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塔的歷史與發展

塔的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4 12:29:51

Ⅰ 錦州古塔的歷史發展

傳說錦州古塔下面鎮壓著蛟龍。錦州古塔的傳說,傳說錦州有八大景,這八大景里有個「古塔昏鴉」。可你知道為啥修這個塔嗎?聽老人們說,古時候,西海龍王把一條吃人的蛟龍給鎖在海眼裡了。蛟龍問:「我什麼時候能出去?」龍王說:「鐵樹開花的時候。」從那以後幾千年,這個海眼慢慢變成了一口深井。井水清澈甘甜。不管是旱還是澇,井水老是那麼多。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喝這井裡的水,這水還能治病,誰喝了誰就沒病沒災,身強體壯,比葯還靈。這事越傳越遠,後來,連百十里外的人家都來車到這拉水喝,沒車的,也用肩挑。有的姑娘,為了能老喝這神水,乾脆嫁到這兒來了。
有一天,有個從外地嫁來的小媳婦到這井邊挑水。她拿起井繩,拴上水桶,正要彎腰打水,就覺著耳朵旁的一朵絨花要掉,她伸手把花摘了下來,擱到井沿上。花剛放到井沿上,就看見井裡水翻開花了!井水咕嘟咕嘟直往外冒,一會兒就淹過了井沿,向四外漫開了。 小媳婦可真懵了,撒腿就往村裡跑。井水流出井外,眨眼就沒到腳面。 全村人一看,都嚇傻了,誰也不知道井水為啥往外冒,一個個背著老人,抱著孩子,呼爹喊娘,一齊向村外跑。 這事驚動了村裡的一個老秀才,他跑出屋一瞅,井水越冒越多,也有點害怕。朝井邊走去。到井邊一看,呀,井裡伸出一個長滿綠毛的大爪子,爪子上還捏著一朵絨花,井裡還有鐵鏈子晃動的嘩嘩響聲。這工夫,他就聽見井裡一個聲音象打雷一樣響,說:「西海龍王在哪?西海龍王在哪?」
老秀才明白了,他趕忙說:「西海龍王在這!西海龍王在這!」
老秀才剛喊了兩嗓子,井裡好象靜多了,呆了一會兒,井裡又喊開了:「鐵樹開花了,我要出去!」
老秀才趕忙搶過來那朵絨花,朝井裡喊:「鐵沿不是鐵樹,絨花不是鮮花,你要再不回去,今天就把你殺了!」
蛟龍聽了這話,沒嗑了。眨眼工夫,大爪子縮回去了,井水也不冒了。老秀才這才擦了一把冷汗,對村裡的人說:「打這往後,誰也不許把花擱在井沿上。」大夥還真聽話,從那以後,真沒人再往井台上擱花了。
後來,老秀才聽說大塔能鎮住海眼,就聯名寫了個萬民書,請大臣奏請皇上修個大塔,皇上准奏,真在這井上修了一個八角十三層的大塔。說也奇怪,自打修了這塔,還真沒鬧過事。 錦州遼塔坐落在大廣濟寺前,也是古塔公園中。據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撫文貴撰)載: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璉曾寫過《塔記》說,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057年),是為收藏皇後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磚實心密檐式,現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脅侍,三個寶蓋和兩位飛天。飛天翱翔於上,大佛端坐龕中,脅待肅立龕旁。塔檐共十三層,每層各角原來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綴銅鈴,現多已脫落,僅西北角還剩11根。塔頂早在永樂年間被明軍用炮打落。塔上磚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飾等也多半脫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磚維修。古塔體量宏偉,是遼西最高的古代建築,是京沈途中唯一能從列車上望到的遼代高塔。它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省級文物,也是錦州市的標志,也是古塔區的標志。

Ⅱ 求中國佛塔的發展歷程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這些描述真實地記載了當時佛塔建築的宏大與華麗。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並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築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的佛塔按建築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按類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登塔眺望是我國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朴,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鍾」、「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幹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Ⅲ 寶塔的由來與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塔是怎麼來的

寶塔是中國傳統的建築物。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隨處都能見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內

