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成就
先給你一些關於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㈡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准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干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㈢ 人類歷史上的科技革命
人類歷史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原因: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由於國外市場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增加商品的生產,必須改進生產技術。 ●工業革命條件: 雄厚的資本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了大量錢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充足的勞動力 圈地運動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豐富的資源和原料 英國本土煤炭資源豐富,運輸也很便利。英國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來源十分充足。 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場不斷擴大,商品需求增加。 ●經過:機器的發明和利用,最早產生於棉紡織業。1785年,由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蒸汽機成了帶動機器的動力之源,它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紡織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冶金、采礦等工業部門也很快採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的新技術。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交通運輸的革新:工業的發展,刺激了交通運輸的革新。18、19世紀,英美等國大力興修運河,還修建了很多路面平整的大道。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造成了第一艘汽船,在內河試航成功。鐵路交通的面貌也大大改觀。19世紀早期,出身於礦工家庭的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 影響: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狂飆式的發展,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創造出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巨大的社會財富。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越來越來富;無產階級卻日益貧困。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最後幾十年,世界又出現了一個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高潮,歷史上稱這次科技革命為第二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開始取代蒸汽動力成為主要能源,人類由此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影響: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又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並導致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 19世紀末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國和德國尤其突出。壟斷資本家通過兼並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制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賺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的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等。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19 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日、俄等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及代表性的發明成果 條件:①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如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轉換原理。②物質技術前提,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③社會的需要,尤其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 時間、標志: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主要標志,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特點:①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劇。②科學和技術密切合作,相互促進。③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互相滲透。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條件下,主要靠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勞動手段的改進來提高生產率,當代科技進步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使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它使各國經濟聯系加強,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國家間的經濟差距。④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局部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㈣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2次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分別是哪2個時期
1、兩漢時期;抄
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技由此得到發展。
天文學家制定出「太初歷」,作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並發明製作了地動儀。
數學上編成《九章算術》。
編定出《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醫聖張仲景著有中醫的重要經典《傷寒雜病論》。造紙術的發明等。
2、兩宋時期;(北宋和南宋)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且城市經濟、工商業及海外貿易比前代發達,我國科技也因此發展起來。
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三大發明完成和發展並傳到歐洲,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建築技術有較大發展,如獨樂寺、木塔、盧溝橋、元大都等。
天文歷法獲得空前發展,十二氣歷等在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
(4)歷史上科技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中,在不斷地進取,不斷創新。
㈤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早期,中國的科學技術是在世界領先位置的。從早期的皇帝內經,到後來的四大發明,中國的版科學技術一直權都很發達,但後來,統治者固守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受到抑制,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重視實踐,輕視理論,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科舉,輕視科學,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後來的科技落後。
為了讓我們的科學技術重新發展起來,我們就不能閉關鎖國而要改革開放,不能輕視科學,而要把科學技術當成第一生產力。並且讓理論和實踐同樣被重視,這才能實現中國科學技術的新輝煌。
㈥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哪一百年間的科技發展最快
如果僅是對中國而言,我認為應該是宋朝。兩宋期間,雖然對外戰爭屢專屢失敗,飽受屬屈辱,但國內人民生活與其他朝代相比,相對比較安定。宋朝歷代皇帝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昏君甚多,但絕無暴君,這與宋朝皇帝比較注重文化修養有關。總體來說,宋朝皇帝比較重視文化及科技的發展,在兩宋期間,產生了很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成果,如李械的《營造法式》,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闡述建築理論的著作;宋慈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專學著;兩宋醫學也有重大發展,出現了許多名醫,如「金元四大家」;四大發明中:畢升改進印刷術,發明活字印刷術(直至明清,知識分子仍舊認為四書五經的版本以宋版為佳);出現了突火槍等熱兵器,火葯應用技術得以進一步發展;指南針被大規模應用於航海事業。。。。。。等等,個人能力有限,難以盡述。
至於究竟是哪幾十年,恐怕說不清,個人認為就是兩宋時期。
(哎,在鍵盤上敲了好一陣子才發現,懸賞分數為0.不過已經快寫完了,寫完算了。大哥你也太不厚道了,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呀,你都七級了,還捨不得一點分數呀。算了,無所謂了,希望我的回答還有那麼一點用)
㈦ 中國科技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㈧ 西方的科技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在西方歷史上的科技發展敘述如下。
1.公元前的科技發展
