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尚氏的歷史發展,人口分布和傳統文化
尚姓位列中國百家姓第319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源頭!
源自他姓
①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後裔,以祖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等所載,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輔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於齊,是為齊太公。太公在周朝為太師,故又稱太師尚父,簡稱為師尚父或尚父。他的後代子孫便以他名字為姓,稱為尚姓。
②出自姒姓,以祖名為氏。夏部落成員尚黑,後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為姓。
范傳福書法百家姓《尚氏起源》
源自官職
源於秦代,以官職為氏。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有六個帶「尚」字的官職,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六個帶尚之官職。有管理、負責和司掌之意,這六個官職就是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的宮廷官吏。這「六尚」之官的後裔,有的以祖先職官為姓,也稱為尚姓。
源自少數民族及改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唐時尚書右僕射、馮翊郡王尚可孤,為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
② 據《唐書》所載,唐時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時降唐的酋長尚延心一族。
③ 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
④ 景頗族木染氏漢姓為尚。
⑤ 今滿、蒙古、保安、東鄉、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為東部鮮卑族復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時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將軍,初賜姓李氏。後復本姓宇文。以功加檢升校尚書右僕射。官居高位,遂以職官命姓為尚氏,稱尚可孤,其後亦為尚姓,融入漢族尚氏。
⑦源於景頗族,出自明朝時期景頗木染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尚氏,源出景頗族古老的木染氏部落,後有人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單姓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② 琉球國歷史
琉球王國(琉球語:琉球國/ルーチューククRūchū kuku)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位於中國台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里,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系。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佔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形成「兩屬」狀態,後逐漸被薩摩藩實際控制,成為薩摩藩的附庸。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並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2)尚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日本強占琉球:
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採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發布強逼琉球國交出政權的命令。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政府檔案,企圖徹底抹掉琉球國的存在,銷毀所有歷史見證。
4月30日,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讓其無法繼續號召和領導琉球國人進行反抗。但琉球國仍在拚死抗爭,有琉球國民毅然遠赴中國發出對日本侵略者的血淚控訴,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自殺殉國,請求中國出兵將琉球從日本的魔爪下拯救出來。
可惜,清政府已自顧不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為一國」的琉球被日本生生吞並。「夢里不知身是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後主這些悲愴的詞句,恰是琉球國王尚泰此時憂郁苦悶心情的寫照。
此後,日本人一邊籌劃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一邊在琉球問題的協商中虛與委蛇。就這樣一直拖延至甲午戰爭爆發,大清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拱手割讓台灣、澎湖,自然對琉球國的存亡也喪失了發言權,只能聽任日本人為所欲為。即使如此,琉球人和中國人仍保持了弱者的倔強,雖然強盜的搶劫已是既成事實,但也絕不承認這種搶劫的合法性。
被關押的琉球國王尚泰,直到1901年去世,也沒有放棄維護琉球國主權的要求。1916年,還有琉球青少年堅持用琉球的語言進行對話,堅持即使亡國也不能滅種。
1919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組織整理編輯《 晚晴移詩總匯 》時,仍然將琉球國民的詩作收在「屬國」一卷中。
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 七子之歌 》,將被帝國主義列強霸佔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地,比作暫時離開母親懷抱的7個兒子,哭訴著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他在「台灣」一節里寫進琉球:「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③ 小冀鎮的歷史文化