其實,寶塔並不是中國的「原容產」,而是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塔也「進口」到了中國。「塔」是印度梵語的譯音,本義是墳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圓寂後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中國寶塔,是中印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古塔建築多種多樣,從外形上看,由最早的方形發展成了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從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磚塔、石塔、鐵塔、銅塔、琉璃塔,甚至還有金塔、銀塔、珍珠塔。中國寶塔的層數一般是單數,通常有五層到十三層。

應縣木塔

中國古代的小說中,常常描寫到塔具有的神奇力量。如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寶塔能夠降妖伏魔;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和尚法海鎮在雷峰塔下等等,這是因為佛教認為塔具有驅逐妖魔、護佑百姓的作用。

大理三塔

在中國城鄉的高山上、江河邊,屹立著眾多的古塔。現存的著名古塔有:西安的大雁塔、山西應縣木塔、河南開封鐵塔、河北定縣開元寺磚塔、杭州的六合塔、北京香山的琉璃塔等等。這些古塔反映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建築藝術,也把中國的山河點綴得更加美麗。

Ⅳ 蜚英塔的歷史發展

蜚英塔,俗稱寶塔,坐落在南昌高新區麻丘街西南約2公里處,今寶塔村荷湖周家村莊東南面,1959年已列入江西省級文物保 護單位,並收入《中國名勝詞典》。這座古塔建於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中國傳統樓閣式建築,磚石結構。坐北向南,平面呈正六方形。塔基用長方形紅石砌築,塔身用青磚砌成。共七層,每層高一丈二尺,從塔基到塔頂共約35米高。塔內每層有磚階,層間為青石板。塔檐為五層平鋪、迭澀出檐。沿磚階轉折而上可攀至頂層。在第三層南面嵌有塔碑,塔碑上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吉旦立」中刻「蜚英塔」三個大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右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
據《荷湖周氏支譜》記載:建塔者周著(1560—1625),原名周一著,字誠子,號右華,曾任奉新知縣、浙江知府、四川布政使等職,「以廉明稱」。天啟辛酉永寧土司奢崇明謀反,「陷重慶,進逼成都。著偕左布政朱燮元日夜籌守御策」,「著恃忠義激勵兵民皆為效死」。經過奮戰,平息了叛亂,「燮元進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著轉左布政使」。明熹宗天啟五年二月「(著)作卒於家」,崇正己巳(公元1629年)贈大理寺卿。
蜚英塔建成後,歷經滄桑。特別是日軍侵華時,遭日軍炮擊,塔頂被毀,塔身內外嚴重殘缺。但是,該塔一直保持不塌不跨,不傾不斜,巍然屹立。
1982年,中央撥專款一萬五千元維修蜚英塔,重新安裝了生鐵澆鑄的塔頂,塔的周圍興建了防護磚牆,塔身初步修復。1986年,江西省、市、縣、鄉又多渠道籌集資金5萬元,徹底修補消除了曾經被日本侵略軍炮擊毀壞的痕跡。
2008年3月19日,蜚英塔塔身明顯傾斜,類似於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傾斜的塔身成為當地一大景觀。

Ⅳ 塔剎的發展歷史,國內外的

塔剎是指佛塔頂部的裝飾,塔剎位於塔的最高處,是「觀表全塔」和塔上最為顯著的標記。「剎」來源於梵文,意思為「土田」和「國」,佛教的引申義為「佛國」。各種式樣的塔都有塔剎,所謂是「無塔不剎」。印度的窣堵坡傳入後,與中國傳統建築相的結合演化中,塔剎成為塔頂攢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從結構上說,塔剎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它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桿組成。這種塔上塔的造型,使塔顯得更加高插雲天,雄偉挺拔。 塔剎
剎座位於塔身之上,上承塔剎,一般為須彌座形、仰蓮瓣形、忍冬花葉形或素平台座。有的剎座內還設有剎穴,以存舍利、佛像、佛經或其他供品。 剎身由剎桿和套於桿上的圓環——相輪及華蓋等組成。相輪為單數,現最多者為十三級,是作為塔的一種仰望標志,以起敬佛禮佛的作用。 剎頂由仰月、寶珠或火焰寶珠等構件組成,位於塔剎頂部。 剎桿多用木、鐵製成,縱貫全剎,有的還直入塔身,以增加其穩固程度

