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如皋的歷史文化

如皋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4 16:34:38

Ⅰ 關於如皋的資料和歷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市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
;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船閘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來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西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簡稱別稱

「如皋」之名源於春秋時期。歷史上如皋還有一些別稱、簡稱,茲一並輯考如下:

「如」,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齊」、「如莒」等辭,戰國列禦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訓,是動詞,今用作如皋的簡稱已是名詞。[5]

「皋」,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亦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荀況《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據1990年新版《辭海》釋義:皋:通「高」,指沼澤,亦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的地理為「鍋背形」,據史載:「1931年黃淮大水,泛濫成災,蘇北里下河各縣一片汪洋,唯如皋憑借地勢較高而安然無恙」。「皋」作為如皋的簡稱亦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新皋橋」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過《皋報》、《皋鳴報》等。「皋」也是該市機關團體行文的約定簡稱。[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載「賈大夫如皋射雉」的傳說。明《嘉靖維揚志》載:「春秋傳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從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為如皋的別稱常見於本邑歷代文人的書畫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詩詞書畫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與冒辟疆同時代的吳偉業等人在和冒的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雉皋公子」。[5]

「雉水」,與「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今易名為秀水港矣。」如皋歷史上曾是一片沼澤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陽盪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雞在歷史上是頗有名氣的,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詩雲:「聞得羅敷未有夫,支機肯許問津無?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雉水」通常被用於書畫作品的落款中,有時也用作地名和學校名,清邑人劉鍾愉《王學士宅碑記略》中有「在雉水之東阡,有龍圖之舊宅」句,又如舊時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聯為「情聯雉水,誼篤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學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廷健創辦的「雉水書院」,清邑人劉枝芬專門作有《雉水書院賦》。[5]

「澤雉」,是由「雉水」演變面來的,偶見於詩文書畫中,例1926年曾任民國江蘇省長的韓國鈞(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書感》一詩中雲:「竟叫澤雉畜樊中」。當然這個別稱有點貶意。[5]

「東皋」,源出西晉潘岳《秋興賦》中「耕東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選注》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辭海》釋義:「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這句詩是描寫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當然是十分優美的。又唐代如皋與江都同屬揚州所轄,而如皋在江都之東,因此,如皋的歷代文人,就借用帶有詩意且方位明確的「東皋」一詞來比喻美好的家鄉。一說春秋時長江以北屬吳地淮夷(古代的東方人),如皋地處其東南隅故別名「東皋」。「東皋」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商號、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蘇北民謠:「金如皋,銀泰興。」1984年9月14日原揚州地委宣傳部長鄭鐸同志在《游如皋》一詩中雲:「古說如皋一片金,相鄰泰興只稱銀。」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皋人民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皋」的美稱。「金城」常見於商號中。[5]

「海陽」,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源於本縣地理位置。如皋稱海陽最早始於西周,當時如皋為海陽地,隸揚州。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楚東有夏州海陽。」後來戰國、秦時如皋亦為海陽地。晉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縣,至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改置如皋縣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寧海」,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今海安。古代既曾領轄如皋,又曾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寧海路即源於此。

「鄖」,源於如皋古地名。春秋時國內有三處地方名「鄖」,分別位於鄖、衛、吳三國,其中屬吳國的鄖地即在今天的如皋東。杜預註:「鄖,發陽也。」《羅泌路史》:「海陵東南有陽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橋即其地。」《如皋力發橋石碑》碑雲:「日惟立發,古稱發陽,魯衛今鄖,雲是斯地,春秋時有也。」據清乾隆《一統志》記載:「力乏橋即立發橋,又稱發繇口,發繇亭,立發口等。今已劃屬海安縣。」[5]

「海陵」,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如皋屬吳王所轄,改海陽名為海陵。清嘉慶《維揚志》載:「因其地並海而高,故名海陵。」《辭海》載:「海陵,古縣名,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蘇泰州市。」漢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設置臨淮郡海陵縣。東漢、三國(時海陵縣曾幾經興廢,最終由吳國大司馬邑人呂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屬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縣入州,領如皋一縣。[5]

此外,如皋歷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別稱,台北市如皋同鄉會出版的《如皋文獻》第一輯中所載的柯新民《全國第一大縣——故鄉如皋》一文中雲:「如皋別稱有三:『曰臏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3]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

周時如皋為海陽地。

春秋時如皋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

戰國時如皋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時,如皋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稱海陵縣。[2]

東晉時期,屬廣陵郡海陽縣。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如皋五縣。

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如皋市風光(12張)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為中下縣。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升為上等縣。