小冀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鄉縣西南一帶土地荒蕪,野草叢生,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村莊。有一天,從外地逃來了兩兄弟,姓冀,以做銀匠活為生。三兄弟找了塊高坡地,搭草棚,生爐火,繼續著銀活的生計。鄰近的人家喚老大叫大冀,老二叫小冀。大冀生性圓滑,待人刻薄;小冀忠厚老實,辛勤肯干。沒過幾年,兄弟倆掙了一些錢財,娶下了媳婦,各自有兒有女,生活也算幸福。然而,好景不長,兄弟倆從兩條光棍到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人,逐漸開始磨牙吵嘴,磕磕碰碰,再加上兄弟倆脾氣不合,一家人不斷鬧氣。後來,兄弟倆只好分了家,大冀帶上妻子老小,遷往了今天新鄉縣秦村營村東關帝廟附近,人們都習慣地叫那個地方為大冀(現已絕跡)。而小冀留在原來的高坡地,沒日沒夜的開荒種地,還刻苦鑽研銀活的手藝,附近居住的人家也多了起來,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村莊,人們便叫這個村為小冀。
魏庄魏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8公里。據魏氏族譜記載:「明初,魏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溫縣魏溝,留下一支,又向東遷此建村。」名魏家莊。清末,村南也有一個魏庄,因此改為北魏庄,後易今名。
張青張青,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9公里。相傳宋時,此處有人居住,遺留有大青石槽,舊水井,破房屋等。明永樂(1403-1408年)年間張姓由山西遷居「鄘邑之南」在此定居(清乾隆五十一年《張氏家譜》序),後以預祝張姓萬年長青之意,名張青,至今。
苗庄苗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9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1公里。據苗氏墳碑載:「明洪武間(1368-1378年),奉旨遷鄘之南而居,號苗家莊。」天順間(1460-1465年),「尚姓從本邑尚村遷此「(清康熙三十八年《尚氏族譜》序),至今。
王屯王屯,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4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3公里。明初,「王姓從山西陽城縣谷垛村,奉旨遷鄘城之小屯」(清康熙二十年《王氏族譜》序),後名王小屯,亦稱王家屯。明末,張姓遷此又另居一片名張王莊。清中期漸連成一塊,1933年統稱今名。
許庄許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2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9公里。宋朝年間,許氏在今村東建村,名許堂,後又西遷今址定居。明時稱許家莊,清末簡易今名。
李庄李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3.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3.3公里。據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祠堂碑載:明初,「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名李家莊。後簡稱今名,至今。
閻庄閻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公里。據民國九年閻氏墳碑載:「明洪武八年(1375年)閻姓從山西洪洞縣槐樹下,先遷新邑趙堤,因地勢低窪,澇鹼災害嚴重,永樂初年(1403-1408年)又轉遷興國寺東建村,後又移寺西(今村址),名鞏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興福寺碑亦刻有「鞏村」。後改名閻鞏村。明末,張姓從張青遷此,又名閻張青,1949年改今名。
聶庄聶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相傳,宋時此處有聶姓居住,名聶家莊,「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獲嘉縣南王井村,後又轉遷此處」(《王氏家譜》序)。仍用原村名。後簡稱今名。
樓村婁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3.4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1公里。據墳碑載:宋時,此處有姬、袁、閻三姓。首戶姬姓土地數十頃,是個神(巫)醫,家有花園,樓院多處,故名樓村。明初,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新邑郝圪壋(今縣畜牧場)、崔家井,永樂末期又遷此,仍沿用原村名,後簡寫成婁村。
秦村營秦村營,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6.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據村南水塘內墓記載:宋時,秦姓居此,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西八蠟廟石香爐刻:「東秦村」。明初「傅姓洪武時為千總,散兵屯田於新邑西南東秦村,曰秦村營」。
豆腐村豆腐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9公里。宋時,秦、桑、左、吳等姓在此居住,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東八蠟廟石香爐刻:「西秦村」。後秦姓犯罪外逃。「明初,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小冀鎮,老二轉遷此處」。後為祈禱富裕,改名為都富村,村民到縣衙完糧時,管賬老先生誤寫為豆腐村,至今。
西崔庄西崔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7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據清同治五年創修《崔氏族譜》序載:「崔姓在明洪武時,從山西洪洞縣遷至鄘南,名崔家莊。」清末,簡稱崔庄,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朗公廟人民公社崔莊重名,經新鄉地區行署批准,更名為西崔庄,至今。
冀庄冀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相傳在唐朝時期,冀姓老二從小冀遷此,名冀家莊。明初,聶姓從山西洪洞縣先遷輝縣秀才庄,後因地勢低窪,常遇水災,又轉遷至此。萬曆末年,賈姓從獲嘉縣後五佛村遷此。沿用原村名,清末,簡稱至今。