公元前的科學研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應屬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歐幾里得(Euclid)及阿基米德(Archimedes)。亞里士多德發表《動物自然史》、《動物結構學》、《動物發生學》及《論靈魂》等書,記載了500多種動物。阿基米德是歷史上的一位工程師與偉大的數學家,也是對力學有著明顯、直接貢獻的古代希臘人。今日科學是建立在阿基米德對科學的鍾愛以及對基礎理論的認知,這些基礎理論可以直接用數學或是一種物理現象描述。
2.公元後至黑暗時代的科技發展
中世紀(公元476-公元1453年),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西歐進入黑暗時代。這時候最為著名的醫學發展,有二世紀的羅馬醫學家蓋侖(Galen)在解剖、生理、胚胎、病理、醫療、葯物等領域均有新發現,著述也很多;十世紀的阿拉伯阿維森納(Avicenna)發表《醫典》一書,對以後六個世紀影響很深。
3.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技發展
文藝復興是十四至十六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思想文化運動,同時帶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1543年哥白尼的身故後之作《天體的革命》,終於使托勒密系統崩潰。哥白尼寫道:「地球帶著月球循著周年的大軌道在群星之間繞著太陽旋轉。」雖然這不完整的事實維持了將近100年,但是哥白尼的革命已然開始,再加上伽利略及克卜勒等人的努力,帶動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4.工業革命時期的科技發展
瓦特(JamesWatt)發明蒸汽機後,造就了工業革命。1628年,英國哈維(WilliamHarvery)發表「心血運動論」,發現血液循環。1665年,英國虎克(RobertHooke)製成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首次提出細胞的概念。1771年,英國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首次觀察到老鼠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鍾罩內可延長生命,發現植物呼出氧氣的現象。1863年,英國赫胥黎(ThomasHuxley)發表《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一書,明確論證了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觀點。1864年,法國巴斯德(LouisPasteur)確立消毒滅菌方法;1881年,他採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種法,防治一些疾病,開創了醫學上的免疫學。
5.近現代的科技發展
因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科技需求,和近代計算機科技的輔助,現代科技的發展在20世紀以後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奧地利蘭斯坦納(KarlLandsteiner)發現人類的A型、B型、O型血型,建立了血液分類學的基礎;英國薩頓(WalterSutton)確立了孟德爾法則的細胞學基礎;波蘭居里夫人(MarieCurie)發現放射性物質;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提出相對論促成後來核能科技的發展;威格納(AlfredLotharWegener)提出地殼板塊移動的理論,說明地質及生物的分布關聯。在現代,科技的研究已經是群體的工作,大規模的人力及物力投入及分工精細,使得科技的發展更加快速~
㈨ 歷史上科技發展最輝煌的朝代
是漢朝
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到了武帝時代,擊潰匈奴人,版圖擴大,其勢一直發展到內漠北,導容致匈奴人西遷,歐洲西羅馬帝國由此滅亡,可以說當時世界上最強盛最繁華的地方就是漢朝了,武帝後,又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局面,漢朝前期從文景之治——漢宣中興,總共經歷五朝,五朝帝王享國時間都很長,且都是盛世局面,沒有哪個朝代能比過漢朝在世界上的地位,當今的漢族、漢人也是由漢朝稱呼演變來的。
㈩ 誰有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
科學技術發展史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
分。今天,當人類豪邁地飛往宇宙空間,當機器人問世,當高清晰度數字化彩電進入日常家
庭生活,當克隆羊多利誕生驚動整個世界,當人們在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功能而嘆為觀止
的時候,你是否了解化學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分離科學——的優異功效在現代科學技術
發展中的貢獻與地位呢?
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被譽為當今三大前沿科學,新材料還被譽為現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這是因為沒有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功能奇特、高純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術只
能是空中樓閣,電腦、機器人、宇宙飛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怎麼樣的高新技術
,都是要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進而分離或合成出高純的材料為基礎的。化工分離純化技
術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的各種需求變成現實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現代分離
技術已經可以使產品的雜質含量低於十億分之一,被譽為現代分離能手的溶劑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現代分離技術中的一種。例如在核燃料的後處理中,用萃取分離技術對被輻照過
的核燃料進行處理,提取人工核素釒不239,其中鈾和鈈的收
率均可以達到999%。去除強放射性物質的效果(去污系數)可以達到106~108。
「溶劑萃取」作為一個名詞,也許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為一種實用的分離方法,卻早已被
人們應用於實踐中。溶劑萃取用於無機化合物分離的歷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爾哥德(P
eligot)首
先發現用二乙醚可以從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鈾醯。隨後人們又在實踐中發現了其他一些無機
物也能被某些有機物所萃取,並據此初步建立了半經驗的液液平衡的定量關系。到19世紀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熱力學基本原理對液液平衡關系進行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該定律為萃取化學和化工的發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人們開始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於有機化工和石油化工領域中,如用酯類萃取劑萃取醋酸,用
液態二氧化硫作為萃取劑從煤油中去除芳烴。20世紀30年代,人們試圖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
於稀土元素的分離,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40年代,原子能工業
在戰火中誕生,基於生產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離技術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磷酸三丁酯作為核燃料的萃取劑得到應用後,萃取分離技術進入了
一個嶄新的階段。隨後,萃取分離技術在稀土的分離、濕法冶金、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醫
葯、食品、環境等領域不斷得到應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現在,萃取分離技術幾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為分離技術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因此,只要你認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離技術的輝煌歷史,就會被其優異的功能所吸引。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現代科學技術也在從大科學技術時代向超大科學技術時代轉變。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既有別於個人主導下的小科技時代,也有別於政府主導下的大科技時代,而是一個以企業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多元化的科技發展時代,超常規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逐步取代常規科學技術成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和一個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科技發展的超大科技時代必然引起各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的調整。作為一個關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研究人員,本人願在此與廣大網友就「超大科技」問題及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問題與網友進行互動與探討,以期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亟待開展
「人創造歷史,卻對自己正在創造的歷史茫然無知。」西方哲人的這句名言陳述的好像正是我們面對的現實。100多年來,我們這個具有悠久史學傳統的文明古國,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顛簸沉浮,進退失據,至今仍然處於追趕先進的路途上。因此,對於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覺得乏善可陳,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顧,或無暇顧及,或有意迴避,甚至刻意編造。近代與古代的強烈對比,尤以科學技術史為特出,加之一段時期極左思潮的泛濫使人們諱言近現代史,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古代科學技術史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近現代科技史則少人問津,在相當程度上仍隱身於歷史的重重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