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
歷史沿革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桃源采菱城、臨澧申鳴城、澧縣雞叫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B. 湖南常德民俗文化有哪些
常德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常德的民俗很多,總體看來有節慶民俗、生產專民俗、婚喪民俗屬、飲食民俗、游藝民俗、服飾民俗、居所民俗、民間禁忌、民間信仰、少數民族民俗等等,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參考資料里那個網址,你可以參看其中內容。
C. 常德的特色是什麼
常德市為湖南省一個地級城市。常德屬於洞庭湖流域,市區分為武陵區和鼎城區,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位於洞庭湖畔,沅,資,澧,三水流經之地,千年古城,湘北重鎮,古名「武陵」或「朗州」。北接荊州,西有張家界,東南為益陽及長沙。素有「洞庭明珠」之稱。 常德市東據西洞庭湖,與益陽市的南縣、沅江市湖汊交錯;西倚湘西山地,與蜿蜒在張家界市桑植縣、永定區及懷化市沅陵縣的武陵山脈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與湖北鄂西土家族自治州鶴峰縣、宜昌市五峰縣的山地以及荊州市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的平原相連;南抵資水流域,烏雲山脈是常德市與益陽市資陽區、桃江縣、安化縣之間的分水嶺。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門縣壺瓶山鎮桐木山村(北緯30o07′53″),最南端在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北緯28o24′31″),最西端在國營東山峰,最東端在漢壽縣百祿橋鄉煙包山園藝場(東經112o17′52″)。市境東西極寬179.35公里,南北極長190.80公里。 常德古稱武陵,位於位於湖南西北部,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東北端,地理位置顯要,史稱「西楚唇齒」、「黔川咽喉,雲貴門戶」。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公頃。全市轄有5個區(武陵、鼎城、西湖、西洞庭和德山);6個縣(漢壽、桃源、臨澧、澧縣、石門、安鄉);1個縣級市(津市市);209個鄉鎮。總人口600萬,其中農業人口480萬,是湘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 常德是湖南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了。常德文化源遠流長,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昔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所以在常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王墓妃冢,書院禪壇,道觀寶剎,名樓古塔,星羅棋布,美不勝舉,構築出了常德古老文化的輝煌。近現代仁人志士,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 「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復,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從此揭開常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常德市正在按照湖南省「3+5」都市群的目標奮進,力爭成為長株譚兩型社會試驗區的西北樞紐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一五規劃,常德將全力打造湘西北物流中心,輻射鄂、渝、黔的地區經濟中心。 常德市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現正在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等項創建活動。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常德市2001年至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常德市將建成人口80萬至100萬、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
D. 常德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中一個進行詳細介紹
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容太多,具體的介紹請分別網路搜索)
(共23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1- 國1 常德絲弦
2- 國2 常德高腔
3- 國3 澧水船工號子
4- 國4 澧州荊河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
5- 省1 劉海砍樵的傳說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7- 省3 桃花源傳說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鄉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11- 省7 石門土家族跳喪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戲
13- 省9 臨澧九澧漁鼓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
14- 市1 臨澧宋玉的傳說
15- 市2 石門樁巴龍的傳說
16- 市3 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
17- 市4 安鄉蚌舞
18- 市5 桃源蝦燈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戲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臨澧民間紙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龍燈
常德絲弦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目錄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 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種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 常德絲弦演唱
,演唱時用揚琴、琵琶、三弦、胡琴等絲弦樂器伴奏而稱之為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藝巨匠們的影響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陸游、袁宏道等人曾在這里留下不少傳世之作,為常德文化添加了絢麗的色彩,使本地歌舞習俗升到更高的檔次。據《常德府志》記載,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傳世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如唐劉禹錫、宋蘇軾等也多次薈萃桃花源,他們的詩文很近似於常德絲弦的唱詞。此後,《桃花源記》被常德絲弦的藝術家們認為是常德絲弦早期的唱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市的經濟進一步繁榮,各地商賈雲集,隨同而來的江浙樂師、歌女等往返於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在濱湖地區逐漸傳播。元末戰亂,大量外地人湧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間藝術廣為交流。王府的娛樂活動,對民間歌舞曲藝的發展無疑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她上承唐代詩文,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鑒諸宮調、元雜劇、崑曲的音樂格局,從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調、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葉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由文人雅士的自娛自樂走向市場,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習慣,於是,常德絲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盤。商賈老闆為了招攬生意,熱鬧門面,紛紛邀請絲弦藝人演唱,以示祝賀。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已有以演唱小曲為業的歌妓。絲弦班社在各地紛紛出現,並涌現出一批有建樹的絲弦藝人,他們與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編寫絲弦唱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賀小昆,經他整改並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雙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個。
E. 常德有什麼文化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桃源縣人,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
林修梅(1880—1921)孫中山總統府代理參軍長,陸軍上將。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人,林伯渠堂兄。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3月20日出生於今常德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蔣翊武 (1885-1913),原名保襄,湖南常德今澧縣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翦伯贊(1898-1968)桃源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王爾琢(1903—1928) 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將領,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犧牲於江西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常德臨澧人。
戴修瓚(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漢族,中國法學家。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等。
吳碧霞,當代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思思,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中國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新民歌領域的領軍人物。
魏文彬,1950年1月生於湖南桃源,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等。
袁純清,1952年3月生,湖南省漢壽縣人,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員會主任。
余嘉錫,(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生前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等職。著有《四庫提要辨證》等。
歐陽常林,1952年12月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現任湖南廣播電視總台台長、黨委書記。
歌手有 香香,王櫟鑫,曾軼可等
古代在常德有重大影響的有 善卷、屈原、宋玉、車胤、春申君、髡殘等人
F.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大概介紹下 謝謝
常德古稱武陵,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歷來被稱為「洞庭明珠」和「湘西門戶」。回
常德名勝古跡答遍布,最有名的當屬晉代詩人陶淵明曾描繪過的桃花源。此外,位於常德市區的鐵經幢、德山寶塔、筆架城是省級重點文物,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生長著1000餘種珍稀動植物,龍王洞是一個可與武陵源黃龍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門古剎夾山寺建於唐代,歷來為佛教聖地;澧縣的文廟是全省最大的文廟。
常德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等名人都誕生在常德。
G. 常德有什麼歷史悠久的文化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H. 常德柳葉湖的歷史文化
在柳葉來湖的周圍,留下了不少名源人先賢的足跡。楚國詩人屈原曾在這里泛舟吟唱。郎州司馬劉禹錫在柳葉湖畔送客賦詩,寫下了「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田園詩章。還有平息「蠻夷」的東漢武將梁松,威震洞庭的宋代農民起義領袖鍾相、楊幺,老歸故里的明代進士柳拱辰,為民請命、冒死進諫的「神君」明太常寺正卿龍膺,出生在月亮山修七里橋的明末閣首輔楊嗣昌,出生在柳葉湖畔蜚聲中外的清代大畫家髡殘,出生在柳葉湖戴家崗的武昌首義智囊劉復基等。
I. 常德有哪些文化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