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有多少年的發展歷史
世界上會有人,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1、前人階段。以南方古猿化石為代表,因此也叫南方古猿階段。南方古猿化石最早是1924年在南非北開普省湯恩附近發現的,化石是一個小孩的頭骨的部分連著整個腦子的天然模子。。由達特(R.Dart)教授進行了研究,他看到這個頭骨很像猿的,但又帶有人的不少性狀,腦子雖小,但一些性狀比黑猩猩的腦更為像人,頜骨上的臼齒也與人的相似,從頭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斷,頭骨的所有者是兩足直立行走的,於是1925年他發表文章,認為它是真正的猿和人之間的類型,是人和猿之間的「缺環」,定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可是它究竟是人還是猿,引起了人類學界激烈的爭論,因為當時人類學界一般都認為大的腦子才是人的標志。
以後在南非發現了更多的這類化石,在非洲其他部分也有這類化石發現,特別是在東非,經過多方面的研究,直到60年代以後,人類學界才逐漸一致肯定它是人類進化系統上最初階段的化石,分類上歸入人科,成為人科下的最早的一屬。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的是距今400多萬。這類化石可分為兩種類型,纖細型和粗壯型。纖細型進一步演化成下一階段的能人,粗壯型則在距今大約100萬前滅絕了。
2、能人階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坦壘尼亞的奧杜韋和肯亞的特卡納湖岸的庫彼福勒陸續發現的,最早的年代是距今240萬年前,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habilis),腦子擴大了,開始能用石塊製造工具(石器),以後演化成下一階段的直立人。
3、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化石最早從19世紀末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爪哇猿人開始,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從本世紀20年代後期起,在我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從而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進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還帶有不少類似猿的性狀,所以俗稱猿人,但他們已在人類的進化系統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已是人類發展第三階段的人類,與古猿和現代猿有著本質的區別。
人們常常將人猿和猿人相混淆,猿是和人最相近的動物,於是也叫人猿或類人猿。現今全世界的猿共有四種,亞洲有長臂猿和猩猩,非洲有大猩猩和黑猩猩,其他漩沒有猿類。長臂猿體形較小,也叫小猿,其他三種猿的體形較大,也叫大猿。所以簡單地說,人猿是像人的猿,而猿人是像猿的人。人是從猿進化來的,但指的不是現生猿,而是古猿。
直立人化石已在亞、非、歐三洲發現。在非洲,最早的直立人化石跑今的年代為170萬。在亞洲和歐洲,最早直立人化石的年工還有爭論,不能肯定,因而一般認為直立人是起源於非洲,然後分布到亞洲和歐洲的,但最近報道,爪哇發現的猿人化石的年代為距今180年前,早於非洲的猿人。由於年代測定的不穩定,目前還難於作出定論。直立人中年代較晚的是北京猿人。過去報道北京猿人中最晚的是距今23萬年,最近報道是40萬年。直立人之後是智人。
4、智人階段。智人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晚期智人從距今十多萬前開始,其解剖結構已和現代人相似,因此又稱解剖上的現代人
⑵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
人類起源至今還沒合理的解釋。隨著現代科技、考古的進步,人類進化之迷逐漸清晰,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越來越受到強大的挑戰。無論進化論各個主流學派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對人類祖先體形的想像卻很相近。認為人類體質有兩個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體毛稀少。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指出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結合當代考古成果,人類進化時間表是: 古猿(1400--800萬年前)南猿(400--190萬年前)猿人(170--20萬年前) 由此來看,古猿與南猿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間空缺20萬年,其間進化的關鍵階段至今未找到過渡種類的化石,因此,科學家們對於人類起源產生了謎團。1960年英國人哈代提出\'海猿說\',指出800-400萬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後重返陸地。證據是:人的皮膚裸露無濃密體毛,有皮下脂肪,淚腺分泌及排出鹽分,出汗及性行為生理機制像水獸一般,而靈長類動物體表有濃密體毛,無皮下脂肪,其生理機制與人類大相徑庭。人在水中分娩無痛苦,嬰兒天生喜歡水,人潛水時地反應與海豹等類似。但該理論無法解釋400萬年的化石缺環,人類 至今並未發現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學家提出在400萬年空缺中古猿與某種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即\'海陸雙祖復合說\'至於是哪一種海洋生物尚無證據。還有科學家認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與地球雌猿結合出來的。總之,人類起源之謎還在爭論,還需要證據。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類的體毛特徵是由多毛變化而成的。與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體毛稀而細小,表皮柔軟。人類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許多人認為人類的祖先穿了動物皮"衣裳"才導致體毛逐步退化的。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熱帶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們身體的大部分是長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體毛最稀少。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白種人的體毛反而要濃些。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的體毛尚未豐滿,而不是退化!達爾文是用性選擇理論來解釋人體裸化的。這個解釋也很牽強。
⑶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⑷ 人類的歷史時代演變過程。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
(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
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
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
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
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
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
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
(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 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
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
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
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
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
(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
(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
(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
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
(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
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
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
⑸ 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過程是進步的階梯。有甲骨,石刻,竹簡,錦帛,紙質,電子書。
⑹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
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⑺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