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文

歷史發展文

發布時間:2021-02-14 21:54:58

1. 文 的演變過程

如圖所示:

文字詳解:

一、拼音:

wén

二、基本釋義:

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版甲骨~。權英~。

2、文章:散~。議論~。

3、文言:半~半白。

4、指文科:~理分科。

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職。~武雙全。

6、柔和;不猛烈:~弱。~火。

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縟節。

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水~。

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身。~雙頰。

10、文飾;掩飾:~過飾非。

11、⑪量詞。用於舊時的銅錢:一~不值。

(1)歷史發展文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作文[zuò wén]

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比賽。賦詩~。

2、文化[wén huà]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3、語文[yǔ wén]

語言和文字:國家~政策。

4、課文[kè wén]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注釋和習題等):朗讀~。

2. 中國歷史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50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3. 希臘文的歷史發展

創造希臘文的民族在公元前二千年從巴爾干半島遷移到希臘半島及其鄰近地區。希臘文最後分化出四種方言:依奧利亞(Aeolic)、愛奧尼亞(Ionic)、阿卡狄亞—塞普路斯(Acado-Cyprian)、多利安(Doric)。約在公元前九世紀出現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塞》,就是用愛奧尼亞方言寫成的。在以後的幾百年中,隨著雅典城的興起,一種叫雅典語的愛奧尼亞方言,產生了古典時期偉大的文學作品。雅典語成了希臘語的主要形式及共同語(Koine)的基礎。雅典語的使用范圍,遠遠超過現代希臘的疆界。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以後,雅典語的使用范圍東邊遠達印度;後來羅馬帝國信奉雅典語為第二語言。新約聖經用共同語(Koine)寫成;時至今日,東正教還在用這部聖經。
根據腓尼基語改制的希臘字母表,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出現了。這是有母音字母、也有輔音字母的第一個字母表。閃米特語族諸語言的字母表與此不同,它們只有輔音字母。希臘字母最初也象閃米特字母那樣,是從右到左書寫的。但後來變成從右到左和從左到右交替地書寫,後來又變成從左到右,成為這種樣子。1952年曾解釋叫做線形文字B的希臘早期文字,那時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遺物,但是到公元前一千二百年這種文字大部分廢棄不用了。
從第四世紀到第十五世紀,希臘文是拜占庭帝國的官方方言;以後在土耳其統治期間,希臘人仍然講希臘文。現代希臘文約在九世紀開始成型,到十九世紀成為希臘王國的官方語言。操希臘文的,約有一千萬人,其中包括塞普路斯島上的五十多萬人。除了通俗的共同語外,還恢復了一種純粹的古希臘語的模仿語,作為文學用語。

4. 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發展歷程 論文 怎麼寫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文化專製程度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統治者對學術文化領域的控制都是比較嚴密的。中國古代文化專制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兩漢時期,文化專制初興。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學術掌握在統治者與貴族手上。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結了中國歷史上僅見的思想文化活躍時期,影響深遠。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文學、史學、玄學及佛學等發展蓬勃,可是也發生較多諫禍、史禍與詩禍、排佛之禍事件,這是文化專制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隋唐兩宋時期,是文化專制的興盛時期。除諫謗之禍、詩詞文禍、學禁書禁等事件外,朝廷實行開科取仕,統治者以科舉為手段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兩宋在變法及對金的和戰問題上,掀起了激烈、頻繁的黨爭。此外,這時期朝廷推動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對於君主推行文化專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這是文化專制的顛峰階段,朝廷殘酷迫害知識分子的程度,遠超過去任何朝代。文字獄正是明清文化專制的高潮和典型。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專制是持久和嚴酷的,對加強君主專制統治起重要作用。專制手段一:思想鉗制專制手段二:官場壟斷專制手段三:科場壟斷專制手段四:言論禁忌專制手段五:宗教控制
參考: http://www.thjy.org/chuyilishi/Article/632819917899062500.aspx

5. 說明一個東西歷史和發展的算什麼文

這個名字不錯。

網上答案很多,

基本上來自某公司的「全國公民回身份信息系統庫」答網站

你可在網路搜索「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庫」,

輸入這個名字,

1秒鍾就會有結果。

==================================
如想找准確的答案,

可直接詢問:

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

隸屬於公安部.

