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發展歷史

中國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4 15:53:40

⑴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1)中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⑵ 中國的歷史發展順序是什麼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共計37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2)中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朝代名稱的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歷史朝代名歷史朝代名(6張)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⑶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之後的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1898年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⑷ 關於中國的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閱讀全文

與中國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