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畢節這個名字的歷史由來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二月置畢節衛,為畢節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畢節衛置畢節縣,以後沿用。畢節是彝族語地名,彝族語讀作"比躋"為彝族一個家支頭人的名字。
《畢節縣志》載:畢節為"順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遲安得長安所,屬湖南,置畢節驛。建置之初時逢除夕,故曰畢節",這段話似有望文生義之嫌。
而《夷書》說法則較為恰當:"畢節稱比躋,系白羅羅之名,因好其地為"比躋",久之叫著畢節,……漢人為除夕之證,彝族人作人名之稱,其矢一也,其地則皆今之畢節。"由此看來,畢節之名源於彝族某一家之後被用作地名,最後用漢語音寫作現名。
(1)畢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畢節,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連接西南地區、長三角連接東盟地區的重要通道。
畢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礦產60多種,磷礦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煤炭遠景儲量居於長江以南之冠,鐵礦、銅礦、鉛礦、稀土礦儲量處在貴州第一。
生物資源多樣,動植物資源2800多種,有全國、全省如馬鈴薯之鄉、白蒜之鄉等眾多「地理標志」;水能資源豐富,河湖水系縱橫交錯,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條。
畢節是古夜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
畢節風光景色旖旎,被譽為「洞天湖地、花海鶴鄉、避暑天堂」;畢節氣候清涼宜人,是避暑旅遊城市觀測點。
畢節是三省紅都,長江以南最後一塊革命根據地,厚重歷史文化,在全國都具有唯一性。
㈡ 畢節最出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牂牁郡(今畢節境內)土著人盛覽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馬相如討教作文之術,然後返回故鄉招生授徒開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畢節置衛,再到明正統四年(1439)土著人唐諫「獻宅基地修學廟」,明眼人可以從盛覽與唐諫兩個人物的身上,透視出這長達1550年的歷史期間,畢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特別在教育上,為史學界稱之為貴州教育的發端。明清兩代,貴州共培養出700名進士,第一名就是畢節的張諫(在外地求學)。
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穎川侯傅友德率30萬大軍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領兵屯田畢節,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揮使李煥著手修建畢節城池;從1949年毛澤東組織5.3萬幹部隨軍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畢節解放,首任縣委書記張西華、縣長牛林楓到任;從1964年中央抽調大批幹部赴貴州,到支黔幹部趙福亮出任中共畢節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書記、第二書記,人們可以看出,這總計長達580多年的歷史時期,畢節這個地方就迎來了三批北方客人,使畢節與外界溝通,實現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漢各民族共生共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從l911年10月3日,周素園領導的貴州自治學社發動武裝起義,一舉奪取政權,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貴州地下黨第一個黨支部———畢節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成員,再到1936年2月,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部開到農村,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一彈未發進駐畢節,並在畢節建立川滇黔省蘇維埃革命委員、中共畢節中心縣委和貴州抗日救國軍,紅軍在畢節活動20天後,抗日救國軍司令員周素園率領600多人隨同紅軍撤離畢節投入長征這一歷史過程,人們可以看出,歲月流程雖僅有25年,但畢節已實現從舊民主義革命到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成了永放光芒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歷史人物
張諫
字孟弼,明朝赤水衛(今貴州畢節境內)人。明朝時貴州的第一個進士。少有志氣,北走四川就學於劉仲珩,很受仲珩喜愛。當時正值劉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帶孟弼拜見,忠愍亦非常喜愛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舉人,然後到京師留在忠愍門下受業。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進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職守孝三年,後官拜監察御史,出督福建銀課時,遇地方不寧,孟弼率兵協助官軍捕之,回到朝廷時,上疏請罷閩中銀課。後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孝畢累遷順天府尹,因正直被貶穿州知府,後又升太僕寺卿,卒於任上,留有《望古》詩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畢節衛(今貴州畢節)人。其夫為畢節衛指揮,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襲職。蔡氏寡居,有志氣,且懂得軍事,因子晟年幼不懂軍事,她便出來管理軍事,衛中各軍指揮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軍政閑暇時又教子晟以詩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揮張祥來征不克而死,畢節震懼。