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有何歷史意義
材料一: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內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容省「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
(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實行什麼制度?有何歷史意義?有人據此認為,中國在唐朝已經實行了「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體制,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說明你的理由。
制度:三省六部制。
意義:提高了辦事效率;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
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權制約,但最終都要集權於皇帝,實質上是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的表現。
2. 根據材料,夏商周斷代工程對我國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明確中國文明開始的時間
3. 當歷史(高三歷史)材料題問到歷史意義時,該答哪些方面
對後世的影響及作用
4.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這次改革有何重大歷史意義有何啟示
國家抄的改革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 路。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
5. 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土地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一)抄土地改革的完成,襲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二)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6. (有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漢代教育的突出特點,並分析其歷史意義
材料一:
熹平四年,東漢靈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隸書書寫《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刻於碑石上,作為官方教材,立於太學,史稱「熹平石經」。
(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教育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4分)
材料二:
中法戰爭後,康有為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和培養變法人才,於1891年創辦了萬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萬木、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意思。萬木草堂主要講授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國家歷史、政治,也注重體育和音樂。在弟子們的幫助下,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2)根據材料二,概括萬木草堂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特色,並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其作用。(6分)
材料三:
1911年清華學校成立,1928年改建為清華大學。1934年,清華大學發展為包括文、法、理、工四個學院十六個系的綜合性大學。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開設共同的必修課程,意在使學生求得關於自然、社會和人文方面的通識。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文、法、理學院並入北京大學等高校,只設置機械製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個工科系。改革開放後,清華大學逐步重建了文科院系。
——據《清華大學枝史稿》等
(3)根據材料三,概述建國後清華大學的兩次院系調整,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目的。(6分)
(1)特點:官府重視教育;官方以儒學經典作為教材。(2分)
影響: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2分)
(2)特色:學習內容全面,包含古今中外;宣傳維新思想;側重為國家培育棟梁。(任意兩點得2分)
作用:培養維新人才;提升知識分子的參政熱情。(4分)
(3)第一次:1952年.從綜合性大學變為單一的工科大學。(1分)
目的:為大規模經濟建設培養專門人才。(2分)
第二次:改革開放後,恢復、重建文科院系。(1分)
目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2分)
7. 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有何歷史意義
材料一: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版門下省權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
(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實行什麼制度?有何歷史意義?有人據此認為,中國在唐朝已經實行了「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體制,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說明你的理由。
制度:三省六部制。
意義:提高了辦事效率;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
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權制約,但最終都要集權於皇帝,實質上是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的表現。
8. 根據材料二為什麼說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意義十分重大
它打通了西進的道路,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9. 材料一中的現象是什麼歷史事件產生的結果,根據材料分析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中國是世界的一個部分,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一:近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
材料一 ……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以及「新發現」的美洲等地的聯系,……商人們把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香料,非洲的黃金、白銀、玉米、煙草和歐洲的槍支、工藝品等運送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貿易的發展。
(1)材料一中的現象是什麼歷史事件產生的結果?(1分)根據材料分析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4分)
材料二 到1900年時,歐洲人從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進口牛肉和羊毛,從巴西進口咖啡,從智利進口硝酸鹽,從阿爾及利亞進口鐵礦石,從爪哇進口蔗糖。歐洲資本同樣投向了海外,以建設鐵路、礦山、電廠和銀行。當然,國外市場也為歐洲的製成品提供了市場。
——傑克遜?斯皮爾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末世界市場的顯著特點。(2分)根據材料指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方式。(4分)
主題二: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
材料三 茶葉在19世紀30年代每年出口5000萬磅,1844年增至7000萬磅,1851年達9900萬磅,幾乎增加了一倍。絲的出口,在鴉片戰爭前一般每年只有幾千包,最多不過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於絲、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區的農民紛紛放棄糧食生產轉而種桑植茶。
(3)結合茶絲出口變化情況,說明19世紀中期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4分)聯系所學,說明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動。(4分)
主題三: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
(1) 新航路開辟。(1分)
加強了世界各大洲的聯系說明人類由孤立分散走向了整體世界;
各大洲之間的商業聯系說明了世界市場初步形成。(4分)
(2) 以歐洲為中心;(2分) 資本輸出; 國際貿易(4分)
(3) 茶絲的出口呈現增長趨勢,說明中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原料產地。(4分)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產生了近代中國的官辦企業;民族工業出現。(3個4分,2個3分,1個2分)
(4)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6分)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以及「新發現」的美洲等地的聯系,特別是「新發現」的美洲證明材料一中的現象是新航路開辟產生的結果。「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以及「新發現」的美洲等地的聯系「可以提煉出答案:加強了世界各大洲的聯系說明人類由孤立分散走向了整體世界。煙草和歐洲的槍支、工藝品等運送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貿易的發展,「世界各地」 「貿易的發展」。 可以提煉出答案:各大洲之間的商業聯系說明了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 「歐洲人從阿根廷和澳大利亞 進口牛肉和羊毛,從巴西進口咖啡,從智利進口硝酸鹽,從阿爾及利亞進口鐵礦石,從爪哇進口蔗糖」, 「歐洲人」是本題的題眼,所以19世紀末世界市場的顯著特點是以歐洲為中心。「歐洲」資本同樣投向了海外,同樣也能證明19世紀末世界市場的顯著特點是以歐洲為中心。「歐洲」字眼出現的頻率也高。
(3) 茶絲出口變化情況是啥?務必要整清楚,不難發現茶絲的出口呈現增長趨勢,說明19世紀中期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不過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說明中國已經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原料產地。既然中國已經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原料產地,當然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必然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產生了近代中國的官辦企業;民族工業出現則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常考的具體表現。
(4)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是此問的題眼,務必抓住這個時間段,以這個時間段為突破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包括: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0. 根據材料一、二,說明開辟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