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內他父親那裡總容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
(1)藺草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㈡ 中國席草之鄉是哪裡
國字型大小金名片:中國席草之鄉(圖文)---觀美鎮.
蒼南檔案館
... 蒼南席草主要種植於以觀美鎮為中心的山區、半山區鄉鎮,栽培歷史悠久,至今己有300
多年。
㈢ 「藺草」讀音是什麼
讀音是[lìn cǎo],藺草,俗稱石草、席草,草莖圓滑細長,粗細均勻,壁薄芯疏,軟硬適度,纖維長,富有彈性,抗拉性好,色澤鮮艷,清香濃郁。是極佳的天然綠色植物纖維之一。
㈣ 榻榻米衣帽間的發展歷程 榻榻米衣帽間的特殊用途
在我們很多的家庭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榻榻米的設計。因為榻榻米方便舒適,能夠滿足我們不同場合的需求,所以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認可。榻榻米大部分被設計在房間陽台,書房或者是大廳的地面,而也有一部分塔米在衣帽間。那麼榻榻米衣帽間是怎麼樣的呢?它有哪些用途?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榻榻米衣帽間的用途吧。
榻榻米衣帽間的發展歷程
榻榻米為日語音譯,上古時期其生活方式稱之為席居制、筵席制。榻榻米起源於中國,但榻榻米起源時間無可考證。跡象表明,堯舜以下皆是以席居(榻榻米)為主要生活方式。
兩漢時期是席居(榻榻米)發展的巔峰。漢至唐400年間,凳子及高腳床盛行,榻榻米逐漸在中國衰落。盛唐時期傳播至日韓等地。隨時代變遷,席居也由筵(竹製)上鋪席變化成日本現今的榻榻米,由日本傳承發揚。西安皇室古墓里就有榻榻米。
現代榻榻米多為藺草編織而成,一年四季都鋪在地上供人坐或卧的一種傢具。主要是木製(板式與實木)結構。
榻榻米衣帽間的特殊用途
榻榻米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6世紀末,日本社會就有按榻榻米分配、修建房子的做法。榻榻米在日本的家居文化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榻榻米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張榻榻米的面積是1.65平方米。在古代日本有的地方,一度房屋稅的多少是由榻榻米的張數來決定的。
榻榻米的使用范圍較廣泛,不但可以用來作為裝飾房間的一特殊風格的鋪地材料。還可以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為床上用的健康床墊。也是練習柔道、擊劍等體育項目的最佳道具。
榻榻米衣帽間的環境考慮
俗話說:世界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在決定做步入式衣帽間之前,房主應該分析一下它的外部環境是否適合做步入式更衣間,比如所處房間是否有馬路,陽台是否是雙層窗,陽台與房間之間是否有門等問題。
衣櫥的形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建築本身分割出來的,一種是通過自己或設計師,重新分割空間劃分出來的,其實後者在空間上並不需要大,夠用就行。一些平時幾乎不怎麼穿的衣物,最好不要佔用空間,整理後把它們都請出去,這是活動空間的最優化體現。
通過以上小編整理歸納的內容,大家了解了榻榻米衣帽間的用途。因為榻榻米軟硬適中,冬暖夏涼,對兒童和老人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適合在大都市裡,生活工作緊張而忙碌的年輕人,可以很好的為他們解伐,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那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榻榻米衣帽間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生活愉快。
㈤ 藺草製品可以有哪些創新
現在來草多編來作作品自或參展、比賽,雖然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草編商品,但是只有極少部分是手工製作,現在市面上的草編商品幾乎都是適用機器編成,像是包包、鞋子,大甲的草帽也漸漸不被人們注意。
現在,很多在過去農村社會常見的手工藝也都漸漸的消失,現在的小孩,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那些手工藝品的圖片,沒辦法親眼看到製作過程,也自然沒辦法體會農村生活的艱辛。
農村的簡朴生活、幽靜環境在現在都市中已經看不到了,唯一留下的只有書上一張張的照片,但是,藉著鄭梅玉老師、黃嬌老師、洪鴦女士等人的的草編作品,我們又可以重新看到過去的種種,重新瞧見漸漸消失的手工藝品,這也是我們挑」草編」這題目研究的目的之一,我們希望讓台灣早期的手工藝品繼續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是台灣歷史的見證,我們的寶貝,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好好保存,並且讓他發揚光大。
㈥ 席草的栽培歷史
中國栽培利用燈心草歷史悠久。唐代寧席即出朝鮮。日本的編席技術也由中國傳內授。燈心草為容長日照植物,喜陰涼濕潤氣候,較耐寒。栽於淺水田中。用分枝繁殖。秧苗自移栽至收割約260天。還可作造紙原料,髓心可作枕芯、燈芯;可入葯。蒲草為莎草科蒲草屬草本。中國產於廣東、廣西。越南、斯里蘭卡等國也有分布。莎草科中供編席的植物最多。除蒲草外,還有龍須草 、水毛花、螢藺、藨草、荊三棱等。
