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二戰發展歷史

二戰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4 14:53:06

㈠ 如何回顧二戰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極不平衡。德回、意、日三個國家的法西斯統答治者於1937年結成德意日三國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最終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詳情鏈接:
http://news.sina.com.cn/pc/2005-05-09/27/1446.html

㈡ 二戰歷史

中國在二抄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場是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㈢ 歷史二戰時間表

戰爭經過

1、防禦階段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 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 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 企圖迫使英國屈服。 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1941年9月6日,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聯軍隊在斯大 林的 領 導 下 奮 力 抵 抗 ,粉碎了德國軍隊迅速佔領莫斯科的企圖。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殲滅德國軍隊50萬人,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歐洲之際,日本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南亞擴 展,企圖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

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等國也同樣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戰爭尚未准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

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已經佔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蘇聯大約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

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升到最大規模。

2、轉折階段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之前,由於法西斯勢力不斷壯大,美國出於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逐漸改變了「中立」態度。並且加強對英國、蘇聯等各國的援助。

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會晤,並發表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 。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也開始對蘇聯提供一些援助。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 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

《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以一艘航空母艦的代價摧毀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勢發生轉折,日軍被迫由進攻轉變為防禦,美軍則由防禦轉變為進攻。

在蘇德戰場,莫斯科戰役之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國軍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

1942年7月17日,德國軍隊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對蘇聯進行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駐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隊拚死反抗,使德國軍隊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國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

蘇軍集中兵力,對德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分割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後, 1943年7月德軍發動庫爾斯克戰役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但沒有成功。

在北非戰場,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近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942年1月,英國軍隊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1943年4月,北非德意軍隊投降。1943年7月,美英軍隊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3、反攻階段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聲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將堅持對日本作戰,直到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包括東北三省、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給中國。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首腦在對德國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 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代號「 霸王計劃」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8月,盟軍進入巴黎,法國光復。

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後民主化,准備在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等。

1945年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同時,蘇軍猛攻柏林。最終,以損失了40餘萬人的代價攻克柏林。

4、結束階段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逝世,時任副總統杜魯門接替總統職位。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柏林,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身亡。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展開猛烈的進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國等國家的抗日武裝也在亞洲各地展開了反攻。

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精神,規定該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為確定戰後東北亞秩序的基礎性文件。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圍殲了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關東軍,同時,中國的抗日武裝向日軍發動全面進攻。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二戰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並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 二戰後初期,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

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斗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上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蘇聯實行計劃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

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家發動戰爭,如美國的越南戰爭,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產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後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結束冷戰格局。

4、由於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後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5、交通規則方面的影響,德國是實行靠道路右側行駛的國家,在二戰期間,德國在被佔領國家中強行統一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如在奧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駛的國家強行改為靠右行駛,令靠右行駛得以在歐洲普及。

雖然德國戰敗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規則得以保留。朝鮮半島,中國台灣地區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在美國,蘇聯等國的影響下全部由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

嚴重製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著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據聯合國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㈣ 二戰後中國發展歷程