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精舍式,一種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寺院建築,設有佛殿、佛塔、僧舍、園林等;支提式是指依山開鑿的石窟,現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是巴拉巴爾石窟群。這兩種形式的佛教建築,都隨著佛教的漢傳,傳入了我國漢地。
印度最早之寺院,為佛世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衛城之祇園精舍。由古寺院之遺址得知,一般佛寺多於中央設方形佛殿,外圍設僧房,佛殿正面之內陣即安置佛龕。建築材料有石、磚、木等三種,建築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據大宋僧史略卷上創造伽藍條所載,我國寺之名稱,源於官方所設以接待四方賓客之鴻臚寺為館;西域僧東來後,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遂稱僧尼所住之處為寺。我國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謂溯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造立之白馬寺。北朝時期,又開始有以浮屠(即佛塔)來代指寺廟的。
塔這個佛教建築也是來自印度,據說,公元前220年左右阿育王選擇在桑吉高地隱修,不僅建造了阿育王塔,還建造了最大的一座Stupa(塔、方墳),這類塔都是用來埋葬佛陀或聖徒舍利(Sarira,遺骨)的,都是半球形的。基本的特徵就是單純渾朴、完整統一,有一種很肅穆的紀念性。漸漸地,桑吉塔也脫離了墳墓的含意,成了佛教紀念性建築。
到了中國,塔的含意又進一步擴大,凡儲藏舍利、佛像之地或者高僧墳墓之上的建築物,一般都具有塔的一般構造特徵。中國佛塔多以樓閣式和密檐式為主,既有木結構的,也有磚木結合的。中國佛塔是佛教建築中最成功的典範,樣式和營造手法多樣,現存保存完好的各類佛塔也有很多。通過不同時期佛塔樣式的比較,也可以看出佛教中國化的演進。

Ⅵ 請問塔在中國的演變史,謝謝!

北魏孝抄明帝正光年間(520~524)於河南嵩山嵩岳寺造一磚塔,全高約六十四公尺,共十二角十五層,為我國現存最古之塔。隋煬帝時,曾為天台大師智顗於天台山國清寺造立磚塔,為一座六角形之九層塔,高約七十四公尺。唐太宗亦曾應玄奘大師之請,於西安大慈恩寺構築一座五十八公尺之磚塔。此外,我國歷朝於各地寺院所造之塔不勝枚舉,然以木造建築而言,遺存者極少;且於元明以後,受喇嘛文化之影響,塔之樣式丕變為『白塔式』,此系由北印度及大月氏之樣式衍成者,如北平北海之白塔、江蘇江都法海寺之舍利塔、武川之百靈廟塔等,皆與我國傳統佛塔之規制相去甚遠。

Ⅶ 塔的歷史故事

高州「寶光塔」的故事
2004-05-14 茂名日報

寶光塔俗稱「粉塔」,位於高州城西鑒江邊上,由明朝萬曆四年(公元1576),高州知府張邦伊倡建。共耗資13萬兩白金(銀元)。塔為平面八角九層仿樓閣式磚塔。通高65.8米,底座平面直徑12米,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可到達頂層。塔身假平座,每層開東、南、西、北四個小門。過去塔內底層塑有佛像,裝飾華麗,粉彩鎏金。解放後曾先後兩次維修,但因經過多次雷擊,塔頂滲漏,塔身出現裂痕。1993年再次維修加固,現為銅質葫蘆型塔頂。該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背後的故事
李勛明

