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部署,積極主動作為,從民族旅遊和特色邊貿方面發揮地域優勢和民族特色,進一步促進西藏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8.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改革開放是() A興國之要 B力量之源 C立國之本 D強國之路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改革開放,而且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答案既簡單又清楚: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它開啟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們黨在上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其歷史背景有兩個方面:從中國國情看,「文革」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作為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必須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從外部環境看,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拉大,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通過改革開放來追趕時代前進潮流。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汲取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後作出的戰略選擇。「文革」十年浩劫之後,我們黨和國家處於十字路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一個選擇是固守舊的體制機制,按照「左」的路線走下去,其結果就是社會主義難以獲得生機與活力,廣大人民群眾難以擺脫物質文化生活的匱乏,國家難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另一個選擇是全盤西化,按照「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路走下去,全盤照搬照抄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其結果就是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得逞,國家和人民重新淪落到舊中國式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全盤西化是一條死路,而不搞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條死路;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走出「左」的誤區,排除「自由化」的干擾,突破舊的體制和觀念的束縛,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就其目的來說,改革開放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30年來,在國際風雲變幻、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中國不僅沒有重蹈覆轍,而且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蓬勃生機,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中國未來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我們的遠大目標相比,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我們過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伴而生、相融而進。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就是要在政治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在實踐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在理論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它是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和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就一定能夠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須發展,亟須創新,亟須戰略改革戰勝強大發展。北京廣州上海天津重慶
