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與深刻啟示是什麼
1 第二來次國共合作,促源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
4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第一,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第二,在政黨利益與國家利益問題上,政黨利益應服從於國家利益,短期利益應讓位於長遠利益.
第三,在政黨合作中,要學會團結,妥協,斗爭.
B. 國共兩次合作的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為了掃清軍閥割據,促成了北伐戰爭,成立了黃埔軍校。意義北伐戰爭收回九江漢口兩個租界。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聯合抗日。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C. 國共合作的歷史作用(一句話回答)
1.國共合作的抄形成,加快了中國襲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戰爭就是其中之一。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致後來的反革命事變。
D. 中國歷史上國共兩次合作的重要歷史作用〈分別說出〉
第一次
時間: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
標志: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目的: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改變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
條件: 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
2)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只有國民黨比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3)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方式: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產黨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首先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的方式,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提出的設想原本是實行「黨外合作」,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贊同。
政治基礎:1)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2)它是國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黨,二者目標一致。
意義: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長期沉寂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2)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共產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共產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並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
E.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歷史意義何在
這次國共合作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廣泛地動員了工農群眾,開創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
F. 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意義是什麼
1、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 意義: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共產黨的影響力擴大。
2、1927-1937年:國共十年對峙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3、1937-1946年:國共第二次合作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的開始。全面抗戰爆發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走向抗日戰場。
4、1946-1949年:國共再對抗 抗戰勝利後,美蔣勾結發動內戰,國共兩黨關系再次發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對抗。
(6)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第一次國共合作標志
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實現。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通過《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後期。
1927年7月,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G.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
1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內爭的勝利,創造了容有利的條件。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4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H. 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 第二抄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襲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
4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第一,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第二,在政黨利益與國家利益問題上,政黨利益應服從於國家利益,短期利益應讓位於長遠利益.
第三,在政黨合作中,要學會團結,妥協,斗爭.
I.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歷史意義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建立
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捲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這時的各種革命力量,遠不如統治著中國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強大。黨認識到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決定採取積極步驟去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
正在這時,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於1923年1月根據馬林的提議作出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系的決議傳到中國,對促進國共合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時的國民黨大體上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它在幾經挫折後,沒有多少實力,而且成分復雜,組織鬆散。但它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優勢:一是它的領袖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在社會上是有威信的。二是在中國南方建起了一塊能夠容納各種革命力量進行活動的根據地,擁有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三是孫中山在經歷多次挫折後,深感其領導的革命必須改弦易轍,真誠地歡迎共產黨員同他合作,歡迎蘇聯援助中國革命。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准備建立統一戰線時,首先同國民黨合作是經過慎重選擇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30多人,代表黨員420人。大會正確地估計了孫中山和國民黨的革命立場,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三大還明確規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三大選出新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譚平山、毛澤東、羅章龍組成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委員長。
三大以後,國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3年10月初,應孫中山的邀請,蘇聯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不久被聘為政治顧問。國民黨的改組很快進入實行階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產黨員20多人。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大會通過的宣言,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民族主義突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強調民主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會選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委員,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雖然國民黨內部情況相當復雜,但它已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工農運動的恢復和發展。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J.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什麼歷史性意義
第一次國共和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的專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屬義列強;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戰爭就是其中之一。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致後來的反革命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