梁村梁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9.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9公里。元朝時期,梁、趙、畢三姓在此居住,名梁村。「明嘉靖年間,白姓從小冀遷此」(民國十四年《白氏家譜》序)。清乾隆末年,「沈姓從獲嘉縣沈庄遷此」(民國二十八年《沈氏族譜》序)。都沿用原村名至今。
杏庄杏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0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9公里。宋朝時期,聶姓居住在古黃河堤(即漢堤)東側,名為永興堤。明朝初期,「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清康熙九年《張氏族譜》序)。正德年間,以村邊杏樹林茂密,改名杏花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改稱杏庄堡、杏庄鋪。同治年間築寨,又名杏庄寨。民國初,稱今名。
西石碑西石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1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據村關帝廟唐開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衛州新鄉縣臨清驛長孫璧石像碑記載:「唐初孫姓在此居住。」明初,「魏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廟東」(《魏氏族譜》序),名魏營。後王姓遷廟西一奶奶堂附近居住,名王堂。明成華年間,以石碑改稱石碑村,乾隆末年,改為今名。
東石碑東石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0.3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7公里。據村關帝廟唐開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衛州新鄉縣臨清驛長孫璧石像碑記載:「唐初孫姓在此居住。」後以石碑名石碑村。明弘治年間(1488-1495年),姬姓從杏庄,呂、茹等姓陸續遷此,都居住在石碑村東部,到清乾隆末年,改為今名。
侯庄侯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9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7公里。據侯氏族譜記載:明崇禎末年(1632-1638年),「侯姓從獲嘉縣望高樓村遷此建村,明侯家莊。」清末簡稱今名。
高村高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8.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3公里。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梁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擇一高地居住,名高村,至今。
西賈城西賈城,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7公里。相傳元朝有賈姓在此居住,名賈城。明末清初有侯、孫、熊、張、杜等十姓陸續遷此,居住在西邊一片,陳、李、楊等居住在東邊一片。到清末分為兩村,此處改名為西賈城,至今。
東賈城東賈城,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3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相傳元朝有賈姓在此居住,名賈城。明末,陳姓從東大陽堤遷此,居村東北角,名陳圪壋,後李姓從店後營亦遷此。清末,分為東西兩村,此村在東故名東賈城,至今。
西寺西寺,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2公里。據劉氏族譜記載,明初,「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居新鄉縣城裡,崇禎年間,復遷小冀聖壽寺西邊定居,名西寺庄」,清末簡稱西寺,至今。
郝村郝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北1公里。元代時,有郝氏在此居住,名郝村。因連年戰爭無力應付外遷。明永樂年間「大趙營姜姓遷此」(《姜氏族譜》),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④ 尚姓的來歷
尚姓起源有三:一是源出於姒姓。夏朝夏後氏部落成員尚黑,其後世子孫以先祖名字中的「尚版」字權為姓,稱尚氏。二是出於姜姓。太公望姜尚是周名臣,年近八十被周文王封為國師,文王死後,被周武王尊其為「師尚父」(意為「師之、尚之、父之」),其後人有以他的名號命氏的,稱尚氏。三是秦朝有負責管理的官尚書,任此官職的人,其後世子孫以其官職名稱為氏,稱尚氏。 李唐王朝時,鮮卑族宇文氏的別種也有以其官職尚書之尚為氏的。
麻煩採納,謝謝!
⑤ 尚氏姓名大全
尚 長:字子平,漢代名士。為子嫁娶畢,即不復理家事。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尚長,自子平,河內人。隱居不仕。為子嫁娶畢,敕家事斷之;勿復相關,當如我死矣。」後用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實。唐許渾《村舍》詩之一:「尚平多累自歸難,一日身閑一日安。」明張邦伊《沈嘉則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詩:「知爾尚平家累淺,逢人勝事好相聞。」
尚 讓:唐末黃巢起義軍將領。初從王仙芝起義,王仙芝死後,歸黃巢。大齊政權建立後,任太尉中書令。隨黃巢四處征戰,為黃巢的重要將領。黃巢死後,降唐。
尚 野:保定(今屬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學者。累官至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為官廉介有為,決獄無留滯。文詞典雅,博聞強記,從學者甚眾。
尚 達:陝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弘治初,以貢士任岳陽令,縣有澗水為患,尚達命令開渠灌田,時逢天旱,可謂兩得其便。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弘治年間進士,累官工科給事中,曾上疏諫議,停止建造佛塔,後卒於漢陽太守任上。
尚 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畫家。善山水、雜畫,松石師郭熙,墨竹瀟灑可愛。