時官軍皆調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備貴陽,畢節城中僅有軍隊數百人。蔡夫人臨危不懼,率僕人及軍民修補城牆守衛。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眾來攻城,由於蔡夫人指揮有方,拒敵三月,賊自去她便率眾追擊,使敵大潰,畢節城得以保全。人稱蔡氏為"女將軍"。能詩,《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曾在益陽、寧鄉等地組織農民軍。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被派往湘西根據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在貫徹執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中,犯了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給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黨團組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紅三軍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上開始認識和糾正肅反擴大化的錯誤。1935年冬,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在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不幸於貴州畢節縣七星關犧牲。
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遵義,林青聞訊後立即奔赴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會見了林青。林青向李維漢匯報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李維漢代表中央肯定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並指示由林青等人組成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
不久,貴州地下黨組織通過秘密工作搞到敵人的軍用地圖和密電碼本,交給了中央特派員潘漢年,為紅軍長征做出了貢獻。同時,林青又將從遵義帶回的紅軍戰報秘密傳閱,並利用刊物宣傳紅軍、宣傳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先以高官厚祿收買他,妄圖徹底破壞貴州地下黨組織,被林青堅決拒絕。敵人又對他施以各種酷刑和死亡威脅,妄圖撬開他的嘴。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林青堅貞不屈,義無反顧地面對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敵人將林青押赴刑場。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高唱《國際歌》,大義凜然,從容面對死亡。兇殘的敵人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進他的口中……林青壯烈犧牲,年僅24歲。
余達父(1870—1934),名若泉,號達父,彝族傑出詩人、法學家,是畢節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之一。
余達父世居四川省古藺縣水潦鄉,自幼過繼給伯父余象儀為嗣,入籍於貴州省畢節縣龍場驛大屯。他沒做過土司,卻因過繼給伯父余象儀而成為大屯土司庄園的少主人。幼讀家塾,後受業於進士葛子惠門下,研習經史子集、詩詞文賦。1906年留學日本,入江戶和佛法律大學,專攻法律。他選學法律是為了要營救遭遇冤獄的哥哥若煌。在日本與貴州辛亥革命領導人平剛結為摯友。1910年學成歸國,秋試中舉,成為前清政法科舉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職,就回鄉守母喪。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一月後貴州自治學社領導的起義亦宣告貴州獨立。達父先生被選為省立法院議員,即自家鄉赴省城貴陽,但貴州革命政權很快就被滇黔軍閥勾結所顛覆。余達父被迫遠赴上海避禍,與安健(彝族)創辦《斯覺報》,鼓吹革命,鞭撻軍閥。後又赴北京開設律師寓所,任專職律師,又在法政學校兼任教員。時人稱他「學究申韓,辯媲蘇張」,「仗義直言,恥附權貴」,這樣正直剛烈的性情,不見容於腐敗黑暗的當時,居京5年,落寞歸里,在大屯家中讀書著述。後中風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癒。這時鄉間兵匪頻仍,難以安居,經摯友周素園介紹給省長袁祖銘,出任貴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長,乃全家遷居貴陽。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時與官場相扦格,再次棄官入雲南,漫遊數載,又歸鄉里讀書著述,但仍不見容於地方權勢,復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時,受聘為省政府名譽顧問。1934年,貧病交加的余達父在貴陽不幸逝世,歸葬大屯故里。平剛曾親題其遺像,高度評價他在經學、史學、文學、法學上的成就,憐惜他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余達父先生學問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詩集》十四卷、《罌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龕拾塵錄》二卷、《通雍余氏宗譜》一卷;未刊稿有《且蘭考》一卷、《且蘭野史》四卷等。時人稱譽他「讀書萬卷,用宏取精工書善文,昔擅詩名」、「法律名家,文學泰斗」、「深諳政法,尤擅詩文」。其中《邃雅堂詩集》是先生手訂的平生詩作千餘首的精選本,在當時就廣受識者好評。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寧州遵化里(今貴州省赫章縣境內)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義的著名首領。周素園(1879—1958),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
㈢ 為什麼畢節不是歷史文化名城,畢節也有紅色文化,畢節有夜郞文化,諸葛亮當初在這里祭過七星,就因為畢節
第一因為畢節沒有對外彰顯太多的文化,第二因為當時評文化名城的領導,專家,學者也沒什麼文化!!