觀美鎮被譽為「中國席草之鄉」,是全球最重要的席草種植和加工基地之一,席草種植和初加工一直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地方農業產業經濟的支柱。
㈦ 草席的衡山草席
衡山草席
衡山草席已出口到美國、日本、泰國、韓國等16個國家,出口草席1100多萬條,成為我國最大的草席出口基地之一。
衡山縣種植加工草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席草品質差及拘於傳統的手工加工方法,草席加工長期處於「小打小鬧」。2000年,衡山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草席確定為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之一,重點扶持草席加工龍頭企業「逢緣」進行品質改良和規模生產。
2001年,高價引進日本優質品種藺草,這種席草與傳統的寧波席草比,不僅抗蟲抗病、色澤均勻、織出的草席柔軟,而且產量高。衡山瞄準國際市場,制定了規范化無公害席草生產標准,指導農民種植。同時投資數百萬元,添置高檔自動編織機等生產設備100餘台,開發出「逢緣」牌保健席、地毯席、沙發墊、工藝掛席等186個品種,品質和加工工藝均達到國際標准。產品具有良好的天然性、保健性和觀賞性,不僅在國內大中城市暢銷,而且走俏國際市場。
衡山採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模式,與農民簽訂席草供應、技術服務、乾草保護價收購合同,全縣有4個鄉鎮2.6萬多戶農民種植席草,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1萬畝擴大到10萬畝,種席草農民戶均年增收。
店門鎮桂花村有1560畝耕地,村裡85%的農戶從事席草加工,像這樣的規模加工大戶,全鎮有100戶以上。全鎮21個村,幾乎村村種席草,戶戶忙加工。衡山「綠色草席」讓農民嘗到甜頭,帶來強烈的「聚集效應」吸引周圍貧困山區農民搬屋遷徙下山,能仁村有60%的村民從下山租房到自己建房從事席草種植加工而脫貧致富.全縣種植10萬畝席草還滿足不了加工的需要,一些農民還跑到浙江、廣西、四川、安徽等地高價收購席草。
㈧ 編織的歷史
歷史: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
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
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
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席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
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
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
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8)藺草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編織工藝品藝術特點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然而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工藝品批發市場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
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工藝品加工還運用布貼、刺綉、藍印花布、絨綉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綉、布貼、絨綉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緻中又顯示高貴。
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㈨ 藺草相關內容
可以用來插花
製作乾花
藺草(Iris ensata Thunb)也叫馬蓮,馬藺.馬蘭花,屬鳶尾科(見《中國高專等植物圖鑒》第五冊屬579頁)。俗稱台灣草,它來源於台灣省,它同中國東北的烏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馬草齊名於世,被稱為世界上的「三棵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葉長)約30cm。葉寬6-7mm,花葶高20-30cm,花紫藍色,自然分布極廣,全國各地都有生長。馬藺草呈三角形,長而柔軟,用它編的各種草製品,如草帽、手提包、床席等,細致光滑堅韌耐用,散熱性強,深受用戶的歡迎。
馬蓮是耐重鹽鹼植物,在含鹽量7%的條件下和碳酸鈉(Na2CO3)、碳酸鉀(K2CO3),硫酸鹽(Na2SO4)的高Ph值7.9-8.8之間重鹽地生長的植株,比輕鹽鹼和無鹽鹼地生長植株矮20%左右,而地下根系卻增加10%左右,其餘如開花結實都正常。大量種植馬蓮對黃河流域的鬆散沙質土壤堤壩、公路工程被水沖刷水土流失能起到重要的堅固路坡、渠道、堤壩的固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