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朝鮮族的歷史文化

朝鮮族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3 08:03:42

A.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歷史

朝鮮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923842人。

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朝鮮族文化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娛樂

朝鮮族人民非常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稱。盪鞦韆和跳板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盪鞦韆:也叫「打鞦韆」,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樹桿,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鐵連極:朝鮮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鐵連極類似我國傳統武術的大梢子。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余,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瓮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朝鮮族的服飾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婦女穿短衣長裙,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長褲,褲腳繫上絲帶。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飲食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魚肉蛋奶製品和海鮮產品為輔,基本上以素食為主,同以吃葷的民族有明顯的區別。辣泡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也是他們非常喜愛的。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朝鮮冷麵:朝鮮族傳統食品之一。朝鮮冷麵的歷史很長。據日本史書記載,17世紀上半期,朝鮮僧天珍已將製作冷麵的方法傳到日本。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即使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麵。特別是每年到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麵的習俗。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面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麵也稱做「長壽面」。冷麵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和澱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做法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鮮族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聰,此酒並非特製,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與狗肉醬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可是朝鮮族在三伏天卻有宰狗吃狗熱湯的習俗。這種醬湯別有風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可大補。朝鮮族大多數人愛吃狗肉。然而在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是絕對不準吃狗肉的。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禮節。

五穀飯:朝鮮族吃五穀飯由來已久。新羅國時;把正月十五這天叫做「烏忌之日」,用五穀飯祭掃烏鴉。每逢正月十五,農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穀飯吃。還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種,便表示哪種糧食這一年能獲豐收。這種風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米酒:朝鮮族愛喝的一種飲料。米酒是他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制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色稍白一點,而且還略帶甜味。這種米酒後勁十足。長輩一起喝酒時,要把頭移到旁邊去喝,切不可面對著長輩舉杯飲酒,否則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慾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鮮族的居住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在鄉下常見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兩種形式。村內房屋的建築多面向南或東南、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屋頂多四個斜面構成,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每套房屋正面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面一般亦設門和窗。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離地60—70厘米,外有台階。

朝鮮族的婚戀

婚姻方面,朝鮮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按傳統習俗,近親、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的習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辦,早婚較普遍,也有招婿、童養媳等現象。朝鮮族婚俗從說媒到結婚要經過六次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和「迎請」。「納采」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問名」禮是占卜新娘將來的運氣好壞而打聽其母姓名的禮儀。「納吉」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納幣」禮是新郎家給新娘有送的青緞、紅緞等財禮,「請期」禮是新郎家把選定的婚期以書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徵求意見,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為隆重。朝鮮族婚禮的儀式很復雜,在延邊,婚禮一般分兩段進行:先在新娘家舉行,後在新郎家舉行。在新娘家舉行謂之「新郎婚禮」,在新郎家舉行謂之「新娘婚禮」。新郎婚禮一般要按奠雁禮、交拜禮、房合禮、席宴禮等順序進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後,便獨自回家,隨後新娘等待選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樣搭起醮禮廳,為新娘擺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認,施禮,被請去招待,至此,婚禮才告結束。朝鮮族結婚後一般都不離婚,他們在婚禮中舉行獻木雁的儀式,象徵夫妻白頭到老的願望。

朝鮮族的喪葬

朝鮮族多實行土葬,有的地區也實行火葬。朝鮮族老人死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發,也不準吃干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弔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後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後要連續祀三天,飯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雲」。以後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

朝鮮族的節日

朝鮮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一年主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等。

朝鮮族春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放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葯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葯飯以江米、蜂密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葯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上元節有許多游戲,過去有火炬戰、車戰、拔河等。火炬戰,即賽火,看誰的火炬最亮,燃的時間最長。車戰,是比誰的車結實。所有娛樂活動,全村人都來參加。圍觀者敲鼓助威,熱鬧異常。取勝者唱歌、跳舞,歡慶勝利。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即嬰兒周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周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周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准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陰歷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六一節:「六一」節是國際兒童節,但在延邊已演化成新的全民節日。在延邊,人們把「六一」兒童節活動當成一項重大的愛幼活動。「六一」這一天,往往萬人空巷,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湧向公園進行游園活動。