㈣ 為什麼瀘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而畢節不是,畢節還有夜郎文化!
這個歷史文化名來城不是說你自有歷史就是的,還要看當地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情況如何。
之前還聽說過有一套標准,比如要有一定數量的建築遺跡、有至少一兩條的歷史街道,人文文化明顯等等,夜郎文化還停留在傳說與現代考古階段而已。
㈤ 貴州畢節歷史上有什麼偉人
1.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
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
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2.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
㈥ 貴州畢節這個地名里所包含的文化
畢節市位於烏蒙山腹地,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專。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屬化燦爛的城市,畢節市是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的重要資源輸送基地。近幾年畢節市的發展相當快,屬於後起之秀范疇。畢節市景色優美,氣候宜人,景點眾多,有「洞天福地,花海鶴鄉」之稱。
㈦ 貴州畢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古老獨特的民族禮俗,構成畢節人熱情禮貌、尊老愛幼,團結友愛,獨特的彝族迎親親人,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蘭」,彝、苗喪葬習俗,布衣婚俗等獨具一格。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彝族火把節」、「彝族年」、「苗族跳花節」、「布依族的六月六節」等。
多個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彝族古劇《撮泰吉》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彝族舞蹈《鈴鐺舞》保持著完好的原生狀態,苗族舞蹈《滾山珠》榮獲多項世界級民族民間舞蹈獎項。
(7)畢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畢節的特產和旅遊名勝:
貴州畢節地處烏蒙腹地的畢節,得享大自然厚愛,被饋贈了獨一無二的好山好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享有「中國竹蓀之鄉」、「中國天麻之鄉」、「中國皺椒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天然葯園」等美譽。
畢節市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百里杜鵑(貴州的四個國家AAAAA級景區之一)、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貴州唯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草海。
國家AAAA級風景區「九洞天」、國家AAA級景區拱攏坪、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小河、高原湖泊支嘎阿魯湖、貴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風景名勝區等。
㈧ 畢節試驗區有哪些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名人
織金洞,百里杜鵑
㈨ 貴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1、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自從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試掘了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萬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2、關於夜郎文化。貴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講貴州歷史,實在應該講講夜郎。夜郎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在祖國西南地區的以夜郎為名的地方政權。古代夜郎,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概念。
(9)畢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夜郎國的發現
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漢時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雲南昭通和貴州赫章、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帶。1976~1978年,在赫章、威寧發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無墳丘。有的有簡陋木棺;有的以銅鼓或鼓式釜為葬具,內放人頭骨和牙齒,或將多具骨架零亂埋在叢葬坑中。
一般只隨葬少量陶器、青銅器、鐵器、珠飾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長條形銅鋤、寬刃無胡戈、鼓形釜、寬邊手鐲、長發釵、牛頭形帶鉤等,又有與中原內地相同的銅鏡、印章、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鐵兵器和漆器。 要說夜郎文化,必須了解夜郎國的歷史。
約戰國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國。近幾年,區文化部門通過多次深入貴、川等地實地考察,組織有關人員研討,成立夜郎文化研究會等形式,初步對夜郎文化進行探討與挖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夜郎風情表演團,主要適應景區景點及賓館等涉外場所的演出。
兩千多年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始終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的國度。
「夜郎自大」貽笑百代,引起世人對夜郎產生濃厚的興趣,它正在成為人們來「夜郎故地」觀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會科學界研討的大熱點。
不管怎樣,夜郎國在秦漢時期的西南夷數十個社會實體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實記載,貴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屬夜郎的轄地,也是不爭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