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的歷史和發展

的歷史和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4 18:36:08

① 家鄉的歷史和發展

基本概況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東南重要交通樞紐,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全市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409.5萬。總人口660.4萬。杭州經濟發達,有「錢塘自古繁華」之稱,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
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餘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每年吸引兩千多萬中外遊客。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
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清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地理信息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夏季氣候炎熱,有小火爐之稱。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觀光旅遊的黃金季節。

行政區劃

* 面積、人口根據「杭州地名網」。資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註:部分面積數據與《簡冊》有所不同。 *

杭州市 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3068平方千米。總人口660.4萬人,其中市轄區409.5萬人。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57個街道、110個鎮、39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678個社區、65個居民區、3666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共有44個街道、49個鎮、3個鄉,597個社區、4個居民區、807個行政村。
上城區 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36.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清波街道惠民路3號,郵編311500。轄6個街道:清波街道、湖濱街道、小營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紫陽街道。
下城區 面積31.46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武林街道慶春路200號,郵編310006。轄8個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暉街道、潮鳴街道、長慶街道、石橋街道、東新街道、文暉街道。
江干區 面積210.22平方千米,人口40.4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慶春東路1號,郵編310002。轄6個街道、4個鎮:凱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楊街道、下沙街道、閘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筧橋鎮、彭埠鎮、丁橋鎮、九堡鎮。
拱墅區 面積87.49平方千米,人口28.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湖墅街道珠兒潭巷10號,郵編310011。轄6個街道、4個鎮: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橋街道、大關街道;半山鎮、康橋鎮、上塘鎮、祥符鎮。
西湖區 面積308.7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浙大路1號,郵編310013。轄7個街道、5個鎮、2個鄉:北山街道、靈隱街道、西溪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盪街道、西湖街道;轉塘鎮、留下鎮、袁浦鎮、三墩鎮、龍塢鎮;周浦鄉、蔣村鄉。
濱江區 面積72.02平方千米,人口13.1萬人。區人民政府駐西興街道,郵編310051。轄3個街道:浦沿街道、西興街道、長河街道。
蕭山區 面積1420平方千米,人口117.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城廂街道金城路685號,郵編311200。轄4個街道、22個鎮: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瓜瀝鎮、臨浦鎮、樓塔鎮、浦陽鎮、戴村鎮、河上鎮、衙前鎮、坎山鎮、黨山鎮、靖江鎮、黨灣鎮、義蓬鎮、新灣鎮、新街鎮、南陽鎮、河庄鎮、寧圍鎮、進化鎮、益農鎮、義橋鎮、所前鎮、聞堰鎮。
餘杭區 面積1223.56平方千米,人口83.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郵編311000。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東湖街道、星橋街道;喬司鎮、塘棲鎮、崇賢鎮、餘杭鎮、閑林鎮、倉前鎮、良渚鎮、瓶窯鎮、鸕鳥鎮、黃湖鎮、百丈鎮、仁和鎮、運河鎮、徑山鎮;中泰鄉。
建德市 面積2321平方千米,人口50.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號,郵編311600。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洋溪街道、更樓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鎮、下涯鎮、楊村橋鎮、乾潭鎮、三都鎮、壽昌鎮、大同鎮、航頭鎮、李家鎮、大洋鎮、蓮花鎮、大慈岩鎮;欽堂鄉。
富陽市 面積1831.2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富春街道桂花西路25號,郵編311400。轄4個街道、15個鎮、6個鄉:富春街道、東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橋鎮、受降鎮、場口鎮、常安鎮、萬市鎮、洞橋鎮、胥口鎮、新登鎮、淥渚鎮、靈橋鎮、大源鎮、常綠鎮、龍門鎮、里山鎮、永昌鎮;環山鄉、湖源鄉、上官鄉、漁山鄉、春建鄉、新桐鄉。
臨安市 面積3126.8平方千米,人口51.9萬人。市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郵編311300。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錦城街道、玲瓏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橫畈鎮、於潛鎮、藻溪鎮、太陽鎮、昌化鎮、龍崗鎮、島石鎮、湍口鎮、三口鎮、高虹鎮、河橋鎮、潛川鎮、太湖源鎮、清涼峰鎮、大峽谷鎮;板橋鄉、千洪鄉、橫路鄉、樂平鄉、馬嘯鄉、新橋鄉、西天目鄉。
桐廬縣 面積1825平方千米,人口39.5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桐君街道迎春南路298號,郵編311500。轄2個街道、7個鎮、4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桐君街道、舊縣街道;富春江鎮、橫村鎮、分水鎮、鳳川鎮、百江鎮、瑤琳鎮、江南鎮;鍾山鄉、新合鄉、合村鄉、莪山畲族鄉。
淳安縣 面積4427平方千米,人口45.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千島湖鎮新安北路18號,郵編311700。轄12個鎮、18個鄉:千島湖鎮、臨岐鎮、威坪鎮、姜家鎮、汾口鎮、大墅鎮、唐村鎮、梓桐鎮、中洲鎮、文昌鎮、石林鎮、楓樹嶺鎮;屏門鄉、浪川鄉、安陽鄉、王阜鄉、郭村鄉、里商鄉、金峰鄉、瑤山鄉、光昌鄉、宋村鄉、鳩坑鄉、嚴家鄉、白馬鄉、左口鄉、汪宅鄉、富文鄉、界首鄉、橫沿鄉。

