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個歷史發展

三個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4 16:52:44

1. 計算機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計算機發展的歷史,可以將共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近代計算機發展階段、現代計算機發展階段、計算機與通信相結合(微機及網路)發展階段。

2. 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1840-1919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矛盾:階級矛盾
社會性質:半殖專民地半封建社會
領導階級:中國國民屬黨
1919-1949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矛盾:民族矛盾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

3.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期指什麼

第一階段。

從1927年8月到1935年1月,即從大革命的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初步探索形成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第二階段。

從1935年1月至1940年1月,即從遵義會議後到《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進一步深化發展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中國革命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非常關鍵時期。

第三階段。

從1940年1月至1949年10月,即從《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最後完成階段。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延安整風,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引向勝利,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完成了第一次飛躍。

(3)三個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黨的成立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學秘密成立馬克斯(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又稱「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第二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登出啟事,對外宣告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在一次「社會主義是否適宜於中國」的辯論會上,李大釗上台演講,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就好比雛雞破卵而出,是必然之理。

此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迅速增加,研究會19名發起人中,至少有15人在1923年前加入中共黨組織。

1920年2月,陳獨秀離京南下上海,李大釗秘密護送,途中他們商談了建黨工作,由此留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分手後,他們倆分頭開始建黨籌備工作。

不久,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派出全權代表維經斯基(在華期間化名吳廷康)、秘書馬馬耶夫及翻譯楊明齋一行來華。在維經斯基等人的推動下,上海、北京建黨的步伐加快。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率先成立。

8月底,北大學生張國燾到上海與陳獨秀商談建黨工作,陳獨秀希望李大釗「先組織北京小組」。

9月中旬,北大講師張申府去上海接來華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住在漁陽里二號陳獨秀家,又同陳獨秀談起了建黨之事。下旬回到北京後,張申府把和陳獨秀談話的情況告訴了李大釗,兩人一致認為要盡快成立組織,發展黨員。

1920年10月,在北大紅樓一層東南角的李大釗辦公室,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

4. 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二)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鼻祖泰勒。

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4)三個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管理理論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2、經驗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3、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4、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

5.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什麼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關於唯物主義的這三個歷史發展階段,簡述如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在缺乏科學實證基礎的情況下從主觀直覺出發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所決定的,物質是第一位的,物質可以決定意識。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最大的特徵就是更多出於猜測而沒有科學依據,但和早期的辯證法(即辯證法的萌芽)有自發的結合,沒有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是唯物主義的萌芽。典型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8世紀法國正處於啟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網路全書派」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實證提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決定意識。狄德羅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緊密結合,但他在歷史觀上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被馬克思稱為「戰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早期辯證唯物主義。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精神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反對辯證法、只承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思想。相對於戰斗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巨大倒退,這種唯物主義被馬克思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3、現當代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同時他們還提出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相對應的歷史觀(唯物史觀),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去世後,唯物主義者內部又繼續分化,出現了客觀唯物主義、科學唯物主義以及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提出的「新辯證唯物主義」等眾多流派。
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6. 全球化進程的三個歷史階段

談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勢,目前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英國工業革命。由於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並給自身帶來巨量社會財富,推動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全世界經濟活動受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階段是資本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電力革命。由於電力的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經濟又有了指數級的增長,並推動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兒能賺錢,資本就去哪兒。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資本的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均處於帝國注意國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全球化。這一次全球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網路的建立則是其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網路的國家,誰掌握了信息網路的控制權,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並能獲取巨量社會財富。但由於社會主義中國的信息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網路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沖擊,既由實行霸權主義的美國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中心,而中國5G網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則使這一對美國中心的沖擊加大,中心轉移也加速。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息網路技術服務於全世界,因而它必將極大增強世界各國的發展能力,而削弱帝國主義國家實施霸權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國主義中心國家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近期挑起的封鎖「華為」之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其目的則在於維護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權,以便繼續剝削和稱霸世界。由此可見,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權與各國人民反信息霸權之爭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我們應該對此有充分准備,並保持信息網路優勢,為自身和世界人民發展經濟服好務。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張並攫取世界財富的過程,而信息經濟全球化則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霸權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發展,內容會更新,意義會變化,其特徵亦需人們不斷給予關注。當然,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並不是說就把以往階段的內容完全拋棄了,而是會保留下來,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所以目前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保留了前兩個階段內容的綜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罷了。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帶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推動世界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許會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特點

7.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8.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後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並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佔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餘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佔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於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盪,有利於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並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於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後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於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後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崙戰爭。不管對拿破崙及其政權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崙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願,至於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後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於封建統治下的國家裡,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製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製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義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穀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餘開展工業革命並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並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裡,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於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餘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僱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採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並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後,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並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後,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註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並不成熟,這次革命並不是由於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於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後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裡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裡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麼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樑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麼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僱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後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於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並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9. 人的發展過程的三個基本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

10. 黨的歷史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階段。

從1927年8月到1935年1月,即從大革命的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初步探索形成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第二階段。

從1935年1月至1940年1月,即從遵義會議後到《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進一步深化發展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中國革命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非常關鍵時期。

第三階段。

從1940年1月至1949年10月,即從《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最後完成階段。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延安整風,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引向勝利,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完成了第一次飛躍。

(10)三個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第一,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不成功,呼喚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在這樣一種積貧積弱的民族危難情況下,許多的仁人志士進行了奮勇的斗爭。流血的革命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比如太平天國起義,還有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另外還有改良運動的推動,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是無論是流血的革命還是不流血的改良運動最後終歸於失敗,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的領導。

第二,近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不斷的發展壯大,到1919年前夕,中國的工人階級隊伍已經達到200萬左右,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雄厚的階級基礎。

第三,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開始,這場運動的掀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對封建專制思想、封建文化進行了極大的沖擊,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而為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打開了閘門。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共產黨與三次歷史性轉變

閱讀全文

與三個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