石家莊 張家口 承德 秦皇島 唐山 廊坊 保定 滄州 衡水 邢台 邯鄲
山西
太原 大同 朔州 陽泉 長治 晉城 忻州 晉中 臨汾 運城 呂梁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包頭 烏海 赤峰 通遼 呼倫貝爾 興安盟 鄂爾多斯 錫林郭勒 阿拉善 巴彥淖爾 烏蘭察布鄭州 三門峽 洛陽 焦作 新鄉 鶴壁 安陽 濮陽 開封 商丘 許昌 漯河 平頂山 南陽 信陽 周口 駐馬店 濟源
湖南
長沙 張家界 常德 益陽 岳陽 株洲 湘潭 衡陽 郴州 永州 邵陽 懷化 婁底 湘西
湖北
武漢 十堰 襄陽 荊門 孝感 黃石 咸寧 荊州 宜昌 隨州 鄂州 黃岡 恩施 仙桃 天門 神農架 潛江哈爾濱 齊齊哈爾 黑河 大慶 鶴崗 佳木斯 牡丹江 雙鴨山 大興安嶺 伊春 雞西 七台河 綏化
吉林
長春 延邊 白城 松原 吉林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山
遼寧
沈陽 朝陽 阜新 鐵嶺 撫順 本溪 遼陽 鞍山 丹東 大連 營口 盤錦 錦州 葫蘆島
西南地區 成都 廣元 綿陽 德陽 南充 廣安 遂寧 內江 樂山 宜賓 自貢 瀘州 攀枝花 巴中 達州 資陽 眉山 雅安 甘孜 涼山 阿壩
雲南
昆明 曲靖 玉溪 麗江 普洱 臨滄 德宏 怒江 迪慶 楚雄 昭通 大理 紅河 保山 文山 西雙版納
貴州
貴陽 六盤水 遵義 安順 畢節 黔東南 黔南 黔西南 銅仁
西藏
拉薩 阿里 昌都 林芝 日烏魯木齊 昌吉 克拉瑪依 吐魯番 哈密 石河子 伊犁 巴音郭楞 和田 阿勒泰 塔城 阿克蘇 博爾塔拉 克孜勒蘇 喀什 圖木舒克 阿拉爾 五家渠
陝西
西安 咸陽 渭南 延安 寶雞 漢中 銅川 榆林 商洛 安康
甘肅
蘭州 酒泉 嘉峪關 張掖 天水 白銀 定西 甘南 金昌 臨夏 隴南 平涼 慶陽 武威
寧夏
銀川 石嘴山 固原 中衛 吳忠
青海
特別行政區
香港 澳門
廣東
廣州 清遠 韶關 河源 梅州 潮州 汕頭 揭陽 汕尾 惠州 東莞 深圳 珠海 中山 江門 佛山 肇慶 雲浮 陽江 茂名 湛江
廣西
南寧 桂林 百色 玉林 欽州 北海 梧州 柳州 河池 防城港 賀州 來賓 崇左 貴港
海南
海口 三亞 瓊海 白沙 保亭 昌江 澄邁 儋州 東方 樂東 定安 臨高 陵水 瓊中 屯昌 萬寧 文昌 五指山 西沙 中沙 南沙
西寧 果洛 海北 海東 海南 海西 黃南 玉樹 南京 徐州 連雲港 鹽城 泰州 鎮江 南通 常州 無錫 蘇州 淮安 宿遷 揚州
浙江
杭州 紹興 寧波 湖州 嘉興 金華 麗水 溫州 台州 舟山 衢州
福建
福州 莆田 南平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寧德
山東
濟南 聊城 煙台 威海 青島 泰安 萊蕪 濟寧 菏澤 臨沂 德州 淄博 濰坊 日照 東營 濱州 棗庄
江西
南昌 九江 景德鎮 上饒 鷹潭 宜春 萍鄉 贛州 吉安 撫州 新余
安徽
合肥 蕪湖 黃山 安慶 蚌埠 亳州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陽 淮北 六安 馬鞍山 宿州 銅陵 宣城 淮南 希望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挑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發展戰略世界機遇競爭。筆劃 漢字 拼音 筆劃 漢字 拼音 9 革 gé,jí, 11 靪 dīng, 12 靬 qián, 12 靸 sǎ, 12 靰 wù, 12 靭 rèn, 12 靱 rèn, 12 靫 chá, 12 靮 dí, 12 靯 dù, 13 靶 bà,bǎ, 13 靳 jìn, 13 靴 xuē, 13 靷 yǐn, 13 靹 nà, 13 靵 niǔ, 13 靲 qín, 14 靼 dá, 14 靺 mò, 14 鞅 yàng,yāng, 14 靿 yào, 14 靽 bàn, 14 鞁 bèi, 14 鞆 bing, 14 鞃 hóng, 14 鞂 jiē, 14 鞄 páo, 14 鞀 táo, 14 靾 xiè, 14 靻 zǔ, 15 鞍 ān, 15 韃 dá, 15 鞽 qiáo, 15 鞋 xié, 15 鞌 ān, 15 鞏 gǒng, 15 鞈 gé, 15 鞎 hén, 15 鞊 jié, 15 鞐 kō hā zēi, 15 鞉 táo, 15 鞗 tiáo, 15 鞇 yīn, 16 鞔 mán, 16 鞘 qiào,shāo, 16 鞓 tīng, 16 鞕 biān, 16 鞙 xuān, 16 鞖 suī, 17 鞞 bǐng, 17 鞬 jiān, 17 鞠 jū, 17 鞚 kòng, 17 鞟 kuò, 17 鞡 lɑ, 17 鞝 shàng, 17 鞛 běng, 17 鞜 tà, 18 鞭 biān, 18 鞮 dī, 18 鞥 ēng, 18 鞨 hé, 18 韉 jiān, 18 鞫 jū, 18 秋 qiū, 18 鞧 qiū, 18 鞣 róu, 18 鞤 bāng, 18 鞢 xiè, 18 鞪 mù, 18 鞰 wēn, 18 鞩 qiào, 18 鞳 tà, 19 鞴 bèi, 19 韝 gōu, 19 鞶 pán, 19 鞾 xuē, 19 鞵 xié, 19 鞱 tāo, 19 鞹 kuò, 19 鞸 bì, 19 鞷 gé, 20 鞻 lóu, 20 鞺 tāng, 21 鞽 qiáo, 21 韃 dá, 21 鞼 guì, 21 鞿 jī, 22 韂 chàn, 22 韁 jiāng, 22 韄 huò, 22 韀 jiān, 23 韈 wā, 23 