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釣魚城有什麼歷史意義
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釣魚城位於合川市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釣魚城是因為修築在釣魚山上而得名的。早在唐代,合州名僧石頭和尚就在釣魚山創建了護國寺和懸空卧佛、千佛石窟等摩崖造像,從而留下了僧侶、遊人的足跡。南宋乾道年間(1171年),釣魚山飛舄樓建成。當時過往州境的雅士豪客,莫不盤桓於釣魚山,借江山之助,寄託自己豪放的胸襟與遠大抱負。到了南宋晚期,宋蒙(元)戰爭爆發。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為抵禦蒙古軍隊的進犯,採納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冉琎、冉璞兄弟「擇險、任人、積粟、駐兵、徙城」的建議,於淳祐三年(1243年)在釣魚山築城,徙合州及石照縣治其上,屯兵積糧,控扼三江,以為重慶屏障。釣魚城依山為壘,宛如金城湯池。它不但有構築在陡峭山岩上的內外兩道防線,而且還有縱向延伸的水軍碼頭,以暗道出口、一字城牆相連接的給養補給通道,和天池泉井、水洞門為代表的給排水系統。在城中的兩級台地上,良田沃土,豁然千畝。釣魚城由此而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山地修築防禦體系的光輝典範。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而得名。從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大汗蒙哥(元憲宗)、總帥汪德臣、東川統軍合剌、四川總帥汪惟正等80多名叱吒風雲的蒙、元將領,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圍城強攻。雙方於此殊死搏鬥,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斗200餘次,共同創造了釣魚城36年攻防戰爭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釣魚城攻防戰爭中,發生在公元1259年的釣魚城開慶元年之戰是7個多世紀以來,中外眾多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一大戰役。這此戰役不僅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繼彝陵之戰、成皋之戰、淝水之戰之後的又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而且是改寫世界中古歷史、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1258年春,蒙哥汗在完成了對南宋的戰略包圍後,親率七萬蒙軍主力攻擊四川。在短短的10個月間,成都及川西北府州俱被蒙軍佔領。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蒙哥汗率軍由渠江雞爪灘渡江,駐蹕釣魚城東之石子山。庚即,蒙古軍開始向釣魚城大舉進攻。五月,蒙古軍累攻不克.潮濕炎熱的氣候使蒙古軍「軍中大疫,方議班師」。蒙哥未採納部下「乘新集之銳,水陸東下」的建言,仍加緊了對釣魚城的攻擊。六月,汪德臣復選兵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城者,王堅率兵來戰。遲明,遇雨梯折,後軍不克進而止。七月,蒙哥汗以馬軍寨之馬鞍山為橋頭堡,向釣魚城內城發起進攻。在此場激烈的戰斗中,蒙哥汗被飛丸擊中,崩於釣魚山。蒙哥汗戰死之後,進軍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今湖南長沙)的塔察兒,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古埃及馬木路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當時,釣魚城就以「東方的麥迦城」、「上帝折鞭處」的威名震驚了中外。此後,釣魚城軍民堅持抗戰。直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帝昺在厓山蹈海之後,守將王立開城降元,結束了釣魚城36年抵抗戰爭的光榮歷程。三江環抱的釣魚城是聞名中外的古戰場,南宋時期她抗蒙連續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陳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⑵ 人類會釣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原始社會或者古代哪個朝代出現
原始社會不知道有沒有。樓上那位說博物館的情況也只能是揣測罷了。並沒有史料版佐證(那時權候根本沒文字估計也只能如此了)。目前來說我們可追溯的最早歷史不過夏商周罷了,因為有龜殼文字。 明文記載的周有個叫呂望的他釣過魚而且直鉤的,只釣王侯將相. 後賜姓姜;鼎鼎大名的姜子牙。
⑶ 釣魚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釣魚也同其他各種物質生產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大約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我國的歷史看,無論是猿人階段的原始人群,還是新人階段的母系氏族社會,絕大多數的穴居或村落都選址在近山靠水的地方,這對於利用自然條件從事漁獵生產十分有利。在距今四五十萬年的猿人遺存物中發現有各種魚類遺骨。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中,魚骨的發現就更多了。它表明人類在幾十萬年之前就同魚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代捕魚方法很多。最早是徒手捉魚、用石塊砸魚以及用樹枝條抽打魚。後來人們學會了製造工具,於是又出現了射魚、叉魚和釣魚。