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6]
1938 年3 月19 日,日軍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往李堡、豐利、馬塘。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於如城成立,轄如皋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泰縣(今泰州市區)、泰興縣、東台縣、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等12縣。[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6]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3 年後,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 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如皋縣,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3 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省直轄,並暫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6]

古城城門

如皋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門、澄江門、餞日門、拱極門)及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8]

如皋古城池(8張)

1951年因城牆多處傾塌、城門狹窄而拆除,僅有東水關完整留存至今。為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復修建了靖海門。

Ⅱ 如皋民俗中的傳統文化

【除夕】如皋人稱除夕為「三十夜」,主要活動有「煮陳飯、貼春聯、掛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飯、守歲。農村裡還有封田、點天燈等活動。

除夕中午煮陳飯。將糯米煮的飯裝入瓷盆或大碗里,上插芝麻秸、柏枝、冬青枝,綴以金錢(黃紙)、銀杏、棗、栗等置於聖櫃上,並將陳飯鍋巴置於聖櫃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盤子里,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十夜貼春聯,包括喜箋、剪紙、門神、年畫等。城裡稱賣這些東西的叫「賣紅貨」,農村裡稱做「放門對子」。居民喜歡貼的春聯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突出
姓氏的春聯。如王姓貼「三槐世澤,兩晉家聲」;徐姓「南州世澤,東海家聲」;吳姓「治平第一,至德讓三」;周姓「愛蓮世澤,細柳家聲」;張姓「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陳姓「穎州世澤,太邱家聲」;冒姓「榜花世澤,萬卷家聲」;胡姓「鄉賢世澤,理學家聲」等。鄉里人喜貼的春聯是「人壽年豐,時和世泰」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還喜歡在米櫃上貼「金銀滿櫃糧滿倉」
、「五穀豐登黃金萬兩」等順遂條。無論城鄉,廚房門上多貼上「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調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對聯。商店貼嵌店
號的春聯。

如皋農村習俗,若是有了喪事,第一年得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黃的。聯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禮,任它門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門且素風」,到了第三年,方可貼紅色春聯。

農民喜歡在堂屋門上貼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門神,在房門上貼麒麟送子等年畫。再窮的人家,過年寧可魚肉不買,也要買春聯迎新,買香燭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葷菜,佛和菩薩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亂擺一氣,會被人恥笑不懂規矩。如皋的歇後語「何四麻爹敬菩薩——葷素一把下」就由此而來。

除夕晚,合家吃團圓飯,雞鴨魚肉畢陳。葷菜中得有鰱魚,寓「年年有餘」,有豬腸,寓好日長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稱作「長庚菜」,黃豆芽稱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陳元酒守歲,要讓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長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之酒。」全家人在歡娛、祥和的氣氛中用膳。不過,桌上的鏈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燈,因為要「年年有餘」。

落籍如皋的蒙族、滿族人過春節,仍按民族傳統風俗,三十夜吃扁食。原籍北方的漢族也吃扁食。

封田、點天燈。農民家吃完年夜飯要封傢具,即在傢具上貼黃金錢(用黃紙鏃成1.5寸見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秸上掛黃紙錢、和合二仙紙,然後插在屋檐上,謂之封檐。插到田岸,謂之封田,以祈求永遠守住家產田地。

三十夜,要將家裡的各種容器放滿東西。水缸里的水要滿;磨眼裡要灌滿糧食;瓷罐里要放滿花生或蠶豆、茶食、炒米等,以示豐足。辦好這一切接著用洋灰打元寶囤子,從室內外天井到田頭、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關後,有滿族人定居如皋,帶來了他們過年點天燈的習俗,為如皋人所喜聞樂見,紛紛效仿。那柱子上懸掛的一串串天燈閃閃爍爍,給鄉下空曠寂靜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過年濃郁的氣氛。

接灶。如皋習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爺由男人操作。他們將新「請」的灶老爺像貼在龕子里,兩邊貼對聯「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邊寫「司命府」。然後點上香燭。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禮畢。

守歲。三十夜守歲,所謂「爺守歲爺長命,娘守歲娘長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長輩持壓歲盤給兒孫,盤內裝茶食、糖果,並有內裝錢幣的紅紙包,叫壓歲錢。有童謠:「守歲家家盡不5,小兒辭歲到堂前。紅繩挽就雙全結,一串青錢壓歲錢。」

【過新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圓子、煮黑棗,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貴子、團團圓圓。然後放開門炮仗,爆竹三聲,寓意連升三級。

正月初一上午,如皋人不開井廁、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計,那會「一年忙到頭」;如果掃地,便「越掃越窮」。