韅 xiǎn, 24 千 qiān, 24 韇 dú, 25 韉 jiān, 29 韊 lán,有革字旁都是改革開放強國之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補充回答: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改革開放,而且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答案既簡單又清楚: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它開啟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們黨在上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其歷史背景有兩個方面:從中國國情看,「文革」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作為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必須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從外部環境看,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拉大,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通過改革開放來追趕時代前進潮流。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汲取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後作出的戰略選擇。「文革」十年浩劫之後,我們黨和國家處於十字路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一個選擇是固守舊的體制機制,按照「左」的路線走下去,其結果就是社會主義難以獲得生機與活力,廣大人民群眾難以擺脫物質文化生活的匱乏,國家難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另一個選擇是全盤西化,按照「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路走下去,全盤照搬照抄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其結果就是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得逞,國家和人民重新淪落到舊中國式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全盤西化是一條死路,而不搞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條死路;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走出「左」的誤區,排除「自由化」的干擾,突破舊的體制和觀念的束縛,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就其目的來說,改革開放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30年來,在國際風雲變幻、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中國不僅沒有重蹈覆轍,而且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蓬勃生機,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中國未來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我們的遠大目標相比,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我們過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伴而生、相融而進。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就是要在政治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在實踐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在理論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於它是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和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就一定能夠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須發展,亟須創新,亟須戰略改革戰勝強大發展。北京廣州上海天津重慶
石家莊 張家口 承德 秦皇島 唐山 廊坊 保定 滄州 衡水 邢台 邯鄲
山西