釣魚屬於古代漁業生產項目之一。在捕捉魚類的活動中,人們通過觀察逐漸發現魚類對落入水中的昆蟲、草葉、草籽、穀物顆粒以及一些小動物的屍體等都很貪食。從而受到了啟發,於是就利用魚類的這種生活習性發明了釣魚。起初,人們使用鋒利的石片將動物的皮、筋等割製成皮條或筋條,也有的直接利用動物的腸子。有了這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釣魚了。開始人們將獸皮條的一端放入水中招引魚來吞食,待魚吞食一段之後,猛拉皮條將魚拉出水面。在採集活動中,人們逐漸對植物的纖維,如野麻、葛藤等有了一定的認識,於是便利用這些纖維來搓制索。繩索的出現很快被用來釣魚。這些可算是最初的釣線了。當人們使用野麻繩等纖維釣線時,就不得不使用釣餌了。這樣便出現了釣線和釣餌的分離。這種古老的釣魚方法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一致的,其成功率是可以想見的。 為了提高垂釣的成功率和釣到更多種類的魚,人們發明了魚卡。古代釣魚卡是利用獸骨磨製而成的,釣魚卡的兩端尖銳鋒利,中間稍寬,並有系釣繩的凹槽。釣魚卡使用時,將釣線系在魚卡中部凹槽內,然後將魚卡穿上釣餌(蚯蚓)放入水中,待魚吞食釣餌後魚骨卡橫卡於魚嘴之中,或待魚排水時順腮而出橫於腮外,適時提繩便可釣獲。後人傳說姜太公直鉤釣魚,似乎不可思議,其實使用的「直鉤」正是魚骨卡之類的釣具。這種古老的釣法一直沿用至今,即可為證。 後來人們受到荊棘和鳥爪的啟示,發明了綁制魚鉤。這種綁制魚鉤是魚鉤的前身,使用起來比較粗笨和不牢靠,但其開魚鉤之初始也可稱為人類智慧的結晶。 新石器時期磨製技術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骨魚鉤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條件。進而人們發明了骨魚鉤。 第一類魚鉤是屬於初期的組合魚鉤,有的是鳥爪鉤和人工製作的骨質鉤尖。這種鉤綁扎在另外的鉤柄上才能使用。 第二類魚鉤的鉤形已經基本完整,鉤身全部是由一塊骨頭磨製而成。鉤尖鋒利,製作也比較精細。有的鉤尖向內側彎曲使釣到的魚不易脫鉤而去。但這類魚鉤上還沒有倒刺。 第三類魚鉤已基本定型,除具備第二類魚鉤的全部特點之外,鉤尖處均制出倒刺,多數倒刺在內側,亦有在外側的。 第四類魚鉤是從第三類魚鉤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這類魚鉤不僅有內倒刺,而且有外倒刺。外倒刺一般在骨魚鉤前鉤彎處的外側。這種魚鉤一般被魚吞入後很難吐出來。在魚鉤製作技術上是一創新。這種內外均有倒刺的魚鉤,現代仍然使用,足見其源遠流長。 釣魚的性質由生產演變為娛樂的基本原因是漁業生產展的結果。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網具捕魚已經廣為採用,這就使得釣魚在整個漁業生產領域中的地位愈來愈無足輕重,逐漸成為一種輔助性的漁業項目,甚至幾乎被淘汰。 但是,由於釣魚所用的釣具成本微小,容易製作,使用也非常方便;特別是作為一種娛樂、休息,釣魚依然鼓舞著人們的情趣,並且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不衰。釣魚性質的演變使釣魚從生產領域跨入文化生活之中,這個轉變至晚 完成在商周之際。《尚書·大傳》記載︰「周文王至溪,見呂望釣。」呂望又稱姜子牙,人稱姜太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典故流傳千古。姜太公釣魚不在於得魚,而是以釣魚為休息娛樂。以此來消磨時間等候文王 的到來。姜太公釣魚完全脫離了生產的性質。從此,釣魚活動以它嶄新的面貌和獨特的內容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了釣魚史上的新紀元。
⑷ 古代人怎麼釣魚
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那麼,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內,又怎麼釣魚呢?當然,古人自容有辦法。先說釣鉤,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製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後,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乾燥後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於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製作,從《詩經》里就可找到根據,《國風·衛風·竹竿》:「霍蓄竹竿,以釣於淇。」同時,古人對於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驗。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撅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此外,古人對於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白芷<正>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⑸ 釣魚起源於何時呢
古以來,釣魚是講究看天氣的。不同的天氣釣不同的魚,不同天氣釣不同的水,這種界定是十分清楚的。其實,看天氣主要是看陰晴、看氣溫、看風向(看風向單獨討論),因為晴天釣魚和陰天釣魚是兩回事,氣溫高和氣溫低釣魚差別也相當大,晴天要釣渾水,釣深水,釣遠水。陰天可以釣清水,釣淺水,釣近水。晴天光線強,在渾水中好釣鯉魚。陰天的光線弱,在淺水中好釣鯉魚。至於看氣溫,除了看基本氣溫外,還要看溫差。溫度在5℃以下,35℃以上,有些魚會停止進食,要想釣上它們會有困難。溫度在20℃左右時好釣鯽魚、鯉魚,溫度在30℃左右時好釣草魚、鯿魚。溫差在5℃至8℃左右,是比較好釣魚的。一天之內,溫差超過15℃,則不好釣魚。