尚 鉞:河南省羅山人,著名歷史學家。1927年入黨,本著歷史為政治服務的原則,編寫了《中國歷史綱要》等多部著作。
尚可孤:唐代東部鮮卑族人,宇文之別種,世居松、漠間。初事安祿山,後附史思明。肅宗時降唐,封為神策大將。平叛有攻,累官至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馮翊君王。
尚結贊:唐代吐蕃大相。極有才略,伏兵禦寇,屢立戰功。
尚君長:唐末王仙芝起義軍將領。公元874年與王仙芝同起於長垣,並隨王仙芝轉戰於山東、河南一帶。後被王仙芝派去同楊復光洽談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將擒獲,不久被殺。
尚道長: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陽(今屬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學者。以父蔭入官,因屢與上峰爭辨曲直,故抑壓不進。博古多聞,尤嗜《資治通鑒》,亦工詩。有《家集》、《和陶詩》。
尚可喜:遼東(今遼寧省海城)人,清初藩王。原為明廣鹿島副將,降後金後,受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旗。順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軍征討南明政權。後告老返鄉,因其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叛亂,他受驚嚇而死。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其父乞歸後,因未能襲爵,遂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被任為招討大將,後進號輔德親王。不久反正,襲平南親王之爵,從討叛軍。勝利後,被清廷所逮,賜死。
尚其亨:遼寧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學者。隸漢軍旗,光緒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經史詞章以外,陰陽醫相、繪畫金石,均能窺其深奧。
尚小雲:河北省南宮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藝高膽大、豪放豁達的古代婦女和少數民族婦女。解放後,歷任陝西省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等職,1976年病逝,終年76歲。尚派名劇有《梁紅玉》、《漢明妃》、《雙陽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
⑥ 歷史上出名的人物有沒有 姓"尚"的
尚小雲是我國深具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專尚派藝術的創始人。屬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縣。1900年1月7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生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他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三十年代末,他又在北平自創「榮春社」科班,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京劇人才,為京劇事業的傳承做出了作了卓越貢獻。
尚小雲是平南親王尚可喜十二世孫,屬漢軍鑲藍旗。祖父尚志銓曾任廣東清遠縣縣令,父尚元照為蒙古王爺那彥圖府中總管。他有姐弟六人,五弟尚富霞是著名京劇小生演員。1966年「文革」開始,尚小雲受到迫害沖擊。於1976年4月19日,農歷丙辰年三月二十日逝世於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76歲。
⑦ 姓氏尚的起源是什麼
尚姓 尚姓傳說是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又名姜尚,他是商朝的大臣。但因為商紂王的昏庸無道、奢淫荒誕,激起民憤。姜尚也加入了征討商紂王的行列中。最終幫助賢主完成大業,功成身退,隱居而改姓為尚。
2、源於秦代,以官職命姓。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有六個帶「尚」字的官職,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尚,管理、負責和司掌之意,這六個官職就是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的宮廷官吏。這「六尚」之官的後裔,有的以祖先職官為姓,也稱為尚姓。
3、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為東部鮮卑族復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時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將軍,初賜姓李氏。後復本姓宇文。以功加檢升校尚書右僕射。官居高位,遂以職官命姓為尚氏,稱尚可孤,其後亦為尚姓,融入漢族。
歷史名人
尚衡:明朝人,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工科給事中。曾上疏諫止造佛塔,有「臣可無此身,陛下不可有此過」之語
尚結贊:唐代吐蕃大相。極有才略,伏兵禦寇,屢立戰功。
尚可喜:清初遼東人。明朝末年為廣鹿島副將。明亡後,歸服清朝,授總兵官。從征宣化、代州。順治初從入關,剿李自成,平定湖南、廣東,封為平南王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藝高膽大、豪放豁達的古代婦女及少數民族婦女。尚派名劇有《梁紅玉》、《漢明妃》、《雙陽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尚姓名人還有唐代尚書右僕射尚可孤、宋代詩人尚長道、元代戲曲家尚仲賢、明代岳陽令尚達、清代尚兆山。
⑧ 開封府仁宗皇帝的歷史故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
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8)尚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天禧二年,趙受益進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紀》作九月),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由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登基即位: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後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去世,才開始親政。