杭州宗教

- 基督教---約18萬人,其中蕭山區佔一半以上老市區3萬人,39處堂點:崇一堂,思澄堂,天水堂,鼓樓堂,城北堂,筧橋堂 ,杭州崇一堂是全球最大的華人教堂。
- 佛教---靈隱寺,凈慈寺,上天竺法喜講寺,中天竺法凈禪寺,三天竺法鏡講寺,韜光寺(靈隱山半山巢枸塢)
- 道教---抱朴道院
- 伊斯蘭教---4000人,鳳凰寺
- 天主教--2000多人,天主教堂11所:聖母無原罪大堂

② 北京的發展和歷史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③ 7-11的歷史和發展

1927年7-ELEVEN(7-11)連鎖便利店的前來身Southland Ice Company創立於美源國德州達拉斯(Dallas, Texas),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1946年,南方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 )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於是誕生了「7-ELEVEN」。
1964年
7-ELEVEN開始特許加盟(FC)經營。1973年,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Ito Yokado)與美國南方公司簽訂地區性特許加盟協議,日本第一家7-ELEVEN店開業。
1987年 美國南方公司多元化擴張失敗,並在3年後申請破產。1991年,伊藤洋華堂購買了這家公司73%的股份,成為美國南方公司最大股東。1999年4月28日,美國南方公司正式改名為7-ELEVENINC.。

④ 「歷史的發展歷程」與「歷史的發展脈絡」兩個詞的區別是什麼

「歷史的抄發展歷程」與「歷史的發展脈絡」最大的區別是:

  1. 發展歷程指的是歷史的發展經過,發展過程的中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的出現原因以及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等等;

  2. 「歷史的發展脈絡」指的是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大的事件,是研究歷史的關鍵點,是歷史發展的連接點。

⑤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

歷史發展的主線是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內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容時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多民族統一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時候;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甚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往往是社會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變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國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封建社會特別長,所以在研究縱觀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結合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個課題上來說,對封建社會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封建社會上,三對主要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封建生產關系與土地兼並不可避免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每到一個朝代的末期,我們都能很明顯的發現,是這三對主要矛盾激化摩擦發展到不可調和階段造成了封建王朝不斷興衰更迭!

⑥ 歷史是怎樣發展的

首先,歷史敏感地依賴於出使條件。這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社內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容系,生產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等。
其次,歷史再起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分叉點,在那裡,歷史由多種可能的選擇,而微小的條件變化,個別的人物和事件會極大地影響和決定歷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數條件下,個人和人群對歷史的影響是極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些企圖操縱歷史的個人或群體,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其四,歷史的運動服從一些客觀規律,但在整體上,服從自組織和混沌規律。
歷史的發展是多因素的,復雜的。有著各種的交叉影響。自然地理以及地緣環境,貿易,移民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的進程,有時還會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西方資本主義崛起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⑦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特徵和發展趨勢簡單的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原始社會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時期。
奴隸社會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戰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秦朝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劉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漢朝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三國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隋朝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宋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稱帝,建立北宋, 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元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亡。
清朝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另類時代劃分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
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
九、明清紀。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⑧ 發展歷史和發展歷程的區別

簡單講 發展歷史就是發展過程的記載;已過去的發展和事跡的痕跡 發展歷程就是發展所經歷的過程 可以說發展歷史是發展歷程的一個記錄 一個是宏觀 一個是微觀

⑨ 發展歷程和發展過程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發展史,一個獨立的人有區別於其他人的,哪怕他(她)有多專胞胎屬的兄弟姐妹,他們的發展(成長)歷程也不會完全一樣的,最起碼他們出娘胎的順序就有區別,把他(她)的成長歷程記錄下來就是他(她)的發展史(成長記錄),如果寫成書就變成了個人傳記.同理的還有國家(歷史)、人類(人類發展史)等等,還有植物、動物、宇宙等等不同於人類而又非常相似的那些.

⑩ 中國古代史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歷史。
中國古代史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六個時期。
第一階段:先秦(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會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分別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興盛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大大發展,從而引發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瓦解。公元475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兼並戰爭,雖加重了人民的災難,但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西周的典章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孔子和儒家思想對後世和東方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階段: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確立。秦創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西漢雖實行郡國並行制度,但封國已是地方行政單位。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的版圖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斷加快,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活躍起來。
絲綢之路開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有了提高。秦的統一和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發展。出現了很多領先世界的發明創造,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史學、哲學成就輝煌。此時,佛教傳入,道教產生。這些,對後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南遷的中原農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與當地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共同開發江南,從而使南方農業有了新的發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出現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第四階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其速亡後,唐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舉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是重要的經濟制度;科舉制是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
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其所實行的開明民族政策,恩威並用,正確處理了民族關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外交往活躍,超過以往各代。統一局面的實現、統治政策的調整,民族交往的擴大,使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隋唐文化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書法、繪畫成果卓著。
第五階段:宋元(907年至1271年)
民族政權並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沒有完成全國性的統一。遼、夏、金、蒙與漢族建立的宋,民族政權並立。各民族政權之間,互有攻伐,但也有和平共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都迅速封建化。
元的統一並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宋時,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科技有突出的發展,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完成於此時。宋詞、話本、元曲、史學,是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
第六階段: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271年至1840年)
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
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代取消丞相制度,設立特務機構;清代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清初有所發展,但由於封建勢力的束縛和阻礙,成長十分緩慢。對外關系方面,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歐洲殖民勢力入侵,中國進行了有效的抵抗。
從整體上看,主要實行封閉、落後的閉關政策。元明清的科技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文化承古萌新,但與西方漸有差距。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思想領域早期民主啟蒙思潮潛滋暗長;小說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西方傳教士來華,中西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

閱讀全文

與的歷史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