看塘型與選擇釣點有關,塘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塘型,釣點是不一樣的,通常的選擇是「長塘釣腰,方塘釣角,大塘釣邊,小塘釣心等等」。其實,看塘型有三大要點:一是看灘,二是看灣,三是看陽。春釣灘,看準灘位十分重要。秋釣灣,塘灣在哪裡要清楚。冬釣陽,朝陽的地方要明白。當然,沒有灘可以釣淺,沒有灣可以釣深,沒有陽可以釣明,這是看塘型的變化。而最為要弄清楚的是塘的走向,塘的擺放是否規則,塘的形狀是否正規,以深水為准,是坐北朝南還是坐東朝西的,一定要看清分明,心中有數。它與變更釣點有關,由於天氣變化等因素影響,需要搬移釣位時,塘的走向不同,下一站釣位是不同的。值得說明的是,看塘型決定釣位不是唯一的。確認釣位的因素很多,特別是當塘底的狀況與塘型不一致時,看塘型就會失去它的有效性,應當明察。
⑹ 垂釣的起源
垂釣的起源歷史: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高雅古樸的垂釣活動作為我們古老文明的一個小小側面伴隨著祖國的歷史延續下來,歷數千年而不衰,日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內陸淡水水域開展垂釣活動由來已久。
它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隨著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中華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享受生機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領略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子」....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聞名的釣魚大師愛扎克.沃你頓曾預言:釣魚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活動。今天,垂釣已經風靡世界。在大陸與台灣,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青睞,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從釣具的發展看我國淡水垂釣的淵源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產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製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製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
古代名人時尚釣魚活動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釣魚看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古代很多名人、學者都喜愛釣魚,雖然他們垂釣的目地不相同,但培養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國第一個有名氣的釣魚人不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號有虞氏。《孟子.離數篇》說:「舜生於諸溤(音平ping,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舜居住地在東方)。」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菏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漁民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排解。他沒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飢,很快平息爭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還很落後,人們以狩獵、捕魚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游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只知道中國的,外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知道了
⑺ 古人垂釣的幾種文化精神境界
垂釣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休閑健身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不朽的詩篇和眾多的歷史古跡。古人垂釣十分講究文化精神境界,或名志、或備考、或欣賞、或品嘗,可謂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一、等待時機,尋覓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最有名的當數姜太公釣魚。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聽說周文王公正廉潔、禮賢下士、銳意改革,就立志去輔佐周文王,但他又不願直接去找周文王,於是就來到周文王的領地渭水邊隱居下來,以垂釣為樂。姜太公垂釣之意不在魚而在乎政治,他經常在周文王打獵或出巡的必經之路渭水邊,即今寶雞縣磻溪河畔,用直鉤垂釣,一方面通過垂釣鍛練身體,磨煉意志;另一方面又在思慮國家大事,研究對策,等待時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一待就是二十年,終於在80歲時,周文王來渭水邊打獵,聽說姜太公的奇事就決定親自拜訪姜太公,兩人一見面就談得十分投機,政治觀念和治國策略完全相同,於是周文王就請姜尚出山,幫助他出謀劃策,討伐殷紂。經過10年的奮戰,姜尚終於幫助周武王打敗了紂王,滅了殷,建立了周朝,姜尚也在他90歲時正式被封為國師。
