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字體發展歷史

字體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4 07:43:26

⑴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講,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

總結: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漢字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悠久。

⑵ 中國文字的演變史,要具體,主要是先後順序啊..

【順序】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

(2)字體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朝鮮(韓國)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朝鮮,因此朝鮮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韓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並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韓國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⑶ 我國字體的發展史。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⑷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大約有三個階段,一是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甲骨文和金文變為小篆,前者更接近圖畫的的寫實象形,而後者筆畫圓轉規整,逐漸與物形疏遠.甲骨文刀刻的痕跡明顯,金文則鑄型肥厚,它們形體比較隨意,筆畫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筆畫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體整齊,筆畫多少都佔一格.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從隸書到楷書,除用筆有些變化,字體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另外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本是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現在所說的草書,是指章草、狂草等專一的字體,狂草與隸楷的字體和筆法很不相同,龍飛鳳舞,完全是一種藝術品,喪失了交際的作用.行書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他不像楷書那樣規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隨意,成為日常常用字體.

⑸ 文字的發展歷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⑹ 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

漢字字體的演變

(一) 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體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個階段。 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草書、楷書等幾個階段。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卜活動的內容,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由於是用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因此筆畫比較細瘦,字形大小不一。

附圖:

2、金文 金文又叫鍾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鍾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稱青銅叫金,所以後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績等內容。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文字元號特徵有所加強。

附圖: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大篆這種字體是從西周金文直接發展而來,其形體及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范,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漢字字體發展的痕跡。大篆的主要特點:字形整齊勻稱,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

附圖:

4、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通行於全國的標准字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范,從而使原來紛繁復雜的漢字字體統一起來,有了共同的標准,這種統一的字體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字規范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餘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點:筆畫、結構簡易規范,字體、字形高度統一。

附圖:

5、隸書 隸書是出現於戰國,形成於秦代,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字體。秦代的一些下層辦事人員,為了省時、快速,在抄寫東西時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筆畫、結構書寫漢字,從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字體。因為這種字體多為下層官吏、徒隸等使用,所以被稱為隸書。在秦代,隸書只對小篆起輔助作用,正式場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漢代,隸書終於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漢字字體,並取代了小篆成為通用字體。隸書的主要特點: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結構,形成了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筆畫講究波勢挑法;結構勻稱、稜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齊美觀;圖畫性完全消失,字體完全符號化。所以說,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附圖:

6、草書 草書是漢代為提高書寫速度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字體。 據說草書得名於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書主要運用於日常書寫,正式場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隸書。草書一般分為章草、今草、狂草三種。章草形成於東漢初年,其特點是:筆畫相連,但字字獨立,辨認容易。今草產生於東漢末年,其特點是筆畫相連, 而且字字相連, 書寫十分潦草,有時一個字只保留一點輪廓,許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頭、心字底、四點底,都寫成一個形狀,辨認十分困難。狂草產生於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書法家任意揮灑,隨意增減筆畫,字如龍飛鳳舞,一般人很難辨認。由於草書實在難以辨認,逐漸失去了文字的使用價值,現在只能作為漢字特有的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附圖:

7、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真書,是出現於東漢、成熟並通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的標准字體。「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書可以作為書寫的楷模。楷書繼承了隸書結構上的特點,同時吸收了草書筆畫簡單的優點。楷書的主要特點:去掉了隸書的波勢挑法,筆畫十分平直,字形比較方正,結構顯得緊湊,字的筆畫大大減少。

附圖:

8、行書 行書的產生稍後於楷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的書寫比楷書靈活流暢,辨認比任意揮灑的草書容易,因此,運用十分廣泛,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行書現在已成為與楷書印刷體相對的一種字體——手寫體,具有與楷書同等重要的作用,人們日常書寫,一般都使用行書。

附圖:

(二)漢字結構的簡化

漢字發展到楷書以後,字體就基本上穩定了。漢字內部的變化,最主要的是筆畫的簡化。漢字簡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情況: 1、草書楷化。即以楷書的筆法書寫草書字體,形成簡體字。例如: 長--長 專--專 門—門 馬—馬 為—為 當—當

2、更換偏旁。即把筆畫多、結構復雜的偏旁更換為筆畫少、結構簡單的偏旁。例如:

鄧--鄧 撲—撲 潔—潔 擁—擁 療—療 億—億

3、保留局部。即保留原字的某一部分偏旁,其餘刪除。例如:

開—開 豐—豐 務—務 奮—奮 聲—聲 醫—醫

4、同音替代。即用筆畫簡單的同音字來代替繁體字。例如:

只—只 幾—幾 出—出 榖—谷 後—後 纔—才

5、另造新字。即另外創造結構簡單的字或從古代文獻中找出異體字替代原字。例如:

筆—筆 軆—體 塵—塵 灶—灶 叢—叢 頭—頭

6、採用古體。即有些字由於字義分化,或為了突出字義而加上表義偏旁,現代又去掉偏旁。例如:

雲—雲 電—電 氣—氣 采—采 從—從

簡體字相對於繁體字而言,是在繁體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筆畫少、結構簡單的漢字。絕大部分簡體字的讀音、意義與繁體字相同。但是也有少部分簡體字與繁體字在意義用法上不完全對應,尤其是同音替代的簡體字,往往代表了幾個原來不同的字。如果在一些特殊場合需要使用繁體字時,注意不要機械地繁簡對應,以免弄錯。例如「後」的本來意義是指君王、皇後、太後,後來人們又用它代替同音的繁體字「後」,因此,如果需要使用繁體字,只有「前後」、「落後」這類詞語可用繁體字「後」,「皇後」、 「太後」、「母後」一類詞語中的「後」不能使用繁體字。

⑺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字體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⑻ 文字演變歷程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版坡陶符——青墩刻符——庄橋墳權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8)字體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閱讀全文

與字體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