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Ⅱ 雲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滇越鐵路抄:滇越鐵路是雲南近代100年(1903年開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相撞、融合的歷史見證,也是雲南主要的一筆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上的雲南由於地理因素,自古以來與中原難以交往,與越南、寮國、緬甸等鄰國有著更為廣泛的交往。到了近代,由於歷史原因,雲南與鄰國、歐美等國家又發生了諸多的聯系,並產生了許多歷史大事件;在雲南與海外近100年的交往中,造就了包括滇越鐵路在內的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跡。這一切經過歷史的積淀,形成了雲南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雲南獨特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
茶馬古道:這個耳熟能詳...
普洱茶:這個不知道算不算
Ⅲ 雲南省屬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大理州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川縣州城鎮歷版史文化名鎮
洱源縣鳳羽鎮歷史文化名鎮
雲龍縣諾鄧村權歷史文化名村
劍川縣沙溪鎮歷史文化名鎮
祥雲縣雲南驛鎮歷史文化名鎮
洱源縣雙廊鎮歷史文化名鎮
楚雄州大姚縣石羊鎮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黑井鎮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煉象關歷史文化名村
保山市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保山市板橋鎮歷史文化名鎮
迪慶州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維西縣葉枝鄉歷史文化名鎮
曲靖市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會澤縣娜姑鎮歷史文化名鎮
文山州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廣南縣舊莫鄉歷史文化名鎮
紅河州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石屏縣鄭營村歷史文化名村
思茅地區孟連歷史文化名城
昭通市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合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4座。
雲南省劍川縣城、洱源縣雙廊鎮和祥雲縣雲南驛村等3個城(鎮、村)正式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通海縣城、姚安縣光祿鎮和鹽津縣豆沙鎮3個城鎮,被定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Ⅳ 雲南省普洱市歷史文化
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驛站。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里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全市面積45385平方公里,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東南與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達625公里,是祖國重要的西南門戶,僅陸上邊境通道就有18個,瀾滄江、紅河、南亢河三條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之一。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全國英模張培英出生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滇南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立於普洱,為滇南民族團結的鑒證物。這里古有「天壁曉霞」、「回龍夕照」、「仙洞春雲」、「龍潭秋月」、「東嶺蘭萼」、「西嶺溫泉」、「城畔荷風」、「茶庵鳥道」所構建的「普陽八景」;激起了無數文人騷客的文思詩趣。更重要的是:特殊地理環境,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的生長。今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普洱風景名勝區(景區由天壁山、松山、白草地3個片區和小黑江、熱水潭、東洱河水庫、觀音山寺、茶馬古道等20個景點組成)、磨黑中學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園,初步形成了融綠色森林、山川、河谷、喀斯特洞穴景觀和「普洱茶文化」、哈尼族彝族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資源,極具開發前景。
Ⅳ 雲南省有幾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
昆明(1)
大理(1)
麗江(2)
建水(3)
巍山(3)
著名文化載體:
摩梭人
東巴文化:東巴古樂 東巴文字
白族三月街
彝族火把節
傣族潑水節
雲南民歌
Ⅵ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6)雲南省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Ⅶ 雲南的古今歷史
雲南的古今歷史:
地名來源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
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唐朝,南詔王閣羅鳳遺使到長安拜唐王,王問:君在何方?使遙指南曰:南邊雲下。於是在朝廷心目中「雲南」便為祖國西南邊疆地域的代稱,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為區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將雲南縣稱為「小雲南」。民國七年,為免省縣同名,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
古今歷史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開西南夷,滇王降,設益州郡,領縣27個。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亦屬益州部,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雲南沒於群蠻。
隋朝,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
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佔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貞元四年(788年),吐蕃冊封日東王。五年,復歸唐。
十年,請改國號南詔。太和三年,復叛唐。大中十三年,僭稱帝國,號大禮。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光化四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和。後唐天成三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雲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叛亂被粉碎。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推行「改土歸流」。
(7)雲南省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雲南的經濟地位:
雲南,簡稱雲或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界於北北緯 21°8'-29°15′,東經97°31′-106°11′之間,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省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
雲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
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雲南省地跨長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滇西北屬高原山地氣候。
截至2017年底,雲南省下轄8個省轄市,8個自治州,67個縣,29個自治縣,16個縣級市,17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雲南省常住人口4800.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4億元,第一產業2310.73億元,第二產業6387.53億元,第三產業7833.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545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Ⅷ 雲南的歷史文化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
(8)雲南省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Ⅸ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鄉土性
自古雲南地處閉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馬古道」這樣聯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滇道之難,又遠遠超過蜀道。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人類社會發展經過的幾種歷史形態都有存在。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民族文化具有鄉土性的特徵。
但也正因為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造就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獨有的魅力。雲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風俗、工藝品、服飾、建築、飲食、節祭等等,構成了雲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見人間千秋的人文景觀,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資源。雲南人已經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雲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護和開發雲南民族歌舞資源融為一體的成功例證。