朝鮮族的風俗

禮儀:朝鮮族講究夫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人們非常鄙視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鮮族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動筷子後其餘的人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與長者同路時,年輕人須走在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老者說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鮮族每個家庭都很重視老人的花甲壽辰。父母誕辰60周年那天,子女們要為老人舉辦「花甲宴」(也叫花甲禮)。花甲宴上,子女親戚歡聚一趟,老兩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裝的子女按輩分長幼為序排開坐下。祝壽開始,從長子夫婦起,到孫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育之恩。禮畢後子女盛情款待親朋好友。

傑出人物

鄭律成 (1918—1976)作曲家。原名鄭富恩,原籍朝鮮,1918年8月13日生於朝鮮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的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春,鄭律成隨同一批朝鮮進步青年來到中國南京,進入朝鮮革命組織義烈團辦的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留在義烈團從事秘密抗日工作,並在參加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結識了冼星海。1937年初,鄭律成在上海參加了朝鮮民族解放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身於抗日宣傳活動,並創作出自己的第1首歌曲《戰斗婦女歌》。1937年10月,鄭律成到延安後,先後進陝北公學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鄭律成在「魯藝」任聲樂教員期間,創作出一系列重要作品,如:歌曲《延安頌》、末完成的軍歌合唱集《八路軍大合唱》,其中《八路軍進行曲》(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八路軍軍歌》,成為廣為傳唱的人民軍隊戰歌。此外,還有歌曲《延水謠》、《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騎兵隊》等。1942年8月,鄭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工作,任華北朝鮮革命軍政學校教育長,曾參加過多次戰斗。1944年1月回延安。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們的進行曲》、《日本反戰同盟歌》等。

1945—1950年,鄭律成回朝鮮工作。在此期間,他譜寫了歌頌朝鮮人民斗爭和中朝友誼的作品。1950年鄭律成定居北京,並加入中國籍。他深入工廠、農村、邊防,為工農兵創作,譜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採伐歌》、《興安 嶺上雪花飄》、《強大的艦隊在海上行進》、《我們多麼幸福》、《星星歌》,以及歌劇《望夫雲》(1957)等。

鄭律成一生共創作了300多首各類聲樂體裁的音樂作品。他力圖從音樂形象去考慮創作,尋求准確、鮮明、生動的音樂語言。其音樂風格率真純朴、奔放灑脫、充滿激情。他善於吸取民間音樂素材,取於融化外來音樂語匯,形成自己的朴 實流暢、優美親切的旋律特點。他的歌曲作品已收入《鄭律成歌曲選》,1978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選編出版。

趙南起(1926—)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吉林省永吉縣人。朝鮮族。1945年9月在永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同盟,同年12月入東北義勇軍樺甸第7支隊,參加肅清日偽軍殘餘力量和土匪的斗爭。後入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學習。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共延邊地委任組織幹事等職。1949年任吉林省委辦公室政策研究員。1950年任東北軍區司令部情報處參謀。同年參加抗美援朝,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任參謀。1951年冬,在反美國空軍的「絞殺戰」中,參與軍事運輸的組織工作。1955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指揮系學習。1957年任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組織計劃處計劃科科長。1958年回國,後任吉林省軍區延邊軍分區政治部

B.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

朝鮮族十分注重禮節,講究禮貌.朝鮮族的禮貌道德,以尊老敬客、孝敬父母、尊敬專老師、互助禮讓為主要內屬容,約束著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現在說話有言禮、走路有路禮、吃飯有餐禮、待客一是三餐,先給老人和長輩盛飯上菜,並給老人和賓客設單人桌,媳婦或兒女雙手恭敬地把飯菜端到老人面前,等老人、長輩舉匙後全家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把匙放在桌上表示已吃完.晚輩不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無法迴避時,年輕人背席而飲(記住這一條),以示尊敬.
反正你只要表現出溫婉的一面就可以了.

C. 朝鮮族的來歷

朝鮮族是由相鄰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定居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接連不斷地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特別是1869年前後朝鮮北部遭受了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飢寒交迫的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

(3)朝鮮族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保持樸素潔凈,盡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為締結良緣的婚禮受人重視是必然之事。習慣上,朝鮮族婚禮按「婚儀」、「納采」、「納幣」和「迎親」等程序進行。婚儀是父母通過媒人商議好子女婚事,納采為訂婚儀式,納幣是新郎家送彩禮以示對女方家許婚的謝意。