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圖個「吉利」。如抓瓜子要說「瓜瓞綿綿」;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棗子要喊「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寢,稱「關財門」。

初二開始,鄰里、親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給小孩紅紙包,叫「開財門」。初二開始新炊,叫做「開生」。從初三起,親戚、朋友、師生、同事間互相請客,叫「傳酒」,在農村謂之「請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請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財神誕辰」,要敬神,店鋪開張營業

Ⅲ 如皋為什麼稱為"歷史文化古城〃

千年古城如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市名片很多,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等。這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無不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如皋最值得關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龍鳳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精髓,她昭示著一種祥瑞之氣。龍飛鳳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龍鳳文化」的地位是極高的。
在如皋,說到「龍」,必須提到被稱為「九十九灣」的龍遊河,這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歷史河流,相傳龍游而成。它好似巨龍縱貫如皋大地,且支系眾多,被譽為如皋的「母親河」。以龍遊河為代表的「龍文化」無疑是如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而說到「鳳」,當從如皋的地名來由說起。如皋之名,源於《春秋》中「賈大夫射雉」這一典故。與之對應,如皋又有著「雉水」、「雉皋」等雅稱。據專家考證,「雉」,就是鳳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鳳」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區中的「鳳凰池」等。如此可見,「鳳文化」也是深植於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龍鳳兼居」的如皋自古繁華,人才輩出,曾被譽為「中華第一大縣」。擁有如此珍貴文化資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張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完全可以亮出頗具吸引力的「龍鳳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園林、城雕、路名等載體,著力打響「龍鳳古城,享壽如皋」等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為如皋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內涵和瑰麗色彩,引領如皋旅遊業在九天雲端自由翱翔。
龍游江海到如皋,鳳舞九天映雉水。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如皋有什麼特色

一,早茶-蟹黃包

如皋是久負盛名的世界長壽鄉,深諳養身之道的如皋人,一天通常都是從早茶的美味中開始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點當屬蟹黃包。

如皋蟹黃包湯汁豐盈,口感濃郁的奧秘還在於精心烹制的皮凍和高湯,餡料製作考究,蒸制好的蟹黃包外觀如菊,吃法講究。

二, 語言-方言

如皋方言屬江淮官話泰如片,受吳語影響較大。如皋方言小片含今如皋市、如東縣、海安市、泰興市和東台市南部及張家港市段山地區,以如城話為代表。

如城以西3千米外即有泰興話韻味,細音摩擦明顯,稱為西鄉話。白蒲、九華與通州區交界,為兩地過渡方言帶,其南半部語言均帶有南通話特徵的兩套齒擦音,稱為南鄉話。

三,民歌民謠

如皋的民歌民謠,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它以內容豐富、曲調優美而聞名全國,其中《趟子燈》、《花擔》、《倒花籃》、《蓮湘》等。如皋民歌的種類有號子、小調、風俗歌、兒歌等。

四,婚嫁禮俗

如皋婚嫁禮俗繁瑣。要經提親、相親、看人家、壓貼、算命合婚、議婚定婚等諸諸多步驟。

五,名勝古跡

如皋作為長壽之鄉,風景優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如水繪園風景區,法寶禪寺,紅十四軍公園,定慧禪寺等。

Ⅳ 急!急!急!如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黃氏家族的 黃氏玉容片 2016年被列為如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功效祛斑養顏 調經 護膚美容 細嫩肌膚等功效。

Ⅵ 江蘇如皋有多少年歷史了

從公元411年(東晉義熙七年)正式置縣算起,如皋已經有1600年的歷史。

Ⅶ 如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裡

如皋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歷史悠久,環境優雅。「七十多來西,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到過江蘇如皋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個有著145萬人口的縣級市,擁有200多位百歲老人,4000多位90歲以上老人,4萬多位80歲以上老人,500多個家庭「五世同堂」。在如皋「五世同堂」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崇尚道德情操,成為如皋人「長壽基因」之一。據說,在如皋癌症患者很少。當然,這與如皋的土質也有關,如皋土質「硒」的含量恰到好處,這片土地上的農產品自然受益。緊接著,主人又為我們每人舀上一小碗稀飯,它是用粳米、玉米面、大麥糝等煮成,這又讓筆者想起一句俗話:「玉米糝打個底,活到九十底」。一盆盆蒼古拙樸、風姿雋永的松柏盆景,令人駐足凝視、流連忘返。我們看到兩盆五針松大盆景,已有180年樹齡,造型雍容華貴,雲片錯落有致,1985年獲我國第一屆盆景評比展覽二等獎,它的另外兩盆姐妹樹,已被送到北京,陳設在毛主席紀念堂。如派盆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盆景的百花園中獨占鰲頭、藝壓群芳。據說在世界盆景藝術的評選專家中,唯一的華人評委花先生就來自如皋。如皋的朋友介紹說,這里人與樹、人與竹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也是如皋人長壽的要素之一。