可查以下內容:

某姓氏分民族、性別人口數

全國(某地區)姓氏(名字、姓名)排名人口數

全國(某地區)某姓氏(名字、姓名)分性別人口數
========================
祝你好運。

6. 文姓的歷史發展

源流一
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並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
源流三
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文叔之後,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源流四
出自姓媯姓。為媯滿之裔孫。據《左傳》記載,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以為氏姓,姓媯氏。舜崩,傳禹天下,舜子均商為封國。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國,以奉帝舜祀。春秋時期,陳國有一公子名媯完,乃媯滿第十代孫,因宮廷之變後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姜小白賜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為田氏。此後公子完第十代孫田和「田代齊姜」於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冊命為齊侯。公子完逝世後,齊王曾賜其謚號為「敬」,史稱田敬仲完。《通志?氏族略》:田氏既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為田。陳田聲近陳故也,又齊襄王之後,本田氏,後改法氏。法,姓也,齊襄王法章之後,本田姓,齊滅於秦,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孫有姓:陳﹑田﹑法﹑敬等四種。
①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謚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諱改姓。《史宋?文彥博傳》指出,「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後晉時,文彥博的曾祖父敬時為避晉高祖石敬瑭之名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為二。凡是姓敬的,要麼改姓文,要麼姓苟.約在公元947年後晉為後漢所滅,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後代相繼回復為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成為宋太祖。由於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文彥博祖父文銃(號挺之)只好再次改為文氏或苟氏。
源流五
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① 滿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羅特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范燮,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士會)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為「範文子」,簡稱「文子」、「范叔」,是晉國范氏家族首領的繼承人。
這在史籍《晉語》中韋昭註:「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源流七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田文,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有個貴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田因齊的孫子,封號為孟嘗君,食邑在薛(今山東滕州東南部)。
源流八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媯佗之後裔,屬於避諱改姓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支孫以謚號為氏。」
源流九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文學掾,亦稱文學史,是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
源流十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黎族、壯族、布依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周文王、孫文子(孫林父)、許文叔(姜經初、甫父乙、許信公)、範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嘗君)。。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史記》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後更名晉。成王與叔虞同為姬昌(周文王)孫,姬發子。姬昌崩,姬發興國,謚父曰「文」。叔虞六代孫、即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為雁門文之發祥。時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譜》中記載:河南南陽的唐河縣、社旗縣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縣遷居到河南唐河縣。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准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後,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時,文姓大約有18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3%,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30%。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四川、江西,這三省文姓大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於河南、河北、廣西。全國形成了北部晉豫冀、南部江西兩塊文姓聚集地。
明朝時,文姓大約有1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四川、江蘇四省,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廣東、山西、湖北、廣西、陝西。江西為文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文姓總人口的23%。宋、元、明時期,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 當代文姓的人口已達17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九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又佔了25%。湖南為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4.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群。
今日文氏族人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為多,這五省文氏約佔全國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廣東兩省就佔全國文氏人口的38%左右。