二是民族民間工藝品資源。如鶴慶縣新華村的金屬手工藝品,劍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會澤生斑銅工藝,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鎮沅黑陶,大理石製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飾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在服飾上造型異彩紛呈,色彩繽紛艷麗,製作工藝多種多樣。鄉土性和個性化給民族服飾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間和土壤。
四是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傣族的「潑水節」,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都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和審美需求的載體。
五是民族飲食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也體現了雲南民族傳統餐飲文化和特色。 雲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雲南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使雲南成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嚮往的神奇樂土。要把雲南建設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邊緣性
由於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等原因,雲南從社會政治意義上處於邊緣地區。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
民族文化特徵,除內在的民族認同等心理特點之外,有兩個被文化人類學家公認的可以外顯的特徵:民族語言和民族藝術。二者被合稱為民族文化母語。正是這種母語文化,孕育著民族的精神,塑造著民族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榮,使人為之欣喜。但大好形勢下的某些不足之處,也確實讓人擔憂。這里,我記述幾件網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師專音樂系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系出生於上世紀1982年前後的14名紅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語的6人,佔42.86%;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佔14.28%。而60年代的少數民族學生,則全都會講本民族語、會唱本民族民歌。兩者相比,40年間上述民族文化母語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別為1.42%和2.14%。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讓其放任自流,那麼,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的202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話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就很難找到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這說明,單向的、換血式的教育,學生的民族特徵必然會因文化母語的被置換而逐漸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區,個別青年在外邊學習或闖盪幾年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後、民歌難聽,在家鄉父老面前,寧肯洋洋得意地裝做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城裡人,而恥於公開自己的真實族別,羞於啟齒自己的鄉音歌調。這說明,即使母語尚未完全喪失,若文化價值取向被誤導,民族心理也會被扭曲而變態失衡。
因此,在看到雲南民族文化的邊緣性特徵的同時,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徹底邊緣化,保持雲南民族文化這些獨有的特色和傳統。不讓所謂的「現代文明」抹滅了寶貴的文化傳統,失去了民族的靈魂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和容性
雲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並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態的和諧性,體現著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毗連中南半島,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雲南就是中國從陸上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南亞的門戶,是古代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鏈環。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都經由雲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雲南文化的多元特點和包容性。
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族文化與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歷來頗為頻繁,現今我們聽到的納西古樂和通海洞經音樂中,就不乏唐宋漢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領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這里有過輝煌的青銅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的大小爨碑對漢字書法法度作了大膽突破,拾級而上的層層哈尼梯田更是將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偉大創舉;這里孕育出了蜚聲海內外、成果驕人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這里的民族民間文學創作含珠蘊玉,神話及史詩彌補了漢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雲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長期整合中,棄粗取精,取長補短,不斷發展形成,從而達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時,也就是在長期的文化包容整合過程中,越來越強勁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能力。
地處中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與東南亞文化圈交匯點的雲南,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路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濃重而有力一筆亮彩。
Ⅹ 求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錄!
大理州 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賓川縣州城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洱源縣鳳羽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雲龍縣諾鄧村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劍川縣沙溪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祥雲縣雲南驛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洱源縣雙廊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楚雄州 大姚縣石羊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祿豐縣黑井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祿豐縣煉象關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保山市 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3年1月 省政府
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87年7月 省政府
保山市板橋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迪慶州 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維西縣葉枝鄉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曲靖市 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5年6月 省政府
會澤縣娜姑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文山州 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廣南縣舊莫鄉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紅河州 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石屏縣鄭營村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思茅地區 孟連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昭通市 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87年7月 省政府
合計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4座
雲南省劍川縣城、洱源縣雙廊鎮和祥雲縣雲南驛村等3個城(鎮、村)正式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通海縣城、姚安縣光祿鎮和鹽津縣豆沙鎮3個城鎮,被定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