中國的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主要用於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靈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區的風水建築,荊門現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它們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按照傳統城市選址和建築布局,東寶塔用於鎮地域龍脈,月亮湖廣場的白骨塔用於鎮古城水口,文峰塔用於乞求一州文運昌盛,人民安泰。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今天三塔已成為歷史人文景觀,這里讓我們去探索文峰塔背後被遺忘的故事。
記載文峰塔的史料不多,根據文峰塔門楣上「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龍建」 的石刻落款,文峰塔修建於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荊門古城鳳鳴門文廟和貢院西,與文廟和魁星閣左右呼應。
文峰塔名為牟嗣龍所建,事實上當時真正籌資建塔者當為晚清荊門名紳周瀚.根據有關史料和周氏後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譜記載,周瀚名周厚躬,號寶生,亦號瀛海,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間亦稱「周五老爺」。周瀚37歲時(公元1856年)他的父親和三哥周恩慶、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亂中戰死。咸豐皇帝諭旨撥款為他父親在現工商街原老文化館院內建周貞恪公祠,並御文致祭,極盡殊榮。周瀚憂思父兄,從四川辭官回荊門守孝,從此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不再入仕,並在九龍谷石婆望夫下結廬隱居。後經州牧請求,周瀚才出山負責操辦團練維護城市治安,周瀚《長林營建記》有載,周瀚熱心公益事業,從1860-1863年間,籌資主持在鳳鳴門外修文峰塔,於白雲洞斯台上增建白雲樓,這兩處工程根據碑記同時動工,周氏家族捐資約百分之六十。筆者發現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題記。從遺留在龍泉中學白鶴亭上周瀚撰寫的《景萊別墅記》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滄桑,短短的140年過去了,當年與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築毀於戰亂人禍,也許由於文峰塔是石頭的組合,石頭的堅固才使它保留下來,然而今天的文峰塔並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處象山大道中軸線,本來是城市一道美麗厚重的景觀,據說是有礙行車安全,文峰塔只好讓位,向西移走約300米重建在現龍泉公園內,文峰塔的文物價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識之士評曰「文物變成了無物」。我們不敢說這是愚昧之舉,但是它總比徹底毀掉了的好。
「雲漢昭回,文筆鳴鳳」今天當我們漫步在龍泉公園,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這個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每個荊門人的心中,但願文峰塔永遠安靜的站立在那裡每天看著無數笑臉從它身邊走過,佑福荊門文運昌盛,讓荊門的明天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Ⅷ 佛塔的演變歷史

佛塔的演變: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

此外,釋迦牟尼一生共有八處紀念地,如出生地的藍毗尼園、成道地的涅盤禪河、第一次說鹿田園、他所住地方唯一的沱園、他所住地方的群邑三亞石果等。

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被列為印度的民族宗教,佛塔的建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孔雀王朝的領導下,這個小國有8.4萬座寶塔。

這一時期開始建造有碗的寶塔。寶塔有兩種:有遺物的稱為寶塔,沒有遺物的稱為直梯。最早的現存寶塔是在阿育王時期建造的。

(8)塔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現存最古的磚塔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即屬於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國現存古塔實物中年代最早的,該塔修建於北魏永平二年。

嵩岳寺塔是由木結構向磚石結構過渡的早期實例,非常值得重視。嵩岳寺塔的總高度約30米,底層直徑10.6米。全塔除塔剎和基石之外,均以磚砌築。

塔的下部是低平的基台,台上建塔身,塔身平面呈十二邊形,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例子。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用疊澀平座將之分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面開了貫通上下段的塔門。

下段的其餘八面都是素麵平磚,沒有加以裝飾。上段是整個塔裝飾最集中的地方,分別裝飾壺門、獅子、火珠垂蓮。

第一層塔身以上,疊澀出密檐十五層,每層塔檐之間距離甚短。塔剎用石雕刻而成。剎座是巨大的仰蓮瓣組成的須彌座,須彌座上承托著梭形的七重相輪組成的剎身,剎頂是一個巨型的寶珠。

篙岳塔的外形流暢、秀麗,藝術成就非常高,正是由於它的設計和施工的優秀,使得這座古塔保存至今。其他像西安小雁塔、雲南大理千尋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Ⅸ 中江塔的歷史發展

中江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續建落成。古時候,人們把長江內的從九江至京口(鎮江容)一段,稱為中江,而蕪湖適得其處,故有中江之名;又說古有中江,東通太湖,西流長江,蕪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稱蕪湖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
清乾隆年間,這里有一個傳說。積福閣里的汪和尚,無論冬夏只穿一件破衲衣。一天,他望著中江塔大呼:「好蠟燭!」聽者不解其意,以為他講瘋話。第二天,寶塔果然起火了,焚燒數層。原來塔頂是兩層六面窗戶,懸掛油紙燈籠照明,為夜間過往和入港船隻導航,守護人一時大意釀成火災。從此,中江塔頂沒有修復,光禿禿如同蓋上一口鍋。
1988年市政府撥專款整修已呈老態的中江塔,恢復了寶塔應有的風貌,加上塔尖,掛上風鈴。明月中秋之夜,江波盪漾,水天一色,流年此處,可見塔影卧江,徐風吹過,飄來悠揚的樂曲,和著叮當鈴聲,猶如身處夢幻之境。

閱讀全文

與塔的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