7. 中國陶瓷噶歷史發展 文+圖

1.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 1.1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由於當時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很低下,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導致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粗糙、古樸幾製作不精良的特點。根據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籃子表面塗上粘土,經火燒後,籃子被燒去了,籃子外的粘土燒成後變得堅硬,這樣陶器就燒成了[1]。最新的的考古資料表明,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陶器遺存是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內的仙人洞遺址、廣東英德青塘、靈山滑岩石洞、廣西桂林甑皮皮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十幾個文化遺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種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壺、罐、盆、罐瓶、勺等。彩繪紋飾又多以幾何形出現,手法粗糙,構圖新穎流暢,表現了當時中國制陶的技藝水平。龍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裝飾,卻整體渾圓端正,器壁薄而均勻,表現出驚人的技巧[3]。1.2夏至兩晉時期商朝陶器,總體上繼承了新石器時代的樣式,在種類上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為主,但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專門燒制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到後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採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河南鄭州的十四座陶器)[3]。殷商時代用千度高溫燒制的白陶,手工精細。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上釉陶器,從無釉陶器到敷釉陶器,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周代陶器的重要發展,是陶器應用到了建築方面,如版瓦、簡瓦、瓦當、瓦釘、闌干磚等。有關遺址分布在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到戰國時期,陶瓷的造型變得十分優美和活潑,線條也變得更圓潤和流暢,顯示了當時人的思想解放。這與當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社會大環境有是一致的。陶窯的結構和規模較以前擴大,製品的數量增加。有了北方的暗紋陶、鋁釉陶,南方的印紋陶、原始青瓷。此外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2]。兩漢時期,釉陶大量替代銅質日用品,從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發展。由於對加工技巧的掌握,隨之出現了圖案及造型生動活潑的陶器裝飾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其面貌、衣袍、甲骨、發髻等無不精雕細刻。可以看出漢代的釉陶已發展到很高階段,這是由陶向瓷過渡的橋梁。西晉時期,國家的穩定,越窯的青瓷的燒造又有了提高。窯場有了成倍增加。從胎色上,比三國時略深,造型更為豐富,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制。東晉的越瓷走向低落。到南北朝時期,由於國家分裂的政治形勢,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下降趨勢都非常明顯,只有南朝一些小規模的窯場和北朝青瓷窯場(山東) [4]。五代陶瓷成就這主要的是越窯「秘色瓷」,以青瓷為主,做為宮延貢品,極盡裝飾之能事,有較高的藝術水平[5]。1.3隋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文化隋唐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突出發展的時期。陶瓷發展到隋唐,也進入一個繁榮成長的階段。隋代政權統一,使陶瓷業游樂較大發展,最重要的是出現了白瓷。隋代燒制白釉瓷器技術的提高,為唐代著名的邢窯、定窯白瓷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唐代白瓷中的精品以白瓷龍柄雙蓮瓶和龍柄雞首壺[1]為代表。除了瓶、壺、碗、碟等日常使用的器皿,白瓷廣泛使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唐代個制陶中心地區,經長期發展,形成明顯的地區特徵和固定的窯名,如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以刑窯為代表的白瓷。彩瓷是唐代出現的新品種,它為後來的彩釉和彩繪開辟了新天地。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因經常使用黃、綠、褐三種色彩得名,一般作為陪葬品,分為器皿、人物、動物,是我國古代陶器工藝的精品。1.4宋、元時期的陶瓷文化宋代是中國制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涌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定窯,也稱粉定,以燒白瓷而著稱,碗、盤製品彩覆燒工藝,口沿上不施釉,俗稱「芒口」汝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器,燒造工藝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極致。官窯的瓷器釉色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哥窯,又稱章窯。瓷器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禰足珍貴。鈞窯以燒制乳濁釉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而聞名[7] 。宋瓷在工藝上取得較高成就,形成品種豐富多彩、造型簡潔優美、裝飾方法多種多樣。官私名窯名瓷都風格各異,有的清秀、有的渾厚、有的典雅、有的絢麗、有的淳樸、有的民間色彩濃厚、百花爭艷,個現獨特的風格之美。元代由於戰亂,打擊了制瓷業,但制瓷業工藝仍有新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里紅技法。一方面,宋、金時期的一些名窯,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的傳統產品仍在繼續燒造,特別是龍泉、青白系諸窯,由於外銷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鎮又正式燒出了青花、釉里紅、鈷藍釉、銅紅釉、卵白釉等新品種,為它日後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8]。1.5 明、清時期的陶瓷文化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為主,明代以降則白瓷為大宗,為瓷器的裝飾創造了物質條件。這時全國制瓷業一景德鎮為中心,最盛時有官窯50,民窯900,「工匠來四方,器成走天下」,「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是對當時盛況的寫照。明代,瓷器造型極為豐富,以青花瓷為主。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輕巧俊秀,以碗、盤、瓶、高足把杯、僧帽壺為主。明代後期,青花文具、宗教用瓷中的花觚、燭台、香爐大量生產,滿足了人們在文化生活、宗教習俗活動的需要。在釉里紅瓷器的基礎上,明代燒成了鬥彩和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五彩」含多種彩色之意[9]。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現存萬曆白釉餮饕紋瓶,色澤白中閃青,釉質凝厚而滋潤,是仿西周青銅器餮饕紋的典型作品[1]。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會經濟進人了一個繁榮時期,我國制瓷工藝達到了歷史高峰,造瓷技術有更大進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藝和品種,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工藝有創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粉彩、琺琅彩、紫砂、織金、黑瓷、石灣塑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10]。後期的瓷器燒造,主要是同治,光緒和宣統窯。比起前中期,所燒作品都缺乏了藝術性和觀賞性有的。僅僅能維持低檔商品瓷的燒造質量[11]。

8. 穿越文按歷史發展

當然不是必須按歷抄史發展,甚至連身份都可以沒有,比如從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記載的人開始。應該說,穿越文只是使一個古代人名正言順的得到超前時代的思想、知識。

我看過的穿越文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照歷史發展。主角會盡力的去改變歷史,但是總是不能成功(悲劇啊~)。

2、按照歷史發展,給與歷史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某個人做了某件事,歷史上說的原因,不是真實的。比如說某個人歷史上說他死了,有可能只是詐死脫身,從此隱居。

3、主角有意識的改變歷史。這種是最多的了,很多穿越成明君名臣的都是這種。

4、主角有意識的不改變歷史,利用歷史獲得利益。

9. 中國的歷史發展文件化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啥意思?歷史發展文件化?沒有這個概念啊。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