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科舉制歷史意義

科舉制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4 21:07:01

1. 科舉制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隋唐以來中國實行的科舉取仕制度是那個時代的一個重大創制,這種制度一直實行到專1905年清朝下令廢除屬為止,它在皇朝政治中扮演著開明政治和機會平等的角色,對皇朝的統治是有利的,但這種制度也同時發揮著削弱社會的思想文化活力、遏止學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功能。這種制度創造了一個客觀的取仕標准,也算是一個偉大的文化發明,但這一偉大發明在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並不僅僅起理想的作用。

2. 科舉制度的意義

科舉制度的意義: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

(2)科舉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九品官人法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仿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

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3. 科舉制度有什麼歷史作用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3] [4] [5]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2]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對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有異議。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金錚等學者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3] [4]
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5]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志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3]
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舉制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盡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 也查無實據。因此, 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5]

4. 科舉制有什麼意義

公元601年中國確立科舉制度科舉制就是「開科舉士」,它創制於隋朝,終於清末,前後內經歷了隋容唐宋元明清六代1300多年的演進歷史。科舉製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其實行之早,延續之久,影響力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然,對科舉的評價,自古以來一直是毀譽不一,其利弊得失也很難說得清楚。但不可否認的是,以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的科舉制,確實是我國在世界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份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在行政領域里開出的一朵智慧之花。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在精神文明領域中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其意義足以和四大發明相媲美。就對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而言,科舉可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5. 在歷史上,科舉制度的開創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中國歷史發展,為了確保人才的流動還有引入,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就創立了科舉制度,並且在後世不斷完善和發展,科舉制度的開創意義是很多的,當然有利也有弊。科舉制度,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不僅僅對中國的影響很深,而且還引進了外國,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只可惜,任何的事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科舉制最終還是被廢掉了。為什麼呢?因為科舉制的弊端日益凸顯,第一,科舉制在後世完善了,考試形式開始僵化,考試內容也相對陳舊落後,扼殺了讀書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心想著取功名,而不去開創性開展學習。第二,考試內容狹窄,偏偏重視經史,忽略了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第三,成了統治階級束縛知識分子的工具,對人的文化心裡造成了非常大的創傷。不過科舉制度本身就是好的,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只不過一成不變的話,科舉制度反而會阻礙社會的進程。

6. 科舉制的意義和影響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

7. 簡述科舉制的歷史作用

中國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版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權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積極影響

8.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首先,科舉制最大的特點是否定特權制度,這比起只講出身的世襲制,比起看重門第的薦舉制,比起拿錢買官的捐納制,科考選人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其次,科舉制度為國家選官用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台,為中國歷代政權選拔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知識分子,為社會流動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使成百上千的寒門士人能夠有機會進入到參政治國的行列.
第三,科舉制度最重要的價值是通過統一考試制度,形成「學而優則仕」的精英選拔機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確立了根據人的教育程度來分配社會地位的知識優先的准則,可以說是一種知識社會、學歷社會的雛形,是一種先進的精英治國理念,也是1000餘年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得以穩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第四,科舉考試促進了傳統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它帶動了民間社會崇尚人文、教育的社會風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社會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十年寒窗」依然是激勵現代人發奮讀書的至理名言.通過考試改變命運,走出大山,跳出農門,永遠是偏遠山區孩子惟一的夢想.
第五,科舉對社會的習俗產生重要影響.「金榜題名」仍然是學子的夢想,「名落孫山」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動力.
第六,科舉制度還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中國是考試制度的故鄉,科舉考試就像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一樣,對世界文明都是一個重大貢獻.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科舉制度也有著其消極的一面.
首先,科舉在加強思想的集中和統一的同時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發展.士子們志在功名利祿,非為探討學理,讀經、考試似乎是最明智的選擇,思考和研究自然知識、屬於下流的技術和工藝、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儒家學術等皆成了下策.因而所造成了中國社會長期因循守舊、思想停滯不前.
其次,落後刻板的考試內容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特別是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現,使中國的教育陷入了一種病態的畸形發展之中,士人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狀況愈演愈烈.
最後,科舉也直接促進了中國古代官本位社會的發育.現代中國仍然是官本位社會,科舉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場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
時至今日,科舉制度已不復存在,其積極合理的因素我們正在逐漸地吸取並加以效法.但是,它遺留的消極陰影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當務之急是轉變考試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注重知識的擴展與融合,改善教育理念,提倡終極人文關懷.

9. 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9)科舉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科舉起源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創建於隋朝,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

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很高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閱讀全文

與科舉制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