D. 朝鮮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朝鮮族的主源,應當是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一直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於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中國東北地區。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是朝鮮半島舊石器以至新石器時代諸文化的主人。
在商、周之時(公元前十一世紀),原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東夷人,開始遷徙到遼東半島。商朝貴族箕子東走建朝鮮的記載,應當是這一遷徙在史籍上的反映。遼東式石棚及青銅短劍的分布於朝鮮半島北部,也應當是東夷族進入朝鮮半島的遺跡。據《後漢書·東夷傳》載:「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 ,又制八條之教。」《三國志·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載。表明古朝鮮是由箕子所率領東走的商人(東夷人的一支)和朝鮮半島土著的穢人結合而成。
中外史學家對箕子王朝鮮之說,頗有爭議,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朝鮮的多數學者否認「箕子東來說」,少數人則認為是歷史事實。南朝鮮史學界有人認為箕子是存在的,並要求在「國史」中加以記述。有人則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認為「華北文化」傳入朝鮮,「並不和哪個特定人物--箕子的東來相關聯」。中國史學界,有些認為箕子朝鮮說「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也有人認為此說是能夠成立的。但不論分歧如何,雙方都認為中國華北地區文化進入朝鮮半島是無可置疑的,即使不把它和箕子聯系起來,有一部漢族先人早在青銅時代及以前就遷居朝鮮半島也應當是事實。其二,即使主張箕子建古朝鮮者,也不否認朝鮮半島早有居民存在。這也是雙方一致公認的。其三,對見於大量史籍記載的「箕子東走說」輕易否定還是不妥當的,至少從目前看,否定者還提不出強有力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綜合了古代史籍中關於箕子的記載,在《宋微子世家》中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並在《朝鮮列傳》中,明確地記載了當時朝鮮侯姓箕,照應了他們和箕子的承襲關系。還是可信的。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燕人佔取遼東,並攻佔了古朝鮮西部的
檀君郵票
土地,促使了居住在遼東的夷人和新牽來的燕人(華夏族的一支)融合成新的燕人,不久並入於秦,成為今漢族的一部分。而居住朝鮮半島的夷人,則和當地的穢人融合成了古朝鮮族。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者數萬口」。漢初,燕人衛滿東走出塞,「度貝水,居朝鮮之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滿誘亡黨(中國移民)眾稍多,乃攻准,准逃亡。」衛滿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的建立,表明了燕人的進一步遷入朝鮮半島北部。
與此同時,箕氏的後代箕准南走馬韓為王。此外在秦代還有一部分漢人,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鮮半島的東南部,與當地土著韓族結合形成了漢代的辰韓。北方民族進入了朝鮮半島的南部。
公元前一O八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於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樂浪等郡縣,漢民更進一步遷居朝鮮半島。
漢魏之時,在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
公元一世紀開始,原居住在鴨綠江流域的高句麗人逐漸南下佔有朝鮮半島北部,公元四世紀攻佔了樂浪郡。部分漢人如張統等遷居遼西、退出了朝鮮半島。部分漢人留居朝鮮半島和古朝鮮人、穢人一起在高句麗人統治下,逐漸融合成新的民族。同時,高句麗人有部分南下與朝鮮半島南部的韓人相結合建立了百濟國。辰韓(由南遷的秦人和當地的土著的韓人結合而成)的苗裔建立了新羅國家。朝鮮半島初步形成了三個並列的小民族。
公元七世紀,新羅和唐聯合,攻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不久唐兵被迫撤出朝鮮半島。新羅基本上統一了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上第一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棗新羅民族。
但當時朝鮮的東北部還為渤海國所佔,渤海族是以粟末摸和及高麗遺民為主融合其他穢百人形成的一個民族。高句麗民族一部分遷居中國中原地區加入於漢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渤海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新羅民族之中。
公元十世紀,遼滅渤海,將渤海人西遷,部分渤海人南投新羅,加入新羅族中。而同時,原居牡丹江流域的女真人南下,佔有了朝鮮半島的東北部。
也在公元十世紀初,王建創立了高麗王朝,新羅人改稱高麗人。高麗人與新羅人不同是前者吸收了十餘萬渤海人,但主體是一樣的。高麗人和高句麗人卻根本不同。高句麗人是橫跨中朝兩國國土,但又不包括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古民族。而高麗人則是純屬朝鮮半島上的一個民族。
公元十四世紀,李氏朝鮮建立,這個民族復被稱為朝鮮族。此後一個時期居住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女真人,部分北遷成為女真族和滿族的一部分,部分南徙加入於朝鮮民族之中。
朝鮮民族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民族,但它的主體是穢和韓,以後又加入了大量漢人(東夷也是漢人先人的一支)和高句麗人。
清朝為了統治全國各族把滿族人大批遷移到全國各地,使東北很多地區荒蕪,朝鮮人開始北度圖們江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成為今天中國東北的一個民族。但他們並不是長期居住東北的土著民族。
過去學術界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餘人、高句麗人都是今天朝鮮族的祖先。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餘人和高句麗人是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今天的朝鮮族,但更多的是加入於中國的漢族之中。
現在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並不是古代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人的直接後裔。如果說他們含有高句麗人的血統,也只能說他們中包含了部分居住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的血液