二戰」結束,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新的國際大格局慢慢地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徹底打破了美蘇對遠東格局的最初設想。由此構成了朝鮮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朝鮮戰爭始於美蘇的「出人意料」,而結局對它們而言同樣是「出人意料」。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在朝鮮半島的勝利,不只是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格局,整個世界的格局也隨之改變了,同時世人們也由此知道了,後面的歷史將不再僅僅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來書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的主題是破舊立新。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美蘇忙著接收西歐的勢力范圍,一個新的國際格局慢慢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國家的勝敗不能僅僅去看它分屬哪個陣營。德、日在戰場上徹底失敗了,它們的國家工業體系也遭到徹底破壞,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戰後受到了新國際關系結構的約束,本土又有戰勝國駐軍,德國被一分為二,說它們失敗是很好理解的。而英、法兩國雖然在戰爭中免於亡國,國家主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在新的國際格局中,原來以歐洲為中心,圍繞殖民地的利益分配體系被美、蘇所各自主導的新體系所取代,無論是靠向美國的西歐國家還是靠向蘇聯的東歐國家,在新的體系中都僅僅居於從屬位置,過去由英、法所控制的中東、印支等地區全部成為了美、蘇的勢力范圍,從這層考慮來說,說英、法是戰勝國是比較勉強的。
以此來推之中國也絕不可能是「戰勝國」,而且要比英、法更慘。當時國民政府在經濟、國防和國際政治上全都受制於美國,以中國海關來說「中國」二字不過代表一個地理意義而已,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美國手中,不但如此,如軍警憲特這類強力部門,也都在政府這條線之外和美國人保持著直接聯系,僅從此說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就可以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東北地區則由蘇軍佔領,新疆地區同樣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那時烏魯木齊學校教材都是蘇聯的,提到「首都」孩子們想到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南京;內蒙受外蒙古的影響未來走向同樣飄忽不定;除此之外,英國人不光控制著香港地區,西藏地區也處於它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南京國民政府多多少少能夠施加影響的區域,譬如蔣介石集團江浙地區,李宗仁集團兩廣地區,閻錫山控制的山西等,各個地區的地方勢力也都與美國人保持著獨立直接關系。
1945年之後,國民黨政府看似廢除了眾多與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如前所述「二戰」結束初期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美蘇接手西歐國家勢力范圍的歷史,這一點在當時的中國也不例外。當時的中國空頂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名頭,而實際又是什麼樣呢?此處先來說中蘇之間。1945年8月,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滿洲里至綏芬河由哈爾濱至大連旅順之干線合並為中國長春鐵路,應歸中華民國'及蘇維埃共和國共同所有並共同經營…十、蘇聯政府有權在上開鐵路用加封車輛運輸過境之軍需品,免除海關查驗…十一、經上開鐵路應免關稅或其他任何捐稅…本協議期限為三十年」《關於大連之協定》:「為保證蘇維埃共和國對大連為其貨物進出口之利益獲得保障,中華民國同意:港口主任由中國長春鐵路局局長在蘇籍人員中遴選於徵得大連市長同意後派充,港口副主任應照上開手續在華籍人員中遴選派充之…蘇聯之貨物均免除關稅。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關於旅順口之協定》:「一、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兩締約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根據地…五、中國政府,對於主要民政人員之委派,將顧及蘇聯在該區域內之利益。旅順市主要民事行政人員之任免,由中國政府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為之。在該區域內之蘇聯軍事指揮當局為保障安全與防衛起見向中國行政當局所作之建議,該行政當局予以實行;如有爭議,則此類事件應提請中蘇軍事委員會審議決定之…六、蘇聯政府在第二條所述之地區內,有權駐扎陸海空軍,並決定其駐扎地點…本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僅這三個附件,就意味著中華民國政府如果繼續存在下去就將白送給蘇聯一條鐵路一個軍港,外帶一個旅順市,而且一送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後早已形成既定事實,屆時的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蔣介石能做「總統」無非是因為江浙派系的經濟實力最強而已,那時中國地域間經濟壁壘比如今歐洲國家間有過之而無不及--試問現在誰會把歐盟看成一個獨立國家?而這種事實的分裂局面是除中國人民外,所有當事者都樂於見到的,美國在蔣介石和李宗仁間打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的歷史就是例證。如此發展未來中國的領土主權會像德國、朝鮮那樣出現法理上的分裂。
國民黨除了與蘇聯簽署不平等條約之外,1946年11月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簽署了後果更加嚴重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斥市場民族工業盪然無存,美國軍艦及民船在中國海港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到了《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乾脆明說「中華民國」修建的青島海軍基地,沒有美軍允許他國任何船隻不得隨意停靠。1945年11簽署《美國在華空中攝影協定》,1946年9月《中美三十年船塢秘密協定》,10月《中美警憲聯合勤務議定書》,12月《中美空中運輸協定》,1947年1月《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9月《中美同意美軍駐華換文》,12月《中美海軍協定》。不客氣地說,南京國民政府對比之前的北洋政府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後者好歹還依靠「華盛頓九國公約」收回了青島和山東的主權。
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條約之外,國民政府尚需償還1942年向美國借貸的貸款5億美元,而1945年國民政府全部黃金儲備也就約合5億美元,直到195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剛剛到50億美元。除舊債外,國民黨政府還曾在美國發行過國債,募集大量資金用來打內戰。這兩筆債加在一起中國是還不起的,按照西方國家慣常的手段,還不起賬它們必然就會讓你借新賬還舊賬,結果是越還越多,越多越還不起…這筆「驢打滾」的債務將使得中國再次由於資本流失導致無法完成資本積累,無法實現國家工業化。更嚴重的是,旅順大連駐扎著蘇軍,青島駐扎著美軍,而美蘇爭霸的局面業已形成,未來如果美蘇開戰則日俄戰爭期間旅順大連的慘劇將在整個中國重演,即便美蘇是冷戰,哪個商人又敢在這樣一個火葯桶上投資呢?屆時不要說外商,本國資本家也會盡可能把產業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國外去。
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的「戰爭賠款」。數額是當時的清廷根本拿不出的,只能向列強們「貸款」。從那以後中國的民脂民膏被以稅收的形式搜刮一空,然後作為「戰爭賠款」的債務本利每月在匯豐銀行交割分配到列強手中,中國工業化資本積累的途徑由此完全被掐斷。這種貸款和民間俗稱的「驢打滾」賬別無二致,你根本不可能還清,中國成了列強的提款機。資本不斷外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都被堵死了。後來清朝被推翻,可北洋政府繼承舊債;北洋政府被推翻,蔣介石政府接著繼承--這是列強承認你的先決條件,所以中國工業化也就遙遙無期了。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這些人的意料,中國共產黨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全國政權,之後又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個個都被轟了出去。更「可氣」的是,毛澤東竟然宣布「賴賬」了,美蘇等國既定的戰略構想都因為一個新棋手的加入而被徹底打亂了。由此開始,中國內地的事務只有中國人說了才算。正是解放戰爭,才真正確立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格局中的戰勝國地位。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應該是八年抗戰加三年解放戰爭。中國的勝利不在於戰爭期間贏得了多少財富;相反,十幾年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基礎,並付出了數以千萬計的生命,中國最大的勝利在於贏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為日後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最大限度的、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美國政府提出承認新中國的先決條件是,人民政府必須承認美國在華的特權,並且要替南京國民政府還欠美國人的債。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毛澤東於是對司徒雷登就只能說「別了」,美國在中國內地的勢力被徹底驅逐了出去。某些人一直說新中國沒有「法制」正是始於這里--毛澤東「賴賬」是違反「國際法」的。再進一步從經濟角度來看那時中國的境遇。
而在此之前的1945年,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兩側分別接受日軍投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了各種控制區域。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幾乎就是兩德分裂的東方翻版,美國人從上海把李承晚勢力弄到了美佔區;1948年4月在南朝鮮宣布建立「大韓民國」,蘇聯作為應對,給北朝鮮松綁,在同年9月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自韓國、朝鮮建國之後,兩邊就都宣稱自己才是朝鮮的「正統」,而對方僅僅是「竊取」了國家名器的「偽政府」,與自己不共戴天。「三八線」上,雙方你來我往,摩擦、沖突不斷。兩國政府都忙著整軍備戰,以圖統一朝鮮半島。而蘇美兩國,則基本算是安於現狀。