二、不願與當朝者同流合污,隱居深山,以耕種垂釣為樂,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士叫嚴子陵,又名嚴光,他少年時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兩人感情十分深厚,情同手足。當劉秀奪取了政權,當了漢光武帝後,想起了自己的少年好友,思慕其賢,於是派大臣去請嚴子陵進京,出任議諫大夫,並表示要同嚴子陵「日同游,夜同榻」。但嚴子陵不願與漢光武帝同流合污,「不吞榮華富貴之鉤」,堅持隱居富春山,以垂釣躬耕為樂,甘願過貧苦生活。後人對嚴子陵的這種「不吞榮華富貴之鉤」的精神十分贊賞,給予很高的評價。尤其是李白,不僅寫詩對其大加贊賞,還親自到嚴子陵家鄉浙江桐廬縣的富春山憑吊,在嚴子陵釣魚台垂釣,體會其精神,希望能在夢中與嚴子陵相見,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嚴子陵垂釣還有兩個典故也十分感人。一是「羊裘垂釣」,出自後漢書《嚴光傳》。說的是嚴光少年時和劉秀同學,兩人十分要好。而劉秀當了漢光武皇帝,嚴光便離開京城更換姓名隱入深山了。劉秀思其賢,便派人四處尋找,有人報告說有一披著羊裘在富春江邊垂釣的就是嚴子陵。於是漢光武帝派太監去請嚴子陵,遭到斷然拒絕。後人便用「羊裘垂釣」來表示對嚴子陵這種不慕官爵、隱居不士的精神加以贊揚,遂形成「羊裘垂釣」的典故。 再一個是「子陵魚」。說的是當漢光武帝派人手捧錦袍玉帶去請嚴子陵回京做官時,嚴子陵不但拒絕,而且說「釣魚人是用不著錦袍玉帶的」,隨手將錦袍玉帶撕成一條條一絲絲,拋入富春江,而這些一條條一絲絲銀光閃閃的錦袍玉帶一入水,立馬變成鱗光閃閃的小魚。這些小魚每年的五月都要集群逆流而上,來到子陵釣魚台,拜謁嚴子陵,年年如此,歲歲必來。後人感其誠,稱其為「子陵魚」。 其實「子陵魚」是棲居在山溪中的一種小型吻蝦虎魚,每年春夏之交,集群逆江而上,成群覓食產卵洄遊。這種吻蝦虎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論是新鮮或是干製品都是上等佳餚,成為當今旅遊富春江的一道名菜。
三、追求淡泊寧靜、閑適自由、人與自然和諧的至高境界,這是東方人垂釣的精神支柱 中唐詩人柳宗元十分喜歡垂釣,在遭貶廣西柳州時,寫過一首千古絕唱「江雪」,詩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試想在那鳥都不到、人跡全無的深山裡,獨自一人在大雪天里垂釣,可見其垂釣的環境是多麼寧靜,其性情是多麼孤傲,內心是多麼痛苦。柳宗元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年輕人,他因參與王叔文倡導的變革,屢遭貶斥。先被貶湖南永州,一待就是10年,後又被貶廣西柳州。但他不屈不撓、頑強抗爭,堅強地生活下來。不僅為當地的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而且寄情於祖國的山山水水,以垂釣為樂,以寫詩、寫游記為己任,借詩抒發心中的憂憤,表達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追求淡泊寧靜、人與自然和諧的至高境界。
另一位詩人張志和也是一個垂釣迷,自稱「煙波釣徒」。浙江金華人,唐肅宗時官至金吾衛錄參軍,因不滿官場的腐敗,棄官隱居江湖,以垂釣為樂。據說他在太湖垂釣,常常是不投餌,志不在魚,以表達自己不戀官場、怡情山水、自得其樂的情趣與志向。他的「漁歌子」一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就是其心境的最佳表露,追求的就是自然美,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孟浩然的「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李商隱的「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綸」以及張志和的「樂是風波釣是閑」,都是這種文化精神境界的最佳體現。
四、以垂釣修身養性,陶冶情趣,解憂排遣,以激勵自己的創作熱情,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這是又一種垂釣的文化精神境界 歷代大詩人、詞家、文學家、散曲家、畫家,諸如李白、杜甫、杜牧、王維、孟浩然、張志和、韓愈、蘇東坡、李商隱、范成大、陸游、紀曉嵐、唐寅、鄭板橋、馬朴臣以及女詩人李舜弦、花蕊夫人等,無一不是垂釣愛好者。他們通過垂釣,一方面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享受垂釣的樂趣,抒發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另一方面,又通過垂釣,體驗生活,察看民情,搜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並將垂釣的感受融注到詩詞中,寫出了大量的優秀詩詞,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精神財富。如李白的《獨釣清溪江》、杜牧的《贈漁父》、王維的《清溪》、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白居易的《渭上偶釣》、高適的《漁父》、韓愈的《獨釣》、花蕊夫人的《釣魚》、和凝的《漁人》、陸游的《漁父》詞、唐寅的《釣魚》、鄭板橋的《漁家》、馬朴臣的《漁》等等。這些詩詞,有的反映不戀高官厚祿,只追求享受自然和垂釣的樂趣與志向。如白居易的《渭上偶釣》詩雲: 說我垂釣意,人魚又兼忘, 無機兩不得,但弄秋水光。 清代詩人馬朴臣的《漁》詩雲: 自把長竿後,生涯逐水涯, 不爭魚得失,只愛傍桃花。 有以詩詞反映詩人憂國憂民、報國無門的悲痛心情,只有垂釣來排遣心中的怨恨和不得已。如杜甫晚年流落成都,在嚴武手下當差,因沒有什麼事干,就經常去釣魚,嚴武為此專門寫了一首詩勸杜甫不要因釣魚而誤了為官,杜甫立即寫了兩首詩酬答,其一雲: 拾遺曾湊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其二雲: 兩映行宮辱贈詩,元戎肯赴野人期, 江邊老病雖無力,強似晴天理釣絲。