太原 大同 朔州 陽泉 長治 晉城 忻州 晉中 臨汾 運城 呂梁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包頭 烏海 赤峰 通遼 呼倫貝爾 興安盟 鄂爾多斯 錫林郭勒 阿拉善 巴彥淖爾 烏蘭察布鄭州 三門峽 洛陽 焦作 新鄉 鶴壁 安陽 濮陽 開封 商丘 許昌 漯河 平頂山 南陽 信陽 周口 駐馬店 濟源
湖南
長沙 張家界 常德 益陽 岳陽 株洲 湘潭 衡陽 郴州 永州 邵陽 懷化 婁底 湘西
湖北
武漢 十堰 襄陽 荊門 孝感 黃石 咸寧 荊州 宜昌 隨州 鄂州 黃岡 恩施 仙桃 天門 神農架 潛江哈爾濱 齊齊哈爾 黑河 大慶 鶴崗 佳木斯 牡丹江 雙鴨山 大興安嶺 伊春 雞西 七台河 綏化
吉林
長春 延邊 白城 松原 吉林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山
遼寧
沈陽 朝陽 阜新 鐵嶺 撫順 本溪 遼陽 鞍山 丹東 大連 營口 盤錦 錦州 葫蘆島
西南地區 成都 廣元 綿陽 德陽 南充 廣安 遂寧 內江 樂山 宜賓 自貢 瀘州 攀枝花 巴中 達州 資陽 眉山 雅安 甘孜 涼山 阿壩
雲南
昆明 曲靖 玉溪 麗江 普洱 臨滄 德宏 怒江 迪慶 楚雄 昭通 大理 紅河 保山 文山 西雙版納
貴州
貴陽 六盤水 遵義 安順 畢節 黔東南 黔南 黔西南 銅仁
西藏
拉薩 阿里 昌都 林芝 日烏魯木齊 昌吉 克拉瑪依 吐魯番 哈密 石河子 伊犁 巴音郭楞 和田 阿勒泰 塔城 阿克蘇 博爾塔拉 克孜勒蘇 喀什 圖木舒克 阿拉爾 五家渠
陝西
西安 咸陽 渭南 延安 寶雞 漢中 銅川 榆林 商洛 安康
甘肅
蘭州 酒泉 嘉峪關 張掖 天水 白銀 定西 甘南 金昌 臨夏 隴南 平涼 慶陽 武威
寧夏
銀川 石嘴山 固原 中衛 吳忠
青海
特別行政區
香港 澳門
廣東
廣州 清遠 韶關 河源 梅州 潮州 汕頭 揭陽 汕尾 惠州 東莞 深圳 珠海 中山 江門 佛山 肇慶 雲浮 陽江 茂名 湛江
廣西
南寧 桂林 百色 玉林 欽州 北海 梧州 柳州 河池 防城港 賀州 來賓 崇左 貴港
海南
海口 三亞 瓊海 白沙 保亭 昌江 澄邁 儋州 東方 樂東 定安 臨高 陵水 瓊中 屯昌 萬寧 文昌 五指山 西沙 中沙 南沙
西寧 果洛 海北 海東 海南 海西 黃南 玉樹 南京 徐州 連雲港 鹽城 泰州 鎮江 南通 常州 無錫 蘇州 淮安 宿遷 揚州
浙江
杭州 紹興 寧波 湖州 嘉興 金華 麗水 溫州 台州 舟山 衢州
福建
福州 莆田 南平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寧德
山東
濟南 聊城 煙台 威海 青島 泰安 萊蕪 濟寧 菏澤 臨沂 德州 淄博 濰坊 日照 東營 濱州 棗庄
江西
南昌 九江 景德鎮 上饒 鷹潭 宜春 萍鄉 贛州 吉安 撫州 新余
安徽
合肥 蕪湖 黃山 安慶 蚌埠 亳州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陽 淮北 六安 馬鞍山 宿州 銅陵 宣城 淮南 希望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挑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發展戰略世界機遇競爭。筆劃 漢字 拼音 筆劃 漢字 拼音 9 革 gé,jí, 11 靪 dīng, 12 靬 qián, 12 靸 sǎ, 12 靰 wù, 12 靭 rèn, 12 靱 rèn, 12 靫 chá, 12 靮 dí, 12 靯 dù, 13 靶 bà,bǎ, 13 靳 jìn, 13 靴 xuē, 13 靷 yǐn, 13 靹 nà, 13 靵 niǔ, 13 靲 qín, 14 靼 dá, 14 靺 mò, 14 鞅 yàng,yāng, 14 靿 yào, 14 靽 bàn, 14 鞁 bèi, 14 鞆 bing, 14 鞃 hóng, 14 鞂 jiē, 14 鞄 páo, 14 鞀 táo, 14 靾 xiè, 14 靻 zǔ, 15 鞍 ān, 15 韃 dá, 15 鞽 qiáo, 15 鞋 xié, 15 鞌 ān, 15 鞏 gǒng, 15 鞈 gé, 15 鞎 hén, 15 鞊 jié, 15 鞐 kō hā zēi, 15 鞉 táo, 15 鞗 tiáo, 15 鞇 yīn, 16 鞔 mán, 16 鞘 qiào,shāo, 16 鞓 tīng, 16 鞕 biān, 16 鞙 xuān, 16 鞖 suī, 17 鞞 bǐng, 17 鞬 jiān, 17 鞠 jū, 17 鞚 kòng, 17 鞟 kuò, 17 鞡 lɑ, 17 鞝 shàng, 17 鞛 běng, 17 鞜 tà, 18 鞭 biān, 18 鞮 dī, 18 鞥 ēng, 18 鞨 hé, 18 韉 jiān, 18 鞫 jū, 18 秋 qiū, 18 鞧 qiū, 18 鞣 róu, 18 鞤 bāng, 18 鞢 xiè, 18 鞪 mù, 18 鞰 wēn, 18 鞩 qiào, 18 鞳 tà, 19 鞴 bèi, 19 韝 gōu, 19 鞶 pán, 19 鞾 xuē, 19 鞵 xié, 19 鞱 tāo, 19 鞹 kuò, 19 鞸 bì, 19 鞷 gé, 20 鞻 lóu, 20 鞺 tāng, 21 鞽 qiáo, 21 韃 dá, 21 鞼 guì, 21 鞿 jī, 22 韂 chàn, 22 韁 jiāng, 22 韄 huò, 22 韀 jiān, 23 韈 wā, 23 韅 xiǎn, 24 千 qiān, 24 韇 dú, 25 韉 jiān, 29 韊 lán,有革字旁都是改革開放強國之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