這之後在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親赴莫斯科,中蘇由此開始就東北主權展開了拉鋸戰。中方利用英國、印度等英聯邦國家將和中國建交的消息向蘇聯施壓,同時在外蒙古問題上予以一定的讓步(必須指出的是,自沙俄時代起,俄國就在開始經營外蒙古,之後蘇聯一方步步為營,而中國則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1945年蔣氏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後,外蒙古問題已無可挽回,原因無他,國力使然),最終中蘇在1950年廢除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訂立新條約,新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不遲於1952年底,蘇聯軍隊撤出旅順海軍基地」,由此恢復了中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主權。然而這一條約還是留了一個尾巴:蘇聯同意提前歸還長春鐵路,不過「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受到戰爭威脅的情況下」,蘇聯仍然可以「借中國長春鐵路調動部隊」。斯大林的潛台詞是:「我已經'讓給'了你巨額的利益,放棄了我'應有'的權利,你如果連一條鐵路上的調兵權都不肯答應,那就別做夢了。」自清末起百餘年留下的窟窿,朝夕之間想填上,談何容易啊。
中蘇新條約的簽署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對朝政策:一直到1949年蘇聯還在反對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半島。而到了1950年1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後,斯大林首次表態「可以和金日成同志談談」並表示「准備幫助他」。斯大林的考慮是:如果朝鮮勝利,則蘇聯在中國「丟失」的利益從朝鮮半島找回來--仁川和釜山可以替代大連和旅順港,且蘇聯可以通過朝鮮半島,繼續影響東北;而如果朝鮮失敗,屆時鑒於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中國將不得不請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港和大連,而長春鐵路根據條約實際上亦「失而復得」。
於是,朝鮮在事先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於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發起進攻--中方是通過國外報紙才獲得此消息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一路攻城掠地,韓國李承晚的軍隊節節敗退。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人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很快被瓦解,開始向北潰退。 迫於局勢,朝方開始向外界求助。從本意上說,朝鮮更希望由蘇聯出手相助--朝鮮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從維護自身民族獨立性的角度說,朝鮮對中國自然始終有所顧忌。但蘇聯卻先由大使什特科夫「婉言拒絕」了朝鮮方面的請求,而後10月1 日,斯大林一紙回電,「請找中國同志相商」。當晚深夜,朝鮮方面與中國使館聯絡,請求出兵相助。原本一心一意准備解放台灣地區的中國政府,因美軍於1950年6月27日進入中國台灣海峽,不得不將目光轉投到朝鮮半島。中國政府的底線是: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這背後的道理是:若美國一味相逼,朝鮮軍隊最後必然要撤到中國東北境內--斯大林和周恩來會談時曾提出,「戰事若繼續惡化,朝鮮同志不妨將武器、物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到東北,以便於重新進入朝鮮。最糟糕不過,金日成同志可到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如果此時蘇聯再出兵東北,則之前中國辛苦談判取得的成果將要毀於一旦,在外蒙古問題上的讓步變得毫無意義,東北主權極可能得而復失。 最終,在蘇聯未派遣空軍提供掩護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仍舊在10月19日入朝參戰--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首先是保衛東北主權之戰。
再來看看同時期的美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美國的第一反應不是向朝鮮宣戰(6月30日),而是由杜魯門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宣言;同時美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6月27日),阻止中國政府解放台灣地區。