五、借垂釣放鬆身心,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以備再戰,這也是古人垂釣的一種文化精神境界 清康熙年間,江蘇寶應縣城有一位年輕書生,名叫王式丹,他不僅自幼刻苦學習,飽讀經書,而且善於學習,將學習與休閑結合得很好。這一年江蘇舉辦鄉試,別的考生都忙於日夜苦讀,死記硬背,准備應考。而王式丹卻不急不忙,更讓人不解的是考試前三天,他拿起魚竿,跑到蘆葦叢生、綠樹成蔭的寶應湖邊垂釣去了。在垂釣過程中,王式丹一方面飽受了湖邊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的薰陶,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放鬆,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另一方面,他又在垂釣過程中,根據考試的要求,構思了一篇四、六對仗的駢體文,打好了腹稿,懷著必勝的信念參與了考試,一舉考中了舉人。接著他又參加了全國考試與殿試,奪得了第一名,成為當時的狀元。 再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清乾隆年間,故事的主人公是紀曉嵐。紀曉嵐既是一個大文豪,出口成章,又是一個嗜垂釣如命的人,特別喜歡釣魚。一天乾隆皇帝與紀曉嵐一起出遊,乾隆皇帝想考一下紀曉嵐的文學才幹,指著遠處的釣翁命紀曉嵐寫一首嵌著十個「一」的絕句,紀曉嵐略一沉思就吟道:「一篙一櫓一孤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獨釣一江秋。」這首釣魚絕句用十個「一」將釣翁垂釣的情景串連起來,有動有靜,情景交融,躍然紙上,尤如一幅山水畫,使人不得不叫絕。紀曉嵐之所以能對答如流,短時間內吟出一首「釣魚絕句」,除了他才思敏捷,文學功底深厚外,也與他經常垂釣有關,這也是他十分熟悉的題材,故能立刻吟出。 六、美食家的垂釣情結 江鮮湖鮮不僅是現代人餐飲中的優選食品,古人也十分青睞,而垂釣則是獲取江鮮湖鮮的重要來源,尤其是親手垂釣所得、活水煮活魚,品嘗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歷代大詩人、文學家、畫家、散曲家中不乏美食家,而這些人又都與垂釣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具代表的就是大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他喜歡吃魚,更喜歡釣魚。蘇東坡的《春江晚景》一詩寫道: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這里,春天的野菜、長江中最名貴的河豚魚、鰣魚都是蘇東坡最喜歡品嘗的江鮮。
⑻ 釣魚的由來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高雅古樸的垂釣活動作為我們古老文明的一個小小側面伴隨著祖國的歷史延續下來,歷數千年而不衰,日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內陸淡水水域開展垂釣活動由來已久。
它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隨著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中華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享受生機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領略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子」....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聞名的釣魚大師愛扎克.沃你頓曾預言:釣魚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活動。今天,垂釣已經風靡世界。在大陸與台灣,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青睞,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從釣具的發展看我國淡水垂釣的淵源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產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製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製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
古代名人時尚釣魚活動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釣魚看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古代很多名人、學者都喜愛釣魚,雖然他們垂釣的目地不相同,但培養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國第一個有名氣的釣魚人不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號有虞氏。《孟子.離數篇》說:「舜生於諸溤(音平ping,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舜居住地在東方)。」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菏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漁民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排解。他沒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飢,很快平息爭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還很落後,人們以狩獵、捕魚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游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