E.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

朝鮮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923842人。

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朝鮮族文化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娛樂

朝鮮族人民非常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稱。盪鞦韆和跳板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盪鞦韆:也叫「打鞦韆」,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樹桿,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鐵連極:朝鮮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鐵連極類似我國傳統武術的大梢子。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余,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瓮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朝鮮族的服飾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婦女穿短衣長裙,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長褲,褲腳繫上絲帶。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飲食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魚肉蛋奶製品和海鮮產品為輔,基本上以素食為主,同以吃葷的民族有明顯的區別。辣泡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也是他們非常喜愛的。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朝鮮冷麵:朝鮮族傳統食品之一。朝鮮冷麵的歷史很長。據日本史書記載,17世紀上半期,朝鮮僧天珍已將製作冷麵的方法傳到日本。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即使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麵。特別是每年到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麵的習俗。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面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麵也稱做「長壽面」。冷麵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和澱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做法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鮮族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聰,此酒並非特製,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與狗肉醬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可是朝鮮族在三伏天卻有宰狗吃狗熱湯的習俗。這種醬湯別有風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可大補。朝鮮族大多數人愛吃狗肉。然而在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是絕對不準吃狗肉的。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禮節。

五穀飯:朝鮮族吃五穀飯由來已久。新羅國時;把正月十五這天叫做「烏忌之日」,用五穀飯祭掃烏鴉。每逢正月十五,農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穀飯吃。還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種,便表示哪種糧食這一年能獲豐收。這種風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米酒:朝鮮族愛喝的一種飲料。米酒是他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制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色稍白一點,而且還略帶甜味。這種米酒後勁十足。長輩一起喝酒時,要把頭移到旁邊去喝,切不可面對著長輩舉杯飲酒,否則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慾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鮮族的居住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在鄉下常見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兩種形式。村內房屋的建築多面向南或東南、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屋頂多四個斜面構成,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每套房屋正面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面一般亦設門和窗。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離地60—70厘米,外有台階。

朝鮮族的婚戀

婚姻方面,朝鮮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按傳統習俗,近親、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的習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辦,早婚較普遍,也有招婿、童養媳等現象。朝鮮族婚俗從說媒到結婚要經過六次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和「迎請」。「納采」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問名」禮是占卜新娘將來的運氣好壞而打聽其母姓名的禮儀。「納吉」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納幣」禮是新郎家給新娘有送的青緞、紅緞等財禮,「請期」禮是新郎家把選定的婚期以書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徵求意見,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為隆重。朝鮮族婚禮的儀式很復雜,在延邊,婚禮一般分兩段進行:先在新娘家舉行,後在新郎家舉行。在新娘家舉行謂之「新郎婚禮」,在新郎家舉行謂之「新娘婚禮」。新郎婚禮一般要按奠雁禮、交拜禮、房合禮、席宴禮等順序進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後,便獨自回家,隨後新娘等待選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樣搭起醮禮廳,為新娘擺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認,施禮,被請去招待,至此,婚禮才告結束。朝鮮族結婚後一般都不離婚,他們在婚禮中舉行獻木雁的儀式,象徵夫妻白頭到老的願望。

朝鮮族的喪葬

朝鮮族多實行土葬,有的地區也實行火葬。朝鮮族老人死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發,也不準吃干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弔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後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後要連續祀三天,飯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雲」。以後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

朝鮮族的節日

朝鮮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一年主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等。

朝鮮族春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放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葯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葯飯以江米、蜂密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葯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上元節有許多游戲,過去有火炬戰、車戰、拔河等。火炬戰,即賽火,看誰的火炬最亮,燃的時間最長。車戰,是比誰的車結實。所有娛樂活動,全村人都來參加。圍觀者敲鼓助威,熱鬧異常。取勝者唱歌、跳舞,歡慶勝利。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即嬰兒周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周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周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准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陰歷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六一節:「六一」節是國際兒童節,但在延邊已演化成新的全民節日。在延邊,人們把「六一」兒童節活動當成一項重大的愛幼活動。「六一」這一天,往往萬人空巷,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湧向公園進行游園活動。

