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汕頭和汕尾是怎麼來歷
一、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朝時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元代時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到明朝嘉靖年間在潮州府置澄海縣,將汕頭地域劃屬澄海縣,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欄捕魚,柵欄古稱汕,所以稱此地「沙汕」;清康熙年間在此建築炮台,改稱「沙汕頭炮台」,到雍正年間開始簡稱汕頭。
二、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而這里又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故得名「汕美」,「美」與「尾」諧音,後來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為商埠,曾經是「舟楫雲集」之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稱。
汕尾市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湖、島、灣、岬」獨特,「峰、泉、岩、洞」迥異,歷史古跡和革命文物輝映的旅遊資源特色。
(1)汕頭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一、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潮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文化以潮汕方言、潮劇、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文化為代表。
汕頭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至2012年,汕頭汕頭市共有旅遊景區點20多處,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5處,3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
主要景點有含汕頭八景景點在內的礐石風景區、澄海塔山風景區、蓮花峰風景區、南澳生態旅遊區、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陳慈黌故居、青雲岩風景區、北回歸線標志塔、汕頭方特歡樂世界·藍水星主題公園等。
二、汕尾是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匯地,文化多元而兼容,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歷史名人彭湃、馬思聰、謝非的故鄉。
有7個國家級、1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白字戲、西秦戲、正字戲是國家稀有劇種,陸豐的滾地金龍、皮影戲、英歌舞、汕尾漁歌、海豐麒麟舞、錢鼓舞、河田高景等豐富多彩而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融入旅遊。
汕尾市的飲食屬潮汕風格,其匯閩南地區與廣州地區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以燜、燉、燒、炸、炒、泡為主。海鮮、湯類和甜菜的烹飪最具特色,口味清鮮,濃郁而不油膩。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汕尾市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海陸豐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汕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汕尾
㈡ 汕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特色及出現過的名人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城市名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日文 :スワトウ
語言:潮州話(或稱潮汕話) 英語稱:Teochew, Teochiu, Tiuchiu, Tiochiu or Diojiu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 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 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
全境位於東經116°14′至 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 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 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嶺東之門戶」的美稱。
【區域規劃】
2003年汕頭市行政區劃
金平區
(轄17街道)
人口:737658人 面積:108.71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石炮台、金砂、金廈、東方、大華、同益、光華、東墩、廣廈、海安、新福、烏橋、歧山、永詳、鮀蓮、鮀江、月浦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60居委會
龍湖區
(轄5街道2鎮)
人口:337406人 面積:103.58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金霞、珠池、新津、鷗汀、龍祥街道辦事處和外砂、新溪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32村委會、75居委會
澄海區
(轄3街道8鎮)
人口:706239人 面積:345.23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鳳翔、廣益、澄華街道辦事處和上華、隆都、蓮下、蓮上、溪南、東里、鹽鴻、蓮華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37村委會、43居委會
濠江區
(轄7街道)
人口:271986人 面積:134.88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達濠、馬滘、礐石、廣澳、濱海、三河、玉新街道辦事處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60居委會
潮陽區
(轄4街道9鎮)
人口:1536282人 面積:667.60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文光、棉北、城南、金浦街道辦事處和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谷饒、貴嶼、銅盂、金灶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202村委會、93居委會
潮南區
(轄1街道10鎮)
人口:1184029人 面積:596.42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峽山街道辦事處、井都、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隴田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179村委會、65居委會
南澳縣
(轄3鎮)
人口:72752人 面積:108.00平方公里
街道名稱:後宅、深澳、雲澳鎮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41村委會、5居委會
全市合計
人口:4846352人 面積:2064.4平方公里,轄6區1縣,32鎮37街道 轄村委會和居委會數量:轄591村委會、501居委會
【人口】
汕頭市現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全市總面積 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87.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1956平方公里,人口480.27萬人。
㈢ 汕頭文化特色
汕頭美食、汕頭歷史景點(例如小公園一帶)、紅頭船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
㈣ 汕頭最有名的歷史偉人是求大神幫助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希望採納
㈤ 汕頭市潮陽區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潮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素有「海濱鄒魯」之稱。英歌、剪紙、笛套音樂被譽為民間藝術三瑰寶,潮劇、木雕、石雕、稿末塑等傳統工藝和貴嶼彩街路棚、谷饒祭社等民俗文化活動,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㈥ 汕頭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是什麼
依海而立,於 1860年開埠,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
㈦ 汕頭特色文化有什麼
一、是海洋文化景觀。汕頭市自然條件優越,北回歸線橫貫市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汕頭市是北回歸線與海岸線相交的唯一城市。海岸線長289公里,有許多優質海灘,如青澳灣、北山灣、龍虎灘。南澳島是全省唯一海島縣,正朝著生態旅遊島目標建設。汕頭既有內海又有外海,汕頭內海面積是杭州西湖面積的十倍,以其為中心的環汕頭港景區是汕頭八景之一。二、是華僑文化景觀。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遠在唐代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許多景觀具有濃厚的「僑文化」烙印,如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海外華人第一國王鄭信故里、李嘉誠先生捐資20億港幣建成被譽為「高校建築藝術之花」的汕頭大學、以現代僑鄉潮人為主題的華僑公園等等。三、是民俗文化景觀。獨特的區位、多文化的交融、歷史的積蘊,使汕頭民俗文化特色非常鮮明。潮汕的「老爺生」、「施孤」、「迎老爺」 等民俗活動,潮劇、潮樂、潮綉、英歌舞、蜈蚣舞等傳統文化均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海內外。四、是商業文化景觀。汕頭在1861年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八個國家在汕頭設立領事館,汕頭港吞吐量居全國第3位,僅次於上海、廣州,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作為「百載商埠」標志的汕頭市「小公園」,是典型中西合璧的嶺南建築。著名電影《紅牡丹》即以小公園為外景拍攝。目前我們正規劃把小公園建設成為綜合旅遊區。另外汕頭還有品牌一條街、華僑新村路步行街和易初蓮花、沃爾瑪等大型購物商場。五、是宗教文化景觀。在汕頭,晉代已有道士在潮陽東山興建道觀。韓愈因反對迎佛骨而被貶潮州,但他治潮期間與靈山寺主持結下深情並送衣留念,如今已成千古美談。在青雲岩和已有千年歷史的靈山寺、大峰景區等宗教旅遊點,寺廟密集分布,香客雜沓,鍾鼓相聞,可充分體驗民間宗教狂熱虔敬的氣氛。六、是休閑文化景觀。汕頭有礐石風景名勝區、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青澳灣旅遊度假區、蓮花山溫泉旅遊度假村、南澳海上漁村等旅遊休閑景區和設施。
㈧ 誰能介紹一下汕頭的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潮汕民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別具特色、自成體系。有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 ;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 ;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 ;有「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 ;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
㈨ 汕頭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城市名英文:Shantou, 曾稱 Swatow.日文 :スワトウ
語言:潮州話(或稱潮汕話) 英語稱:Teochew, Teochiu, Tiuchiu, Tiochiu or Dio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