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戰役影響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戰役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是使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版報譏稱「日本抄襲華權軍的鉗形戰術,結果為華軍的鉗形戰術所擊破」;
二是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台,使日本在對美談判中也硬不起來;
三是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第二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日本稱長沙作戰),指1941年9月17日至10月9日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
日軍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指揮官是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
中國軍隊兵力為第19集團軍下屬的12個軍33個師10餘萬人,指揮官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經過一個月的激戰,到10月中旬,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中國軍隊收復全部失地,恢復戰前態勢。
據第九戰區戰報,中方傷亡17426人,日軍傷亡48327人
據日方統計,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
❷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2)長沙會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❸ 三次長沙會戰對於中期抗戰的戰略意義
三次長沙會戰,在戰略相持階段大量牽制了日軍兵力,並給與日軍以承重打擊,雖第九戰區薛岳所部亦有較大傷亡,但對於激起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對於保國守土,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❹ 長沙戰爭歷史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一次會戰 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 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 個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 ,日軍調集10萬人 ,分路進占湘北嶽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師約20萬人,將進占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勢。②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 ,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採取逐次阻擊 ,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 ,將突入長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 ,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 。薛岳指揮13個師,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 ,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擊退。會戰結束。
❺ 《長沙保衛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佔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❻ 四大戰役各自的意義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版為東權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2.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餘人。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並從此寫就新的歷史篇章。
4.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❼ 淺談抗日時期長沙會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意義。
長沙會戰滅很多小鬼子,讓倭寇士氣大跌 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歐戰爆發後的十幾天,當時正值波蘭敗亡、歐洲危急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予10萬來犯之日軍以迎頭痛擊,挫敗了其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從而有助於引起歐洲各界人士對中國局勢的關注。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3個月。面對著德軍的強大攻勢,蘇聯戰局岌岌可危。國民黨軍隊在這次作戰中雖然損兵折將,日軍也一度攻進長沙,但最後日軍還是撤出了長沙,中國戰局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緊接太平洋戰爭而爆發,當時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同盟國軍隊接連敗北。在此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不僅對中國國內,對同盟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正因為如此,這次會戰的勝利引起了盟國、特別是英、美的廣泛關注。 還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進行過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個反法西斯的國家在美國華盛頓集會,發表聯合宣言。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作為四大強國,領銜在宣言上簽字。1月3日,盟國成立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經羅斯福提名,由蔣介石出任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統一指揮在中國的美國軍隊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的軍隊對日作戰。羅斯福在第三次長沙大捷後的第22天給蔣介石發來了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同時宣布再次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其後,他並以他夫人的名義,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問美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他還通過他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授予第9戰區司令長官、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薛岳一枚美國勛章。另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歷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自尊、自強,才能贏得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尊重與平等對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種種榮譽與平等待遇,再一次證明了這一真理。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才換來的。
❽ 長沙會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武漢會戰後抄,日軍侵華兵力的動員襲已達到極限,無力繼續進攻,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此時的日軍,戰略性進攻雖然停止了,但仍然發動了多次戰役性進攻,對中國方面施加壓力。
1939年9月至10月,1941年9月至10月,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國守軍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指揮下,與侵華日軍在長沙地區展開三次會戰。每次會戰,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方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逐次抗擊,誘敵深入,適時反擊,使日軍傷亡較重,補給困難,被迫撤退,挫敗了日軍的戰役企圖。
❾ 《長沙保衛戰》有什麼歷史背景
薛岳不是蔣信任的戰將,第3次長沙會戰後,蔣走馬換將,換上蔣信任的回張文白,便有了第四次答會戰的失敗,火燒長沙城。既而日軍揮師南下,取得豫湘桂會戰大捷,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目標。不作死就不會死,薛伯陵本來打得挺好的,按常理是不應該換將的,蔣就怎麼幹了。
❿ 長沙會戰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什麼影響
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歐戰爆發後的十幾天,當時正值波蘭敗亡、歐洲危急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予10萬來犯之日軍以迎頭痛擊,挫敗了其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從而有助於引起歐洲各界人士對中國局勢的關注。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3個月。面對著德軍的強大攻勢,蘇聯戰局岌岌可危。
國民黨軍隊在這次作戰中雖然損兵折將,日軍也一度攻進長沙,但最後日軍還是撤出了長沙,中國戰局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緊接太平洋戰爭而爆發,當時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同盟國軍隊接連敗北。在此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不僅對中國國內,對同盟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正因為如此,這次會戰的勝利引起了盟國、特別是英、美的廣泛關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自尊、自強,才能贏得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尊重與平等對待。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種種榮譽與平等待遇,再一次證明了這一真理。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才換來的,特別是中國人民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