勵志變革: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
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並未克全功。
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為: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以明君形象樹立。
⑨ 尚氏家譜排輩
尚姓字輩排行如下: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朱集鎮尚寨村字輩:正大光明富豐先思善書。
湖北襄陽市南漳縣東鞏、肖堰一帶尚姓字輩:正世開德盛,萬仕廣明經,有志仁賢義,才柏之秀雲。
湖北十堰鄖縣五峰鄉尚家河尚氏字輩:應化克廣,文志從選;繼立學政,大啟榮顯;勛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興,全修萬善;永發承祥,尊祖業傳;遠影康樂,道宏瑞滿;維敬群雄,英明佑賢;謙益儉良,代忠存延。
湖北襄陽歇馬河尚家壪尚氏字輩:川(廷春),乾(遇友)應(金錫),建其士瑞,玉麟發祥,宗功永秀,世代榮昌,承奉聖賢,書禮弘揚,文武全才,治國安邦,順之道正,仁義昭彰,祖德遺輝,明久興旺。
湖北襄陽谷城縣城關鎮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東鄆城尚氏字輩:盛德伯作昭詩書可景習理成大宗興志先文懷繼余傳恩樹良善秀萬春效仰方俊耀乃延慶嘉隆昌。
山東德州尚氏字輩:文其明玉祥。
山東淄博尚氏字輩:曰大維宏家聲振宗善敬啟廣丕作保方良承佩貽肇錫慶長。
山東淄博王村尚氏字輩:仁義力志慎修克貞(zheng)可。
山東龍口尚氏字輩:大德玉福振(宗)作書香世守乃祖。
山東泰安尚氏字輩:其思永繼元希榮緒廷先大德傳宗廣延慶佰世芳。
山東萊蕪故事村尚氏字輩:憲緒念傳永,蕙蘭勝馨香,祖佑師叔第,富庶詔華堂。
山東濱州大尚村尚氏字輩:仁義禮智信,俊哲文明貴,忠厚傳家遠。
山東利津尚氏字輩:育蕃應攸敘憲祖自熙淳世傳忠孝德尊訓久茂祥。
遼寧大連尚氏字輩:文雲思德肇志忠厚傳家遠詩。
遼寧沈陽尚氏字輩:世德爾祖。
遼寧海城尚氏字輩:繼學可之崇玉維政宗昌其久世德爾祖承效克適偉佩紹憲本大乃永紀惠汝述。
遼寧鐵嶺花耳山尚氏字輩:雲起邦國永成明君發洪貴殿志文俊興。
遼寧鐵嶺李千戶尚氏字輩:宏玉新成慶尊崇國運昌德榮思守法寶善致發祥。
遼寧新賓尚氏字輩:傳緒振恆衍慶修陽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遼寧新賓這一支應來自江蘇贛榆或山東日照,字輩:傳緒永德,衍慶修明,積善之家,濟世運昌,培源思茂,承宗貽榮。
吉林市郊尚氏字輩:崇登士永國廷有中希文起瑞雲殿昌榮名芳德峻才大聲鴻百祥連漢萬載豐恆。
河南孟津尚氏字輩:汝師恆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懷連去際芳遠照永清從玉金作寶如宗廣來明道長世法有守存本建興。
河南淅川尚氏字輩:德光宗士宏興良善花榮勝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輩:從春興廣泰久士相恆昌吉照迎增水仁義和友邦。
河南新鄉東曲里村尚氏字輩: 文、彥、春、家、祥、福、德、廣。
河南葉縣常村鄉尚氏字輩:應進宗明,克清鳳永。學書耀祖,振德家生。文行忠信,延年增榮。正新誠意,太和春景。堯邦舜國,浩志可興。平安久遠,同望盛隆。智豐惠沛,均建奇功。潤珍貴寶,澤善順禎。
湖南桑植縣一支:大啟正龍世、文華遺澤長。
二支:光大開文運、昌明啟後良、英賢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遠流長、昭穆順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聲振一堂。
河北磁縣尚氏字輩:西古祖而顯勤春林有清福祿禛祥慶大中正常生陽照苗盛旺萬物廣多興。
河北保定、遼寧遼陽尚氏字輩: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爾)貴(祖)。
河北省寧津縣,現居遼寧黑山:雲順文鴻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輩:國、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現居北京市昌平區百善鎮半壁街村:如、德、志、紅。
黑龍江肇源尚氏字輩:之國登永崇守泄廷萬書廣大教育群英聖為人瑞德乃家聲。
山東泰安夏家莊、肥城安家莊、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輩有:緒、乾、節、立、太、玉、隨、林、富、生。
山東泰安肥城老城鎮辛屯村(胡庄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輩有:成、永(金)、仁、義、禮。
安徽太和趙集鄉尚寨,馬營村一帶。其中字輩有:孔,學,鳳,守(照),成。
安徽懷遠後尚,前尚,西尚,尚廟,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輩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國登。
安徽當塗縣黃池鎮,其中字輩有:師、玉、文、世、定、啟、賢、坤。
安徽霍邱縣花園鎮迎龍村尚大檯子,其中字輩有:習、顯、偉、德、發、傳、應、由、申、嘉。
山西運城永濟平壕村尚家字輩:修善積德廣前玉後。
四川成都尚氏字輩:作開宏俊。
尚氏一支字輩:正金大光明富豐先永祥。
(9)尚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尚氏家譜文獻現狀
遼寧海城尚氏續修宗譜六卷,(清)尚玉德、尚維慎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尚淵濤等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飛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遼寧海城尚氏宗譜十一卷,末一卷,(民國)尚其憲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海城市檔案館。
尚茂公三房草稿,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世德堂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遼寧海城尚氏六修宗譜不分卷,(現代)尚久蘊、尚世海編修,1994年計算機排印本。
遼寧、吉林尚氏六修宗譜補遺一卷,(現代),尚久蘊等修,1997年鉛印本。
河南許昌尚集尚氏族譜三卷,(現代),尚德河等編,1999年計算機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