㈤ 二戰的歷史背景

二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成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㈥ 二戰歷史:介紹一下納粹德國的發展歷程

納粹黨的發展

1919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工人黨黨員。1920年2月該黨公布他與德萊克斯勒合作起草的25點綱領,後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1923年啤酒店暴動失敗後納粹黨被取締,1925年2月重建。重建後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大肆煽動日耳曼民族主義情緒,黨員人數激增,1928年為10萬人,1932年達140萬人。在1930~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該黨議席從12席增至230席。1929~193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納粹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愈來愈多的壟斷資本家支持納粹黨。納粹黨私自籌集武器,組建沖鋒隊.1932年11月,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聯名上書魏瑪共和國總統P·von興登堡 ,要求委任希特勒為總理,並最終於次年1月30日將希特勒推上台,納粹黨成為執政黨。希特勒當權後,宣揚泛日耳曼主義,打擊和取締其他政黨,確立法西斯一黨專政。 在國內取消民主自由,煽起排猶運動,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對外撕毀《凡爾賽和約》,瘋狂擴軍備戰,組織軸心國集團,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納粹黨的成分十分復雜,既有經歷過納粹運動早期風險的亡命之徒、種族主義空談家,也有殷實的資產階級,還有一般店主、職員、工人和農民。納粹黨成立伊始,便培植對領袖的崇拜,編造關於希特勒的神話,貫徹對獨裁者的絕對服從。納粹黨頭目除希特勒外,還有G.施特拉塞、 R·赫斯、H·戈林、P·J·戈培爾等。在州、區、鄉設地方和基層組織,統歸全國委員會領導。下轄組織有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納粹黨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團、納粹婦女聯合會等。宣傳喉舌為《民族觀察家》、《 進攻 》、《 民族社會主義通訊》。綱領性的讀物為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斗》。黨旗上有紅底白圓心、中間是一個黑色卐字的圖案。納粹黨徒聲稱紅的象徵社會主義,白的象徵民族主義。黨徽上亦有卐字圖案。

㈦ 關於二戰歷史

你問的問題太廣太雜了
首先,日本和德國的崛起早在二戰之前很長時間就發專展了,底子不弱屬,戰爭可以摧毀建築,商業,財富,但是制度,教育,先進思想,這些是無法破壞掉的。
德國和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是西德在二戰後接受了馬歇爾計劃,幫助了恢復,而日本作為美國亞太地區的基地,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日本成為美國後援,幫助了日本的發展。
中國,一開始和日本德國一樣一窮二白,但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只有短短改革開放30年,之前的大躍進和整風,走了很多的彎路,但是現在中國的重心完全放在建設經濟上,所以如果再給我們30年時間,我們就會成為強國,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中國會成為歷史中唐宋那樣世界一極的。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1、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

2、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3、西班牙內戰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4、慕尼黑陰謀

