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筆有什麼樣發展史呢
筆的發展歷史: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回筆頭不僅用兔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
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世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❷ 筆是誰發明和演變的
史傳秦蒙恬造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灰坑裡。
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
(2)筆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燦爛文化,古代常稱的「文房四寶」,就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四寶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都是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漫長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毛筆,比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歷史更為悠久,可後者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毛筆與近代出現的鋼筆、鉛筆、圓珠筆,並稱為當代四大筆,在當今的書畫史上依然大放異彩,其生命力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
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❸ 筆從哪一朝代開始使用
毛筆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書寫工具,在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說到毛筆是誰發明的,就不能不說到蒙恬,因為他被尊奉為毛筆製造者的祖師。毛筆的正式使用是從在東漢時期,那時,文字系統成熟,毛筆在這個時候也得到了非常使用了,並且是作為書寫文字的主要工具而存在。
東漢時期的書法文化極為絢爛,同時也帶動了筆文化的發展,蔡邕《筆賦》是最早關於制筆的記述,毛筆的製作開始逐漸形成產業,因為書畫文化的興盛,也有人開始專門的製作毛筆,但是這個時代的毛筆多為硬毛,筆桿很短,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❹ 筆的古今由來
筆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紙(您現在所看到的頁面背景圖案為清乾隆冰紋梅花玉版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
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
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藉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於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註:注水於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台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於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製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於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製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於詩箋後,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製,取清雅之意
❺ 筆的變遷
我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現有考古資料,可以追溯到約六千年前的新石專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屬,但一般人都認為第一個造筆的是奏代大將蒙恬,蒙恬雖然造過筆,但筆絕不是他發明的,因為在韓詩外傳有雲:「周舍為趙簡子臣,墨筆操牘,從君之後,何君之過而書之。」
毛筆依筆毫勁健的程度,大致可分為毫筆(亦稱狼毫筆)、柔毫筆(亦稱羊毫筆)及兼毫筆三類。宋朝以前,毛筆以硬毫為主,唐宋人大多使用硬毫書寫。明清以後羊毫始漸風行,直至今日,使用羊毫(尤其是長鋒羊毫筆)的人越來越多。
一、剛毫筆這種筆毫性堅挺,彈性強,適合於書寫草書,寫出來的字比較遒健勁力。
二、柔毫筆這種筆毫性柔軟圓潤,容易濡墨,書寫出來的字比較豐滿,顯的渾厚含蓄。
三、兼毫筆他有剛柔兼濟的特點。適合初學者使用。
其它亦有鳥毛筆,如雞毫、雉毫、鴨毫、鵝毫、雁毫、孔雀毫等及胎毛(人毛)、竹等筆,其實用性並不大。近來更有鋼筆、彩色筆、原子筆等。筆的進化隨著社會的進化而更加豐富。
沒有筆就沒有辦法紀錄歷史和很事情,所以筆的進化是社會的象徵,所以筆對我們日常生活來言是很重要的。
❻ 筆的發展歷史
毛筆
在各類筆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宣筆時期是我國毛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為全國制筆的中心,宣筆聲譽日隆,此時的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人都對宣筆有過極高的評價。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唐玄宗登樓看新潭、南方數十郡特產,排列在在樓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筆。陳氏及諸葛氏之筆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在筆管的裝飾上,也盡一切修飾之能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鋼筆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腦、列印機與網路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鋼筆的書寫功能,而且性能更加優良的圓珠筆廣泛運用,也擠佔了鋼筆的市場佔有率。21世紀初的今天,鋼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許多人首選的書寫工具,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體現持有人身價的一種象徵。製作工藝越來越精良的名牌鋼筆,已成為高檔的名貴禮品,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追求,價格不菲。
鋼筆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選擇一枝好的鋼筆 , 也成了一門學問。
有不少人喜歡收藏鋼筆。因為鋼筆不僅有足夠多的新老品牌與款式供收藏者尋覓選擇,而且價格適宜,全球都擁有龐大的市場,收藏容易,轉手出讓也極為方便。即使是專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偽造的假貨,也沒有很多人專門炒作,因此使得鑒賞家與投資者購買起來較為放心。
鉛筆
1564年,一場災難性的颶風襲擊英格蘭島,受災較重的昆布蘭地區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風暴過後,人們在樹根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質。只要輕輕在物體上一劃,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記,它就是「石墨"。當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畫記號,以便於辨認。後來有人把它製成棒形,賣給商人用於在包裝上劃記號。178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經過多次實驗,將石墨粉與硫磺、銻、松香混合在一起,製成糊狀再擠壓成條形,這就是鉛筆的雛形。這種鉛筆有一定的硬度,書寫起來比石墨棒好用多了。受此啟發,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於寫字繪畫。這就是最早的鉛筆。不久,英王喬治二世索性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為皇室所有,把它定為皇家的專用品。但是用石墨條寫字既容易弄臟手,又容易折斷。
給鉛筆套上木桿外套的任務是由美國工匠門羅來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種能切出木條的機器,然後在木條上面刻上細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將兩枝木條對好、粘合,筆芯被緊緊地嵌在中間,這就發展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
新成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鉛筆的製造也已經注入了許多科技含量。有了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無殘芯活動鉛筆、紙制鉛筆等等。