Ⅷ 如皋名勝古跡有哪些

在如皋古城區內,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人稱"雙環河"。城市格局極為獨特。
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市河,始建於隋代,原為從運鹽河疏浚出的一條支流,目前的內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陸外,仍成半環形。東起東水關,至古玉蓮池,經泮池南閘橋至嚴家灣,折而向北迄北yx水關,總長2381米,最寬處在古玉蓮池和泮池,最窄處在冒家橋至文德橋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
冒家巷處原為古集賢里,因宋代王氏連中進士、狀元得名。並建有王學士祠。同時有胡公(安定)祠、范公(仲淹)祠。入明以後有天啟五才子之一李之椿(吏部侍郎、抗清英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等,如清以後有兵部沿書戴聯奎等。現存建築群多為明清建築,建築結構基本完整,門首風格各異,門堂、敞廳、穿堂、堂屋四進坐落分明,庭院水井、花圃等布局有致,磚雕、磨砝牆、金磚鋪地以及風洞的建築工藝多處可見,製作精細、講究。
東大街始建於民國初年,為地主兼工商業者居式,其前面是店房,後面是花園和居室,對外有三個出口,保留了木質礎鋪磚等明代構築風格。
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是一個地區文化和經濟傳統的歷史積淀。自古以來,如皋交通發達,人文薈萃,經濟繁華,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眾多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古代遺跡何其多
如皋市政府所在地如城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鎮,如皋建縣前為如皋村,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縣後為縣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鎮。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復如皋縣,此後如皋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北宋慶歷年間,初建譙門(即城門樓),元末毀於兵燹。明朝初年,重新修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為三間譙樓,在縣衙前面。譙樓上設鍾鼓,晨昏敲鍾擊鼓報時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縣劉永准劃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門:東門叫先春門,在迎春橋西堍;西門叫豐樂門,在豐樂橋東堍;南門叫宣化門,在閘橋北堍;北門叫北極門,在西惠政橋 (後改名范家橋)南堍;東南門叫集賢門,在集賢橋(今名冒家橋)北堍;東北門叫拱辰門,在東惠政橋(後改名賈家橋)南堍。那時,只有城門沒有城牆,僅有一條玉帶過河環繞。河上建有眾多石橋、磚橋,除以上六座城門外的橋梁外,有名的還有玉帶橋、太平橋、沙家虹橋、望月橋、曹家橋、燕橋、雁橋、文定橋、武定橋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抗擊倭寇,修築新城,辟城門四座,均建有譙樓。東門名靖海門,西門名錢日門,南門名澄江門,北門名拱極門。門外各設吊橋一座,東邊和北邊各建水關一座,城外環以寬闊的濠河。
古城如皋,是蘇北著名的文化古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皋人民建造了大量的廟宇、道觀、園林、書院、會館、磚木石橋,反映了如皋豐厚的文化歷史。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僅如城就有寺、廟、庵、觀七十多座,著名的有定慧寺、中禪寺、海月寺、廣福寺(又名大寺)、伏海寺(即泰山廟)、大覺寺(又名大覺禪院)、菩堤社(又名菩提禪院)、舍桴庵(又名舍缽庵)、崇善庵、文昌宮(又名文峰閣)、福成庵、十家庵(又名神真庵、石家庵)、玉皇殿、靈威觀、關岳廟(又名關帝廟、武廟)、城隍廟、葯王廟、火星廟、都天廟、財神廟(又名增福財神廟)、孔廟(即文廟)等。著名的古園林建築有水繪園、逸園、匿峰廬、壺領園、古澹園、朴巢、深翠山房、水明樓、霽峰園、露香園、三瑞園、指樹園、古柏園等。
古城如皋向以水多、橋多、廟宇多、園林多聞名於世。由於歷史的變遷,如皋城牆已被拆毀,大量的名聞皋邑的古建築。古園林已不復存在,保留下來的為數很少,主要有水繪園、定慧寺、孔廟大成殿、靈威觀、東水關等。

Ⅸ 如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城為什麼發展不如靖江市、張家港市、南通市

暈死,像那些古城的話,很多都是靠著商業奇跡發展起來的,不是生意的話回,那很多的古城都是發答展不起來,其實這方面最新的例子就是麗江了。這點我想你應該能理解,如果不靠著商業的話,是靠著古城那邊的那些該死的建築,恐怕是發展不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如皋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