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8)二戰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1、戰爭徹底摧毀了法西斯主義,二戰使各國人民深刻反思,追求和平進步的思想成為深入人心。

2、二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國家,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3、二戰使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蘇聯為首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和平進步力量壯大。

二、科技方面

1、最顯著的是革新了武器,整個二戰從開始到結束,軍事科技超高速發展,從普通栓式步槍,到最後的自動步槍;從簡陋的雙翼木結構戰斗機,到最後的全金屬噴氣式飛機。

2、武器的革新必然導致戰爭理念革新,德國閃電戰讓歐洲顫粟,坦克裝甲車輛第一次作為主角沖在了戰爭第一線。蘇聯大兵團阻擊和大縱深穿插作戰留下了戰爭重彩。

三、民族方面

二戰徹底打開了工業革命以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走向融合的大門,促進了聯合國的建立,推動了科技進一步發展和廣泛應用,加速了世界一體化,形成了地球村。

㈨ 二戰歷史(越詳細越好)

這個問題不是9999個字能搞定的,自己去網路+貼吧上找就可以了
如果要做人物研究的話看專門的書
戰略的話貼吧上挺多新穎的想法
如果是學生背歷史的話就不用看了,這些不會考的..........
1古德里安:坦克之父,6星期掃法國,短短幾個月內盪平蘇軍精銳,參加基輔合圍等,如果說曼施坦因,隆美爾等是天才的坦克將軍,那麼古德里安則是促進他們成材的人(雖然他只有3顆星)
2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雖然有一定的水分(而且很多人認為他戰略水平很差)但總體而言其戰術登峰造極,個人認為其戰略眼光也是有一定水準的,他也是唯一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宣傳明星,張的比較英俊(個人認為......)擅長防守反擊,在義大利幾乎被英軍集團全滅的情況下帶2個師不到把英軍打的節節敗退,雖然失敗阿拉曼,但是其客觀原因佔了不小的比例,最後的千里大撤退更是難得(雖然有運氣成分)
3曼施坦因:著名的入侵法國的「鐮刀計劃"提出者(雖然主要是古德里安他們安排的)但是其構想是偉大的,擅長組織精銳進攻,但是防禦能力有點問題,庫爾斯克,斯大林格勒等敗仗和他關系是有點大的,但是他也多次將功補過,彌補了脆弱防線,如哈爾科夫反擊戰,總體上應該是相當偉大的戰略家,其思想和戰略眼光,憑心而論,其偉大程度,真的有點嚇人..........我認為如果把曼帥排第二,那麼沒人敢在戰略上坐第一
4朱可夫:是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等名仗的締造者,雖然以人海戰術,絕對人數優勢而被許多人說(比如很多人說這是個不給他五倍兵力不會打仗的傢伙)但是無論如何他的防禦能力是相當出色的,畢竟那是的蘇軍素質等方面比不過德軍,而且將軍的好壞不僅僅是看傷亡比的
5.蒙哥馬利:號稱二戰中英軍最強的,指揮阿拉曼戰役和諾曼底二敗隆美爾(雖然是有很大優勢前提下)其作戰風格是守為主,讓敵人攻擊沒了再打,和朱可夫有點相似,但是他的冒險行動(可能是唯一一次較大的冒險)市場花園卻讓節節敗退的德軍反擊了,損失很大的空降兵
6山本五十六:號稱海軍之花,指揮了珍珠港偷襲行動(雖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是偷襲,因為中國把它破譯了,有說法說是美國故意的讓他炸的)可惜中途島戰役慘敗,不過他的海軍指揮能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使航母登上了海軍霸王的位子,當然他也是很有名的賭徒,據說是第二個不能上某艘著名賭船的人
7尼米茲:中途島戰役大敗山本五十六
8巴頓:十分火爆脾氣,不過戰鬥力還算不錯
9盧金:雖然只有中將而且是投降於德軍,但是在私模稜斯克成功阻擊古德里安坦克部隊,為保衛莫斯科贏得時間,還有許多著名的戰役都是他打的,十分天才,在投降前還因為受重傷斷了條腿,雖然是投降了,但是回國時受到熱烈歡迎,可惜投降太早導致沒辦法陞官了.....
好吧,表示太多了列舉實在太麻煩,就這樣吧...........如果你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如果不嫌棄我水平不高的話)
總體上德軍優秀將領最多,然後是蘇軍,其他的貌似都只有那麼幾個......

閱讀全文

與二戰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