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鉛芯護管在一定壓力下可以回縮。這種筆使用的是金屬夾頭,裝有防止重壓的保護彈簧,按壓後能夠半自動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還可避免刺破衣袋、保護鉛芯;無殘芯活動鉛筆與一般鉛芯只能用到12.4毫米為止的活動鉛筆不同,無殘芯活動鉛筆哪怕鉛芯用到最後1毫米仍能使用。這是活動鉛筆一百多年來的重大革新。它主要是筆內改用了雙夾頭結構,前夾頭夾持鉛芯的前端,後夾頭負責夾持及推進鉛芯;紙制鉛筆,又名環保鉛筆。主要是利用廢舊紙張為原料(替代傳統鉛筆生產中的木材),經過簡單裁切後,經精細加工而成。與傳統的木桿鉛筆相比,紙制鉛筆以紙代木,品質更加卓越,產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並且絕對避免了木桿鉛筆普遍存在的桿內斷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難以克服的缺點。
符號
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B、HB是代表鉛筆的軟硬程度,這也是有來歷的。
直到18世紀末,世界上還只有英、德兩國有鉛筆供應,拿破崙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的鉛筆供應,因此,拿破崙命令法國的化學家孔德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石墨礦,然後造出鉛筆。但法國的石墨礦質量差,而且儲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鉛筆芯。在石墨中摻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顏色深淺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開頭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鉛筆芯的硬度。「H"前面的數字越大(如6H),鉛筆芯就越硬,也即筆芯中與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寫出的字越不明顯,常用來復寫。「B"是英文「Black"(黑)的開頭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鉛筆芯質軟的情況和寫字的明顯程度。以「6B」為最軟,字跡最黑,常用以繪畫。普通鉛筆標號則一般為「HB」,考試時用來塗答題卡的鉛筆標號一般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鉛筆還可以鑒別鑽石的真偽。鑽石用水潤濕後,用鉛筆在它上面刻劃一下,真鑽石的表面不會留下鉛筆劃過的痕跡。用水晶、玻璃、電氣石等製作的假鑽石則會留下痕跡
❼ 誰知道關於中國的筆的發展歷史
由於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一定的承一性,所以日本的漢學研究恐怕是中國以外最好的。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故而在日本也收到相當的重視。又由於如今的網路游戲中有關於三國時代的演繹,對於網游業及其發達的日本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絕佳的素材,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日本關於三國的研究等。
鄭重聲明,中國的三國史是中國的,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歷史區域跟日本都不沾邊,所以並不是日本的歷史。我很納悶,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並不像韓國常常認為自己的歷史淵源到中國大陸,日本都沒有的想法你怎麼會有呢?建議看一下中國二十四史,完善一下自己。
第二點,金朝史並不是蒙古族的歷史,也就跟成吉思汗不沾邊。金朝是完顏阿骨打建立的政權,是女真族的政權,金被蒙古滅後被編入其民族分類中的漢人一類,屬於第三等人,地位低於蒙古人和色目人,高於宋朝遺民南人。元朝滅後,女真人的一支愛新覺羅氏發展壯大為清朝的締造者。
盡管中國漢族政權和活動一直是中國歷史的主體,但中國沒有種族隔離和排斥,中國漢人主體並不抵觸元朝和清朝兩個外族政權,照樣生活得自得,歷史也就不排斥外族史。所以中國的二十四史中有元史,作為元的前身蒙古汗國的歷史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從另一個方面講在中國元明清三朝蒙古族已經正式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員,當然其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何況中國當前的歷史教育追求民族和諧共處呢?
至於當今的蒙古共和國,這段歷史肯定也在他們的歷史書上。歷史是文化的內容,是寬容的,一定程度上講是可以共享的,何況蒙古及元朝的文化內涵還是學的中國漢族的呢?
❽ 筆的由來
筆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紙(您現在所看到的頁面背景圖案為清乾隆冰紋梅花玉版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
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
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藉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於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註:注水於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台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於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製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於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製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於詩箋後,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製,取清雅之意
❾ 有關筆的歷史和資料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
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
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
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
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9)筆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名筆:
1、湖筆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湖筆之鄉在善璉鎮。當地有筆祖蒙恬廟。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
2006年,湖筆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太倉毛筆
太倉毛筆是一種民間工藝品。洛陽市孟津縣的太倉毛筆製作工藝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太倉毛筆最輝煌時,曾作為吏部的辦公用筆,因太倉毛筆的製作者多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房四寶
❿ 筆的演變
到了秦代,筆的作法有所改進。它將筆桿的一端鑿成小窩,把筆頭放在窩里粘住。套筆也用竹管裝入,又在兩側各鑿一小孔,以便取筆。
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從新疆米蘭遺址中發現的雙瓣合尖蘆管筆。
1972年在甘肅武威張義堡遺址中發現的雙瓣合尖竹管筆。
魏晉以後的筆桿較短,或者由於那時還沒有現在的高腿桌椅,寫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擺的矮幾案,所以要懸肘書寫,因而對筆頭的要求是"鋒齊腰強",也就是柳公權所說的"圓如錐"的形狀。據說,歐陽詢對於毛筆也很講究,使用的筆是以狸毛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到了漢代,毛筆的製作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漢代毛筆的筆桿圓直,便於使轉,筆頭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強了力度,筆柱毫選用為兔毫。
近年來,毛筆因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稀缺性,逐漸受到各路藏家的關注,一支民國的竹刻毛筆市價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兩代的毛筆大都在萬元。
(10)筆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新型毛筆:
儲水式毛筆是一種新型毛筆,其原理是把墨汁儲存在筆桿之中,並增加了按鈕裝置,不按動按鈕墨汁是下不來的(利用的是水的表面張力),也就是說按動按鈕的過程就是給毛筆添墨的過程,這樣即實現了:
1、增加了毛筆的實用功能、便於攜帶。
2、墨汁從筆頭的上部流下來,增加了每次蘸墨的總量,增加了書寫的連貫性。
3、不按動按鈕墨汁下不來,實現了枯潤、濃淡的節奏變化。
筆頭:採用狼毫/羊毫手工製成,筆桿上端有按鈕,可以自由調節筆頭下水量的流暢度,使用起來簡潔順暢,即使是初學者使用也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