朝鮮族的風俗

禮儀:朝鮮族講究夫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人們非常鄙視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鮮族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動筷子後其餘的人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與長者同路時,年輕人須走在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老者說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鮮族每個家庭都很重視老人的花甲壽辰。父母誕辰60周年那天,子女們要為老人舉辦「花甲宴」(也叫花甲禮)。花甲宴上,子女親戚歡聚一趟,老兩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裝的子女按輩分長幼為序排開坐下。祝壽開始,從長子夫婦起,到孫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育之恩。禮畢後子女盛情款待親朋好友。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org.cn/ch-shaoshu/index6.htm

F. 朝鮮族傳統文化

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這里是個中國56個民族介紹的網站
你可以進去了解更多!!
http://202.99.23.245/chineseculture/xulei3/home.html 這也是

http://202.99.23.245/chineseculture/xulei3/newfiles/a1091.html
這是我在剛才說的網站里找的有關朝鮮族的資料,都很全面啊
http://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3753.htm
還有這個,希望能幫到你!
自己上網動手搜一搜 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G. 朝鮮族最著名的傳統文化

樓主你好,很高興為你服務。我是一名吉林延邊的朝鮮族,我認為朝鮮族最著名的傳統文化專首先是屬腌辣白菜和正月做打糕,其中這個「打」的過程很重要,還有就是朝鮮族的孩子周歲抓鬮、傳統婚禮、花甲等儀式,再說的話就是朝鮮族的四物樂了,就是朝鮮族的傳統舞蹈儀式。希望以上的答案能夠對樓主起到幫助,最後祝樓主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H. 請簡述朝鮮族歷史

在數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000年開始從中國傳入青銅製造技術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由中國傳入冶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
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箕子朝鮮,中國先秦時代東北地方政權;
衛氏朝鮮,中國漢代地方政權。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
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後被高句麗所滅。
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唐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6年,由於出現反抗以及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在935年被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I. 請教關於朝鮮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民俗文化的詳細介紹 (追加分)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簡介】
國名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簡稱:朝鮮(조선 DPRK)

其他稱謂:
日本的官方稱謂:北朝鮮(きたちょうせん)
歐美、南洋、港台、韓國的官方中文/韓文稱謂:北韓(북한 North Korea)

國名由來: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稱臣。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朝鮮」之名由此而來。二戰後,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於朝鮮半島建國時,採用了「朝鮮」這一稱呼,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2] 朝鮮王朝

指朝鮮/韓國歷史上的「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稱臣。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朝鮮」,史稱「朝鮮王朝」。

[3] 古朝鮮時代
指朝鮮/韓國歷史上的古朝鮮時代,包括箕子朝鮮、衛氏朝鮮
箕子朝鮮,中國先秦時代東北地方政權;
衛氏朝鮮,中國漢代地方政權。
「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雖然當時存在,但這兩個名稱卻是後人追加的稱呼。

附:
韓民族的遷徙
朝鮮族原本不是跨國民族,高麗人遷徙到中國來的時期有兩個。
一是1996年,朝鮮公民大量移民中國,促進朝鮮半島與中國經濟聯系與文化交流。
二是近代時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許多高麗人為了躲避戰爭而遷徙到中國東北邊境 。

J. 朝鮮族的歷史

李舜臣(1545-1598):民族英雄。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現譯「首爾」),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朝鮮族(韓民族)的先民是三韓人(馬韓、辰韓和弁韓),《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雖然韓半島古代國名多變,但是「韓人」、「韓民」之稱一直在民間延續,在中韓兩國的法律文書中也時有出現,比如:19世紀80年代的《清·朝水陸貿易章程》中就有「華民」、「韓人」之稱,19世紀90年代中期清國皇帝對日宣戰詔書中也有「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之稱。
在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a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
朝鮮族自17世紀末開始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特別是1869年朝鮮半島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入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又有大批朝鮮人遷入中國東北各地。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多是l9世紀70年代自朝鮮半島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林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到1931年以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和強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鮮人移入中國東北各地,他們在我國東北地區定居下來後,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閱讀全文

與朝鮮族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